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_第1页
2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_第2页
2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_第3页
2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_第4页
2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能正确计算多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理解这是万以内加减法的推广,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2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某些运算规律,能够运用这些知识作一些简便运算。 3使学生认识加、减法意义,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种关系求加、减算式中的未知数。4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数学、看现实世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教学重点:多位加、减法及简便运算。 2教学难点:加、减法意义和关系的理解,以及合理的运算。 3教学疑点:加减法运算规律中的变化与守恒。教学建议:(黄)1、 加减法运用万以内加减法的迁移。2、 加法运算定律,重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3、 加减法的关系是解议程的依据。(重在理解,克服只背不理解)4、 简便计算不宜追求统一,允许多种方法并存。1、多位数的加法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73一74页。教学目标1能对万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加以推广,得出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2能利用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教学重点、难点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 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准备题:(投影出示)(1)全班练习、校对、反馈、纠正。(2)请学生说说万以内的加法的算法是:数位对齐(同单位数才能相加减),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十进制计数法)。2铺垫练习:(投影出示)渔业队上午捕鱼760千克,下午捕鱼2375千克,一大共捕鱼多少千克?(1) 学生独立试做。(2) 请学生说说数量关系和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计算过程。(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题,形成课题。渔业队上午捕鱼37650千克,下午捕鱼42375千克,一天共捕鱼多少千克?(先笔算,再珠算)(1)列出算式。(2)比较铺垫练习题和例题算式,发现有何异同?(3)启发并引导学生根据数字的变化揭示出课题“多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4)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通过这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将能学到什么?2探索解法,形成结论。(1)讨论交流:你认为这道题应该怎样来计算?为什么?(2)达成共识:数位对齐(同单位数才能相加减),个位加起,满十进一。(十进制计数法)(3)板演: 37650 42375=80025(千克) 3 7 6 5 0 4 2 3 7 5 8 0 0 2 5 答:一天共捕鱼80025千克。(4)请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强调3个万要加上4个万,以及进上来的,个万,突出同单位数才能相加减。(5)师生共同在算盘上解这道题,强调同单位数才能相加减和满十进一的算理。(6)师生共同小结: 学生说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与万以内的加法的计算方法相同”) 根据关键字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三)巩固训练1基本训练:(1)试一试:274003856 4323868340独立解答井同桌互说计算方法,然后反馈。2练一练: 6345十47805 2764535627 309732458 108742487(1)每组一题,算得最快的同学代表本组上台板演,然后讲解计算方法。(2)检查、分析、校对,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是易错点,怎样避免错误。3发展性训练:(1)文字题训练:“练一练”2。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上台板演。校对、反馈、分析、订正。(2)应用题训练: 改变原例题的一个条件和问题。(投影出示) a、渔业队上午捕鱼37650千克,下午比上午多捕4725千克,下午捕鱼多少千克? b渔业队上午捕鱼37650千克,比下午少捕4725千克,下午捕鱼多少千克? c。渔业队上午捕鱼37650千克,比下午少4725千克,一天共捕鱼多少千克? 默读题目,只列式不计算。 指名说出思考过程即分析数量关系。师生小结:解答“比多(少)应用题”的关键是:首先分析搞清谁与谁比,谁多谁少,知谁求谁,再确定方法。(3)启智性训练:(四)课堂总结1、 今天的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何收获?2、 解答多位数加法时应注意什么?(五)作业:作业本第50页57。 板书:加法的运算定律 2、加法交换律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74一76页。教学目标1能从实际例子中,观察、概括出加法交换律。2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字母公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3、提高观察、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一)呈现事实,形成问题1出示准备题: 2773 73 27 5837 37582学生计算得数。