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比较_第1页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比较_第2页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比较_第3页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比较_第4页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4 l卷第 6期 2 O 1 O年 1 1 月 锅 炉 技 术 BOI I ER TEC H NOI OGY V0 L 4l 。NO 6 NO V 2 O1 0 文章 编号 : C N3 1 1 5 0 8 ( 2 0 1 0 ) 1 1 0 0 0 1 0 5 超 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 同动态数学模 型的 比较 吴海凤 ,袁 益超 ,刘聿拯 ( 上海理T大学 能源与动力T程学院 ,上海 2 0 0 0 9 3 ) 关键 词 : 超 临 界 锅炉 ;数 学 模 型 ;动 态 特 性 摘要 : 根据 6 0 0 Mw 超临界直 流锅炉再热器 系统 和过热器 系统 的具 体特点 , 对锅炉再热 器系统 和过热器 系统建立 了 3种不同的集总参数 动态数学模型 , 并 编制 程序进行 了仿真计算 , 得到烟 气挡 板调节再热 汽温时, 采用不同模型时再热汽温和过热 汽温 的动 态特性 , 并对其 动态特性 进行 比较 , 研究 适合超 临界锅炉再热 器系 统 和 过 热 器 系 统 的 数学 模 型 。 中图分类号 : T K2 2 3 3 文献标识码 : A 0 前 言 超 临 界 锅 炉 具 有 燃 料 利 用 率 高 、 环 境 污 染 小 、 负 荷适 应 性 强 等 优 点 , 是 我 国燃 煤 火 电机 组 的发展 方 向。超 临界锅 炉 运 行参 数 高 , 负 荷 变 化 大 , 在受 到外 部 扰 动 时 , 自行 保 持 参 数 的能 力 较 差 , 对扰 动 比较 敏 感 , 因 此 采 用 合 适 的调 温 手 段 维 持其 汽温 稳 定 对 其 安 全 性 和 经 济 性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再热 器和 过热器 是 超 临界 锅 炉 的 重要 环 节 , 其受 热 面 由许 多 管 子 并 联 而 成 , 管 外 为 热 介 质 , 管 内为冷介 质 。在锅 炉 运行 中 , 受 热 面 中 的工 质 一 边 流动 , 一 边 吸 热 , 压 力 、 温 度 、 密 度 和 焓 等 物 性参 数均 随 时 间 和 空 间 的变 化 而 变化 。再 热 器 和过 热器 的工质 在受 热 过程 中不发 生相 变 , 是 典 型 的分布参数 环 节 。但 在 仿 真 建模 中 , 一 般 不 直 接求解 分 布参 数 模 型 , 而 是 对 其 进 行 合 理 简 化 , 采用集总参数模 型来 近似描述分 布参数对象 的 特 性 。 本 文的模 拟对象 是 6 0 0 Mw 超 临界 锅炉 , 额 定 蒸汽 流量为 2 0 6 6 t h , 过 热蒸 汽 出 口压 力 2 5 4 MP a 、 温度 5 7 l , 再热 蒸汽 出 口压 力4 4 2 MPa 、 温度 5 6 9 。该锅 炉 过热 器 系统 由 4部分 组 成 : 第一 部分 为 顶 棚 、 尾 部 烟 道 四壁 及 隔墙 过 热 器 , 本文 在仿真 计算 中将 其 作 为 附加 受 热 面 ; 第 二 部 分是布置在尾部后烟道 的低温过热器; 第三部分 是位于炉膛上部的屏式过热器; 第 四部分是位于 折焰 角 上方 的 高 温过 热 器 。再 热 器 采 用 两 级 布 置 , 低温再 热 器 布置 在 尾 部 前 烟道 , 高 温 再 热 器 布置 在水 平 烟 道 后 部 。过 热 汽 温 调 节 以 煤 水 比 为主 , 减温水 细调 ; 再 热 汽 温采 用 烟 气挡 板 调 节 。 锅炉 受热 面布置 如 图 1所示 。 