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1节 第1、2课时_第1页
第1章 第1节 第1、2课时_第2页
第1章 第1节 第1、2课时_第3页
第1章 第1节 第1、2课时_第4页
第1章 第1节 第1、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照一中2009级化学教学案执笔人:审核人: 课题学时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1课时)学 习目 标1了解反应热的定义,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2了解反应焓变的定义,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书写及简单计算。学 法指 导1了准确把握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内涵与外延,有助于热化学的学习。2严格准确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领,深刻领会热化学的严谨性。复习诊断1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 。2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破坏旧化学键,需要 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时 能量。3 属于放热反应; 属于吸热反应。问题探究1当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 或 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为 。用符号Q表示。2反应吸热时,Q为 值,反应放热时,Q为 值。3热力学温度与摄氏度的关系式为 。探究1:已知液态水的比热为4.18kJK-1kg-1,一些稀溶液的比热可近似看作等于水的比热。(1)取1.0 molL-1的盐酸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取1.0 molL-1的NaOH溶液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将NaOH溶液快速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记录反应后体系内最高温度为304.85K。则该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值为 。(2)取1.0 molL-1的盐酸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取1.0 molL-1的KOH溶液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将NaOH溶液快速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记录反应后体系内最高温度为304.85K。则该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值为 。(3)取1.0 molL-1的硝酸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取1.0 molL-1的NaOH溶液1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将NaOH溶液快速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记录反应后体系内最高温度为304.85K。则该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值为 。你能得到的结论为 。探究2:取1.0 molL-1的盐酸2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取1.0 molL-1的NaOH溶液20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将NaOH溶液快速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记录反应后体系内最高温度为304.85K。则该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值为 。取1.0 molL-1的盐酸5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取1.0 molL-1的NaOH溶液50mL,其密度约等于1.0gcm-3。匀速搅拌后保持其温度为298K。将NaOH溶液快速倒入量热计,匀速搅拌,记录反应后体系内最高温度为304.85K。则该反应释放出的热量值为 。你能得到的结论为 。4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是由于 而产生的。5焓是描述物质所具有的 的物理量,符号为 。6在 条件下,除去随反应体系改变做功消耗的能量,如果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 ,没有转化为 、 等其他形式的能,则反应前后的焓变就等于该反应的反应热,数学表达式为 。7H = 。如果H 0,即 ,说明反应是释放能量的,为放热反应,如果H 0,即 ,说明反应是吸收能量的,为吸热反应。探究3:已知298K时,1mol石墨的能量比1mol金刚石的能量低,则石墨转化为金刚石的反应为 反应;将Ca(OH)2与NH4Cl粉末置与烧杯中,烧杯下有一个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有少量水,搅拌充分反应后,烧杯与玻璃片由于结冰粘在一起,你能分得到的结论为 。8C(s)+O2 (g)=CO(g) H2=QkJmol-1的含义为 。N2(g) +3H2(g) 2NH3(g) HQkJmol-1的含义为 。2H2O(g) =2H2(g)+O2(g) H+QkJmol-1的含义为 。CO2(g)+2NaOH(aq) =Na2CO3(aq)+H2O(l) H=Q kJmol -1的含义为 。9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意: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 ; 需注明反应的 ,若不注明则指 。在热化学方程式右端要注明反应热H,单位为 ;热化学方程式中H必须注明符号 或 用来分别表示吸热和放热,若反应逆向进行,H符号 ,但绝对值不变;同一化学反应,如果方程式化学计量数不同,H也不同,但数值与化学反应计量数成正比,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探究4:已知1mol固态碳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393.5 kJ 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1mol一氧化碳碳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时放出283.0kJ 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气态氢气和气态氧气反应生成0.