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免疫性疾病课件_第1页
其他免疫性疾病课件_第2页
其他免疫性疾病课件_第3页
其他免疫性疾病课件_第4页
其他免疫性疾病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七章第七章 其他免疫性疾病其他免疫性疾病 2 相关介绍相关介绍 n n 免疫因素在许多人体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中免疫因素在许多人体疾病的形成和发展中 起着重要作用起着重要作用 肾脏疾病中常有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局部原肾脏疾病中常有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局部原 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以及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以及T T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细胞免疫介导的免疫 损伤的出现。损伤的出现。 自身免疫已经成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自身免疫已经成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 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I I型糖尿病,型糖尿病, Addison Addison 综合症均存在自身免疫介导的病理损伤综合症均存在自身免疫介导的病理损伤 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和血管炎等心血管疾病的风湿热、病毒性心肌炎和血管炎等心血管疾病的 发生与机体免疫复合物形成、自身抗体产生、以发生与机体免疫复合物形成、自身抗体产生、以 及及T T细胞的活化有关。细胞的活化有关。 3 第一节第一节 免疫与肾脏疾病免疫与肾脏疾病 n n 许多肾脏疾病(包括大部分肾小球肾炎和许多肾脏疾病(包括大部分肾小球肾炎和 部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涉及到免疫介导部分肾小管间质性肾炎)涉及到免疫介导 的病理损伤机制。的病理损伤机制。 4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n n 通常主要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局通常主要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局 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T T细胞免疫介导细胞免疫介导 的损伤,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在肾的损伤,以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在肾 小球肾炎的直接作用(表小球肾炎的直接作用(表7-17-1)。这些免疫)。这些免疫 损伤机制一旦启动,将产生一些重要的炎损伤机制一旦启动,将产生一些重要的炎 症介质参与疾病的进程,从而导致疾病的症介质参与疾病的进程,从而导致疾病的 发生。发生。 5 表表7-1 7-1 肾脏疾病中的免疫参与机制肾脏疾病中的免疫参与机制 机制机制肾脏疾病肾脏疾病 循环免疫复合物循环免疫复合物 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血清病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 性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性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局部免疫复合物局部免疫复合物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 抗抗GBMGBM肾炎肾炎 IgAIgA肾病肾病 Henoch-SchHenoch-Sch nlein nlein 肾炎肾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WegenerWegener s s 肉芽肿显微型多脉管肉芽肿显微型多脉管 炎炎Churg-Strauss Churg-Strauss 脉管炎脉管炎 T T淋巴细胞介导淋巴细胞介导 肾小管组织间隙肾炎肾小管组织间隙肾炎 6 肾脏疾病的免疫学特征肾脏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起肾脏损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引起肾脏损伤 局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引起肾脏损伤局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引起肾脏损伤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作用引起肾脏损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的作用引起肾脏损 伤伤 T T淋巴细胞介导的肾脏损伤淋巴细胞介导的肾脏损伤 炎症介导的肾脏损伤炎症介导的肾脏损伤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 见见 图二图二 7 图二图二 炎症细胞浸润炎症细胞浸润 8 特征一特征一 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机制机制 部分外源性抗原部分外源性抗原/ /内源性抗原刺激机内源性抗原刺激机 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易体产生相应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易 沉积在肾小球或被肾小球捕获,可引发炎症沉积在肾小球或被肾小球捕获,可引发炎症 介质的释放,导致肾小球的损伤。介质的释放,导致肾小球的损伤。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免疫复合物的性质(包括复合物免疫复合物的性质(包括复合物 所带电荷、大小及循环物存在的持续时间)所带电荷、大小及循环物存在的持续时间) 都能影响其在肾脏中的沉积。都能影响其在肾脏中的沉积。 9 特征二特征二 局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局部原位免疫复合物的形 成成 机制机制 通常发生在血循环中游离抗体与肾通常发生在血循环中游离抗体与肾 脏内的抗原结合,这些抗原既可能来源于脏内的抗原结合,这些抗原既可能来源于 肾脏组织成分肾脏组织成分( (如如IVIV型型GBMGBM胶原胶原), ),也可能是也可能是 转移到肾脏内的成分转移到肾脏内的成分( (如电荷吸引带阳离子如电荷吸引带阳离子 的蛋白结合到带阴离子的的蛋白结合到带阴离子的GBMGBM或上皮细胞或上皮细胞) ) 。