l后屏 ; 2高温过热 器; 3 一 高温再热器 ; 4 一 低温再热器 ; 5 、 7 - 省煤 器 ; 6 - 低温过热器 图 1 锅 炉 受热 面 布置 示 意 图 1 数学模型 在建 立数 学模 型 时 , 将 再 热 器 系统 和 过热 器 系统划分为后屏、 高温过热器、 高温再热器 、 低温 收稿 日期 : 2 0 0 9 1 2 l 5 基金项 目: 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项 目资助( 0 7 d z l 2 0 0 5 ) 作者简介 : 吴海风( 1 9 8 4 ) , 女 , 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超I 临界锅炉动态特性的研究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锅 炉 技 术 第 4 1卷 再 热器垂 直 部 分 、 低 温 再 热 器 水 平 部 分 、 低 温 过 热器垂 直部分 和低 温 过热 器水 平 部 分 7个 环节 。 将每一 环节 的受 热 面 用 一 根 等 效 的受 热 管 来 代 表 , 并在 空 间位 置 上选 定 一 个 具 有 代 表 性 的点 , 用 该点介 质 的参数 作 为环 节 的集 总参 数 , 在 这 种 假设 下建 立的模 型 即为集 总参 数模 型 。 在建 立单相 集总 数学 模 型 时 。 集总 参 数 的代 表 点通 常 有 3种 取 法 , 即 以 人 口参 数 为 集 总 参 数 、 人 口和 出 口 的平 均 参 数 为 集 总 参 数 、 以 出 口 参 数为集 总参数 。 ( 1 )以 区段 人 口参 数为集 总参 数 X : X 。 一 X ( t ) ( 1) ( 2 )以区段 出 口参 数为集 总参数 X = X 一 X。 ( t ) ( 2) ( 3 )以区段平 均参 数为集 总参数 。 1 X一去 x ( f ) +X 。 ( f ) ( 3 ) 厶 其 中 以人 口参 数 作 为集 总参 数 将 产 生 不稳 定 的响应 , 因此 很 少被 采用 。以 出 口参数 和 平 均 参数为集总参数的模型使用均较广泛 。 为使 单相 受 热 面 焓 一温 通 道 的 动 态关 系式 能用解 析形式 表示 , 需 做如 下假设 : ( 1 )沿管 长 方 向工 质 吸热 均 匀 , 不 随 位 置 而 变 化 ; 管外 烟 气 放 热 量 为 强 制 热 流 , 只取 决 于管 外介 质 的状 态 , 不 受金属 温度 的影 响 。 ( 2 )管 内工质沿管 长方 向的压 力降 相对 于工 质 的工作 压力来 说要 小 得多 , 故 管段 内 的压力 可 近似 地认 为是均 匀一致 的 。 由此 , 可建立 单相 受热 面集 总参 数 模 型基 本 方程 , 以对 象 的某 一 环 节 为 例 , 常 用 的 基 本 方 程有 质量守恒 方程 : D 一 D, 一 A ( 4) U r 能量守恒 方程 : D1 一 D +Q 一 ( V ) 管 内放热方 程 : Q2 = K D ( 丁J T) 管 壁金属 的热平 衡方程 : Q Q 一 c ( 丁 J ) 介 质 的 热 力 学 状 态 参 数 方 程 : ( 5 ) ( 6 ) h h( P, ,) 10 一 l0 ( P, T) ( 8) 烟气 向管壁 的放热方 程 : Q 一 K ( ) ( 一 丁 ) ( 9 ) 式 中 : D 管 内工质 入 口流量 , k g s ; 管 内工质 密度 , k g m。 ; 管 内工质焓 , k J k g ; p 代表 点工 质 的密度 , k g m。 ; h 代表 点工 质的焓 , k J k g 丁 代表 点工质 的温 度 , ; P 管 内工质 的压力 , MP a ; V 管 内工质 的体积 , m。 ; Q 烟气 对管壁 金属 的传热 量 , k J ; Q 。 管 内工质 的吸热量 , k J ; M C 金属 热容 , k I ; r厂 管 壁金属 的温 度 , ; 叫 烟 气流 速 , m s ; 下标 0 表 示稳 定状 态 , S ; r 时间 ; K 、 K。 反映管外烟气和管内工质传热特性 的系数 , 其 数 值 与 管 子 的 几 何 尺 寸 以及流体 的流 动状态 有关 ; ” 指 数 , 其 数 值 可 依 流 动 情 况 而 定 , 锅 炉 大 部 分 管 外 对 流 换 热 属 于 横 向 冲 刷 顺 排 管束 情 况 , 取 7 1 0 6 5 , 当介 质在 管 内流 动 时 , 则 取 ”一0 8 : 。 