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散)2.10《酬赠诗四首》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散)2.10《酬赠诗四首》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散)2.10《酬赠诗四首》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散)2.10《酬赠诗四首》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18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散)2.10《酬赠诗四首》检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酬赠诗四首送魏万之京李颀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内容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诗人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中间四句或在抒情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抒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之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溺其中,蹉跎岁月,应该抓住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深情厚谊,情调深沉悲凉,但却催人向上。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人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认识规律,容易唤起人们的共鸣。节妇吟 常识速览勇于暴露现实的诗人张籍 张籍(约766约830)字文昌,原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后移居和州(今安徽省和县)。贞元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或张司业。张籍早年生活贫苦,后来官职也较低微。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代宗、德宗时期,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拼命剥削劳动人民。张籍由于社会地位较低,有机会接触中下层社会生活,对现实有较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矛盾,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他的乐府诗,继承汉魏乐府的优良传统,勇于暴露现实,给予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以极其有力的推动。张籍作品多为古风和乐府,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 其诗平易流畅,多有口语入诗。王安石题张司业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有张司业集传世。此诗另本题下注:“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整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文本精析1. 诗的前两句“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表明了节妇怎样的态度? 【答案】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不是守礼法之士,语气中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2诗中的节妇为什么强调“妾家”“良人”的情况? 【答案】“妾家”句写其富有;“良人”句写其贵重。这里指“良人”供职朝廷,位置显赫,宠信有加。这里表明自己不会因赠珠者富贵而动心,也为后面“事夫”句做铺垫,表明自己早已立誓与夫同生共死,从一而终。3诗中的“双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像一个节妇守住了贞操一样地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4结合写作背景,总结这首诗的主旨。 【答案】这首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受人赠珠而又还珠时的心理,塑造了一位顾全名节、对丈夫忠贞不渝的女子形象,曲折表达诗人不便明说的拒绝之意。名句鉴赏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鉴赏】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既然难以两全,只有还珠,故末二句才有相逢恨晚的说法。“双泪垂”写还珠情态,指对“君”的感激;“何不相逢未嫁时”是对“君”的表白,似乎“君”更比“良人”重要,但事已如此,绝不可能改弦易辙,进一步表明了节妇的态度。古人遇事不便说明,每每多喜欢借写男女之情表示心意,此处便是例证。酬乐天频梦微之常识速览“勇于为诗”的元稹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15岁明经及第,宪宗元和初年任右拾遗、监察御史等职。长庆二年官至宰相,四个月后调同州刺史,又任浙东观察使,53岁暴卒于武昌节度使任上。元稹与白居易友善,同倡新乐府,世称“元白”。他主张继承杜甫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有新题乐府和乐府古题等诗,借以“讽当时之事,以贻后代之人”。但讽刺力度远不及白居易诗,他说:“词直气粗,罪尤是惧,固不敢陈露于人。”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 此诗作于宪宗元和十年。这一年王承宗、李师道等藩镇派人在京城暗杀了主张平藩的宰相武元衡。当时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他立即上书要求追查凶手和幕后主使,被藩镇势力以“越职言事”之罪名,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和白居易有很深的友谊。元稹听说后,写有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又得乐天书:“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白居易有梦微之诗相送,此诗便是诗人收到白诗后非常感动而写下的答诗。文本精析1第三句中的“病”字有何内涵? 【答案】“病”字不仅表现了身体的痛苦,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2如何理解“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句诗的含意? 【答案】这句诗写元稹自己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好友白居易。这里诗人突出自己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所以“唯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3白居易给元稹的四句诗是:“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梦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回梦见君”。“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试做探究。 