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心肺复苏新指南 2010 AHA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张 泓 内容 n相关概念 n复苏相关理论及操作 n2010指南更新内容及实施操作要 点 n总结 心肺复苏的历史回顾 n5000- 3000 BC 第一次口对口人工通气 n1780 首次对新生儿吹气复苏 n1874 首次实验性直接心脏按压 n1901 首次成功对人体实施直接心脏按压 n1946 首次实验性间接心脏按压和除 颤 n1960 间接心脏按压 n1980 Peter Safar,“心肺复苏之父 ” 心肺复苏指南的历史回顾 n1974年,美国心脏协会开始制定了心肺 复苏指南 n1980、1986、1992、2000、 2005年 多次修订再版 n2010年12月在Circulation上正式刊出 目前的“新指南” 个人思考 n指南不断更新带来什么益处? 患者是最大受益者! n指南规范的对象? 三六九等,各行各业! n何谓心肺复苏? n心肺复苏的对象? n怎样才算复苏成功? 心肺复苏的概念 心肺脑复苏是指试图用各种技术和操作来 恢复心博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自主呼吸 和意识 n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n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 Cerebral Resuscitation, CPCR)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n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搏。病人 心脏原本健康或虽有某种疾患,但心功 能基本正常,并无泵衰竭的表现,故心 搏骤停有别于各种疾病病程晚期临终前 的心脏停搏,复苏成活率较高。 心搏骤停的ECG表现类型 n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ation) 占54.2% n心室停搏 (Ventricular Standstill or Asystole) 占29.8% n心电机械分离 (Electro- Mechanichal Dissociation)占9.2% n其他室速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占1.5% 室颤(扑) 心室扑动 n无正常QRS波,代之以连续 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幅度波 动, n频率达200250次/分。 n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心室颤动 nQRS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 n不等,极不均齐的低小波, n频率达200500次/分。 n心脏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n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 心室停博 心室停搏 n心房、心室肌完全失去电活动能力, n心电图上无QRS波群。 n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疾病,心内膜下浦顷野纤维弥漫性病变,缺氧 、酸中毒、休克、肾功能衰竭、外伤和低温等全身情况。 无脉电活动 无脉电活动 n过去称电-机械分离,是引起心脏性猝死的相对少见的原因, n其定义为心脏有持续的电活动,但没有有效的机械收缩功能, n常规方法不能测出血压和脉搏。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时心室 破裂、大面积肺梗死时。 心搏骤停的常见原因 n心源性 n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肌病,心瓣膜病,阿-斯综合征, 心血管造影并发症 n非心源性 n窒息,缺氧,CO2潴留,呼吸衰竭,电击,溺水,药物中毒, 过敏反应,大量出血,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麻醉意 外,肺梗死,心包填塞 在所有自然发生的心博骤停中,心源性者占88% 主要脏器对缺氧的耐受力 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是指在常温下,心脏骤 停后脏器发生不可逆性损害的时间阈值。 