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气态氢气和气态氧气反应生成0.1mol液态水放出QkJ的热量,则液态水分解为气态氢气和气态氧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已知4g甲烷气体与氧气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时放出QkJ 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分层训练A级(基础)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B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即使没有能量的变化,也可能有物质的变化2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碳的单质,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金刚石。已知把石墨完全转化为金刚石时,要吸收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石墨不如金刚石稳定B金刚石不如石墨稳定C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一样多D等质量的金刚石与石墨完全燃烧,石墨放出的能量少325、101 kPa下,2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A2H2(g)+O2(g) = 2H2O(1) H285.8kJmol-1B2H2(g)+ O2(g) = 2H2O(1) H+571.6 kJmol-1C2H2(g)+O2(g) = 2H2O(g) H571.6 kJmol-1DH2(g)+O2(g) = H2O(1) H285.8kJmol-1B级(中等)4已知化学反应2C(s)+O2(g)2CO(g);2CO(g) + O2(g) 2CO2(g)都是放热反应。据此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相同条件下)A56gCO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88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B12gC所具有的能量一定高于28gCO所具有的能量C12gC和32gO2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44gCO2所具有的总能量D将两份碳燃烧,生成CO2的反应比生成CO的反应放出的热量多5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2(g)O2(g)H2O(l) H285.8 kJmol-1CO(g)O2(g)CO2(g) H283.0 kJmol-1C8H18(l)O2(g)8CO2(g)9H2O(l) H5518 kJmol-1CH4(g)2O2(g)CO2(g)2H2O(l) H89.3 kJmol-1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A H2(g) B CO(g) C C8H18(l) D CH4(g) 6已知H2(g)+Cl2(g)=2HCl(g) H=184.6kJmol-1, 则反应HCl(g)H2(g)+Cl2(g)的H为 A+184.6kJmol-1 B92.3kJmol-1 C369.2kJmol-1 D +92.3kJmol-1C级(拓展)7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2(g)+ O2(g) SO3(g) H = 98.32 kJmol-1,在容器中充入2molSO2和1molO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A 196.64kJ B 196.64 kJmol-1 C 196.64kJ D 196.64kJ8在36 g 碳不完全燃烧所得气体中,CO占体积,CO2占体积,且C(s) + O2(g) = CO(g) H = 110.5 kJmol-1CO(g) + O2(g) = CO2(g) H = 283 kJmol-1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损失的热量是( )A172.5 kJ B 1149 kJ C283kJ D 517.5 kJ9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H2(g)+O2(g)=H2O(1) H=241.8kJ/molBH2(g)+O2(g)=H2O(g) H= +241.8kJ/mol CH2(g)+O2(g)=H2O(g) H=241.8kJ/mol DH2O(g)= H2(g)+O2(g) H= +241.8kJ/mol10完全燃烧一定质量无水乙醇,放出热量为Q,为完全吸收生成的CO2,并使之生成正盐Na2CO3,消耗0.8molL -1NaOH溶液500mL,则燃烧1mol酒精放出的热量是A 0.2Q B 0.1Q C 5Q D 10Q11已知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C(s)O2(g)=CO2(g) H 393.5 kJmol-12H2(g)O2(g)=2H2O(g) H 483.6 kJmol-1现有炭粉和H2组成的悬浮气共0.2mol,使其在O2中完全燃烧,共放出63.53kJ的热量,则炭粉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是A11 B12 C23 D32 12在一定条件下,1 mol某气体若被O2完全氧化放热98.0 kJ。现有2 mol该气体与1 mol O2在此条件下发生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是176.4 kJ,则该气体的转化率为 (注:某反应物的转化率该反应物转化(消耗)的物质的量该反应物起始的物质的量100%)纠错释疑小结课后反馈日照一中2007级I部化学导学学案执笔人:丁五洲审核人:张 霞课题学时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节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盖斯定律的内涵与外延。2会使用盖斯定律解答有关问题。学法指导1领会山的高度与登山路径无关的真正含义有助于理解盖斯定律的内涵与外延。复习诊断1化学反应焓变的定义式为 。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问题探究1盖斯定律的内容为 。