3、请学生观察两组算式,说说有什么发现?是否任意一个加法算式中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都会出现和不变的现象?4、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5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二)验证猜想,形成结论1,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举更多的例子,符合猜想的例子越多,猜想将被认为越可靠。女生完成:302476 96237男生完成:763024 23796学生汇报答案。加数相同,调换位置,得数也相同,符合猜想。2、同学自己设计一组式题验证,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论。3、这种猜想看起来比较可靠,但我们不可能把符合猜想的例全部举完过就给我们的证明留下了遗憾,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我们来看生活实例。例:一家电影院,走廊的左边是476个座位,走廊的右边有518个座位,一共有几个座位,(用两种方法计算)(1)口答列式:476518 518476为什么这样列式?(2)判断:得数会相同吗?(3)计算结果,得出结论:476+518=518+476为什么会相等呢?固为根据加法的意义,这两个算式都是把两个相同的部分数合并起来,所不同的只是加数在算式中的位置,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所以,在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加法交换律”(板书)5学生自学书本、质疑。6小结:(1)什么是加法交换律?(2)用字母a、b表示加法交换律。板书:ab=ba(三)应用成果,巩固新知1学习加法交换律的最终目的是用。问:验算加法,我们用什么方法?根据什么?2“练一练”1,先计算出得数,再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问:验算方法运用什么运算定律?3、“练一练”3。(1)分组完成。(每组一生板演,比赛形式进行)(2)指名说出验算方法和根据。4、放录音、做游戏“我该在什么位置”470830830 1013214 十 256214= 256 十367=367 (1)将卡片470、880、1013、214、58、58发给六个同学。(2)伴随音乐,寻找自己的位置,并贴上。(3)小结:这些算式都用等号连接,两边都有相同加数,那就意味着另一个加数也相同,我们并用了加法交换律。(四)反思过程,学会学习1这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获得证明的? (举例证明一意义论证) 2这一规律已有哪些运用?3质疑:满足“和不变”这一要求,有没有其他可能?如:3773 在 中可以填哪些数据?(五)作业:作业本第51页58 板书: 3、加法结合律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76一78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口述加法结合律。2能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单的运算。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3领会“形成问题一提出假设一验证假设一形成规律的解决思路,培养探索精神。教学准备 投影仪、自制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形成疑问,提出问题1教师出示准备题:372663、37(2663),学生计算出得数。2比较两式题的异同。同:加数相同,得数相同。异:运算顺序不同。再一题:5938732和59(38732),得数会相同吗?(相同)3讨论:刚才的两个例子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如下两种:A、不能用文字概括,而结合具体式题说出结合律。教师引导:几个数相加?(三个,且加数相同)分别先算了什么?(前两数,后两数)结果如何?(得数相同即和不变)B、基本能用文字概括出结合律。教师适当引导。4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猜想。问题:这个猜想正确吗?猜想是从准备题中归纳出来的,是否正确,还有待于我们去验证它。(二)验证猜想,形成规律1我们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可以通过计算其他式题来证明。 (138)5女生完成 3024+(73+6) 13+(8+5)男生完成 3024+73+6汇报答案:得数相同,符合猜想。2上述两题符合猜想,可能是偶然。请同学们自己来找一找符合猜想的式题。学生自由举例,小组交流结果。汇报结果,找到许多式题符合猜想。3能证明猜想正确,还有我们身边的一些生活实例。请同学们用多种方法解例2:张老师上午到书店买书用去27元,又到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8元;下午去文具店买圆珠笔用去12元。他一共用去几元? A、口头列式:(2718)12 27(1812) B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C判断,得数会相同吗?(相同) D、计算结果。得出(2718)1227(1812)(板书)4揭题:从式题到生活实例,都符合我们的猜想,同时也证明了猜想的正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加法结合律”教师板书:加法结合律书上又是怎么说的呢?看书5、小结:(1) 学生根据板书口述结合律。(2) 学生尝试用三个不同的字母(a、b、c)来表示结合律。(三)使用规律,巩固新知学习加法结合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1、 口头回答里填几?(1512)5=15(12)(243146)54=243(54)4037(2544)(403725)a(bc)=(a)c2、 练习五(1)班有学生51人,四(1)班有学生47人,四(2)班有学生41人,三个班共有学生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1) 说说解答思路。(2) 列式解答,加深对结合律的理解。3、 简便计算。(1) 投影显示:273352648 64368119(2) 交流方法及计算结果。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计算,我们将在下节课中具体展开。4、 发展练习:22232425262728=( )(四)反思过程,学会方法。1、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 关于学习方法。