n脑、神经系统:大脑46min,小脑10 15min,延髓2030min,交感神经节 60min n心脏、肾小管: 20 30min n肝细胞:12h n肺组织:更长 心搏骤停的诊断 临床表现 n突然意识丧失、昏迷(心脏骤停1020 秒出现),常伴全身抽搐 n大动脉搏动消失 n呼吸停止,多发于心脏停搏30秒后 n双侧瞳孔散大(3040秒出现) n面色苍白、紫绀 心搏骤停的诊断 监测指标 ECG:室颤、室速或呈直线 PETCO2=0, 波形消失 血压=0 SpO2急骤降低 心搏骤停的治疗心肺脑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持续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 Chain of Survival Immediate recognition of cardiac arrest and activation of the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Early CPR that emphasizes chest compressions Rapid defibrillation if indicated Effective advanced life support Integrated post cardiac arrest care 基础生命支持 (Basic Life Support, BLS) 基础生命支持 n识别心搏骤停(Recognition sudden cardiac arrest) n启动急诊反应系统(Activation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n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n除颤(Defibrillation) 识别启动CPR n识别心搏骤停 n医护人员一旦识别 患者 无反应 无 呼吸或无正常呼吸(仅喘息) 启动急诊反 应系统 n, 立即心肺复苏 判断大动脉搏动 n触摸颈动脉有无 搏动( 限医务人 员) n心前区叩击术: 需除颤但除颤器 未到时可考虑应 用。 C (Circulation) 建立人工循环 心脏按压目的 n维持心脏血液的充盈和泵出 n诱发心脏自律搏动 n防止生命器官在较长时间缺氧时不致发 生不可逆的改变 心脏按压方法 n胸前区叩击 n胸外心脏按压 n插入式腹部反搏术 n胸内心脏按压 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体位:病人取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上 按压点: 胸部正中,胸骨下半部,两乳 头连线中点,按压胸壁下陷 5cm 按压频率:100次/min 图示胸外心脏按压 确定胸外按压部位 n两乳头连线中点 n胸骨下1/3段 按压要点 胸外按压和通气的比例 30:2 适用于所有年龄段(新生儿除外 )的单人CPR,以及成人的双人CPR 15:2 适用于婴儿(1岁)和儿童的双 人CPR 3:1 适用于新生儿的CPR 胸外心脏按压注意事项 常见胸外心脏按压不标准操作 n按压部位选择不正确 n抢救者按压时肘部弯曲,导致用力不垂直 ,按压力量不足,按压深度达不到5公分 n冲击式按压、猛压、按压放松时抬手离开 胸骨定位点,导致下次按压部位错误等情 况,并可由此引起骨折 A (Airway) 保持呼吸道通畅 n防治舌下坠和会厌阻塞声门 n清除呼吸道异物及分泌物 n头、颈后仰(即仰头抬颏法) 呼吸道不通畅 仰头抬颏法畅通呼吸道 B (Breathing) 人工呼吸 n方法 n口对口人工呼吸 n口对鼻人工呼吸 n面罩简易人工呼吸器通气 n高级气道通气 人工呼吸方法 n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前,施救者正常吸气即 可,无需深吸气 n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均推荐每次 持续至少1秒钟,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 起伏 n如果第一次人工呼吸未能见到胸廓起伏, 再次使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后,给予第二 次通气 人工呼吸方法 n2人进行CPR时,如已建立高级人工气道 (气管插管,喉面罩气道,食管气管联合 导管 )则吹气频率为810次/分,且不需 考虑通气与按压同步。通气时胸部按压不 需要暂停。 n如果患者有自主循环(比如可触知的脉搏) ,仅需要通气支持,吹气频率为1012次/ 分,或者每56秒吹气1次。 简易呼吸器 n简易人工呼吸器又称加压给氧气囊 (AMBU),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 具。 n与口对口人工呼吸比较,具有供氧浓度 高,操作简便的优点。 n尤其是病情危急,来不及气管插管时, 可利用加压面罩直接给氧,使病人得到 充分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简易呼吸器 使用方法 n开放气道,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和呕吐物 ,松解病人衣领等,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 道。 n将面罩罩住病人口鼻,按紧不漏气。 n 双手挤压呼吸囊的方法:两手捏住呼吸 囊中间部分,两拇指相对朝内,四指并拢 或略分开,两手用力均匀挤压呼吸囊,待 呼吸囊重新膨起后开始下一次挤压。 使用注意事项 n成人500600ml的潮气量就足以使胸 壁抬起),以通气适中为好,避免通气 过度。 n呼吸频率成人为810次/分,快速挤压 气囊时,应注意送气与气囊膨胀复位之 间应有足够的时间。 n观察及评估病人:使用过程中,应密切 观察病人胸腹起伏、皮肤颜色、听诊呼 吸音、生命体征、氧饱和度读数。 使用注意事项 n挤压呼吸囊时,压力不可过大,约挤压呼 吸囊的1/32/3为宜,亦不可时大、时快 、时慢,以免损伤肺组织,影响呼吸功能 恢复。 n发现病人有自主呼吸时,应按病人的呼吸 动作加以辅助, 尽量在病人吸气时挤压呼 吸囊,以免影响病人的自主呼吸。 图示心肺复苏之C、A、B 电击除颤术 D(Defibrillation)电击除颤 n治疗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除颤 n无外伤的CA患者最常见的心律为VF。