【答案】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比较评价题型这种题型命题者往往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所设问题可以涉及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刻画作者的形象等方面。设问方式:1两首诗都是写,却抒发了不同的感情,试做简答。2两首诗的题目相同,各自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两首诗同写,两首诗歌中的各有什么特点?4两首诗歌的表达技巧有什么相同点,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答题步骤:首先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其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最后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另外,有时还要结合读者的生活体验和爱好来评价之。失误提醒:比较评价题型容易出错的现象有:在整体把握上顾此失彼,就其中一首诗大力评价;不注重题干中提示的比较角度;在表述上条理不清,层次不明,要点不全。名句鉴赏念君怜我梦相闻【鉴赏】 一个“念”字把病中思念之苦写尽。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这时的元稹何止病后虚弱之苦,最苦莫过于与知己难得见面,难得及时互通思念之情。近试上张籍水部常识速览向名人“行卷”的朱庆馀 朱庆馀,生卒年不详,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绍兴)人,宝历二年(826)进士,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全唐诗存其两卷。此诗约作于宝历二年,诗题一作“闺意献张水部”。近试,临近考试。唐代应试举子有向名人行卷的风气,目的是希望声名传入主考官耳中。张籍时任水部员外郎,以擅长文学而又乐于奖掖后进闻名于士子之中。据说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写诗回答他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于是朱庆馀声名大震。文本精析1结合背景分析,诗中的新娘、夫婿、舅姑分别代指谁? 【答案】分别指诗人朱庆馀自己和对方张籍以及考官。2“待晓堂前拜舅姑”一句表现了新娘怎样的心情? 【答案】新娘一大早就起床,在红烛光照中装扮,以待天明。可见其对拜见公婆一事相当重视。3考试、应试作文在诗中又是用什么来比喻的? 【答案】考试用“拜舅姑”来比喻,应试作文用“画眉”来比喻。4阅读张籍的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分析张籍是怎样回答朱庆馀的。 【答案】朱庆馀是越州人,越州出美女。于是张籍干脆就把他比作越州美女,安慰他:你应该就像美女一样,要对自己的美丽有充分的自信。你的文章犹如越女所唱的菱歌,一曲即价值万金,是珍贵的齐纨也无法买来的。其实也就是明白地告诉了朱庆馀:放心吧,考官那边我已经搞定了,你就放心参加考试吧!名句鉴赏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鉴赏】 新娘对新郎问语:不知打扮是否合乎时尚,能否讨公婆欢心?由于是新妇,羞涩难言,但又不得不说,只好“低声”问,对人物心理描绘相当精细而逼真。这段晨起时新婚夫妇的对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洞房春晓的闺意图。作者借此表达对张籍提拔或奖掖自己的希望。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常识速览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现在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生于长安(现在陕西西安),长于长安。幼敏悟,4岁时,母亲卢氏教以古赋14篇,皆能朗朗背诵。贞元九年,进士及第。这一时期,他在功名、仕途上都比较得意。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33岁的柳宗元为之礼部员外郎,协助王叔文等改革弊政,为反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利的大事。王叔文革新集团执政不到7个月,因遭宦官和豪族大官僚的联合反扑而失败。宪宗即位,柳宗元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零陵)司马。在永州10年,艰苦生活的磨炼,辛勤的创作,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元和十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柳宗元和韩愈齐名,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此诗作于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诗人时当壮年,正是大展宏图之际,但政治上的沉重打击,使他忧危愁苦,心情难平。新唐书本传言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为了排遣愁思,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他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见四野群峰皆如剑锋,更触动愁怀,真是“登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湘口馆)。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寄给京城长安亲友,以表达对他们强烈的怀念之情。文本精析1首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案】运用了比喻、比拟的手法;把尖山比喻成剑铓,用“割”形成比拟,实现了触景伤情这种抽象行为的具体形象化。2第二句“秋来处处割愁肠”为何突出时间“秋”? 【答案】秋天是万物由盛而衰的季节,天气萧瑟,树木凋零,容易惹动愁思,所以古人多有悲秋之词,诗人此时此刻,更是如此。3“割愁肠”短语照应了上文的哪个短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割愁肠”一语,是由“似剑铓”的比喻所产生的联想。似剑铓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遭贬谪的诗人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诗人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名句鉴赏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鉴赏】 诗人由“望故乡”而心生幻想:如果能将身躯化作千百亿个,那么我这些身躯也会飘落到众多峰顶遥望故乡,古乐府悲歌行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诗人借佛教释迦牟尼“化身”无数的说法,幻想自己能“化身千亿”了。这虽是一种幻想,却把诗人希望重回京城和怀念亲友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真切强烈,形象生动。素材应用1课内素材登哲学思想高峰的柳宗元柳宗元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唐代哲学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作奇文天对,登哲学思想高峰;二是与韩愈共同掀起“拯八代之衰”的古文运动并影响中国上千年。在我国历史上,唐代是一个最为意气风发、个性张扬的时代,理想主义和形象思维非常发达,如唐诗就是中国文化的历史顶峰;而在唐朝,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柳宗元如一个苦行僧,对当时人迹罕至的哲学思想领域,包括老庄佛儒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达到了当时中国哲学的最高水平。