探究1:你对盖斯定律的理解为 。探究2: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金刚石、s)O2(g)CO2(g);H395.41kJ/mol,C(石墨、s)O2(g)CO2(g);H393.51kJ/mol,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 。则金刚石转化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分层训练A级(基础)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12H2S(g)+O2(g)2S (s)+2H2O(l) HQ2 kJmol-12H2S(g)+O2(g)2S (s)+2H2O(g) HQ3 kJmol-1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A Q1Q2Q3 B Q1Q3Q2 C Q3Q2Q1 D Q2Q1Q3 2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H2O(g)H2(g) + O2(g) H = +241.8 kJmol-1 H2(g)+ O2(g) H2O(1) H = -285.8 kJmol-1 当1g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时,其热量变化是 A吸热88kJ B 吸热2.44 kJ C放热44kJ D 吸热44 kJ3已知:Na2CO310H2O(s)=Na2CO3(s)+10H2O(g) H1=+532.36 kJmol-1 Na2CO310H2O(s)=Na2CO3H2O(s)+9H2O(g) H1=+473.63 kJmol-1写出Na2CO3H2O脱水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B级(中等)4由H2和O2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出241.8kJ的热量,1g水蒸气转化为液态水放出2.45kJ的热量,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H2(g)+O2(g)=H2O(1);H=285.9 kJmol-1BH2(g)+O2(g)=H2O(1);H=241.8 kJmol-1 CH2O(g)=H2(g)+O2(g);H=+285.9 kJmol-1 DH2(g)+O2(g)=H2O(g);H=+241.8 kJmol-15化学反应N23H2 2NH3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AN2(g)3H2(g) 2NH3(l) H 2(abc)kJ/mol BN2(g)3H2(g) 2NH3(g) H 2(ba)kJ/mol CN2(g)H2(g) NH3(l) H (bca)kJ/mol DN2(g)H2(g) NH3(g) H (ab)kJ/mol C级(拓展)6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可通过间接的方法测定。现根据下列3个热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s)+3CO(g)= 2Fe(s)+3CO2(g) H 24.8 kJmol-1l 3Fe2O3(s)+ CO(g)=2Fe3O4(s)+ CO2(g) H 47.2 kJmol-1Fe3O4(s)+CO(g)=3FeO(s)+CO2(g) H +640.5 kJmol-1写出CO气体还原FeO固体得到Fe固体和CO2气体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_ 纠错释疑小结课后反馈日照一中2007级I部化学导学学案执笔人:韩立娜审核人:李勇课题学时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1课时)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有关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等基本概念有关的基础知识。2理解阳极、阴极、电解的电极反应等跟电解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电解反应的基本原理和电解池的基本特征。学法指导1 体验化学能电能转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2 要抓电解规律,这其中的规律可通过系统的分析总结,真正掌握、理解其变化的实质。复习诊断1电解质是指在_能够导电的_。2电离是指电解质_或_状态下离解成_过程。3电解质通电前在水溶液中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作_运动;在外电源的作用下,形成_移动而导电。在导电的同时,在阳、阴两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被电解,电离是_的前题。问题探究(一)电解原理1电解定义: 2装置特点: 3电解池形成的条件:(1) 。(2)两个 的电极,插入 中。(3)形成 回路。4、阴极、阳极的判断:阴极阳极根据反应判断发生 反应发生 反应根据电源判断 根据离子移向判断 的极 的极5、离子的放电顺序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1)在惰性电极的阴极上,阳离子放电顺序为 ;(2)在惰性电极的阳极上,阴离子放电顺序为 。探究1:电解通电时,电子从电源的_极沿导线流入电解池的_极,在阴极区氧化性强的微粒先得电子,被_。同时,电子又从电解池的_流出,沿导线流回电源的正极,即在阳极区还原性强的微粒(包括极板)先_电子被_。探究2:写出电解下列溶液的电极反应方程式及总方程式: CuCl2 NaCl Na2SO4 NaNO3 探究3: 图中X、Y分别是直流电源的两极,通电后发现a极板质量增加,b极板处有无色无臭的气体放出,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探究4: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的是( )。AHCl BNaOH CNa2SO4 DNaCl探究5:电解质电解的类型(用惰性电极电解酸碱盐溶液)实例电极反应电解质浓度pH变化电解质溶液复原常见物质NaOHH2SO4Na2SO4HClCuCl2NaClCuSO4分层训练A级(基础)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溶液的PH值保持不变的是( )。AHCl BNaOH CNa2SO4 DNaCl2.有饱和24溶液的烧杯中插入惰性电极,在搅拌下进行电解。若温度始终不变,则通电一段时间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溶液的增大 溶液中水分子数与硫酸根离子数的比值将变小两极放出气体的体积相等溶液中数目将减小3惰性电极电解下列溶液,一段时间后,现加入一定质量的另一种物质(括号内),溶液能与原来溶液完全一样的是A. CuCl2 CuSO4 B. NaOH NaOH C. NaClHCl D. CuSO4 Cu(OH)24以惰性电极电解CuSO4溶液。