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 5章 聚合方法 本 章 内 容 体聚合 溶液聚合 液聚合新技术进展 液聚合 浮聚合 聚合反应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聚合方法)来实施。 合方法概述 2 合方法概述 3 5 6 7 8 9 10 单体 聚合物 溶剂)体系 均相聚合 沉淀聚合 均相体系 本体聚合 气 态 液 态 固 态 苯乙烯 丙烯酸酯类 乙烯高压聚合 氯乙烯 丙烯腈 溶液聚合 苯乙烯 丙烯酸 丙烯腈 苯乙烯 丙烯酸 丙烯腈 非均相体系 悬浮聚合 苯乙烯 甲基丙烯酸甲酯 氯乙烯 乳液聚合 苯乙烯、丁二烯 氯乙烯 聚合体系和实施方法示例 11 本体聚合 本体聚合 不加其它介质,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热、光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反应。 基本组分 单体:包括气态、 液态 和固态单体 引发剂:一般为油溶性 色料 增塑剂 润滑剂 聚合场所:本体内 助剂 12 本体聚合的优缺点 解决办法 预聚 : 在反应釜中进行,转化率达 10 40,放出一部分聚合热,有一定粘度 后聚 : 在模板中聚合,逐步升温,使聚合完全 优点 :产品纯净,不存在介质分离问题; 可直接制得透明的板材、型材 ;聚合设备简单,可连续或间歇生产 缺点 :体系很粘稠,聚合热不易扩散,温度难控制。轻则造成局部过热,产品有气泡,分子量分布宽,重则温度失调,引起爆聚 13 本体聚合工业生产实例 聚合物 引发 工艺过程 产品特点与用途 聚甲基丙 烯酸甲酯 一段预聚到转化率 10%左右的粘稠浆液,浇模升温聚合,高温后处理,脱模成材。 光学性能优于无机玻璃 可用作航空玻璃、光导纤维、标牌等。 聚苯乙烯 热引发 第一段于 80 900 35%,流入聚合塔,温度由 16025后熔体挤出造粒。 电绝缘性好、透明、易染色、易加工。多用于家电与仪表外壳、光学零件、生活日用品等。 聚氯乙烯 过氧化乙 酰基磺酸 第一段预聚到转化率 7 11%,形成颗粒骨架,第二阶段继续沉淀聚合,最后以粉状出料。 具有悬浮树脂的疏松特性,且无皮膜、较纯净。 高压聚乙烯 微量氧 管式反应器, 180 200150 200化率15 30%熔体挤出出料。 分子链上带有多个小支链,密度低( 结晶度低,适于制薄膜。 聚丙烯 高效载体 配位催化剂 催化剂与单体进行预聚,再进入环式反应器与液态丙烯聚合,转化率 40%出料。 比淤浆法投资少 40 50%。 110 130 30 180 80 225 0 0 聚合 后聚合 后处理 预聚釜 塔式反应器 苯乙烯 聚苯乙烯 冷却、切粒、包装 苯乙烯本体聚合的塔式反应流程 15 溶液聚合 是将单体和引发剂溶于适当溶剂这进行的聚合反应 基本组分 单体 引发剂 溶剂 聚合场所: 在溶液内 溶液聚合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散热控温容易,可避免局部过热 体系粘度较低,能消除凝胶效应 溶剂回收麻烦,设备利用率低 聚合速率慢 分子量不高 溶液聚合 溶剂对聚合的影响: 溶剂的加入可能影响聚合速率、分子量分布 溶剂导致笼蔽效应使 f 引发剂效率降低, 溶剂的加入降低了单体的浓度 M,使 低 向溶剂链转移的结果使分子量降低 溶剂对聚合度的溶解性能与凝胶效应有关 良溶剂,为均相聚合, M不高时,可消除凝胶效应 沉淀剂,凝胶效应显著, 劣溶剂,介于两者之间 工业上,溶液聚合多用于聚合物溶液直接使用的场合 如涂料、胶粘剂、浸渍液、合成纤维纺丝液。 17 溶液聚合工业生产实例 单体 引发剂或 催化剂 溶剂 聚合机理 产物特点与用途 丙烯腈 硫氰化钠 水溶液 水 自由基聚合 自由基聚合 纺丝液 配制纺丝液 醋酸乙烯酯 醇 自由基聚合 制备聚乙烯醇、维纶的原料 丙烯酸酯类 烃 自由基聚合 涂料、粘合剂 丁二烯 配位催化剂 己烷 环己烷 配位聚合 阴离子聚合 顺丁橡胶 低顺式聚丁二烯 异丁烯 丁烷 阳离子聚合 粘合剂、密封剂 18 醇 醇 水 水 第一聚合釜 第二聚合釜 脱 单 体 塔 第一精 镏 塔 第二精 镏 塔 60 65 h C% 20% 63 65 % 50 60% 水 醋酸乙烯溶液聚合反应流程 冷凝器 冷凝器 19 浮聚合 在悬浮聚合体系中,单体不溶或微溶于水,引发剂只溶于单体,水是连续相,单体为分散相,是非均相聚合反应。 