他坚持元气一元论的自然哲学思想,敢于对前人哲学思辨的论争驳邪祛误,并对宣扬“天命”的观点给予了批判。他对反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了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应用角度】这则材料适用于与“坚持”“质疑”“理想”“天和人的关系”“思想”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2热点素材柳宗元雕像背后的“万径人踪灭” 据新华网报道,位于广西柳州斥资7000万元的柳宗元雕像未建成即被拆迁,该项目于2012年动工后,2013年年中停工,从2014年八月开始被陆续拆迁。作为曾欲建设成为“国内最高的人物铜像”的地标性建筑,未建成即被悄无声息的拆迁,无疑引发了全社会的热议。而随着事件的发展,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也更期望得到一个官方的解释,然而官方的声音却如柳刺史的名句那样做到了“万径人踪灭”。市政形象建设事关一方政府的公信力,同时也事关一方官员对于公权力的认知。类似柳宗元雕像此类建了又拆的事件近年来频繁被曝光,无疑折射出了近年来各地市政规划的通病一些干部上任之后,基层考察还未走完,便一拍脑袋做决策,匆匆上马一批“高大上”市政形象建设。而官员调任、升迁之后,这些看似华丽的项目却留给了地方财政埋单。【媒评文摘】1.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此类折腾与浪费,只有从决策制度和干部考核制度入手,才能有效抑制住许多领导错误的政绩观。应当在决策之初多听取各方意见,特别是善于倾听反对声音,并多一些民生的考量。中国经济网2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可谓切中现实之弊。人民网佳作领悟读张籍节妇吟有感金其康 长时间在病榻中苦闷,百无聊赖,幸近有起色,我找出台湾大学前中文系主任叶庆炳先生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来浏览消遣,在读到中唐诗时,其中提到张籍之写实诗中有脍炙人口之节妇吟一章,读之殊感兴味,特抄录于后,以供同好吟赏,并述明我对这首诗读后的感受与想法,请不吝指教。“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我初看这首诗,里面充满了许多矛盾。首先说:称得上“节妇”二字,要人人赞扬她的品德、操守等的冰清玉洁,方为合适。诗中这对男女人物究竟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但是这位男士却大胆多情馈赠有夫之妇以饰物明珠一对。我不明白这位男士为什么要萌起赠送的动机,猜想是这位少妇的年轻而貌美吗?我不明白这中间的缘由,总觉得这样的爽朗行为难免有些唐突。但引以为奇的是这位少妇居然十分大方地接受了,而且还心存感激(有“感君缠绵意”句),当收到一位男士的珍贵礼物后,不但未保密收藏起来,而且还大大方方地马上挂在红短外衣上,以增光彩。这位少妇家有高楼大厦,她的丈夫在宫殿里为皇帝做警卫工作。我揣摩这两位人物应有什么渊源,但她却又大胆肯定地说出这位男士的心地光明如同日月一般。同时她又坚定表白她自己与丈夫的恩爱能同生共死。但最后她还是流着眼泪把这明珠还给了这位男士,并慨叹于这位男士何不在她未嫁之前相逢呢!言外之意是说有夫之妇今非相爱之时矣。再分析一下她马上能系珠于襦。心许之矣!因为顾虑到她丈夫是贵显而佩带武器在皇宫中不可得罪的军人,因之忍痛退回礼物,在还珠之时,涕泗连连,悔恨无及,大有不舍之意,彼妇之“节”,有不实耳!我们暂不说妇人从一而终及男女授受不亲的旧礼教观念,但是一般社交礼节中,妇女不可随便接受男士的馈赠,此乃常理。盖女士若以珠诱而动心,岂非上当!因之,我以为此女不得称为“节妇”。虽然说最后能悬崖勒马,还君明珠,保卫了道德的藩篱,未有妨碍家庭。至于妇女的感情生活与道德观念之冲突,在旧式婚姻制度中,女性偶然对所爱之对象动情,似亦为人情之常,纵然偶有此机遇触动于心弦,但在理智与感情抵触矛盾的关系中,也不能感情用事,混淆不清,最后必须感情理智化,稳定情绪,使事理分明,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女士与先生,均宜慎乎哉。(有删改)【精要赏析】本文笔墨不多,言简意赅。它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把“理”寓于形象之中,使读者通过艺术形象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作者以小见大,由事入理,语言轻松风趣,在善意的规劝或无情的嘲讽中,写出了点滴的感受、片断的思想。妙!1改正下列词语中有误的注音或字形。缠绵连苑执戟(j)明珠 酬赠 元稹(zhn)病魂 巅倒 罗襦(r) 【答案】“巅”应写作“颠”。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感君缠绵意缠绵:情意深厚B事夫誓拟同生死 事:服待、侍奉C洞房昨夜停红烛 停:熄灭D若为化得身千亿 若为:怎么能够【解析】 停:安置。【答案】C3. 对近试上张籍水部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这首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B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C朱庆馀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征询张籍的意见,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D这首诗还有一个题目叫作“闺意上张水部”,所以这首诗应属闺情诗。“张水部”就是当时的水部员外郎张籍,称官职和用“上”是为了表示尊敬。【解析】 “属闺情诗”错,实际上是一首拜谒诗。【答案】D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导学号:18980035】(1)知君用心如日月,_。(2)还君明珠双泪垂,_。(3)_,画眉深浅入时无?(4)海畔尖山似剑铓,_。【答案】(1)事夫誓拟同生死(2)何不相逢未嫁时(3)妆罢低声问夫婿(4)秋来处处割愁肠5阅读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完成下面问题。(1)记梦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是古诗中常见的手法,而这首诗却能巧妙构思,翻出新意。试简析这一特点。 【答案】本诗记梦以写思念之情,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深刻巧妙,别出心裁。(2)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你认为元稹的这首诗,从语言看,属于“初关”或“重关”哪种情况?为什么? 【答案】元稹这首诗属于越过“重关”一类,因为他用平常的语言获得了新奇的意思,比锻炼出新奇的句子更为难得。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导学号:18980036】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1)第二句中的“君”指的是谁?(写出其姓名或号) 请列举出他的两篇作品。 (2)第三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四句写景具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1)白居易,或香山居士。例如:琵琶行卖炭翁 。(2)写自己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忽然听到挚友被贬的消息陡然一惊而坐起的情形。从这一震惊的情态中,表现出他对友人的无限关切和思念之情。反映了二人的友情之深。(3)这句写景是以哀景衬哀情,又以景句作结,使感情表达含蓄蕴藉耐人咀嚼。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