如 果在症状发生的35min内立即给予除颤, 其生存率最高 n除颤成功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延迟而递减 ,电除颤每延迟1min,复苏成功率就下降 7%10% n医院除颤时间应在3分钟以内 实施电击除颤的手段 n公众使用除颤器 (Public access defibrillation, PAD) n体外自动除颤器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ion, AED) n培训、推广、普及非医务工作者 电极正确摆放位置 n前电极安放在胸骨右侧锁骨下区,侧电极 安放在躯干的左前左乳头外侧腋中线处 n对心搏骤停患者电极安放在前外侧更为方 便,且大部分AED设计用II导联解读心律 ,因此必须用前侧位安放电极 电击次数:1次vs3次? n新指南建议应用AED时,给予1次电击后应 立即进行胸外按压,而循环评估应在实施5 个周期(约2分钟)CPR后进行 n可行性:新式双向波除颤器首次电击具有 很高的成功率,如首次电击失败,则二次除 颤成功可能小 n必要性:首次电击失败,立即给予胸外按压 可改善氧供和使氧分运送到心肌,使随后进 行的电击更可能除颤成功 除颤能量选择 n使用双相截指数波形时,以150200J为 宜 n使用直线双相波形时,以120J的能量为宜 n在使用单相波除颤器时,初始和再次的能 量均为360J n如急救人员不熟悉特定能量,建议使用默 认能量200J 除颤vs胸外按压先后顺序? 强调在复苏第一时间三项措施必须同时实施: 即:启动急救系统,实施PCR,运用AED。 如现场有两人或两人以上,启动急救系统与实施PCR可同时进行。 图示电击除颤 放置电极 分析心律,警示旁人避让 开始电击 电击后立即5周期PCR 30次 2次 高级生命支持 (Advanced Life Support, ALS) 高级生命支持 n建议进行持续二氧化碳波形图定量分析, 以确认并监测气管插管位置和心肺复苏质 量。 n简化并重新设计心搏骤停复苏流程,以强 调高质量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n进一步强调对生理参数的监测以优化心肺 复苏质量,检测是否恢复自主循环。 高级生命支持 n针对有症状的不稳定性缓慢心律,推荐输 注变时性药物以替代起搏治疗。 n建议使用腺苷,在针对未分化的、规则的 、单型性、宽 QRS 波群心动过速的早期 处理中,它安全、有效。 n不再建议在治疗无脉性心电活动/心搏停 止时常规性地使用阿托品。 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管理路径 自主循环恢复后该怎么做? 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1-3) 恢复自主循环 优化通气与氧合 维持氧饱和度94% 考虑建立高级气道,检测波形 避免过度通气 治疗低血压(SBP90mmHg) 静注/骨髓给药 输注升压药 祛因治疗 12导ECG 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4-8) 配合体检指令?考虑诱导低温治疗 ST抬高型心梗或 高度疑似AMI 冠脉再灌注 进一步重症监护 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药物剂量/细目) 机械通气/氧疗 避免过度通气 通气频率初始设定1012次/min 维持Pco2 在3040mmHg FiO2设定按维持SpO294%的 最小值 静脉药疗 12L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 如诱导低温使用4液体 肾上腺素静注 0.10.5g/kg/min 多巴胺静注 510g/kg/min 异丙肾上腺素静注 0.10.5g/kg/min 成人心搏骤停后综合征 (针对病因治疗) 可逆病因 低血容量 低氧 酸中毒 低钾/高钾血症 低温 张力性气胸 心包填塞 中毒 肺栓塞 心肌梗死 治疗原则 建立给药途径 n外周静脉: n中心静脉: n骨髓通道: 骨髓内穿刺输注(IO) n用于成人心博骤停,开放静脉通道失败 者 n现场急救后转运心博骤停病人,必须有 静脉或IO通道 n立即作IO穿刺输注,效果和中心静脉通 道相同,且优于气管内给药途径 治疗原则 用药原则 n不影响CPR和除颤,主次要分明,不可中 断胸外按压 n注意及时处理可引起心搏骤停的“H”和 “T” 用药时机 CPR 查心律 CPR(如果药物准备好,除颤仪 已充电) 除颤 CPR 查心律。 在查心律 后,除颤之前或之后给药,药物将会因除颤前 或后的CPR很快进入血液循环 肾上腺素 n全身血管阻力 n冠脉和脑血流 n收缩压和舒张压 n心肌收缩长度 心肌电活动 心肌需氧 使细颤转为粗颤 自律性 肾上腺素 0.10.5 g/kg/min 70kg的成人:735g/min 血管加压素 n加压素是一种天然的抗利尿激素,在高 剂量时,产生非肾上腺素能的外周血管 收缩作用 n加压素能增加冠状灌注压、重要器官血 流和脑部氧释放,由于无肾上腺素能 的激动作用,因而不增加心肌耗氧和诱 发致命性心律失常 血管加压素 n 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 n 增加重要器官血流 n 增加大脑输氧量 n 半衰期长 n 剂量:40单位/次,或0.8单位/kg/次 特利加压素 (Terlipressin) n心肺复苏 n顽固性休克 n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 特利加压素 n特利加压素是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血 管加压素(Vasopressin )类似物。 