20 水溶性高分子物质 聚乙烯醇 聚丙烯酸钠 S 明胶 纤维素类 淀粉 碳酸盐 硫酸盐 滑石粉 高岭土 是一类能将油溶性单体分散在水中形成稳定悬浮液的物质。 吸附在液滴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吸附在液滴表面,起机械隔离作用 不溶于水的无机物 单体 引发剂 水 分散剂 1. 基本组分 颗粒大小与形态 悬浮聚合得到的是粒状树脂,粒径在 围 粒径在 1 为 珠状聚合 粒径在 为 粉状悬浮聚合 粒状树脂的颗粒形态不同 颗粒形态 是指聚合物粒子的外观形状和内部结构状况 颗粒形态 紧密型:有利于增塑剂的吸收,如 松型:不利于增塑剂的吸收,难于加工 颗粒形态取决于 分散剂的种类 明胶:紧密型 疏松型 水与单体的配比大,有利于形成疏松型 22 2、主要特点 聚合场所 - 单体液滴内 亲油基团 亲水基团 油溶性引发剂 油溶性单体 水 搅拌 凝聚 界面张力 凝 聚 分散 单 体 分散剂 在悬浮聚合过程不溶于水的单体依靠强力搅拌的剪切力作用形成小液滴分散于水中,单体液滴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使液滴呈圆珠状,但它们相互碰撞又可以重新凝聚,即分散和凝聚是一个可逆过程。 单 体 引 发 剂 悬 浮 剂 分散介质 亲水基团 亲油基团 水 油溶性单体 油溶性引发剂 单 体 引 发 剂 悬 浮 剂 分散介质 水 大分子链 活性中心 聚合反应发生在各个单体液珠内,对每个液珠而言,其聚合反应机理与本体聚合一样,因此悬浮聚合也称小珠本体聚合。单体液珠在聚合反应完成后成为珠状的聚合产物。 26 为了阻止单体液珠在碰撞时不再凝聚,必须加入 分散剂 ,分散剂在单体液珠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或吸附在单体液珠表面,在单体液珠碰撞时,起隔离作用,从而阻止或延缓单体液珠的凝聚。 悬浮聚合分散剂主要有两大类: (i)水溶性的高分子:如聚乙烯醇、明胶、羟基纤维素等;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如碳酸钙、滑石粉、硅藻土等。 水溶性高分子 难溶于水的无机物 3、分散剂(悬浮剂) 水溶性有机高分子: 天然高分子:纤维素、明胶、淀粉等 合成高分子: 苯乙烯 作用机理:吸附于单体粒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 例 商品牌号 700, 醇解度 =88%) | | | 链:亲油 侧基:亲水 无机盐类:碳酸镁、碳酸钙、碳酸钡等。 作用机理:吸附于单体粒子表面,起机械隔离作用。 分散剂(悬浮剂)的选择 对单体粒子有好的保护作用。 一般有机高分子的作用要好些,也可用复合型。 根据产品的要求选择。 例 对透明性要求高一些的 可选用无机盐 类,如碳酸镁,由于反应后可用稀硫酸洗去,对产 品质量影响小些。 优点 综合看,可认为悬浮聚合同时兼具了本体聚合和溶液聚合两者 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两者的不足。 不足 由于分散剂在聚合结束后不易除去,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如颜 色、透明度、电性能等。 单体液滴内相当于一个小本体聚合体系,因而具有本体聚合的 主要优点,如单体浓度高、反应速率快等;后处理也较简单。 由于单体液滴外部为大量的分散介质 - 水,因而单体液滴内的 聚合反应热可以很方便地导出,具有溶液聚合的特点。 非均相聚合,后处理简单。一般通过机械分离脱水、洗涤、干 燥即可。 单体液滴不稳定,反应后期易出现结块。 对设备、工艺要求高。 