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知能检测_第1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知能检测_第2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知能检测_第3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知能检测_第4页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本章知能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建议用时实际用时设定分值实际得分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1.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哪些可以看做质点( )A.研究从北京开往上海的运行速度的火车B.研究汽车后轮上一点运动情况的车轮C.体育教练员研究百米跑起跑动作的运动员D.研究地球自转时的地球2.坐在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铁轨两旁的树木迅速后退,“行驶着的列车”和“树木迅速后退”的参考系分别为( )A.地面、地面B.地面、列车C.列车、列车D.列车、地面3.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是矢量的是( )A.位移、时间、速度B.速度、速率、加速度C.加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D.速度、路程、位移4.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物体通过一段路程,其位移可能为0D.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但位移可能相同来源:图1-15.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可以用坐标轴上的坐标表示物体的位置,用坐标的变化量x表示物体的位移。如图1-1所示,一个物体从A运动到C,它的位移x1=-4 m-5 m=-9 m;从C运动到B,它的位移x21 m-(-4 m)=5 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到B的位移大于A到C的位移,因为正数大于负数B.A到C的位移大于C到B的位移,因为正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大小C.因为位移是矢量,所以两个矢量的大小无法比较D.物体由A到B总位移xx1+x26.物体由静止开始运动,加速度恒定,在第7 s内的速度变化量为2.6 m/s,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A.1.3 m/s2B.2.3 m/s2C.0.6 m/s2D.2.6 m/s27.两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甲的加速度为1 m/s2,乙的加速度为-2 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B.甲做加速运动,乙做减速运动C.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加速度大,甲、乙的加速度方向一定相反D.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加速度大,甲、乙的加速度方向可能相同,也可能相反8.2012年8月6日,伦敦奥运会男子百米飞人大战,牙买加名将博尔特以9.63秒的成绩夺得了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冠军!这个成绩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男子200米的奥运会纪录19.30秒也是博尔特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田径200米比赛的位移是100米比赛位移的两倍B.博尔特在200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6 m/sC.博尔特在100米比赛中的平均速度约为10.38 m/sD.博尔特在100米比赛中的最大速度约为20.76 m/s图1-29.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分别如图1-2中a、b所示,在t1时刻( )A.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B.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C.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大D.乙的速度比甲的速度大10.一质点沿直线Ox做加速运动,它离开O点的距离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为x=5+2t3,其中x的单位是m,t的单位是s,它的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是v=6t2,其中t的单位是s。设该质点从t=0到t=2 s的平均速度为v1,t=2 s到t=3 s的平均速度为v2,则( )A.v1=12 m/s v2=38 m/sB.v1=8 m/s v2=38 m/sC.v1=12 m/s v2=19.5 m/sD.v1=8 m/s v2=13 m/s11.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要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释放小车B.要舍去纸带上的密集点,然后选取计数点C.打点频率为50 Hz,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1 sD.实验中应使小车速度尽量小些二、填空题(本题共12分)图1-312.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让重锤自由下落,打出的一条纸带如图1-3所示,图中直尺单位为cm,点O为纸带上记录到的第一个点,点A、B、C、D依次表示点O以后连续的各点。已知打点计时器每隔T0.02 s打一个点。(1)打点计时器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可用表达式vG= 进行计算,式中各量的意义是 。 (2)用上式计算出打下点G时重锤的速度为vG= m/s。能用纸带通过计算求得 或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分。解答时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写明数值和单位)13.10分一个质点沿直线做加速运动,到A点时,速度为3 m/s,到B点时速度变为12 m/s,历时6 s;到B点后又做减速运动,再经6 s到达C点,并停下来,求:(1)从A点到B点的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从B点到C点过程中的加速度的大小。