n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国外生产上市 。 n 2009年深圳翰宇药业翰唯注射用特 利加压素国内首家上市。 n今年有望在我省急救业大展身手! 活性受体及受体分布 特利加压素主要与V1受体结合 发挥选择性血管收缩的作用 V1受体主要分布于:脾脏、肝脏、 肠系膜、子宫肌层、膀胱等 药代动力学特点 n特利加压素给药几分钟内,肝血流量和门 静脉血流减少约30%,肝静脉压力梯度 (HVPG)和奇静脉血流减少约20%。 n静脉给药后30分钟在血浆中检测到有生物 活性的赖氨酸加压素, 60-120分钟达到血 浆峰值浓度。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腹部痉挛、 排便次数增多、 头痛、 面色苍白、 动脉血压升高、 咳嗽等 对本品过敏者 孕妇禁用 使用时经常对患 者血压、血清钠 和钾平衡进行监 测;高血压、心 功能紊乱慎用 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禁 忌 可通过减慢(滴注/推注)给药速度缓解,必要时对症处理或停药 利多卡因 n适应证 1)室早;2)室速(原因不明QRS宽);3)室 颤 n剂量 n11.5ug/kg,iv.3050ug/kg/min (24ug/min) n气管内给药为静脉的35倍,稀释 510 ml n每10min后0.5mg/kg, 总量3mg/kg 胺碘酮 n胺碘酮属类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使用 可以阻断钠、钾、钙通道以及、受体 n具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耐受性,用于治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速、不明 起源的宽QRS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 n在CPR中,持续性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 室颤)引起心脏骤停,使用电除颤和肾上 腺素后,可以使用胺碘酮 胺碘酮 n首剂300mg静脉注射;如室颤或无脉搏室 性心动过速再发,考虑给予第二个剂量 150mg静脉注射,最大累计剂量2.2g/24 小时; n负荷量为150300mg溶于20 30mL0.9%NS或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中 快速静脉滴注,对复发或顽固性VT/VF补 充150mg静推,继以1mg/min静脉滴注6h ,以后0.5mg/min维持,24h总量不超过 2g。 碳酸氢钠 npH7.2可降低心肌室颤的阈值,易发 生顽固性室颤 n并降低心肌收缩力 n减弱拟交感类药物作用 碳酸氢钠 n剂量 n首剂1mmol/kg SBE x 体重kg SB(mmol)=_ 4 n注意事项 n过量所致代谢性碱中毒引起低钾血症及氧离曲 线左移,组织摄氧减少 n高碳酸血症抑制心和脑功能,小儿易 发生颅内 出血,反而使复苏困难 n宜同时进行过度通气 纠正酸中毒不可过于积极 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n治疗: 1 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建立有效通气 2 及时有效地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3 在机械通气时适当过度通气 脑复苏及功能维护 n心脏骤停后,脑组织急性缺血必然导致缺氧性 脑损伤,其严重程度与心脏骤停的时间密切相 关。部分患者虽然获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 可逆性脑功能损害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 。因此,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最后成败的关键。 在缺氧状态下,脑血流的自主调节功能丧失, 脑血流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脑灌注压(平均动脉 压、与颅内压之差值)。所以通过维持平均动 脉压,降低颅内压,以提高脑灌注压尤为重要 脑复苏及功能维护 n保持稳定的循环、呼吸功能和酸碱平衡。 n降温:(尤其头部),一般以32为宜,不能 低于31,可以用物理降温或加用冬眠药。降 温尽早实施。降至32时,脑代谢降低50%, 颅内压下降27%。 n脱水:用20%甘露醇、甘油果糖、激素、速尿 。 n防治抽搐:可用冬眠药,醒脑静。 n氧疗:必要时高压氧治疗(宜尽早进行) n促进脑代谢的药物:如胞二磷胆碱、美洛宁等 脑复苏及功能维护 n亚低温疗法:轻度低体温对病人的神经功能恢 复有益,并可以很好耐受,而且没有严重的并 发症。