30 31 悬浮聚合工业生产实例 单体 引发剂 悬浮剂 分散介质 产物用途 氯乙烯 过碳酸酯 羟丙基纤维素 离子水 各种型材、电绝缘材料、薄膜 苯乙烯 离子水 珠状产品 甲基丙烯酸 甲酯 式 碳酸镁 无离子水 珠状产品 丙烯酰胺 过硫酸钾 烷 水处理剂 32 合引发剂 离子水 聚 合 釜 脱 单 体 塔 50 C 1214h C% 8590% 水蒸汽 氯乙烯悬浮聚合反应流程 冷凝器 热风 旋 风 分 离 器 回收 分 成品 3 乳液聚合 34 35 1、体系组成 ( 1)单体 油溶性单体,基本不溶或微溶于水。 主要介绍常规的乳液聚合(正相乳液聚合)。 例 体 t C A 度 5 45 25 50 45 28 45 50 溶解度 w% 10_2 10_2 10_2 6 几种单体在水中的溶解度 36 ( 2)引发剂 与单体、聚合物不相溶的引发剂,为单体重量的 % 。 A. 水溶性热分解型引发剂 例 例 过硫酸盐 2 B. 水溶性氧化 - 还原引发剂 过硫酸盐 - 亚硫酸氢盐 + 2_+ + 过氧化氢 - 亚铁盐 + + C. 油溶性氧化剂 - 水溶性还原剂引发剂 例 异丙苯过氧化氢 - 亚硫酸氢钠 O + ( 3)乳化剂 当一种物质加入到某液体中,能使其表面张力降低,称此物质为 表面 活性物质 。从化学结构看,其分子由极性的亲水基和非极性的亲油基两部 分组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随其浓度加大,溶液表面张力不断下降,如 乙醇、醋酸等(曲线 a); 另一类是在低浓度时,表面张力随浓度加大而 下降,但加到一定浓度后,表面张力没有明显变化,如肥皂、洗涤剂等, 后一类又称为 表面活性剂 (曲线 b)。 表面活性物质浓度 表面张力a b 图 1 表面活性物质浓度与表面张力关系 A. 表面活性物质及表面活性剂 ( 4)分散介质 与单体不相溶。在正常体系中,对油溶性单体而言,采用无离子水。 ( 5)助剂 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润滑剂、抗氧剂、增塑剂、紫外线吸收剂等。 乳化剂是一种表面活性剂,为一种可形成胶束的物质。通常由亲水 的极性基团和亲油的非极性基团组成。 B. 乳化剂 例 硬酯酸钠 O O 按照乳化剂分子中亲水基团的性质,可将乳化剂分成四类。 ( 1)乳化剂的种类 A. 阴离子型乳化剂 亲水基团为阴离子,在碱性介质中应用效果好,应用广泛。 例 a. 羧酸盐类 通式: : 21的烷基 M: 金属 脂肪酸钠 - 有良好的乳化能力,但易被酸、钙、镁离子破坏。 2、乳化剂 主要有经下几类: 例 b. 硫磺酸盐类 通式: R: 18的烷基 M: 金属 十二烷基硫酸钠 烷基硫酸盐 通式: R(, 式中 R、 R 均为烷基 硫酸化油 通式: 式中 R、 R 均为烷基 脂肪族酰胺硫酸盐 通式: 2 式中 R 为烷基 烷基聚乙二醇醚硫酸酯盐 - 乳化能力好,较耐酸、钙离子,比羧酸盐类稳定。 例 c. 脂肪磺酸盐类 通式: R: 18的烷基 M: 金属 十二烷基磺酸钠 脂肪磺酸盐 通式: , 式中 R: 8的烷基 | 元脂肪酸磺酸盐 通式: 式中 R、 R 均为烷基 脂肪酰胺磺酸盐 通式: 式中 R : 16的烷基为烷基 烷基苯磺酸酯盐 d. 磷酸盐类 - 耐镁离子弱于硫磺酸盐类,在酸性溶液中稳定性较好。 通式: M)2 , 式中 R 为烷基 B. 阳离子型乳化剂 亲水基团为阳离子,在酸性介质中应用效果好,应用较少。 例 a. 季胺盐类 烷基季胺盐,如: 结构季胺盐,如: 胺结构季胺盐,如: 环结构季胺盐等。 b. 其它胺的盐类 例 伯胺盐,如: : 叔胺盐,如: c. 其它 例 酯结构胺的盐、酰胺结构胺的盐等。 主要有经下几类: 2在水溶液中不发生离解,与介质 稳定。对乳液稳定性弱,多与 阴离子型乳化剂配合使用。主要有酯类、醚类、胺类、酰胺类等。 例 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例 聚氧乙烯脱水山梨醇脂肪酸酯( 例 烷基酚基聚醚醇类( O ( 5 D. 两性型乳化剂 同时含有阴、阳离子基团,在酸性介质中可离解成阳离子,在碱性介质 中又可离解成阴离子,故可在任何 实际中使用较少。 例 羧酸类 ,如: : 酸酯类,如: H)2 磺酸类,如: 2)乳化剂在乳液聚合中的作用 A. 