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s 2 5 . 1 6 0 . 0 1 j 3 3 荡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s / t 1 8 5 9 1 一 2 0 0 1 i d t i s o 1 3 9 1 6 : 1 9 9 6 焊接预热温度、 道间温度及 预热维持温度的测量指南 we l d i n g -g u i d a n c e o n t h e m e a s u r e me n t o f p r e h e a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 i n t e r p a s s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p r e h e a t ma i n t e n a n c e t e mp e r a t u r e 2 0 0 1 门 2 一 1 7发 布2 0 0 2 一 0 6 一 0 1实 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 发 布 g b / t 1 8 5 9 1 -2 0 0 1 前台 本标准等同采用国际标准i s o 1 3 9 1 6 : 1 9 9 6 0 焊接预热温度、 道间温度及预热维持温度的测量指 南 。 在等同 转化i s o 1 3 9 1 6 : 1 9 9 6 的 过程中, 仅对该标准做了编辑性修改, 其主要技术内容没有变化。 本标准系首次制定 。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本标 准主要起草人 : 朴东光。 gs/ r 1 8 5 9 1 -2 0 0 1 i s o前言 i s o( 国际标准化组织) 是全球性国家标准机构( i s o成员) 的联合体。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一般通 过i s o的技术委员会进行。 对于已建立技术委员会的专业感兴趣的各成员团体有权参加派员该技术委 员会。与i s o合作的官方或非官方国际组织也参与这项工作。i s o在电气标准化事务方面与国际电工 委员会( i e c ) 保持着密切合作。 被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将在成员团体范围内投票表决。国际标准的颁布要求获得至少 7 5 %成员团体的赞成票。 国际标准i s o 1 3 9 1 6由与“ 焊接及相关工艺技术委员会” 下属的“ 金属焊接领域内的统一要求” 分技 术委员会( i s o/ t c 4 4 / s c 1 0 ) 合作的欧洲标准化委员会( c e n) 根据 i s o及c e n的技术合作协议( 维也 纳协议 ) 起草制 定。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焊接预热温度、 道间温度及 预热维持温度的测且指南 gb/r 1 8 5 9 1 一2 0 0 1 i d t i s o 1 3 9 1 6 门9 9 6 we l d i n g -gu i d a n c e o n t h e me a s u r e me n t o f p r e h e a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 i n t e r p a s s t e mp e r a t u r e a n d p r e h e a t ma i n t e n a n c e t e mp e r a t u r e 适用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熔化焊预热温度、 道间温度及预热维持温度的测量要求 其他焊接方法也可参照采用 本标准。本标准不包括焊后热处理温度的测量。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 . 1 预热温度 p r e h e a t i n g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 ) 任何焊接操作开始之前, 焊接区域内工件的瞬时温度。 低的道间温度相同。 2 . 2 道间 温度 i n t e r p a s s t e m p e r a t u r e ( t ; ) 多道焊缝及相邻母材在施焊下一焊道之前的瞬时温度。 2 . 3 预热维持温度 p r e h e a t i n g m a i n t e n a n c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焊接中断时焊接区域必须要保持的最低温度。 预热温度一般用 最低 值表示 , 而且通 常与最 道间温度一般用最高值表示。 ( tm ) 3 要求 3 . 1 测量点 温度一般在正对着焊工的工件表面, 距坡 口边缘 4 倍板厚, 且不超过 5 0 mm的距离处测量( 见 图 1 ) 。 这一规定适用于焊缝处工件厚度 t 不超过 5 0 mm的场合。 当工件厚度超过 5 0 m m时, 要求的测温点应位于至少 7 5 m m距离的母材或坡口任何方向上的相 应位置。 条件允许时, 温度应在加热面的背面上测定。 否则, 应在加热面上移开热源一段时间, 使母材厚 度上的温度均匀后测定温度。 使用固定的永久性加热器且无法在背面测量温度时, 应从靠近焊缝坡口处 暴露的母材表面上测取温度。温度均匀化的时间按每2 5 mm母材厚度 2 mi n的比例计。 道间温度应在焊缝金属或相邻的母材金属处测得。 3 . 2 测量时间 道间温度应在电弧经过之前的焊接区域内瞬时测得。 如果对预热维持温度有规定时, 应在焊接中断期间予以监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f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 0 0 1 一 1 2 - 1 7 批准 2 0 0 2 一 0 6 一 0 1 实施 t g b / t 1 8 5 9 1 -2 0 0 1 t 5 0 : a = 7 5m m 月1 1 月 。 )对接焊缝 图 1 测量点的距离 测试设备 用于温度测量的设备应在焊接工艺规程中明确, 如: 热敏材料, 如: 蜡笔或油漆( t s ) ; 接触式测温仪( c t) ; 热电偶( te ) ; 非接触式光学或电子测温装置( t b ) , b )角 焊 缝 4 测试 报告 要求提供测试报告时, 测试报告应参照本标准并按照焊接工艺规程要求给出下列内容: 测得的预热温度, ; 测得的道间温度, c; 测得的预热维持温度, c; 任何与本标 准不符 的事项 。 5 标 志 测试报告中应采用的标志示例如下: 5 . 1 示例 1 使用接触式测温仪( c t) 按照本标准测得的预热温度( t p ) 为 1 5 5 时, 应做如下标识: 温度g b / t 1 8 5 9 1 - t p 1 5 5 - c t 5 . 2 示例 2 使用热电偶( t e) 按照本标准多次测得的道间温度( t) 分别为 1 3 0 c, 1 5 3 和 1 6 0 时, 应做如下 标识 : 温度 gb/ t 1 8 5 9 1 - t,1 3 0 八6 0 - te *草庐一苇草庐一苇*提供优质文档, 如果 你下载的文档有缺页、 模糊等现象或 者遇到找不到的稀缺文件, 请发站内 信和我联系!我一定帮你解决! 提供优质文档, 如果 你下载的文档有缺页、 模糊等现象或 者遇到找不到的稀缺文件, 请发站内 信和我联系!我一定帮你解决! 本人有各种国内外标准 20 余万个, 包括全系 列 gb 国标国标及国内行业行业及部门标准部门标准,全系列 bsi en din jis nf as nz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肠穿孔护理查房
- 2025年苏州市相城区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66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奉化区红果文体产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现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潍坊寒亭区(经济区)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11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国家能源校招网申//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工商银行黑龙江省分行纪检人才专项社会招聘1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1套
- 2025青海都兰金辉矿业有限公司(国有企业)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燃气集团外包岗招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丹源安保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黔西南州南盘江国有林场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承包商全流程安全培训
- 养生店国庆节活动方案
- 古代文学史杜牧课件
- 交通事故原因分析
- 深圳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养老金申请表
- IDC云数据中心机房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 婴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养育要点
- 大一统视阈下的边疆治理
- 2020ESPEN专家建议:围手术期营养管理
-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中西医结合导论第一章中西医结合导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