(五)作业:作业本59板书:4、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内容:例3、例4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2、 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3、 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 )。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3)揭示课题: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律”)2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 57 82 57 62 138(1)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A、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B、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3凑整训练: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4教学例4:275617344(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三)自主训练1怎样简便怎样算。772554523 273151851868743367 125213346(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3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四)总结1、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2、 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五)作业:作业本第52页60板书: 5、多位数的减法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1一82页。教学目标1自主推广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于多位数减法的计算之中。2能正确、迅速地计算,并能解答相关的应用题。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口算训练。(投影出示)627 179 1809 65288768 8054 876560 630542铺垫练习。(投影出示)(1)计算并验算:3407一1564 4780一854全班练习、校对、反馈、纠正。让学生说出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法则。3启发引新。(1)多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我们用什么方法得到的?把万以内加法的原理和方法用于多位数加法。(2)揭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多位数减法。将4780一854改写成例题478068548(二)新课教学(1)例题教学 478068548(2)这个题目,你会算吗?用什么方法?(2)尝试练习(一生板演) 47806854839258 47806 8548 39258(3)学生讲评方法及注意点。竖式对齐。从低位算起。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退一作十再减。怎样验算?(4)对照板演及同学讲解,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同桌互说思考过程。(5)师生共同小结:多位数减法与万以内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何相同点?多位数减法计算过程最关键的是注意退位。2、尝试练习:50038 68073 4749 - 29348(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讲评,质疑问难。(三)巩固练习1基本训练 37654 1004928067 87342、综合训练(1)同桌合作 投影出示表格。被减数356251798454200减数487680664376差189478564 学生计算出得数后,同桌互相检查、验算、批改。(2)判断改错 创设情境:请“大夫”为“粗心虎”治病。 80735 72840 43035 7465 70950 3254 82360 2990 10495 诊断处方:请“大夫”改正,并指出以后应怎样避免犯同样错误?3变式训练,巩固提高 (1)文字题训练:“练一练”3。 学生试做,完成以后,请学生说说各题数量关系。 (2)只列式不计算(投影出示) 少年宫有彩纸1600张,印歌曲用去740张,绘画用去370张,还剩多少张? 农资部有化肥、农药、种子共37684千克,化肥有12540千克,农药有3475千克,问种子有几千克? 想一想:这些题与以前有何不同?列式依据呢?3启智性训练:把算式填完整。(四反思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作业本第53页61。板书:加、减法的关系6、加减法的意义及关系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284页。教学目标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 3会填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教学准备 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 1、操作感知: (1)8支铅笔,5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513(支) (2)13支铅笔,去掉5支,还剩几支?列式:135=8(支) (3)13支铅笔,去掉8支,还剩几支?列式:138=5(支) 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8、13 数之间的关系。 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 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更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前应提供相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出有源。)(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1从具体“问题”中进一步感知联系。(1)按给出条件编题。 