降低表面张力 当乳化剂加入水中后,亲水基团受水的亲和力而朝向水,而亲油基 团则受到水的排斥力而指向空气。将部分水 - 空气界面变成亲油基团 - 空气界面,由于油的表面张力小于水的表面张力,故乳化剂水溶液的表 面张力小于纯水的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 纯水 73 10N/m 水 - 十二烷基硫酸盐 30 10N/m ( 浓度: ) 例 水 空气 B. 形成胶束 a. 胶束 当乳化剂浓度低时,乳化剂呈分子分散状态真正溶解在水中,当乳化剂 达到一定浓度后,大约第每 50 200个乳化剂分子形成一个球状、层状或棒 状的聚集体,它们的亲油基团彼此靠在一起,而亲水基团向外伸向水相,这 样的聚集体称为胶束。 b. 临界胶束浓度 ( 能够形成胶束的最低乳化剂浓度称临界胶束浓度,简称 是乳化 剂性质的一个特征参数。 a 图 2 临界胶束浓度的确定 表面活性物质浓度 表面张力 用来衡量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的亲水基团和亲油基团对整个分子所做贡献大小 的物理量。为一经验值, 水性越大。 具体数值见 表 8 8 对正常乳液聚合体系,所用乳化剂的 18(水包油型)。 c. 亲水亲油平衡什 ( d. 三相平衡点及浊点 乳化剂处于溶解、胶束、凝胶三相平衡时的温度。 具体数值见 表 8 对离子型乳化剂,当温度低于三相平衡点,乳化剂以凝胶析出。 对非离子型乳化剂,当温度高于浊点,乳化剂析出。 C. 降低界面张力 单体加入水中后,油 - 水之间的界面张力很大。当加入乳化剂后,其亲油 基团必伸向油相,而亲水基团则在水相,这样全部或部分油 - 水界面变成亲油 基团 油界面,进而降低了界面张力。 界面张力 水 矿物油 N/m 加入 化剂 N/m 例 水 油 D. 乳化作用 F. 增溶作用 乳液聚合体系中,与水不互溶的油溶性单体单凭搅拌不能形成稳定的分散 体系。当有乳化剂存在时,在搅拌作用下形成的单体液滴外面吸附了一层乳化 剂,其亲水基团伸向水相,尤其是阴(阳)离子乳化剂,可使单体液滴外面带 上一层负(正)电荷,在静电斥力作用下使小的单体液滴难以撞合成大的单体 液滴,于是形成了稳定的乳状体系,这就是乳化剂的乳化作用。 油溶性单体尽管总量上不溶于水,但总有少量的单体按照其在水中的溶 解度以单分子状态溶于水中形成真溶液。加入乳化剂后,由于可形成增溶胶 束,使单体在水中总的的溶解性增加。 E. 形成增溶胶束 油溶性单体进入胶束,形成的含有单体的胶束称增溶胶束。 体系中形成: 溶于水中的单体(其浓度相当于该单体的饱和水溶液) 溶于水中的乳化剂(其浓度为该乳化剂的 胶束 增溶胶束 单体液滴 3、乳液聚合的特点 A. 加入引发剂前体系状态 ( 1)聚合埸所 体系中加入组分:单体、水、乳化剂 动态平衡 对于“ 理想体系”,即单体、乳化剂难溶于水,引发剂溶于水,聚合物溶于单体的情况 单体液滴 极少量单体和少量乳化剂以分子分散状态溶解在水中 大部分乳化剂形成胶束,约 4 5 n m, 1017 18个 / 大部分单体分散成液滴,约 1000 n m , 1010 12个 / 体和乳化剂在聚合前的三种状态 3. 乳液聚合机理 a. 自由基产生埸所 对所选择的与单体不互溶的引发剂,加入体系中后溶于水相,并在水相反应生成自由基。 b. 聚合埸所 水相中生成的自由基,可以与溶于水相中的单体反应生成单体自由基,也可进入增溶胶束与单体反应,还可进入单体液滴与单体反应。 数目 (个 / 直径 ( 界面积 ( 单体液滴 1012 1000 3 104 胶束 1018 45 8 105 表 7 单体液滴与单体的界面积 主要聚合是发生在增溶胶束中,而发生在单体液滴内的聚合,仅占 1%。 结论 ( 2)成核机理 a. 胶束成核 b. 均相成核 A. 乳胶粒 B. 成核作用 增溶胶束内单体发生聚合后,将含有单体和聚合物的胶束称为乳胶粒。 形成乳胶粒的过程称为成核作用。一般有两种成核机理: 水相中生成的自由基(或与水相中单体反应生成的短链自由基)扩散 进增溶胶束,引发聚合,这一过程称胶束成核。 水相中生成的自由基(或与水相中单体反应生成的短链自由基)由水 相中沉淀出,同时通过从水相吸附乳化剂分子而稳定,接着扩散进入单体, 形成乳胶粒,这一过程称均相成核。 ( 3)聚合的三个阶段 时 间 聚合速率 图 3 乳液聚合的不同聚合速率行为图 A. 加速期( ) 对一个增溶胶束而言,本身内部没有活性中心,当一个外部自由基进入 后,引发聚合,形成乳胶粒,其内部相当一个小本体聚合体系。 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多的增溶胶束变为进行聚合的乳胶粒,导致整个体 系的聚合反应速率不断提高。 随乳胶粒中聚合反应的进行,溶于水相的单体不断扩散进入胶粒,导致 水相中单体浓度下降,此时单体液滴内的单体不断扩散进入水相,这样 单体液滴就起到一个向聚合埸所不断补充单体的仓库。 随反应进行,乳胶粒的体积不断加大,通过不断吸附水相中的乳化剂而 保持乳胶粒的稳定。这时胶束就成了补充乳化剂的来源。 B. 恒整期( ) C. 减速期( ) 随反应的进行,体系中胶束基本被消耗光,由于失去乳化剂来源,无法形成 新的乳胶粒,体系中乳胶粒数目处于恒定。但单体液滴的存在保证了各乳胶 粒的单体来源,因而体系中聚合反应处于恒速。 对正常乳液聚合体系而言,最后形成的乳胶粒数目约为 101315 个 /约 占最初体系中胶束数的 。 胶束的消失标志着加速期的结束和恒速期的开始。 C%约为 215%。 随反应的进行,体系中单体液滴基本被消耗光,由于失去单体来源,乳胶粒 内单体浓度不断下降,导致体系中聚合反应速率不断下降。 单体液粒的消失标志着恒速期的结束和减速期的开始。转化率与单体的水溶 性的关: 15%; 25%; 4050%; 7080%。 聚合场所 : 水相不是聚合的主要场所 ; 单体液滴也不是聚合场所。聚合场所在胶束内 : 胶束成核:自由基由水相进入胶束引发增长的过程 均相成核: 在水相沉淀出来的短链自由基,从水相和单体液滴上吸附乳化剂而稳定,继而又有单体扩散进入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 胶束比表面积大,内部单体浓度很高,提供了自由基进入引发聚合的条件 液滴中的单体通过水相可补充胶束内的聚合消耗 成核机理 成核是指形成聚合物乳胶粒的过程。有两种途径: 根据聚合物乳胶粒的数目和单体液滴是否存在,乳液聚合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 阶段 阶段 乳胶粒 不断增加 恒定 恒定 胶束 直到消失 单体液滴 数目不变 直到消失 体积缩小 不断增加 恒定 下降 阶段:乳胶粒生成期,从开始引发到胶束消失为止, 增 阶段:恒速期,从胶束消失到单体液滴消失为止, 阶段:降速期,从单体液滴消失到聚合结束, 聚合过程 4 乳液聚合动力学 1、聚合速率 在乳液聚合反应的三个阶段,聚合动力学研究最多的是 第二阶段 (即 恒速阶段 ),因为此时 乳胶粒数恒定 , 聚合速率不变 ,容易处理。 乳液聚合的场所在乳胶粒内 ,因此聚合反应速率可以从一个乳胶粒 内的情况进行分析。当一个自由基进入乳胶粒后,反应速率式可写为: rp= ( 1) 在乳液聚合体系中 , 胶束浓度为 1018个 /但能够成核变为乳胶粒的仅是起始胶束中的极少部分 , 约 即 形成乳胶粒的数目约为 1013 15个 /而 自由基生成速率为 1013个 /mls,这样平均每 10 对一个乳胶粒而言 , 进入第一个自由基 , 发生聚合反应;进入第二个自由基 ,发生终止反应;再进入第三个自由基 , 又开始聚合反应 。 总体看 , 一个乳胶粒在整个聚合过程中有一半时间在聚合 , 一半时间处于 “ 休眠 ” 状态 。 换言之 , 整个聚合体系中 , 平均有一半乳胶粒中有自由基 , 发生聚合反应;另一半乳胶粒中则没有自由基 , 不发生聚合反应 。 ( 2) 设体系中乳胶粒数为 则每 。 因此体系中活性中心总浓度 ( ) 为: N 为乳胶粒数,单位为 个 / 103 N / 将粒子浓度化为 L n 为每个乳胶粒内的平均自由基数 10N M k M n( 3) 式 ( 3) 表明 乳液聚合反应速率 , 与乳胶粒数 与引发速率无关 。 