这种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这种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系统,引起 免疫病理损伤。免疫病理损伤。 10 常见免疫复合物类型常见免疫复合物类型 1. 1. 抗肾小球基底抗肾小球基底 膜沉积物膜沉积物 2. 2. 针对细胞组分的针对细胞组分的 抗体抗体 3. 3. 转移抗原成分转移抗原成分 图三图三 为原位免疫复合物为原位免疫复合物 11 特征三特征三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介绍介绍 该抗体最初是在脉管炎和肾小球肾该抗体最初是在脉管炎和肾小球肾 炎中发现的,其靶抗原分别是髓过氧化物炎中发现的,其靶抗原分别是髓过氧化物 酶(酶(MPOMPO)和蛋白酶)和蛋白酶3(PR3)3(PR3)。 12 机制机制 由于所有的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中都含有由于所有的中性粒细胞的颗粒中都含有 ANCAANCA抗原,当受到细胞因子刺激后,抗原,当受到细胞因子刺激后,ANCAANCA抗原抗原 可表达到中性粒细胞的表面可表达到中性粒细胞的表面, ,并与并与ANCAsANCAs结合,结结合,结 果导致中性粒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同时果导致中性粒细胞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上,同时 ANCAsANCAs也可能与也可能与ANCAANCA抗原形成复合物定位于内皮抗原形成复合物定位于内皮 细胞细胞, ,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导致细胞凋亡和坏死. . 导致疾病导致疾病 WegenerWegener s s肉芽肿、显微型多脉管炎及肉芽肿、显微型多脉管炎及 Churg-StraussChurg-Strauss综合症等系统性脉管炎。综合症等系统性脉管炎。 13 特征四特征四 T T淋巴细胞介导的肾脏损伤淋巴细胞介导的肾脏损伤 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都需要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都需要T T淋巴淋巴 细胞的参与,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细胞的参与,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中,T T淋巴细胞通过局部的直接损伤和全淋巴细胞通过局部的直接损伤和全 身的调节机制发挥重要作用。身的调节机制发挥重要作用。 常见的疾病有急性肾小管组织间隙肾炎、常见的疾病有急性肾小管组织间隙肾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 14 特征五特征五 炎症介导的损伤炎症介导的损伤 炎症的产生都离不开炎症细胞和炎症分子炎症的产生都离不开炎症细胞和炎症分子 炎症细胞炎症细胞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等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等 炎症分子炎症分子 细胞因子、粘附因子、趋化因子、补体等细胞因子、粘附因子、趋化因子、补体等 表表7-27-2列出了一些重要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分子。列出了一些重要细胞因子和其他免疫分子。 15 表表7-2 7-2 肾小管肾炎中的细胞因子和其它免疫分子肾小管肾炎中的细胞因子和其它免疫分子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 类型类型 详细分类详细分类所在细胞所在细胞 细胞因子细胞因子 IL-1IL-1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TNF-2 TNF-2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IL-4 IL-4 T T细胞细胞 IL-6 IL-6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粘附因子粘附因子 选择素选择素 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1-1-整合素整合素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2-2-整合素整合素 巨噬细胞巨噬细胞 T T细胞细胞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肾小球肾小球 系膜细胞系膜细胞 免疫球蛋白样分子免疫球蛋白样分子内皮细胞内皮细胞 肾小球系膜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 16 炎症因子对肾小球的损伤的作用炎症因子对肾小球的损伤的作用 白介素白介素-1-1和和TNF-TNF-能诱导或加剧肾小球肾炎能诱导或加剧肾小球肾炎 粘附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粘附于损伤表面,使淋粘附因子可促进淋巴细胞粘附于损伤表面,使淋 巴细胞易巴细胞易 于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并进入肾小球于从毛细血管中渗透出来并进入肾小球 系膜或间质系膜或间质 趋化因子也能吸引效应细胞到损伤部位趋化因子也能吸引效应细胞到损伤部位 补体能够结合到沉积有免疫复合物中的组织上引补体能够结合到沉积有免疫复合物中的组织上引 起组织损伤,补体的膜攻击复合物能导致细胞溶起组织损伤,补体的膜攻击复合物能导致细胞溶 解,同时补体解,同时补体C3aC3a和和C5a C5a 的片段具有趋化淋巴细胞的片段具有趋化淋巴细胞 的作用的作用 17 表表7-3 7-3 参与肾病的趋化因子参与肾病的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具体分子具体分子靶细胞靶细胞 CXC CXC 家族家族 MIP-1MIP-1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IL-8IL-8 CC CC 家族家族 MCP-1MCP-1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RANTESRANTES MIP-1 MIP-1 18 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肾脏疾病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肾脏疾病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 