图1-414.12分登山运动时,张捷用100 min由宿营地X爬到山顶Y,在山道上通过的路程是2 400 m,相对于X升高了1 200 m,如图1-4所示。(1)由X到Y的位移是多少。来源:(2)爬山的平均速率是多大。(3)计算他爬山的平均速度的大小。(4)他的朋友李子俊从Z点爬山,比张捷晚20 min开始,平均速率为0.5 m/s,还比张捷早20 min到达山顶,问李子俊由Z爬到Y共通过了多远路程?来源:来源:图1-515.11分如图1-5所示,是某一电梯由底楼上升到顶楼过程中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试由图象分析回答整个过程中:(1)电梯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2)各段时间内电梯的加速度是多大?图1-616.11分如图1-6所示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能发出和接收超声波脉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之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分别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v=340 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求:(1)汽车在接收到n1、n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参考答案1.A 解析:A选项中,北京到上海的距离较远,要研究火车的运行速度,火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火车可以看做质点;B选项中,车轮在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转动,车轮的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车轮不能看做质点;同理,C、D选项中对于要研究的问题,运动员、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不能忽略,也不能看做质点。2.B 解析:乘客观察到列车行驶,是以地面为参考系,树木迅速后退的参考系是人(列车)。3.C 解析:时间、速率、路程都没有方向,是标量,其余各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4.A 解析:在单向直线运动中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但不能说路程就是位移,故选项A错误。5.BD 解析:位移的正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不表示大小,B正确;又x=1 m-5 m=-4 mx1+x2,D正确。6.D 解析:“第7 s内”时间间隔为1 s,a=vt=2.61 m/s2=2.6 m/s2。7.C 解析:加速度的正负表示方向,比较大小要看加速度的绝对值。物体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不是取决于加速度的正负,而是取决于加速度与初速度的方向关系,若加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则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8.C 解析:200米比赛时要过弯道,因此位移要小于200米,A、B错误;博尔特在100米比赛中的运动并不是匀变速运动,D错误。9.AD 解析:在t1时刻,两物体的图线都在t轴的上方,所以两物体都是向正方向运动,A对,B错;在此时刻乙的速度比甲的大,故C错,D对。10.B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式v=xt可得:v1=x1t1=5+223-52-0 m/s=8 m/s;v2=x2t2=5+233-5+2233-2 m/s=38 m/s。11.AB 解析:在处理纸带时,密集点的位移差值测量起来误差大,故应舍去;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有5个时间间隔,相邻两个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1 s;小车速度小,点与点之间距离太小,测量时误差较大,但车速也不能太大,太大则打点太少,故C、D选项错误。12.(1)FH2T FH表示F与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 (2)1.30 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估算某点的瞬时速度解析:1vG=FH2T,FH表示F与H两点间的距离;T表示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2)由纸带数据:FH=(11.50-6.3) cm=5.2 cm,vG=FH2T=5.210-220.02 m/s=1.30 m/s。可根据纸带通过计算求得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估算某点的瞬时速度。13.(1)1.5 m/s2 (2)2 m/s2解析:(1)由题意知:vA=3 m/s,vB=12 m/s,t=6 s。所以由A到B过程中a1=vB-vAt=12-36 m/s2=1.5 m/s2。(2)因为vC=0,所以由B到C过程中a2vC-vBt=0-126 m/s2=-2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B处的速度方向相反(减速运动)。14.(1)位移x= 1 6002+1 2002 m=2 000 m。(2)平均速率v2 4006 000 m/s=0.4 m/s。(3)平均速度v=xt=2 0006 000 m/s0.33 m/s。(4)路程s=0.53 600 m=1 800 m。15.见解析解析:(1)电梯从底楼到顶楼总的运动时间为10 s,这10 s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04 s,速度由0增大到8 m/s,是一个加速过程;第二阶段:4 s8 s,速度保持8 m/s不变,是一个匀速运动过程;第三阶段:8 s10 s,速度由8 m/s减小到0,是一个减速过程。(2)由加速度的定义式a=vt 可得:第一阶段的加速度a1=8-04-0 ms2=2 ms2第二阶段的加速度a2=8-88-4 ms2=0第三阶段的加速度a3=0-810-8 m/s2=-4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电梯在做减速运动。16.(1)17 m (2)17.9 m/s解析:(1)从题中的图(b)可以看出,发出超声波信号p1到接收到反射信号n1的时间为:t1=12130 s=0.4 s,此时汽车离测速仪的距离为x1=12vt1=123400.4 m68 m,同样可求得发出信号p2到接收到反射信号n2的时间为t2=9130 s0.3 s,s212 vt251 m。所以汽车在接收到n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