在建 立 上 述 各 式 时 , 虽 然 作 了 若 干 简 化 假 定 , 但是这些 方程 反 映 了单 相受 热 面 的基 本 工 作 过程 , 是描述 受 热面 动 态过 程 的基 本 方 程组 。在 实际建模时还要进一步考虑具体条件, 模型在形 式上 可能有 所改 变 。 为 了减 少方 程数 量 , 可 以将 金 属 热容 与 工 质 热容 合 并 考 虑 , 建 立 集 总 参 数 简 化 模 型 , 这 样 , 式 ( 5 ) ( 7 ) 可用 下式代 替 : J _U( V p h+M,C, 丁) = = = Dl h 1 D2 h 2 +QI( 1 0 ) U r 简化后 的集总参数模型 由式 ( 4 ) 和式( 8 ) ( 1 0 ) 组成 。 2不 同模 型 的仿 真 结 果 分 析 ( 7) 2 1 以平均参 数为集 总参数 的模 型 当 以环 节 的 平 均 参 数 作 为 集 总 参 数 时 , 式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6期 吴海凤 , 等 :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 型的比较 ( 4 ) 和式 ( 8 ) ( 1 0 ) 中 P 一 ( p 1 +p 2 ) 2 , h 一 ( h l + h 。 ) 2 , T 一 ( 丁 +丁 。 ) 2 。在 B MC R负 荷 , 过 热 蒸 汽和再 热蒸 汽的设 计温度 为 5 7 1 和 5 6 9 , 对 应 的尾部 前 烟 道 烟 气 量份 额 设 计 值 r I l _ 为 4 7 2 。 在 该负荷 下调 节烟 气 挡板 , 使 尾 部前 烟 道 烟 气量 份 额 , 一 增 大 为 6 0 , 再 热 汽 温 t 和 过热 汽 温 f 的响应 曲线如 图 2所 示 。 图 2 B MC R负荷下 r 一6 0 , 以平均参数为集总参数时的动态响应曲线 ( r 一 47 2 ) 由图 2可 见 , 在 B MC R负荷 下将前 烟道 烟气 量份 额 由 4 7 2 增 大 到 6 0 后 , 再 热 汽温 在 0 1 0 S 无 明显改变 , 1 0 S 后 汽温 逐 渐 升高 , 在 8 0 0 S 左右 升 高 到 5 8 9 , 并 趋 于 稳 定 , 汽 温 调 节 幅度 为 2 0 。过热 汽 温 在 0 2 0 S由 5 7 1 降 低 到 5 7 O 5 , 2 0 4 5 S由 5 7 0 5升高 到 5 7 1 9 , 4 5 S 后 汽 温逐 渐 降 低 , 在 2 7 0 S左 右 稳 定 在 5 6 l , 汽 温变 化 幅 度 为 1 0 。再 热 汽 温 在 整 个 过 渡过程 均随 时间 的延 长 而升 高 , 而 过热 汽温 在 过 渡过程 的初 始 阶段 先 降 低 后 升 高, 经 历 了 近 1 rai n 的波动之后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 前 烟 道 烟气 量增 加 时 , 烟 气 流 速 增 大 , 低 温 再 热器传 热 系 数 增 大 , 烟气 放 热 量 增 加 , 低 温再 热 器的 吸热量增 加 。 由 i = : : i + Q D 可知 , 低 温 再热 器进 口蒸汽 温度及 工 质流 量 D 不变 时 , 吸热 量 的增 加会 使 其 出 口蒸 汽 温度 升 高 。 由于 调 节 烟气挡板对高温再热器进 出口烟气温度影 响不 大 , 高温再热器人 口工质温度升高会使其温压减 小 , 进 而使 蒸 汽 在 高 温 再 热 器 的焓 增 减小 , 但 蒸 汽在 高温 再 热 器 中 焓 增 的 减 小 远 小 于 在 低 温 再 热器 中焓增 的增 大 , 因此 高 温再 热 器 出 口蒸 汽 温 度仍然 是升 高 的 。 前烟 道 烟 气 量 增 加 , 则后 烟 道 烟 气 量 减 少 , 低 温过热 器传热 系 数减 小 , 低 温过 热 器 吸热 量 减 小 , 低 温过 热器 出 口蒸 汽 温度 降 低 。 由于调 节 烟 气挡 板对 后屏 和高 温过 热 器 的 吸热 量影 响很 小 , 因此前 烟道 烟气 份 额增 大后 , 过热 器 系 统总 的吸 热量减小 , 过热汽温降低。 