按“少年军校共有学生304人”“男生156人”“女生148人”三个已知条件,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 少年军校有男生156人,女生148人,一共有多少人? 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则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有几人? 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则人,其中女生148人,男生有几人?(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3)列式解答。 (让学生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感知到加、减法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为学生理解概括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以及它们的关系,提供了充实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 2从具体“问题”中理解关系。(1)少年军校有男生156人,女生148人,一共有多少人? 156 148304(人) 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 自由讨论什么是加法? 教师收集意见,并与学生共同形成结论。 把两个加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少年军校有学生304人,其中男生156人,女生有几人? 少年军校有学生304人,其中女生148人,男生有几人? 为什么用减法算? “304”“156”“148”在减法中分别是什么数? 引导讨论:既然加、减法间有这样紧密的联系,我们已对加法下了定义,可以用加法给减法下定义。 投影出示,学生填空。 已知( )与( ),求( )的运算,叫做减法。 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得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在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关系的基础上给出定义,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作为一个演绎系统的逻辑严密性)(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 1、基本训练。 (1)试一试:根据487 256743,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 743一487 743一256 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填未知数。“练一练”4。 学生填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3变式训练。 (1)改写:7861132 1918 (改写成相应的另两个减法算式) (2)改编: 一辆汽车上午行驶168千米,下午行驶183千米,这一天共行,了多少千米? 列式计算。 改编成两题减法应用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 1今天学习了什么? 2你是怎样学会的?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 (五)作业:作业本第54页62。板书:7、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教学内容:第七册8486页。教学目标:1、 学会根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求未知数X。2、 学会求X的书写格式3、会求文字题中的未知数。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1、准备题,根据加法算式,写出相应的减法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的 名称和关系。50 + 20 = 70 70 50 = 20加数 加数 和 70 20 = 50(1) 教师板书50+20=70,学生写出相应的两个减法算式。(2) 学生说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教师连线。(3) 问: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怎样求另7个加数?(4) 导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填加法算式中的( )。60+( )=80 ( )+87=120 300+( )=5003、导出:用X表示未知数。(1)用X代替( ),引出例2。( )+87=120 X+87=120(2)指导“X”的读法、写法。(二)新课教学1、 教学例2:X+87=120(1)题中的X在加法算式中是什么数? (2)“X”可以怎样求? (3)学生口述,教师指导解题格式(边讲解边板书) 强调:“”上下对齐,和怎样验算。为了证明求得的数是正确的,题中虽没有提出验算要求的,也应将得数代人原式,进行口头验算。 (4)要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怎样验算?(看书自学) 2反馈练习 (1)“练一练”1让学生观察直观图说出算式:4060=100,X+120=200并口答X的值,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所表示的意义。 (2)“练一练”2。 25+X70 X100=260 0+X24 X+32=100 要求解题符合规范格式,巩固解法,强化思考过程。 3教学例3:307加上什么数得650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问:文字题蕴含了一个什么算式? 问:这个未知数怎样表示?(2)画出线段图。 307 X 650 (3)根据线段图,让学生列出等式。可能有以下答案:307+X=650X+307=650650307=X650X=307比较:怎样列更快?直接根据提议列。怎样解答?(4)反馈并板书解答过程。4、试一试:(1) 用X表示未知数,解答下列各题。 什么数加上734得1207。甲乙两数的和是840,已知甲数是45,乙数是多少?学生完成,投影反馈。 (2)求出X的值。(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口答。X+20=50 0+( )=80X=70=120 20+( )=110 请学生说说思考过程。2“练一练”3、4。3扩展提高。X+302060 16+X+30=70(四)课堂总结(略)(五)作业:作业本,63。