总的聚合反应速率 为: 对于第二阶段 胶束已消失,不再有新的胶束成核,乳胶粒数恒定; 单体液滴存在,不断通过水相向乳胶粒补充单体,使乳胶粒内单体浓度恒定 因此, 对于第一阶段 自由基不断进入胶束引发聚合,成核的乳胶粒数 N 从零不断增加 因此, 对于第三阶段 单体液滴消失,乳胶粒内单体浓度 M不断下降 因此, 讨论 : 乳液聚合速率取决于乳胶粒数 N, 与引发速率无关 014 个 / M 可达 10 7 L,比典型自由基聚合高一个数量级 乳胶粒中单体浓度高达 5 L,故乳液聚合速率较快 多数单体的乳液聚合符合上述的 理想状态 , 可认为 活性乳胶粒占总乳胶粒的一半 ;但也有一些体系有所不同: ( 1) 若自由基从粒子中的解吸附和水相终止不能忽略时 ,乳胶粒中含自由基的粒子比率会 小于 醋酸乙烯酯、氯乙烯等 ; ( 2) 若乳胶粒体积较大 、 链终止反应速率常数很小 、 水相终止和解吸附不明显 以及 引发速率较大时 ,乳胶粒中含自由基的粒子比率会 大于 也就意味着一部分乳胶粒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由基。 在高转化率时,这种情况会更明显 。如苯乙烯乳液聚合,转化率达 90%时,比值由 2、聚合度 对于 一个乳胶粒 而言 , 数均聚合度 为: ( 4) 式中 自由基进入乳胶粒的速率 ,也 相当于一个乳胶粒中的链终止速率 。设 体系总的链引发速率为 则: ( 5) 因此 , 数均聚合度 为: M ( 6) 在乳液聚合中双基终止对聚合度影响不大 ,这是 因为 双基终止是发生在乳胶粒中已形成的大分子链自由基与刚扩散进入乳胶粒中的短链自由基之间的。这样, 在乳液聚合中聚合度等于动力学链长 。 当有 链转移反应存在 时 , 式 ( 6) 应改写为: 7) 3、乳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查历史试题含解析
-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高等微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工业互联网平台2025年异构数据库融合技术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中的应用
- 家具设计中的社会功能与环境适应性研究探讨及案例分析试题及答案
- 家具行业的消费者行为分析考题试题及答案
-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场地环境风险评价与修复》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有效方法与策略试题及答案
- 家具设计中的空间美学考题及答案
- 未来出行领域技术展望试题及答案
- 2024中国国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岗位招聘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高三下学期二模物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登高车安全培训
- 成人重症患者颅内压增高防控护理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课件
- 在线监测运维管理体系
- 英语课件 外研版(2019)选择性必修四 Unit6 Developing ideas
- 2025年数独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工工艺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广州大学
- 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及护理文献汇报
- 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2025届高考数学全真模拟密押卷含解析
- 2024年司法考试完整真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