由于烟 气 与 再 热 蒸 汽 之 间 的换 热 是 通 过 金 属传导的, 在调节初始阶段, 对再热器而言, 烟气 放 热量 的增 加首 先用 来 提高 金 属 壁温 , 因此 在最 初 十几 秒 内 , 蒸汽 温 度并 无 明 显改 变 。 随着 时 间 的推移 , 再 热 器 中 工 质 吸 热 量 开 始 增 加 , 汽 温 开 始 明显 升 高 , 一 段 时 间 后 , 汽 温 逐 渐 趋 于 稳 定 。 这 是 由于随着 再热 汽 温 的升 高 , 烟气 与 再 热 蒸汽 间的传 热温压 逐渐 减 小 , 当烟 气 侧放 热 量 与 工质 侧 吸热量 达到 一个 新 的平 衡 后 , 再热 汽 温 就稳 定 在新 的 温 度水 平 。过 热 器 系 统 中各 受 热 面 在 挡 板调 节后 的传热 过 程也 是 如 此 , 但 过 热 汽 温 的变 化趋 势 与 再 热 汽 温 相 反 , 即 前 烟 道 烟 气 量 增 大 后 , 随着 时间 的延长 , 再 热 汽温 逐 渐 升 高 , 而过 热 汽温 随逐渐 降低 。 图 3为过 热 器 系 统 各 环 节 工 质 温 度 在 0 9 0 s 的响应 曲 线 。当 前 烟 道烟 气 量 份 额 增 大后 , 后 烟道 烟 气 量 份 额 减 小 , 烟 气 流 量 减 小 , 低 温 过 热器 的传 热 系 数 减 小 , 低 温 过 热 器 吸热 量 减 小 , 所 以出 口工 质温 度 降低 ; 蒸 汽离 开 低 温过 热 器后 经 过一 级喷水 减 温 , 进入 后 屏 。后 屏 人 口工 质 温 度 的变 化 趋 势 与低 温 过 热 器 出 口工 质 温 度 的 变 化 趋势 相 同 , 随 时 间 的 延 长 逐 渐 降 低 , 后 屏 出 口 工 质温 度在 0 2 0 S内升 高 , 2 0 S后 逐 渐 降 低 。 之后 蒸 汽经过 二级 喷 水减 温 进 人高 温 过 热器 , 高 温过热器出 口蒸汽温度在 O 2 0 S 降低 , 2 0 4 5 S 升 高 , 4 5 s 后叉逐 渐 降低 。投入 减 温水 后 , 过热 器 人 口温度 阶跃下降时模型计算得 出的出口温度 反而 上升 , 这就 是 所 谓 的跷 跷 板 效应 一 。人 口蒸 汽温 度 T 。 的阶跃 变化 一方面 会引起 人 口焓变 化 , 其变 化率 为 O h a 丁 】 ; 另一 方 面 会 引起 烟 气 和 蒸 汽之 间 换 热 量 Q 的变 化 , 其 变 化 率 为 a Q a T 。 在 实 际传热 过程 中, 人 口焓 随人 口蒸 汽 温度 的 变 化率总是大于换热量随人 口蒸汽温度的变化率 , 即 D h a 丁 a Q a T ; 根据 水 蒸 汽 的特 性 , 在 压 力 大 于 1 7 MP a , 温度 为 1 0 0 oC5 0 0时 , a ,f 1 会 随着 温度 的 升高 而 减小 , 当 D h - a T。 减 小 到小 于 a Q a 丁 时 , 就会 发生 跷跷板 效应 。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锅 炉 技 术 第 4 1 卷 世 赠 时间, s a ) 低温过热器出口工质温度 52 7 52 6 52 5 , 5 2 4 5 23 _ 5 2 2 5 21 5 20 51 9 5l 8 时问, s ( h ) 后屏入口工质温度 0 2 0 40 6 0 8 O l O0 H ,IN I s (d J 高温过热器八V I 工质温度 赠 时间, s r -) 后屏出口工质温度 时间 s ) 高温过热器出口 工质温度 罔 3 B MC R负荷 , r , 一6 0 时, 过热器系统各受热 面丁质温度的动态特性 2 2 以出 口参数 为集 总参数 的模型 采用 出 口参 数 作 为集 总参 数 时 , 式 ( 4 ) 和 式 ( 8 ) ( 1 0 ) 中 f。 一 , h h 2 , T一 丁 2 。在 B MC R 负 荷下 将 前 烟 道 烟 气 量 份 额 由 4 7 2 增 大 到 6 O 后 。 再 热 汽 温 t 和过 热 汽 温 t 的 响 应 曲 线 如 图 4所 示 。 冈 4 B MC R负荷下 r 一6 0 , 以出 口参数 为集总参数时的动态响应曲线 ( r 一 47 2 ) 由图 4可见, 将前烟道烟气量份额 由 4 7 2 增大到 6 O 后 , 再热汽温升高 2 O , 稳定时间为 8 0 0 S ; 过 热 汽 温 降 低 1 0 , 稳 定 时 间 为 3 0 0 S 。 