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_第1页
《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_第2页
《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_第3页
《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_第4页
《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音乐论文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在西方音乐中的运用以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为例内 容 提 要在音乐史中音乐家对于某一曲调的引用或变化运用十分常见,愤怒的日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曾出现在柏辽兹、李斯特、圣-桑、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德彪西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并且它在不同作曲家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及意涵各不相同。其中拉赫玛尼诺夫对这一曲调由衷喜爱,他的大量作品都引用了这一曲调,以交响作品最为突出。本文将通过对这一曲调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中的运用进行剖析,得出它在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具体应用模式及其意义、内涵。关键词愤怒的日子/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中图分类号:J6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4)03-0212-7在音乐史上,音乐家对于某一曲调的引用或变化运用是十分常见的,其中来自宗教音乐的愤怒的日子备受作曲家的青睐。愤怒的日子原为私人祈祷所用,14世纪开始包含在意大利安魂弥撒中,15世纪晚期进入法国安魂曲,是特伦托会议之后仍被保存下来的四首继叙咏之一,16世纪左右应用于复调安魂曲织体写作中。随着器乐音乐的发展和作曲家所处地位的改变,愤怒的日子的曲调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世俗音乐作品创作,从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到李斯特的死之舞、柴可夫斯基的希腊之歌、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达拉皮科拉的囚徒之歌、再到雷斯皮基的巴西印象等都有对这一曲调的运用,由此可见这首曲调的应用范围之广。并且愤怒的日子在不同作品中的形式和意涵都有所不同,例如在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中,它被用以表现女巫出现的场面;而李斯特的死之舞中则是象征死亡的来临等。它的运用在无标题音乐作品中有着另一番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对作曲家及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诸多作曲家中拉赫玛尼诺夫对这一曲调尤为热衷,他大量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曲调,并且不局限于标题音乐作品,在奏鸣曲、前奏曲、交响曲中都有运用,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这里不能将这一曲调在其各作品中的运用一一详述,以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为例,看这一曲调在其中是如何运用的,是否有着拉赫玛尼诺夫个人的运用模式;它仅仅是“死亡”的预兆,还是有着其它的寓意与内涵?一、愤怒的日子旋法特征愤怒的日子(Dies irae)又名震怒之日,其名称来源于歌词的第一句:Dies irae,Dies illa。它的作者至今仍是不确切的,多数认为是塞拉诺的托马斯于13世纪所作。其他人则认为愤怒的日子歌词的产生要早于托马斯,因为人们发现在托马斯之前就有与其相仿的诗作出现,而诗作的末尾三行诗可能是托马斯所作,他更大的贡献是作为愤怒的日子的传播者。这首歌词十分受欢迎,在托马斯之后陆续出现了很多这首歌词的各种变体,这与其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歌词描述的是世界末日时人们跪在安拉面前接受审判的景象,这一内容不仅对教徒有影响力,更足以激发作曲家的想象力,如它的前三句歌词:“那将是震怒的一天,举世化为灰烬,达味和西比辣都有预言。将是何等恐惧,当审判者降来,严格清查一切时!神奇号声布满天空,响彻各地所有坟冢,催起众生向审判者座前聚拢。”