对心源性的有目击者的SCA、复苏后昏迷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病人,主动诱导低体温是 有益的 n心脏骤停复苏后可使用亚低温治疗,温度控制 在3234(直肠),1224小时的治疗对病人 有益 n方法:静点4生理盐水,外用降温毯 心肺复苏有效的指征 自主心跳恢复 可听到心音,触及大动脉搏动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房性或交界性心律,即 使为心房扑动或颤动亦是自主心跳恢复的表现 瞳孔变化 散大的瞳孔回缩变小,对光反应恢 复 脑功能开始好转的迹象 意识好转 肌张力增加 自主呼吸恢复 吞咽动作出现 终止复苏指标 复苏成功:转入下一阶段治疗 复苏失败: 心脏死亡 经30分钟BLS和ALS-CPR抢救,心 脏毫无电活动,可考虑停止复苏术 脑死亡 目前尚无明确的“脑死亡”诊断标 准,故需慎重执行,以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 纷.即使脑死亡明确,能否放弃抢救,在我国 出于伦理学方面的原因,也应征求病人家属 的意见方可执行 结语 2010新指南内容(contents) n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nPart 2: Evidenc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otential or Perceived Conflicts of Interest nPart 3: Ethics nPart 4: CPR Overview nPart 5: Adult Basic Life Support 2010新指南内容(contents) nPart 6: Electrical Therapies: 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s, Defibrillation, Cardioversion, and Pacing nPart 7: CPR Techniques and Devices nPart 8: Adult 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 nPart 9: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2010新指南内容(contents) nPart 10: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nPart 11: Adult Stroke nPart 12: Cardiac Arrest in Special Situations nPart 13: Pediatric Basic Life Support nPart 14: 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 2010新指南内容(contents) nPart 15: Neonatal Resuscitation nPart 16: Edu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Teams nPart 17: First Aid 新旧指南比较 n2010 Guideline s 2005 Guideline s 旧指南存在问题 n尽管在实施2005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 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后心肺复苏质量已 提高且存活率已上升,但胸外按压的质量 仍然需要提高; n各个急救系统 (EMS) 中的院外心脏骤停存 活率相差较大; n对于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均未由任 何旁观者对其进行心肺复苏。 新指南更改要点 针对目击者、院前急救部分有所更动-简化、易培训、易操作 (NO.1,2) 更加强调胸外按压重要性(NO.3,4,5) 高级生命复苏阶段强调有效性(NO.6)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的治疗NEW (NO.7) NO.1 n建立了简化的 通用成人基础 生命支持流程 n方便更多的目击 者迅速施救,提 高复苏总体成功 率 NO.2 n对根据无反应的症状立即识别并启动急救 系统,以及在患者无反应且没有呼吸或不 能正常呼吸(即仅仅是喘息)的情况下开 始进行心肺复苏的建议作出了改进。 n从流程中去除了“看、听和感觉呼吸” 主要针对现场目击者 NO.3何谓高质量心肺复苏? n按压速率至少为每分钟 100 次 n成人按压幅度至少为 5 厘米;婴儿和 儿童的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 三分之一(婴儿大约为 4 厘米,儿童 大约为 5 厘米)。 n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 n尽可能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 n避免过度通气 呼吸道/呼吸?无重要改动 n仰头抬颌手法开放气道:未更改。 n对于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单人施救者的按压:按压:通气 (30:2) 未更改。 n仍然建议人工呼吸时间每次 1秒钟以上。 n人工呼吸潮气量充足,可见胸廓起伏;但 应避免过度通气。 人工呼吸 n实施高级气道(气管插管、食管气管联合 导管、喉罩等)管理后,可继续进行胸外 按压且不必与呼吸同步。 n可按照大约每 6 至 8 秒钟 给予1 次呼吸的 速率进行人工呼吸(每分钟大约 8 至 10 次呼吸)。 