再 热汽 温 和过 热 汽 温 的动 态 响 应 趋 势 与 理 论 分 析相符 , 但是 再 热 汽 温 的稳 定 时 间 偏 长 。 模 型 的 动态响 应 在整 个 过 渡 过 程 中偏 慢 。在 实 际运 行 中 , 再热 汽温 的稳 定时 间一 般在 6 0 0 S 左 右 , 而 在图 4所示 的仿 真结 果 中 , 再热 汽 温 的稳 定 时 间 为 8 0 0 S , 而且 随着 调 节 幅度 的增 大 , 稳 定 时 间会 进 一步延 长 。 2 3采 用惯性 补偿 法修正 后 的集总参 数模 型 文献 7 提 出了一种通过惯性补偿对锅炉单 相受热面集总参数模型进行修正的方法, 得到高 精度 的 集 总参 数 动 态 修 正 模 型 。通 过 增 加 惯 性 补偿 方程 式 以及 适 当调 整 动 态 修 正 因 子 和惯 性 补偿 时 间常数 , 对原 集 总参 数模 型 的 结 构及 其 所 反映 的惯性 进行 补偿 或 修 正 , 使 修 正模 型更 好 地 逼近于分布参数模型, 从而能更好地反映对象的 分布 参数特性 。 在 以 出 口参数 为集 总参 数 的模 型 基础 上 , 根 据惯性 补偿法 对单 相 受 热管 的热 流量 扰 动 、 管 内 工 质流 量扰 动 和 管 内工 质 人 口焓 扰 动 进 行 修 正 后 , 分别 得 到 管外 热 流 量 扰 动 惯 性 补 偿 方 程 、 工 质 流量扰 动惯 性补 偿 方 程 、 入 口焓 扰 动 惯性 补 偿 方程 。 热 流量扰 动惯性 补偿方 程 : J Q + r Q Q 。 一Ql ( 1 1 ) U r 流量扰 动惯 性补偿 方程 : _ 1 D l + r D D l D1 ( 1 2 ) Ur 人 口焓 扰动惯 性补偿 方程 : , | 1+ f H 丁 U 1 一 h1 ( 1 3) 如 勰 m捌啪 们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第 6期 吴海凤 , 等 : 超临界锅炉单相受热面不同动态数学模 型的比较 2+ r H 旱 2 一 l ( 1 4 ) 3+ r H 旱 3 一 2 ( 1 5 ) h l + r H 旱 矗 1 一 3 ( 1 6 ) 惯性补 偿后 , 受热 管 的能 量守 恒方 程如下 : Q l +D l ( h l + 2 ) 一 d r 腿( + ) 式 中 : Q 惯性 补偿后 的烟 气放 热量 , k J ; D 管 内蒸汽 流量 , k J s ; h 入 口工质焓 , k J k g ; R R 动态修 正 因子 ; a T 1 、 2 、 3 2 3 中间变量 ; r 时 间 , S ; r 。 、 r 。 、 r 分别 为管外 热流 量 扰 动 、 工 质 流量 扰 动 以及 入 口焓 扰 动 的惯 性 补偿 时间常 数 。 模型 中动 态 修 正 因 子 与 各 惯 性 补 偿 时 间 常 数 的计算 方法 如下 : RR 一 0 2 5- t一 ( 1 8) r0十aDr 一 0 2 5( r o+ d D r ) + 0 5 r ( 1 9) r D= 0 2 5( r 0 + 口 D r ) + ( 一 0 5 ) r ( 2 0) r H 一0 2 5 0 7 5 ( r o +口 D ) 一0 5 r ( 2 1 ) 一 ( 2 2) a D 一 鹾 a 一 0 I_n 一 r - _ 式 中 : D 。 受热管 内工 质流量 的设计 值 , k g s ; 工质流 过整个 受热 管 的时间 , S ; a 动态参 数 ; , 金 属蓄 热时 间常数 , S ; , 为受热 管 出 口工 质 密 度 的 设 计 值 , k g m ; ” 指 数 , 此 处可取 = = = 0 8 。 数学 模 型 中 的各 修 正 因 子 和 惯 性 补 偿 时 间 常数随锅 炉负荷 的改 变 而改 变 。对 于某 一 负 荷 , 只要 将 、 a 、 T 计 算 式 中 的 D。 、 等 参数 值 改 为该负荷下的参数值即可。 最终 的锅 炉 单 相 区段 集 总参 数 动 态 修 正 模 型 由式 ( 8 ) 和式 ( 1 1 ) ( 2 4 ) 组 成 。 在 B MC R 负荷下调 节烟气 挡板 , 使尾 部前 烟 道 烟气量 份额 由 4 7 2 增 大 为 ( j 【 ) , 对模 型进行 惯 性补偿 修正 前与 修正后 的 冉热 汽温 t 过 热汽 温 t 的响应 曲线如 图 5所示 。 