3 (Dies irae , dies illa , Solvet saeclum in favilla : Teste David cum Sibylla . Quantus tremor est futurus , Quando judex est venturus , Cuncta stricte discussurus! Tuba mirum spargens sonum , Per sepulcra regionum , Coget omnes ante thronum .)这样的歌词和与之相配的素歌旋律深刻地将这一令人恐怖的场景描绘出来。愤怒的日子素歌旋律遵循中古教会调式,为混合调式-多利亚调式和副多利亚调式。调式的判断是根据其结束音和吟诵音得出:其每一句的结束音都是d1,进一步确定则要看其吟诵音-大部分歌词只唱这个音高,它为圣咏的吟唱提供了稳定性。旋律第一句的吟诵音为f1,得出其为多利亚调式。第二句吟诵音又转移到la1音,则为副多利亚调式。之后又回到f1音,如此反复,因此其调式为混合调式;它在音域上也极具优势,将构成旋律的音符由低到高排列得出其音域为:a-c2,虽然旋律起伏较小,但音域却超过了一个八度。它的旋律多为围绕吟诵音的级进进行,以二、三度的进行为主。如谱例1中第一短句的八个音符,也是作曲家最常变化运用的短句,它由小二度到小三度再到二度、三度、二度的进行,并且是围绕吟诵音f1进行的,其后每小节的旋律走势和音符数量都与这一小节相似,跳跃幅度较大的大都位于换气前后的两个音符或停顿处前后两个音符,而这样的旋律走势与音符数量具有短小音乐动机的特征。全曲的统一性集中体现在每一节的末音相同,除此之外,其统一性还体现在第一小节旋律音型在全曲的变化统一之中。1 这一曲调凭着其自身的音乐和内容特征不仅运用于宗教的礼拜仪式中,随着器乐音乐的发展,它逐渐步入世俗化,不仅功能性有所转变,而且逐渐在人们心中成为某一象征或一种心理预示。二、拉赫玛尼诺夫作品中的愤怒的日子宗教音乐对于拉赫玛尼诺夫有着特殊的意义,他的祖母对宗教非常虔诚,经常带他去周围的修道院和教堂,在那里东正教堂的礼拜仪式和教堂的钟声给拉赫玛尼诺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创作的一些礼拜仪式作品颇为人们喜爱晚祷曲、守夜仪式等。拉赫玛尼诺夫的许多作品都引用了宗教音乐曲调,其中愤怒的日子对他尤为重要,拉赫玛尼诺夫可能是在参加礼拜仪式时对这一曲调有印象,也可能是通过钢琴演奏或担任乐队指挥接触到这一曲调的,他对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李斯特的死之舞、圣-桑的骷髅之舞都颇为熟悉,这些作品中都明显运用了愤怒的日子的音乐曲调,而在拉赫玛尼诺夫崇拜的柴可夫斯基和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中也有这一曲调的出现新希腊之歌、荒山之夜。在拉赫玛尼诺夫1931年与音乐理论家约翰的信件来往中可以看出,他更可能是是通过音乐作品接触到这一曲调的,因为他对于这一曲调的来源等并不熟悉:他告诉我,他对愤怒的日子这首中世纪非常著名的圣咏很感兴趣,仅以它的开始旋律为作曲家(包括他自己)所知,常在不同的作品中作为“死亡主题”运用。然而他想得到这首葬礼圣咏的全部音乐。如果它存在的话(尽管他并不确定)。他还是询问了它的来源没有解释他热衷于它的理由。3拉赫玛尼诺夫的死岛、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交响舞曲、第一奏鸣曲、第二交响曲、第三交响曲等三分之一以上的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曲调。而交响曲在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虽然它没有其钢琴协奏曲及前奏曲那样引人注目,但在众多交响曲中仍有一席之地。愤怒的日子的运用在他的交响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897年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首演的失败使他受到重创,其有生之年这部交响曲都未再次演奏。1945年经过音乐学家亚历山大奥索维斯基重新谱写后于莫斯科上演。4 拉赫玛尼诺夫在姑妈一家的悉心照顾和神经学家达尔博士的治疗后,恢复信心创作了第二钢琴协奏曲等优秀作品。1906年他辞去指挥一职去德累斯顿过冬,在此期间创作了第二交响曲,这也是时隔近十年再次尝试交响曲体裁创作,并于1908年圣彼得堡首演时亲自指挥,这部交响曲为他赢得了格林卡奖及一千卢布。十月革命爆发后战乱在全国蔓延,拉赫玛尼诺夫离开了俄罗斯,自此没有踏入俄罗斯故土。在国外他虽然也创作了一些作品,但数量远不及在国内所作。这时期的作品如第四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第三交响曲(1936年)是他晚期的重要作品之一,其蕴含了拉赫玛尼诺夫晚年对于故土的思念、人生的体悟及对死亡意涵的思考。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部交响曲中改变了传统的交响曲形式只有三个乐章,但在慢板乐章插入了一个快速的谐谑性段落。