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回收装置余热锅炉过热器弯头开裂原因初步分析_第1页
硫磺回收装置余热锅炉过热器弯头开裂原因初步分析_第2页
硫磺回收装置余热锅炉过热器弯头开裂原因初步分析_第3页
硫磺回收装置余热锅炉过热器弯头开裂原因初步分析_第4页
硫磺回收装置余热锅炉过热器弯头开裂原因初步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8卷第9期 压 力 容 器 总第 2 2 6期 硫化氢溶液 、碱溶液等 。 ( 2 ) 环境因素 , 本案 例 中的过热器管程介 质 为蒸汽 , 壳程介质为烟气 , 炉灰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烟气 中含有大量 的 S O : , N a O, 少量 的氯化物 , 均 属应力腐蚀敏感介质; 固溶状态的奥氏体不锈钢 在仅含 2 g 氯化物 的水溶液 中在 2 0 0时就 会产生 破裂 , 敏 化状态 的奥 氏体不 锈钢 在仅含 1 0 0 g g 氯化物 的水 溶液 中在室温下 就会产生 破裂; 在实际使用条件下, 诱发应力腐蚀破裂的物 质浓度可能并未达到有害程度 , 但 由于某些 因素 引起这些物质 的浓缩 , 结果促使应力腐蚀破裂 的 发生 J , 比如本案例 中装置开停车过程干湿交替 导致的上述有害物质的浓缩 ; 此外 , 由于奥 氏体不 锈钢存在 4 5 0 8 5 0 c【 = 的敏化温度范围, 对于大量 在役的以奥氏体不锈钢为材质的过热器而言, 值 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 奥 氏体不锈钢管在某 一 温度区间所体现的负面影响, 即其晶问腐蚀现 象, 通常发生较严重的晶间腐蚀温度范围在 6 5 0 7 5 0之 间, 本案例 中过热器烟气 的人 口侧温 度 7 0 0 o C, 出 口侧温度 4 8 0 oC, 处 于敏 化温度范 围, 其晶界上会形成贫 c r 区 , 加之制造过程发生 敏化的部分在晶界上形成的贫 c r 区, 如遇连多硫 酸就会发生沿晶腐蚀开裂。 ( 3 ) 应力 因素 , 本 案例 中宏观检验 发现的开 裂部位处于过热器弯头, 属应力集中区域。 ( 4 ) 裂纹形貌特征方 面, 奥 氏体不锈钢 在氯 化物溶液以及硫化氢溶液 中的应力腐蚀开裂多为 穿晶型, 在连多硫 酸 中的应力 腐蚀多为沿 晶 型 J , 不同腐蚀介质共同作用下也有混合型, 本 案例 中金相检验显示开裂裂纹呈沿晶和穿晶开裂 混合型 , 这是 由于连多硫酸 和氯化物的共同作用 而致 , 与应力腐蚀裂纹形貌特征吻合。 综上所述 , 初步分析过热器弯头开裂的原因 为应力腐蚀开裂。弯头在冷弯时会产生较大的内 应力 , 冷弯后未经 固溶处理, 使弯头部位处于较高 的应力水平 , 在 2 0 0 8年 9 月至 2 0 0 9年 3月停车 期 间, 弯头表面残 留的炉灰 吸收潮湿空气 中的水 份 , 灰份 中的硫化物 、 氯化物等形成 酸性腐蚀环 境 , 其 中弯头表面的硫化物与空气和水 相互作用 生成连多硫酸 。在连多硫酸和氯化物 的共 同作用 下 , 过热器 弯头表 面出现应 力腐 蚀裂纹 , 2 0 0 9年 1 1 月份开车后 , 弯头 裂纹在管束 内压 的作 用下 , 逐渐发生扩展 , 最终导致开裂泄漏 。 2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为避免腐蚀开裂的发生 , 建 议从 设备 、 工艺 、 检修等方面采取相应预防、 控制措施 。 2 1 设 备 方 面 2 1 1 设计选材 对于特定材质 的压力容器 , 应力腐蚀开裂往 往只对某些介质具有敏感性 , 避开这些敏化组合 , 就可有效防止应力腐蚀开裂 的发生。因此 , 结合 其他装置 的过热器材质进行综合考虑 , 可将该过 热器 管 束 的 材 质 由 S A 2 1 3一T P 3 4 7 H 更 换 为 1 2 C r l Mo V G, 1 2 C r l Mo V G耐连多硫酸和氯离子应 力腐蚀开裂效果更好。 2 1 2 制造 新制造的 T P 3 4 7 H材料的过热器弯头在冷加 工后应进行 固溶处 理, 消除因冷加工而产生的残 余应力, 防止应力腐蚀和晶间腐蚀导致的弯头开 裂 。 2 2 工 艺方 面 2 2 1 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是影响腐蚀 的主要因素。 ( 1 ) 过热器管程 出 口温度处 于一定 范围 , 尽 可能将 出口温度在工艺条件下控制在下 限, 减轻 高温硫腐蚀 ; ( 2 ) 设备正常生产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焊缝 处应力变化 , 与焊接应力共 同作用易催生应力腐 蚀裂纹和疲劳裂纹 , 因此 , 保持操作温度的平稳也 是避免腐蚀开裂的有效工艺措施之一。 2 2 2 操作控制 严格按照工艺指标进行精心操作。做好仪表 维护, 保证在线分析仪 ( H S S O : ) 的正常运行 , 合 理配风, 提高硫转化率, 防止产生过多二氧化硫。 2 3 停车检修 方面 ( 1 ) 余热锅炉停车期间, 做好吹灰处理, 同时 对炉管表面进行碱液 中和清洗 , 如有可能应进行 充氮气保护 , 以避 免管子表面水分的凝 聚和腐蚀 环境的形成 。 ( 2 ) 装置停车时, 对过热器弯头及焊缝等应 力集 中部位进行表面渗透检测 , 早期发现应力腐 蚀裂纹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避免缺陷的进一步 发展并最终导致过热器的失效。 ( 下转第6 3页) 5 5 第 2 8卷第 9期 压 力 容 器 总第 2 2 6期 应变 强化( C o l d S t r e t c h in g o f C r y o g e n i c P r e s s u r e V e s s e l s f r o m A u s t e n i t i c S t a i n l e s s S t e e 1 ) 面向应变强 化容器, 采用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 了应变强化对材料力学性能影响规律 , 对今后开 展基于应变强化的不锈钢制压力容器的轻量化设 计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5 压 力容器技术在核 电领域的应用备受重视 值得指出的是 , 鉴于 E t 本福岛核 电站事故在 世界范围内造成 的深远影 响, 与核电压力容器制 造、 使用维护、 风险控制等议题相关的研究在本次 会议上被前所未有地关注。 本次会议中共收录约 i 1 0 篇由专门核能研究 机构 使用单位研究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论文 作者来源于美 国、 日本 、 韩 国、 法 国、 中国、 中国台 湾 、 加拿大、 德 国、 捷克 、 瑞士 、 罗马尼 亚 、 澳大利 亚、 阿根廷等世界 各地。在会议 报告 中, 约有 5 5 篇与核能相关的论文由美国的研究单位或使用单 位的研究人员撰写 , 来 自日本 、 韩 国、 法国、 中国台 湾的论文分别为 2 9篇、 5篇 、 4篇 、 4篇 , 上述论文 涉及材料与制造 、 无损检测、 运行与维护等方面。 本次会议两篇大会主 旨报告不约而同地针对核能 应用提 出压力容器技术 的挑 战, 更将核 电压力容 器技术研 究 的重要性 提到前所 未有 的高度 。可 见 , 与核电压力容器安全相关的技术研究仍将是 今后值得开展的研究方向。 6结 语 国际性压力容器与管道技术论坛 , 来 自工业界或 学术界与电力和过程工业有关的压力容器和管道 技术 , 在这个舞台上都得以充分的交流和研讨, 这 对促进国际压力容器与管道技术进步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 近年来 , 随着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断参与 , 我国在这个国际舞 台上 的地位也逐年上升。希望 在不久的将来 , 我国也成 为 P V P会议的主办方之 一 ,甚至可以将 P V P会议安排在中国举办。 P V P 2 0 1 2会议将于 2 0 1 2年 7月 1 5日 7月 1 9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举 行 , 会议的主席 由 Mi c h a e l E N i t z e l( ME N i t z e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S e r v ic e s )和 D e n n i s K Wi l l i a ms( N u S c a l e P o w e r , I n c ) 担任 , 会议 主题是“ 全球压力容器和管道技 术新的领 域” 。会 上 , 中国压力 容器最新规 范和 标准议题 中将设极端承压设备 ( E x t r e m e P r e s s u r e V e s s e l s ) 、 工程失效分析 ( E n g i n e e ri n g F a i l u r e A n a l y s i s ) 、 在用检验( I ns e r v i c e I n s p e c t io n )3个分议 题 , 欢迎大家投稿。 P V P 2 0 1 2会议论文摘要 的提交截止时间为 2 0 1 1年 1 1月 1 1日, 摘要接受后提交论文全文的 截止时间为 2 0 1 2年 2月 1 3日。希望 国内从事压 力容器与管道工程技术研究的相关人员积极投稿 和参会 , 在这一最具影响力 的国际压力容器与管 道会议上进行交流, 提高中国在 国际压力容器与 管道工程技术领域 内的话语权 。 众所周知, P V P系列会议是一个 日臻完善的 收稿日 期:2 0 1 1 0 9 2 6 ( 上接第5 5页J 参考文献: 1 李守臣 硫磺制酸系统余热锅炉二级过热器管失效 原因分析 J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1 9 8 8 , 8( 2 ) : 1 5 91 6 5 2 胡方 化工设备中奥氏体不锈钢的应力腐蚀和防护 J 化工设备与管道, 2 0 0 2 , 6 ( 3 ) : 5 1 5 4 3 马李洋 3 0 4不锈钢在连多硫酸中的应力腐蚀研究 J 压力容器, 2 0 0 7, 2 4 ( 1 ) : 1 3 4 强天鹏 压力容器 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 0 0 8 : l 811 82 收稿 日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