图 5 B MC R负荷下 r 一6 0 , 数学模型修正前后 的汽温响应曲线 ( r 一 4 7 2 ) 由图 5可见 , 对模 型 进行 惯性 补偿 修正 后 , 在 B MC R负荷下 , 将 尾部前烟道烟气量 份额 由4 7 2 增 大到 6 0 , 再热 汽温升高 2 0 , 稳定时 间为 6 0 0 S ; 过 热汽温降低 1 O , 稳定 时间为 2 0 0 S 。 由以上 3种模 型的仿 真 结果 可 见 , 在 B MC R 负荷 下 将 尾 部 前 烟 道 烟 气 量 由 4 7 2 增 大 到 6 O , 无论采用 何种模型 , 调节稳定后 , 再热 汽温均 升 高 2 0 , 过热汽温均 降低 1 0 。采用进 出 口平 均参数 作为 集 总参 数 时 , 过 热 汽 温会 发 生 跷跷 板 效应 , 出现不合理 的波 动 ; 采用 出 口参数 作 为集总 参数 时 , 没有发生跷 跷板 效应 ; 在对 模 型进行 惯性 补偿修 正前 , 再热汽温 的稳定 时间为 8 0 0 S , 过渡过 程偏慢 ; 对模 型进行修正后 , 动态精 度提高 , 过渡过 程加快 , 再热 汽温的稳定时 间为 6 0 0 S 。 3 结 论 在 建 立超 临界 锅 炉 再 热 器。 和过 热 器 系 统 的 集总 参数 动态数 学模 型时 , 不 同模 型 具 有不 同的 动态精 度 , 但不 会影 响 汽温 调 节 的稳 定 值 。将 平 均参 数作 为集总 参 数 的模 型 , 过 热 汽 温 的响 应 曲 线容易 发 生跷 跷 板 效 应 , 产 生 不 合 理 的波 动 ; 将 出 口参 数作 为集 总参 数 的模 型 , 再 热 汽温 和 过热 汽温 的响应 曲线 的趋 势 符合 运 行规 律 , 但 稳 定 时 间偏长 , 在对 动态 精度 要 求 不高 的情 况下 可 以采 用该模型; 对以出口参数为集总参数 的模型进行 惯性 补偿 后 , 再 热 汽温 和 过热汽 温动 态 特 性 的精 度较 高 , 仿 真结 果 与 实 际情 况较 为 接 近 , 具 有 更 ( 下转 第 1 8页) 学兔兔 w w w .x u e t u t u .c o m l 8 锅 炉 技 术 第 4 1 卷 ( 5 )为保 证 结 构 设 计 裕 量 和 炉 膛 瞬 态 压 力 条件下 结构 不 被破 坏 , 加 固肋 间 距 不 宜超 过 7 5 0 mm, 并 设置纵 向肋 提高结 构的整 体稳定 性 。 参考文 献 : 1 李颖, 石业东 锅炉烟风道壳体 和壁板 设计计算机 系统 J j 吉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3 , 2 I ( 3 ) : 2 8 6 2 8 9 2 火力发 电厂娴风煤粉管道 设计技 术规程 s 北 京: 中国电 力 出 版 社 2 0 0 0 3 钱成绪火力发 电厂娴风煤粉管道设计技术规程配套 设计计 算方法 M 北京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2 0 0 4 4 张胜民基于有限元 软件 ANS YS 7 0的结构分析 M 北 京 : 清华大学 出版社 , 2 0 0 3 j 火力发 电厂 汽水 管道 设计 规 定 s 北 京: 中 国 电力 出版 礼 , 2 0 0 0 F E M An al y s i s f or Bi g Ai r Bo x Ba s e d o n ANSYS HOU Qi n g we i , QI J i n s h e n g, FE NG Yu b i n , GAO Yo n g f e n, ZHANG Le c h u a n ( S h a n d o n g El e c t r i c P o we r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n s u L t i n g I n s t i t u t e C o I t d,J i n a n 2 5 0 0 1 3,Ch i n a ) K e y wor d s: FEM ; s t a t i c a na l y s i s; e i ge n b uc kl i n g a n a l y s i s ; s t r uc t u r e d e s i g n Ab s t r a c t :Th