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课件_第1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课件_第2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课件_第3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课件_第4页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人:何毅 慢性功能性便秘病因 及发病机制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病因分析 各型发病机制 中医研究现状 1 2 发病机制分析 研究意义 发病率高、逐年上涨、分布复杂 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缺乏明确标准 危害性广、诊治困难 患者认识提升、需求量增高 流行病学 发病率:发达国家10-15%,我国3-17% ,平均发病率(罗马III标准)16.7%,FC 占总发病率91%,STC占FC总发病率43.5% 发病趋势:女性高于男性(1.76:1- 4.58:1)、随年龄增长(儿童3-5%,成年 人12-16%,老年人22-26%)、地区差异明 显、逐年上涨(社会-心理-环境模式) 危害性 肛管病变:肛裂、肛乳头肥大、肛窦炎、哨兵 痔、肛周脓肿、肛瘘、痔出血等 直肠病变:脱肛、直肠内脱垂、直肠前突、会 阴下降等,久之习惯性便秘。 全身系统:胃肠功能紊乱、心脑血管疾病、大 脑功能障碍 心理影响:紧张、焦虑、抑郁、狂躁、药物 依耐性高。 排便过程: 肠蠕动(胃结肠反射、口-肛反射、起立反射 等) 排便反射形成 肛门直肠肌肉舒缩 功能性便秘生理 粪便自制: 乙状结肠-直肠角、肛门直肠角起到“阀” 的作用 储存器及结肠自制功能 括约肌自制功能(直肠肛管抑制反射) 精神心理因素 激素、神经递质及调节因子异常 排便动力学异常 肠道菌群失调 1 2 病 因 析 分 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 医源性因素 (一)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 进食太少或所进食物过于精细而含纤维素太少,导 致胃一结肠反射减弱及肠内压力不足,则排便反射也 随之减弱。 饮水量过少或过食辛辣温燥之品等,导致肠液分泌 减少,脂类摄入过少,大便润滑不足,致使粪便干 硬。 运动量不足,导致流向肠道的血液循环减少,肠螺 动减弱。 不良排便习惯,如忽视晨起后的便意反射、工作原 因或厕所、旅行、住院等环境因素造成意识性排便抑 制均可导致排便反射减弱或消失。 (二)排便动力学异常 结肠运动障碍:结肠动力减弱,无法推动餐后结肠 的集团运动,肠蠕动减弱,导致内容物传输延迟而引 起便秘。 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当粪便排入直 肠,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内压力大于肛 管内压力将粪便排出。肛门括约肌功能异常时,排便 反射中的环节收到干扰,反射被破坏,从而引起排便 障碍。 结肠局部神经肌肉发生病变,使肠道运动发生异常 改变,导致大便排出困难。 (三)激素、神经递质和其他调节因子异常 正常胃肠运动的完成需要激素、神经递质、信使受体 等调节因子与神经系统的共同作用。一旦相关激素、 神经递质或其他调节因子发生异常,则会引起胃肠运 动紊乱,从而影响排便活动。 (四)肠道菌群失调 功能性便秘患者的粪便菌群中,专性厌氧菌双歧杆 菌减少,而兼性厌氧菌的革兰阴性杆菌和专性厌氧的 梭状芽孢杆菌或其他腐败菌大量增加,产生大量肠毒 素和有害物质,肠内环境极度污染,肠蠕动减慢,肠 功能紊乱,肠生态失调导致便秘。 结肠厌氧菌中,数量最多的是双岐杆菌、类杆菌、 乳酸杆菌等。双岐杆菌作为肠道的优势菌是一种重要 的生理性细菌,该菌具有合成多种维生素、促进营养 物质的吸收、廓清内毒素、润肠通便等作用。 (五)精神心理因素 增加盆底肌群的紧张度,导致排便时肛管直肠矛盾 运动,肛压升高,肛门内括约肌失弛缓。 