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IgAIgA型肾病型肾病 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 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的疾病 T T细胞介导的细胞介导的TINTIN 19 重点介绍重点介绍 n n 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SLESLE )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可能表现为可能表现为 无症状的血尿或蛋白无症状的血尿或蛋白 尿,其他一些病人出尿,其他一些病人出 现肾脏病变,有些人现肾脏病变,有些人 则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则表现为急性肾衰竭 ,其致病因素和临床,其致病因素和临床 表现均较为复杂。表现均较为复杂。 图为图为狼疮细胞狼疮细胞 20 狼疮性肾炎(狼疮性肾炎(SLESLE)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典型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典型的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病 ,病人体内存在许多抗自身,病人体内存在许多抗自身DNADNA、组蛋白、组蛋白 和核糖体的抗体于肾小球的不同成份交叉和核糖体的抗体于肾小球的不同成份交叉 相互作用。有研究证明,产生抗体的物质相互作用。有研究证明,产生抗体的物质 如组蛋白,与肾小球有相同的成份,一旦如组蛋白,与肾小球有相同的成份,一旦 与肾小球接触,循环的自身抗体就与其形与肾小球接触,循环的自身抗体就与其形 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损伤。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病理损伤。 分型见表分型见表7-47-4 21 表表7-4 7-4 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类狼疮性肾炎的病理分类 分类分类病理描述病理描述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型型 正常正常无症状无症状 型型 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球系膜增生血尿,正常肾功能血尿,正常肾功能 型型 集中性增生集中性增生血尿,蛋白尿,正血尿,蛋白尿,正 常或轻度肾衰常或轻度肾衰 型型 弥散性增生弥散性增生血尿,蛋白尿,急血尿,蛋白尿,急 性肾衰性肾衰 a a型或型或b b型型 膜性变化膜性变化肾病症状肾病症状 c c型或型或d d型型 混合性的膜性变化混合性的膜性变化 和增生和增生 血尿,肾病症状,血尿,肾病症状, 经常性肾功能不足经常性肾功能不足 22 第二节第二节 免疫与内分泌疾病免疫与内分泌疾病 n n 介绍介绍 自最初证实甲状腺疾病与免疫因素有关以来自最初证实甲状腺疾病与免疫因素有关以来 ,自身免疫已经成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主,自身免疫已经成为内分泌功能紊乱的主 要原因之一。如今,这些原发性疾病如原要原因之一。如今,这些原发性疾病如原 发性发性AddisonAddison综合症,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综合症,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和多腺体内分泌病综合症等都有共同的自和多腺体内分泌病综合症等都有共同的自 身免疫病理基础。身免疫病理基础。 23 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内分泌器官感染炎症阶段,腺体内分泌器官感染炎症阶段,腺体 中的炎症细胞产生中的炎症细胞产生 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干扰素和其他细胞因 子,诱导内分泌腺细胞异常表达子,诱导内分泌腺细胞异常表达HLAHLA分分 子,增强了局部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表达子,增强了局部抗原提呈细胞的功能,表达 HLA-HLA-的内分泌腺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的内分泌腺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 提呈自身的蛋白给自身反应性提呈自身的蛋白给自身反应性T T和和B B细胞识细胞识 别,通过凋亡导致了内分泌细胞的破坏,并别,通过凋亡导致了内分泌细胞的破坏,并 释放其它的能被提呈细胞处理的蛋白,最终释放其它的能被提呈细胞处理的蛋白,最终 产生了自身免疫应答。产生了自身免疫应答。 24 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内分泌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诊断依据诊断依据 免疫组化或免疫测定的方法或生物学活性测定机体免疫组化或免疫测定的方法或生物学活性测定机体 内存在的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内存在的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 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内分泌疾病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内分泌疾病 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 一过性甲状腺炎综合症一过性甲状腺炎综合症 GravesGraves病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AddisonAddison综合征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 25 表表7 75 5 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相关抗原自身免疫性内分泌疾病相关抗原 疾病疾病抗原抗原抗原的功能抗原的功能疾病的特异性疾病的特异性 桥本甲状腺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激素前体激素前体高高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酶酶高高 TSHTSH受体受体 