若阳极上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0100 mol,则阴极上析出Cu的质量为( )A0.64 g B.1.28 g C.2.56 g D.5.12 g分层训练B级(中等)5.将两个铂电极插入500ml Cu SO4溶液中,进行电解。通电一定时间后,某一电极增重0.064g(设电解时该电极无氢气析出,且不考虑水解和溶液的体积变化),此时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约为( )。A4103 mol/L B2103 mol/L C1103 mol/L D1107 mol/L6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氧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 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 1:2:3 B 3:2:1 C 6:3:1 D 6:3:27某同学按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稀H2SO4Cu石墨A.电解过程中,铜电极上有H2产生B.电解初期,主反应方程式为:CuH2SO4CuSO4H2C.电解一定时间后,石墨电极上有铜析出D.整个电解过程中,H的浓度不断增大8质量分数为0.052(5.2%)的NaOH溶液1L(密度为1.06g/mL)用铂电极电解,当溶液中的NaOH的质量分数改变了0.010(1.0%)时停止电解,则此时溶液中应符合的关系是NaOH的质量分数阳极析出物的质量(克)阴极析出物的质量(克)A0.062(6.2%)19152B0.062(6.2%)15219C0.042(4.2%)1.29.4D0.042(4.2%)9.41.29三氧化二镍(Ni2O3)可用于制造高能电池,其电解法制备过程如下:用NaOH调NiCl2溶液pH至7.5,加放适量硫酸钠后进行电解。电解过程中产生的Cl2在弱碱性条件下生成ClO,把二价镍氧化为三价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铁作阳极材料 B.电解过程中阳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C.阳极反应方程式为:2Cl2eCl2 D.1 mol二价镍全部转化为三价镍时,外电路中通过了1 mol电子。C级(拓展)10某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NaCl和H2SO4,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用石墨作电极电解该混合溶液时,根据电极产物,可明显分为三个阶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极自始自终只析出H2;B阳极先析出Cl2,后析出O2;C电解最后阶段为电解水; D溶液PH值不断增大,最后为7;11工业上处理含Cr2O72的酸性工业废水用以下方法:往工业废水中加入适量的NaCl,搅拌均匀;用Fe为电极进行电解,经过一段时间有Cr(OH)3和Fe(OH)3沉淀产生;过滤回收沉淀,废水达到排放标准。试回答 (1)电解时的电极反应:阳极阴极 (2)写出Cr2O72转变成Cr3+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电解过程中Cr(OH)3、Fe(OH)3沉淀是怎样产生的? (4) 能否将Fe电极换成石墨电极?原因 12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在通电 一段时间后,铁电极质量增加。 C C Fe Ag 甲烧杯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 甲 乙 四个电极上析出或溶解物质(气体 或固体)的物质的量比(按上图由 CuSO4溶液 AgNO3溶液左到右顺序)为 1 : : : 。13按右图实验装置,A、B两烧杯 P 电源 Q 分别盛放200克10%氢氧化钠和足量硫酸铜溶 a b c d 液。通电一段时间后,c极上有铜析出。又 测得A杯中NaOH溶液浓度为10.23%,试回答:A B 电源P为 极; NaOH溶液 CuSO4溶液 b极产生气体的体积为 升(标准状况); c极上析出沉淀的质量为 克。d极上所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 。14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离子和Z2+离子共存的溶液时,Y 先析出。又知M2+离子的氧化性强于Y2+离子。则这四种金属的活泼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X Z Y M B X Y Z M C M Z X Y D X Z M Y 15以、两根石墨棒为电极来电解硝酸银溶液,通电后,在极上收集到112(标准状况)气体;然后将电源反接,以相同的电流强度通电(2),两极的质量变化分别为:极_,极_。若溶液的体积为200(设体积不变),则溶液的H+浓度为为_。16某学生设计了一个“黑笔写红字”的趣味实验。滤纸先用氯化钠、无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湿,然后平铺在一块铂片上,接通电源后,用铅笔在滤纸上写字,会出现红色字迹。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铂片 滤纸 铅笔祝你成功ab直流电源A铅笔端作阳极,发生还原反应 B铂片端作阴极,发生氧化反应C铅笔端有少量的氯气产生 Da点是负极,b点是正极纠错释疑小结课后反馈日照一中2007级I部化学导学学案执笔人:韩立娜审核人:张 传景课题学时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二节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第2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电解食盐水、电解精练和电镀铜的原理。2体会电解原理的有关应用。学法指导1提高主动探究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树立节约能量的精神。复习诊断1写出电解下列溶液的产物:CuCl2 CuSO4 Na OH NaCl Na2SO4 问题探究(二)电解原理的应用1电解饱和食盐水是 的基础。其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为了防止电解产物的相互反应,在工业生产中的最重要的核心工艺是利用 将两极溶液分开。2电镀池、精炼池电镀池精炼池定义装置举例电极材料电极反应探究1AaXY:电解原理在化学工业中有广泛应用。右图表示一个电解池,装有电解液a;X、Y是两块电极板,通过导线与直流电源相连。