植物神经系统失去平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抑 制肠道运动和分泌,抑制排便反射发生。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及压力改变,精神心理疾病成为 便秘主要病因。 (六)医源性因素 长期应用缓泻剂使便意阈值上升,肠道失去自行排 便功能,从而造成意识性排便障碍。 麻醉剂及麻醉辅助剂使肌肉松弛,肠道蠕动受抑制 产生便秘。 应用可待因、抗抑郁药、抗惊厥药、铁剂、抗胆碱 类药物可致肠道平滑肌功能异常导致便秘。 肛门-直肠功能异常 Cajal间质细胞 肠壁内神经递质变化 结肠动力异常 1 2 发 病 制 机 肠神经系统 肠-脑轴 结肠瘫痪学说 肠神经系统 1801年法国生理及解剖学家M.F.X.Bichat提出植物神 经系统概念。 1921年英国生理学家J.N.Lanley发现胃肠道有一个 独立于中枢系统的神经系统结构,肠神经系统首次提 出。 通过假单极和双极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兴奋 性和抑制性运动神经元等不仅调控着胃肠平滑肌的蠕 动,同时也调控者胃肠的内、外分泌效应。 Waiter、Wedel.T、Roblick.UJ等发现大部分便秘患 者神经丛内神经元数目减少、神经元形态异常、突触 减少 神经递质异常 兴奋性递质:P物质(SP)、乙酰胆碱(Ach)、5-羟色胺 (5-HT)。 抑制性递质:一氧化氮(NO)、血管活性肽(VIP)和三磷 酸腺苷(ATP) 目前已经确认肠神经递质或调质达数十种,长期慢性 便秘患者,其肠壁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加、抑制性递 质减少。 Cajal间质细胞 其以网络状结构分布于整个胃肠道中,是胃肠道平 滑肌的起搏细胞,能产生生理慢波驱动胃肠蠕动,同 时介导脑肠肽神经递质的传导。 胃肠道Cajal细胞结构、数量或功能异常可能是发病 机制之一。 1893年西班牙神经解剖学家Cajal首次发现此类细胞 存在,其与肠神经系统、平滑肌共同组成胃肠运动系 统。 肠-脑轴 脑肠轴是胃肠道和脑之间具有双向整合功能的复杂 系统,有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的参与并受心理和 社会因素的调整,情绪心理的变化通过脑肠轴可影响 胃肠道生理功能,同样,胃肠症状也可通过脑肠轴影 响情绪心理的变化。 生物反馈治疗可看做肠-脑轴记忆的调节。 解剖基础:颅脑和肠脑均发于原始胚胎的神经嵴, 肠脑由迷走神经区成神经细胞分化而来,向下移行至 胃肠道,通过迷走神经连接颅脑。 结肠瘫痪学说 瘫痪的表现和定义: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 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丧失运动能力 肠神经系统(肠脑)的研究及结肠形态变化为该学 说提供理论依据 1958年kassander提出糖尿病胃轻瘫概念 2002年首次提出“结肠瘫痪症”概念 肛门-直肠功能 肛门直肠动力紊乱及直肠感觉异常均参与功能性便 秘发生。 常见于出口梗阻型便秘。 直肠敏感度下降、盆底肌或肛门括约肌不协调、肛 门直肠抑制反射减弱。 1 2 功能性便秘 结肠运动无力 排便动力缺乏 肠壁刺激匮乏 肠蠕动抑制 直肠运动无力 盆底肌功能不良 直肠外阻塞 出口梗阻型 慢传输型 混合型 慢传输型便秘 慢传输型便秘是指结肠蠕动减弱或动力障碍而形成的便秘, 其形成与结肠结构、功能、容积、肠壁神经丛等密切相关,病 变部位在集中在结肠,而肛门直肠功能正常。 结肠运动无力:肠平滑肌衰弱、结肠蠕动减慢。 排便动力缺乏:膈肌、腹肌、提肛肌衰弱,压力及动力缺 乏。 肠壁刺激匮乏:肠壁刺激减少,不能引起排便反射或排便 反射减弱。 肠蠕动抑制:肠蠕动抑制,粪便向下传输减慢 出口梗阻型便秘 盆底肌功能不良(失迟缓):耻骨直肠肌痉挛、盆 底肌痉挛、内括约肌失迟缓、外括约肌失调 直肠外梗阻:子宫后倾位、盆底疝 直肠无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