激素受体激素受体中等中等 GravesGraves病病TSHTSH受体受体 激素受体激素受体高高 甲状腺球蛋白甲状腺球蛋白激素前体激素前体 低低- -中等中等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酶酶中等中等 型糖尿病型糖尿病 胰胰岛岛素及胰素及胰岛岛素前体素前体 激素激素高高 胰岛素受体胰岛素受体 激素受体激素受体高高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激素激素未知未知 AddisonAddison s s病病17-17-羟化酶羟化酶 酶酶高高 P450P450侧链裂解酶侧链裂解酶 酶酶高高 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先天性甲状旁腺功能 减退减退 线粒体抗原线粒体抗原 未知未知低低 26 重点介绍重点介绍 n n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 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包括多种内分泌紊乱具有明显遗传倾向,包括多种内分泌紊乱 的自身免疫性器官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性器官功能障碍 主要免疫学表现主要免疫学表现 机体产生针对多种器官的循环抗体,局部细机体产生针对多种器官的循环抗体,局部细 胞表达胞表达HLA-DRHLA-DR。近年来重新对该类疾病进。近年来重新对该类疾病进 行了新的分型和归类,见表行了新的分型和归类,见表7-67-6 27 表表7-6 7-6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的分型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的分型 分型 分型 主要标准主要标准次要标准次要标准 I I型型 念珠菌感染念珠菌感染 肾上腺衰竭肾上腺衰竭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症症 性腺衰竭性腺衰竭 斑秃吸收障碍斑秃吸收障碍 慢性肝炎慢性肝炎 II II型型 肾上腺衰竭肾上腺衰竭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病 性腺衰竭性腺衰竭 白癫风白癫风 非内分泌系统疾病非内分泌系统疾病 IIIIII型型 甲状腺疾病甲状腺疾病 a a胰岛素依赖型糖尿胰岛素依赖型糖尿 病病 b b胃部疾病胃部疾病 c c非内分泌系统疾病非内分泌系统疾病 28 第三节第三节 免疫与心血管疾病免疫与心血管疾病 n n 介绍介绍 随着心血管病学及免疫学的发展,现已证实随着心血管病学及免疫学的发展,现已证实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免疫病理损许多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有免疫病理损 伤有关,大多涉及自身抗原、抗体因素,伤有关,大多涉及自身抗原、抗体因素, 并且早在上世纪并且早在上世纪7070年代,已在扩张型心肌病年代,已在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血清中发现抗心肌抗体。患者血清中发现抗心肌抗体。 29 心血管疾病的免疫学特征心血管疾病的免疫学特征 n n 感染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感染成为致病的重要因素 甲型链球菌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异常会引发风甲型链球菌感染导致机体免疫异常会引发风 湿热,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损伤所致湿热,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损伤所致 心肌损害导致心肌炎的发生。心肌损害导致心肌炎的发生。 n n 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血管壁内膜损伤和脂质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在血管壁内膜损伤和脂质 代谢失调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可影代谢失调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可影 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而且在主动脉粥样响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而且在主动脉粥样 硬化发现有硬化发现有IgGIgG及补体及补体C3C3成分的沉积。对自身成分的沉积。对自身 抗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由自身抗体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进一步发现,由自身 抗体介导的心肌损伤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可抗体介导的心肌损伤及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可 最致心肌功能不全。最致心肌功能不全。 30 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与免疫相关的心血管疾病 风湿热风湿热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多发性大动脉炎 31 重点介绍重点介绍 n n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 VMCviral myocarditis, VMC)主要)主要 是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是由嗜心肌性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灶性或 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弥漫性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 32 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 主要病原体主要病原体 柯萨奇柯萨奇B B组组2 25 5型和型和A A组组9 9型病毒,其次是型病毒,其次是 ECHOECHO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嗜心肌病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嗜心肌病 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