板书:8、练习十六教学内容数学第七册第87页。教学目标1、能熟练的说出用X表示未知数,求加法算式中的未知数的解题依据:“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会求加法算式中的求未知数X,会按正确的步骤和方法进行规范的书写。 3、通过思考题的解答,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根据304070,写出对应的两个减法算式。 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根据“一个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2、用X代表( ),根据线段图和天平示意图列式。(不解答) 70 ( ) ( )米 50米 40克( )克 100克 120 90米 (1)投影出示。 (2)学生思考讨论: 未知的( ),表示什么数。 ( )和其他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3)指名回答:70+X=120 X+50=90 40+X=100 (4)说出解题依据。 (二)重点难点突破 1基本训练 (1)“练习十六”1。 投影出示。 学生分小组竞赛,看哪组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口答,说出解答过程和依据。集体校对。 (2)“练习十六”2 投影出示习题。学生思考:未知数X在加法算式中表示什么数? X可怎样求?依据是什么?怎样书写? 学生试做,四生板演,全班校对。 强化书写格式和验算。指出以后题中没有要求的,可不写检验过程,直接口头验算。 2、重点训练:“练习十六”3。 (1)默读题目,求的是什么数? (2)画出每一小题的线段图。 (3)学生试做(四生做在玻璃板上),投影出示,讲解,校对。 (4)根据第2题练习情况,启发学生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 即 288+X756 X+288=756 (5)为什么第2题可用两种方法列方程?根据什么运算定律? 3变式训练。(投影出示,要求填空) “练习十六”4。 (1)看清题意,指导如何读图。 (2)一生在投影片上书写,其余做在书上。 (3)学生讨论板演同学做得是否正确。板演同学做“小先生”。上台讲解其解题思路和依据。 4师生共同确定正确答案。学生自我反思,订正。 (三)联系结构与发展 1计算下面两组题目,说出每组三题之间的关系。 (1) 317169: (2)1396471= 486一317 471+925 486一169 1396925 2根据下列等式,编出应用题。 360+X=700 X+1438=6574 学生自由编题,教师适时引导:求的是一个加数,依据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思考题(书上) (1)学生独立思考,看懂题目。 (2)尝试解决,允许小组讨论。 (3)共同研究如何填写,并且思考:怎样使填法不遗漏?第题多种解法的依据是什么? (四)反思总结 1今天练习了什么? 2解决今天提出的问题的依据是什么? 3我们是怎样展开练习的?学生讨论,师生共同得出自我练习的基本模式:知识再现一重难点训练一联系结构一发展提高一总结反思 (五)作业:作业本64 9、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88页。教学日标 1理解“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能根据加、减法关系,说明这两个关系式的来源。2能运用这两个关系式,求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继续巩固求未知数艾的书写格式。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 复习引新一“一说、二填、三导” 1准备题。(1) 说出 22070=150的意义。(2) 根据22070=150写出一个相应的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3) 学生观察、比较后,概括出关系式。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一差 图见书2、 填一填:(投影出示)180( )30 ( )20=90720( )40 3750( )=280说说,你是怎样想的?3、导人:把3750()280中的()背靠背拉成X,导出例4 :3750X280(二)新课教学1,出示例4,提出问题。(1)说出X3750280的根据是什么?(2)书写格式同加法算式中的X是否相同?要注意什么,(3)想知道X3470是否正确,应怎样检验。(4)小结:求未知数X的方法是:一、想(想根据)二、算 三、验(验算)2,反馈练习求未知数X: X6873 208X=89学生独立解题,同桌互批,并说理。集中反馈。3投影出示例5及线段图。 例5根据线段图列式解答。 用去32千克 还剩X千克 50千克 (1)学生看线段图,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2) 请学生自由列式,谁能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可能出现:50一X32 50一32=X 32X=50 X32=50 (3)清学生完成、三种方法。 (4)学生分别说出第二步的依据。 (5)为什么、三种方法的第二步会相同?就是式子。 4试一试:120减去一个数得53,求这个数。 全班试做,对不同情况进行讲解,学生评判方法是否恰当。(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填空。一个加数= 被减数 差 2抢答: 教师报出一个加、减算式中的数量名称,学生抢答,说出完整的关系式。如: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3填表。“练一练”5。 请学生独立填完,并说说根据。 4提高训练。 X=100 X=100 让学生自选数据,填入,再根据自选的数据,求出X的值。(四)看书总结1这堂课学了什么?2注意什么问题?(五)作业:作业本65板书:10、求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的练习课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90页。教学目标1能说出求加、减法算式中X的思路和方法。2能熟练准确地求出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知识再现1主动回忆。求加、减法算式中的X,有哪些情况?请举例:如: 48x72 X一7248 72一X482说说解上述各题的依据。(二)突出重难1基本练习。(1)练习1。学生试做,说说思考过程和解题依据。做错的同学说出错误原因,并订正。(2)练习2。学生审题,弄清题意,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学生口算,得出结论,填写在书上。