e l o c a l b u c k l i n g i s a c r u c i a l p o i n t i n t h e c u r r e n t p r o j e c t s o f t h e s t e e l f l u e g a s a nd a i r d uc t f o r t h e u ni q u 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o f h ug e s e c t i on wi t h t hi n wa l l s I n t hi s p a pe r , s t r u c t u r e F EM r e s e a r c h e s b y ANS YS a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o n a d o me s t i c p r o j e c t t h e b i g a i r b o x o f 6 0 0 M W g e n e r a t i ng s e t s The s t a t i c a n d e i g e n bu c k l i ng a n a l ys i s a r e c o nd uc t e d o n t he a i r bo x wi t h d i f f e r e nt wa l l t hi c kn e s s a nd t y pe of r e i n f o r c e m e nt b e a m s Fi n a l l y,s o m e de s i g n s ug g e s t i o ns a r e pr o p os e d f o r i n c r e a s i ng s t r u c t ur e s t ab i l i t y a c c o r di n g t o s t r uc t u r e d i s pl a c e a n d s t r e s s r e s u l t s a nd c r i t i c a l e i ge n b uc kl i n g l o a d v a l u e ( 上接 第 5页) 高 的使用 价值 , 是一 种较 理 想 的单 相 受热 面 数 学 模 型 。 参 考文 献 : 1 于向军 , 浦复良, 支海坤锅炉不同动态数学模型的 比较 J 东南 大 学学 报 , 1 9 9 8 , 2 8 ( S u p ) : 8 6 9 1 2 章臣樾锅炉动态特 性及其数学模 型 M 北京 : 水利 电力 m版 社 , i 9 87 : 92 4 3 Kwa my H Ge t a 1 A n o n l i n e a r mo d e l f o r r e h e a t b o i l e r t u r b i n e g e n e r a t o r s y s t e m ) a r t l l d e v e l o p me n t j o i n t Au t o ma t i c Co n l r o l 【 、 o n f e r e n c e o f t h e Ame r i e a n Au t o ma t i C Co n t r o C o u n c i l C , l 9 7 J : 2 2 7 2 3 6 4 王泽宁 , 周强泰 。 孔红军单相受热管集中参数简化模型的讨 论 Jf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9 9 3 , l 3 ( 4 ) : 4 4 5 1 5 马进 , 王树兵 , 李 立平高温过热器数学模型的跷跷板效应研 究 J 计算机仿真 , 2 0 0 8 , 2 5 ( 1 0 ) : 2 3 6 2 4 0 , E 6 张文景 , 黄郁 明, 张书谨大 型机组再 热汽温调节 手段研 究 J 热能动力_ I = 程 , 2 0 0 2 1 7 ( 2 ) : l 9 5 1 9 7 7 范永胜 , 畦 , 姜学智 , 等两类实用的单相受热 管集总参数 动态修正模型 J 动 力T程 2 0 0 0 , 2 0 ( 2 ) :6 3 5 6 3 8 Co mp a r i s o n o f Di f 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