请回答以下问题:若X、Y都是惰性电极,a是饱和NaCl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边各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则电解池中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在X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 。Y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是 ,检验该电极反应产物的方法是 。如要用电解方法精炼粗铜,电解液a选用CuSO4溶液,则X电极的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是 。Y电极的材料是 ,电极反应式是 。探究2:在铁制品上镀以一定厚度的锌层,以下方案设计正确的是 A 锌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B 铂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 C 铁作阳极,镀件作阴极,溶液中含有亚铁离子 D 锌作阴极,镀件作阳极,溶液中含有锌离子探究3:金属镍有广泛的用途。粗镍中含有少量Fe、Zn、Cu、Pt等杂质,可用电解法制备高纯度的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已知:氧化性Fe2Ni2Cu2)A 阳极发生还原反应,其电极反应式:Ni22eNiB 电解过程中,阳极质量的减少与阴极质量的增加相等C 电解后,溶液中存在的金属阳离子只有Fe2和Zn2D 电解后,电解槽底部的阳极泥中只有Cu和Pt分层训练A级(基础)1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 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纯铜作阳极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阳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2用质量均为100g的铜片作电极,电解足量AgNO3溶液,电解一段时间后两极质量相差28g,此时阳极质量为( )A、121.6gB、93.6gC、89.6gD、88.2g 3在25时,用石墨电极电解2.0L 2.5mol.L -1CuSO4溶液,如有0.2 mol电子发生转移,请回答下列问题:阳极发生 反应,电极反应式为 。电解后得到的铜的质量是 ,得到氧气的体积是 (标准状况),溶液的H+浓度是 。如用等质量的两块铜片代替石墨作电极,电解后两铜片的质量相差 。B级(中等)4.如图所示,按A图装置进行实验,若图B的X轴表示流入电极的电子的量,则Y轴不可能表示的是A.c(Ag+)B.c(NO)C.溶液的pH D.银棒质量 C级(拓展)5. 如图A为直流电源,B为浸透饱和氯化钠溶液和酚酞试液的滤纸,C为电镀槽,接通电路后,发现B上的c点显红色,请填空:(1)电源A上的a为_极(2)滤纸B上发生的总化学方程式为:_(3)欲在电镀槽中实现铁上镀锌,接通K点,使c、d两点短路,则电极e上发生的反应_,电极f上发生的反应为:_,槽中盛放的镀液可以是_或_(只要求填两种电解质溶液)。课后反馈日照一中2007级I部化学导学学案 执笔人:李勇 审核人:丁五洲 2008年9月25日课 题第2章 第1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学 习目 标1了解焓变、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并能通过关系式H-TS由给定的S数据定量判断反应的方向2了解熵变的概念,知道化学反应存在熵变。学 法指 导通过理解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学会根据H-TS及给定数据判断反应方向。复 习诊 断1举出几个常见的放热反应、吸热反应:2C(金刚石,s)= C(石墨,s)H 0知 识梳 理一、反应焓变与反应方向1.焓变是一个与_有关的因素。自发进行的化学反应多数H_0,是_反应。2.有些吸热反应在_下也能自发进行,如:NH4HCO3与CH3COOH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H(298 K)=_kJmol1。3.有些吸热反应在_下不能自发进行,但在_下能自发进行,如CaCO3高温下分解。说明_不是决定反应是否_的唯一因素。二、反应熵变与反应方向1.固体硝酸铵的溶解是_热过程,氢氧化钠的溶解是_热过程,而氯化钠和蔗糖溶解过程的_变微乎其微,这些过程都是_进行的。显然,_不是这些过程自发进行的决定因素。2.固体溶解过程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固体中_排列的离子(如氯化钠晶体中的Na+ 和Cl)或分子(如蔗糖固体中的蔗糖分子)进入到溶液体系中,整个体系由_变为_,即体系的_程度_,或者说体系的_增大。对于一个由大量粒子组成的体系,人们定义一个物理量熵来描述体系的_,符号为_。熵值越大,体系_越大。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_值,而同一物质的熵值与_有关。例如,对同一物质来说,S(g) _S(l)_S(s)。3.化学反应中要发生_的变化或_状态的变化,因此存在着熵变。反应的熵变S为_总熵与_之差。对于确定的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确定的熵变。产生_的反应,气体_增大时,熵变通常都是_,为熵_的反应。4.许多熵增加的反应在_下可自发进行,有些熵增加的反应不能在_下自发进行,但在较高_下能自发进行;熵减小的反应,在_下也能自发进行,如铝热反应。这说明熵变与反应能否_有关。三、焓变与熵变对反应方向的共同影响1.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化学反应的方向是反应的_变和_变共同影响的结果,反应方向的判据为_:HTS0反应_进行这个判据用文字表述为: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自发反应总是向_的方向进行,直至达到_状态。2.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_因素和_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放热反应的_小于零,熵增加反应的_大于零,都对HTS0作出贡献,因此_和_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显然,放热的熵增加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而_热的熵_的反应,一定不能自发进行。当焓变和熵变相差悬殊时,可能某一个因素占主导地位。常温下的放热反应,_对反应方向起主导作用,H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