统计错误情况:是关系式用错,还是计算错误,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3)练习3。 学生试做,四生板演。 校对、反馈、指名回答解题思路和依据。 教师讲解,并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学生自我订正。 (4)游戏练习。 首先宣布游戏规则:全班按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7人(纵向排列),教师出示7个题目,由第一个同学先完成第一题,所得的答案是第二题 里的数;第二个同学做第二题之前,需检查第一题是否正确,如有错误须先订正,然后再做,以此类推,最后第七个同学必须先检查前边6个同学做的六个题目,然后再做属于自己的第七题。以解题迅速、正确的小组为胜。 ( )一42228 +( )200 ( )12 +( )1724( )316 ( )17 ( )3463 2重点训练(投影出示)。练习4。 (1)学生试做,四生上台板演。 (2)校对,反馈,指名说出列式思路和解题依据。 (3)教师小结、评价。 (三)发展提高 1 ( )300=( )一36672( )=67( )=374( )一1732=( )74=364( )671732( ) 2什么数比274多160? 170比什么数少342? (四)总结反思 1,今天这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 2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怎样克服? 3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要注意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第57页66。 板书:11、用X表示未知数解答简单的应用题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91页。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X”表示未知数列等式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同时渗透尊敬父母的思想教育。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机、卡片、天平、魔码、苹果(80克)。教学过程 (一)化静为动,充分感知 1实物演示:天平、砝码,苹果。 教师:同学们认识它吗?(出示天平)它有什么作用?能利用砖码称得物体的重量。(即天平左右平衡)老师把100克砖码和80克苹果加20克砝码分别放在左右盘中,问: 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根据观察到的天平情况,如何列出等量关系和算式? 2视算。 (1)电脑屏幕显示线段图。 用去X米 还剩18米 共30米 (2)根据给出线段图列等式解答。 (3)把这个线段想象成一个天平,应该怎样放?(二)探索规律,获取新知 1尝试练习:学会找相等关系。 电脑屏显:根据本班同学人数情况自编应用题。 四(二)班有学生56人,其中男生四人,女生有儿人? (1)分组讨论,找出数量关系。(2)用X表示未知数列式解答。 (3)汇报交流。(学生做在卡片上,实物投影仪放映) (4)小结,揭题:用名表示未知数解简单应用题可分三步:想关系式表未知数列式解 2学习新知。 电脑显示例6: 张师傅一天生产86个零件,上午生产41个,下午生产多少个? (1)导说: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讨论分析例6的下列问题。 电脑显示: 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找出等量关系。 判断等量关系中哪一个数量是未知量,并用“X”表示。 根据等量关系,写出等式。 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求出“X”是多少? 检查并写上答案。 (2)电脑显示例6分析、解答的全过程,重点理解解答简单应用题的思想和方法。 3模仿学习。电脑显示故事情节。(图像、声音并现妈妈,小红、毛衣的故事)(3) 屏显例7:妈妈买了800克毛线给小红织了一件毛衣,还剩225克,织这件毛衣用毛线多少克?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用X表示未知数,解答应用题。看书,质疑,反馈、评价、验证。(三)分层训练,内化新知1、基本练习(1)写出数量关系,用X表示未知数,列出等式。 小明家有76本图书,同学们借去一部分,还剩58本,同学们借去几本? 水果店运来香蕉、苹果共1250千克,其中香蕉有382千克,苹果有多少千克?2、分层练习:(电脑显示)用X表示未知数,列等式解答下列各题。一层:胜利小学同学共做好事1078件,比学军小学同学多做187件,学军小学同学做好事多少件?二层:学校图书室有故事书和科技书共2638本,其中故事书1638本,科技书有几本?三本: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已行了45千米,离乙地还有27千米,甲乙两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四层:一桶油重25千克,用去一部分,还剩下18千克,用去多少千克?四人小组中,学生分成四组,独立完成,协作讨论。师生小结:解题步骤是怎样?关键是什么?(四)综合训练,提能益智1、 比一比,同桌间相互口述,根据线段图自编应用题。用去X米 还剩18米 共30米2、 应用知识(1)用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事例,根据算式20X=100或100X=20自编与例题结构一样的应用题。(用小卡片)(2)反馈分析。(五)自我总结,深化认知1、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 怎样解答用X表示未知数的简单应用题?关键是什么?解题时要注意什么?(六)作业 作业本6712、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92页教学目标:1、 知道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的道理,能举实际例子说明。2、 能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过程(一) 提出问题,形成设想1、 谈话揭题2、 做题例1:734198(1) 反馈,校对答案(2) 用口算还是用笔算3、 口算行吗?(出现第一种解法)(1)怎么算?(学生用笔算的思路讲述口算方法)(2)谁能有更好的方法?(出现第二种解法)734198 734198=7342002 =7322200=932 =932说说怎么想的:得出多加要减。小结(二) 验证猜想。1、验证猜想。扩充基底。(1)864197 436499 (2)同桌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