NO.4 n更改了单人施救者的建议程序 n从 A-B-C 更改为 C-A-B 何谓从 A-B-C 到C-A-B? n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 )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 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 (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n将需要对所有曾学习过心肺复苏的人员重 新进行培训,但参与制定2010 美国心 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人 员及相关专家一致认为付出努力是值得的 。 NO.5 流程改变(五环生存链)流程改变(五环生存链) 电除颤与CPR整合存在问题 n(1)whether CPR should be provided before defibrillation is attempted? n(2) number of shocks to be delivered in a sequence before the rescuer resumes CPR? Shock First vs CPR First nHealthcare providers who treat cardiac arrest in hospitals and other facilities with AEDs on-site should provide immediate CPR and should use the AED/defibrillator as soon as it is available. 电除颤?无重要改动 n如果任何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脏骤停且现场 有 AED,施救者应从胸外按压开始心肺复苏, 并尽快使用 AED。 n如果院外心脏骤停的目击者不是急救人员,则 急救人员可以开始心肺复苏,同时使用 AED 或 通过心电图检查节律并准备进行除颤。在上述 情况下,可以考虑进行 1 至 3 分钟(5cycles of CPR)的心肺复苏,然后再尝试除颤。 n院内心脏骤停,无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在除 颤之前进行心肺复苏。但对于有心电监护的患 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不应超过 3 分钟。 电除颤 n1 次电击方案与 3 次电击程序 ?未改! n除颤波形和能量级别?未改! Monophasic Waveform Defibrillators360 J Biphasic Waveform Defibrillators manufacturers recommended energy dose (120 to 200 J) use 1-shock for VF, then immediate CPR (Class IIa, LOE B) 电除颤 n电极位置?因为便于摆放和进行培训, 前-侧电极位置是合适的默认电极片位置。 可以根据个别患者的特征, 考虑使用任意 三个替代电极片位置(前-后、前-左肩胛 以及前- 右肩胛)。将 AED 电极片贴到患 者裸露的胸部上任意四个电极片位置中的 一个都可以进行除颤。 成人BLS流程(单、双人急救) 识别:无反应、无自 主呼吸或无正常呼吸 (如仅有喘息) 10秒内判断有无大动 脉搏动 (仅限医护人员) 心外按压 按压频率100次/min 按压压深度5cm 尽可能较少按压中断 避免过度通气 开放气道 仰头提颏法 (医务人员怀疑有外伤:推举下 颌法) 通气 按压通气比率30:2 ( 置入高级气道之前) 心肺复苏:程序C-A-B 启动急救系统 通气 使用高级气道通气 (仅限医务人员) 每 6 至 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云计算资源动态分配在智能家电互联互通中的应用案例报告
- 2025年电商平台大数据与智能客服应用分析报告001
- 2026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中学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浙江省各地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模拟试卷:高级程序员考点精讲
- 2025年小学数学毕业升学考试计算技巧与训练冲刺押题试卷
- 现代化肥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案及教学反思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冲刺试题试卷及详解
- 现代化养殖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发热待查临床路径
- 500kV变电站屋外架构组立吊装工程施工安全技术交底
- 典范英语7-2中英文对照翻译Noisy Neighbours
- (完整版)污水处理站施工方案
- 排尿评估及异常护理
- 硅锰合金的冶炼要点
- 人教版七年级初一数学:期中考试初一数学试卷及答案
- PDCA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提高护士交接班质量
- 减速机整机检验报告修改版
- 叉车日常检查维护记录
- DID双重差分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