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局部针刺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的影响_第1页
金-局部针刺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的影响_第2页
金-局部针刺配合核心肌群肌力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的影响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局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儿坐位能力影响的研究金炳旭 赵勇、赵伊黎、李诺、李素云、谭晓如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南海妇产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康复科,广东省佛山市,528200。摘要:目的:探讨局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在脑瘫儿童康复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及其对患儿坐位能力获得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瘫病例。采用局部针刺及核心稳定性训练疗法进行治疗。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对治疗前后粗大运动的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疗程后,患儿GMFM的B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结论:局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使脑瘫患儿的坐位能力有效获得。关键词:局部针刺;核心稳定性训练;脑瘫;坐位能力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2006,长沙).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临床上以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异常姿势反射,异常运动模式为特征。在我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9):461 。对于脑瘫儿童,在2岁之前获得独立坐位能力,是关乎其能否完成独立行走的关键条件,因此,坐位能力的训练对脑瘫儿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自2013年1月-12月采用局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脑瘫患儿30例,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0例病人均为2013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住院或门诊患儿,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的6个月,最大的18个月。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参照依据2006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讨论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1。符合痉挛型脑性瘫痪诊断标准;年龄在6个月18个月之间(包括6个月和18个月);未获得独坐能力(不需扶持或上肢支撑坐位) 者;无心肺疾患,无皮肤破损,无急性炎症及感染性皮肤病等。 1.3 排除标准不符合痉挛型脑瘫诊断标准者;年龄6个月或18个月者;除外非脑瘫(痉挛型)的患者,如病毒性脑炎、结核性脑炎以及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者;正常小儿一过性发育落后者;伴有癫痫发作者;皮肤破损及患有湿疹等皮肤疾病者。1.4.治疗方法1.4.1局部针刺治疗:主穴:中脘、天枢、腰段华佗夹脊穴、脾俞、肾俞;配穴:内收肌痉挛:解剪、后血海;腘绳肌痉挛:委中、承扶、殷门;腓肠肌痉挛:承山、承筋。针刺方法:患者取卧位,常规消毒后手持12寸毫针,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5-10分钟,如患儿哭闹剧烈,可不留针。隔日治疗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0天,按此方法连续治疗三个疗程(120d)。1.4.2核心稳定性训练:悬吊练习方法:仰卧单(双)腿提髓、仰卧躯干旋转伴提髓、仰卧提髓伴伸屈下肢、俯卧肘支撑、俯卧屈膝、侧卧提髓等杨彩云.悬吊训练技术在核心力量训练中的实验研究J. 阳师范学院院报2009,28(5):85-87.。Bobath球上运动:如球上姿势保持、俯冲等。徒手练习方法:如俯卧肘手支撑,侧撑练习以及坐位平衡板等。每天一次,每次40分钟,20次为一疗程。以上练习方法均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1.5.疗效评估粗大运动功能评估:治疗开始前剂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一次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项中的B区(坐位)进行粗大运动功能的评估。1.6.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SPS11.0建立数据库,采用配对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治疗前GMFM 中B 区评分为21.3411.24,治疗后GMFM 中B 区评分为55.3417.89,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提示经局部针刺配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该组脑瘫患儿坐位能力获得有效提高。3.讨论3.1核心控制能力与坐位的关系 独坐的完成标志着人最基本的动作-坐位的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完成,是站立行走的必备条件,因此,脑瘫儿童获得坐位能力对其运动康复具有里程碑意义。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部位,正常人核心部位的负荷量是最大的秦志华潘杳平.身体中部练习方法及重要性团.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1):95-96. 。坐位的完成与腹部肌群、腰骶部肌、骨盆周围肌群以及下肢肌群的肌力及肌张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核心肌群稳定性降低或减弱,患儿会通过代偿方式取得不同坐姿,影响大运动进一步发育完善。如背部肌张力增高,患儿会表现为坐位时手后撑或包席坐姿,以防止躯干后仰;如腰骶部肌群无力,患儿会表现为前倾坐或弓背坐姿,靠腹肌牵拉维持躯干平衡;如腘绳肌紧张坐位时骨盆后倾,患儿亦会呈弓背坐姿,日久会导致脊柱后凸畸形;如内收肌痉挛,坐位时髋关节不能充分分离,导致坐姿不稳,患儿常通过双手扶持完成坐位。因此,提高核心肌群控制能力对患儿坐位的完成至关重要。3.2治疗方法的选择 针灸作为我国传统治疗中的瑰宝,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国内脑瘫的临床治疗。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均表明,针刺可改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汪军,孙克兴,吴绪波头针治疗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0(7):443-445 。笔者以腧穴的近治作用及解剖学为理论基础,选取与核心肌群相对应的局部穴位,既能起到腧穴的近治功效,同时,通过刺激腧穴感受器,如肌梭、环层小体、腱器官等,改善局部肌肉血液循环,提高核心肌群肌力。核心稳定性(core stab ility)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位肌肉的稳定姿态,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四肢发力,使力量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陈小平,黎涌明.核心稳定力量的训练田J.体育科学,2007,(9):99. ,其最早被应用于体育竞技训练中。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其训练理念开始被应用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中,目前已经成为脑瘫患儿运动康复的热点问题。核心力量训练是兼顾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在内的力量训练,目标是对深层稳定肌的肌力训练,增加核心区的稳定性Kibler WB, Press J, SciasciaA. 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 Sports Med, 2006, 36(3): 189-198. 。其中,核心稳定性也曾被定义为通过重复的训练可以激活肌肉运动来确保脊柱的稳定性。研究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提高人体在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更好地训练躯干深层的小肌肉群,增强各肌群间的协调性,改善运动相关的平衡性和协调性Bjerkefors A, Ekblom MM, perficial abdominal muscle Josefsson K, et al. Deep and suactivation during trunk stabilization exercises with and without instruction to hollow J. ManThen 2010, 15(5): 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