下面就对愤怒的日子在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中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与总结:三、愤怒的日子具体运用 愤怒的日子的运用在第二交响曲中虽然所占篇幅不大,但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不仅出现在每个乐章的前几小节,而且参与构成了第三乐章的主题旋律;它在第三交响曲的三个乐章中也都有所运用,所占篇幅较第二交响曲有所扩展,主要应用于第三乐章,是这一乐章构成不可缺的部分。为了便于系统梳理,这一部分将依照愤怒的日子在第二、三交响曲中的具体运用方式进行分类,虽不能够做到面面俱到,但尽量将拉赫玛尼诺夫对这一曲调具有个人风格的变化运用展现出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这两首交响曲多运用的是愤怒的日子前四个音符,稍有扩展的则引用其第一短乐句,即前七个音符(见谱例1)。以下将依照原型引用、模进发展、附加“前缀音”和旋法的内部扩展这四种运用方式进行剖析: 1(一)原型引用原型引用是最易于辨认的,这两首交响曲中大量运用了这一方式,但在节奏、旋律织体构成等方面有所变化,使得其在相同之中又有着不同之处,所表现的情绪也是不尽相同的。这一动机的原型在第二交响曲第一个乐章的引子部分就出现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两小节旋律后,管乐器部分以浑厚的织体齐奏出愤怒的日子前三个音符,虽然第四个音符有所改变,但在旋律进行上仍遵循下行半音到上行半音再上行的波浪状旋律走势;在第二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末尾,愤怒的日子在双簧管和大管奏出的旋律上变化出现,将曲调的旋律线隐藏在内声部发展,其对于这一乐章的首尾呼应起到一定的作用。第二交响曲的第四乐章中,愤怒的日子首先出现在双簧管部分,它改变了曲调原来的强弱关系,将第一个音符置于弱拍,而在音响上,它则隐藏于长笛、小提琴构成的旋律之下,像是在低声的吟唱着:第三交响曲中也不乏这一用法,在疾风骤雨似的引子之后,大管与双簧管以微弱的音响奏出第一乐章的主题:双簧管以e2-d2-e2-c2、a2-g2-a2-f2,之后又回到e2-d2-e2-c2,大管则在双簧管吹奏第二个动机时进入,与其齐奏曲调动机,虽然拉赫玛尼诺夫将第三拍的节奏改为切分形式,将前两个音符的小二度关系更改为大二度,但听众仍能听到如同在诉说自己命运的曲调动机。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214-215小节中,愤怒的日子动机再次出现,但是以有所变化的原型出现,拉赫玛尼诺夫将曲调动机拆分为三个乐句:第一个音置于第一句旋律的句末,之后按照第一句的两个八分音符和两个四分音符的节奏模式依次将余下的动机音符填入。长笛与第一小提琴先行进入,第二长笛与第二小提琴演奏的这个动机晚其一拍进入,这样就使得动机的首个音符位于小节的第一拍,即为强拍。进入时间的不同导致了动机两次演奏强弱对比,又由于其旋律的演奏位于长笛和小提琴的较高音区,因此发出刺耳的声音,再配以不断下行的曲调旋律,塑造出怪异的音乐形象:而在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222-226小节中,双簧管和大管相继奏出由曲调动机构成的乐句起句,但与前一个例子不相同的是,它并没有改变曲调音符的强弱关系,而是以较小的力度、较为轻快地奏出这一曲调,缓解了之前的紧张、怪异氛围,为进入再现部做好准备。在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的95-103小节,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各自演奏的旋律上也有这一曲调动机的出现,它们在横向旋律进行中以模进形式推进旋律发展,调性也随即发生改变,由D大调转向G大调又转回D大调。而在纵向上又形成了模仿的旋律织体。除此之外,这一曲调动机还以号角式出现:在小号奏出号角式的曲调动机后,小提琴奏出与谱例14相似的旋律,仅在音高上有所变化。然而这一曲调并未消逝,它随即又出现在长笛和双簧管旋律声部上。这一旋律贯穿于整个乐章,不时以较快的速度在不同的音区上构成弦乐和管乐的旋律。仿佛预示着命运审判的开始,内心充满焦虑与不安。(二)模进展开拉赫玛尼诺夫通过对曲调动机的不断模进,以此来推动旋律的不断发展。第二交响曲第四乐章的6-7小节旋律的进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笛和小提琴奏出了快速的阶梯式旋律,这旋律正是由曲调动机的不断下行模进构成的。急速的旋律进行很难令人想到它竟是由愤怒的日子动机发展而来的。除此之外,在原型引用中也有这一用法的出现,如谱例4、7等。(三)附加“前缀音”在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伊始,愤怒的日子即明确出现:它由圆号奏出,并没有原来的阴暗感。在弦乐组急促的映衬下,圆号奏出的是似号角式的主题:拉赫玛尼诺夫在此处不仅改变了原曲调的节奏,还在其前增加了一个附加音符,在Susan Jeanne Woodard的文章中,将这一用法与语言学中的“前缀”(prefix)相联系。1从这个角度来看,第3小节中的第一个音即为拉赫玛尼诺夫为原曲调添加的“前缀音”,他虽然对节奏进行改变,但强弱关系并没有改变,仅对个别音符进行扩展,使音乐给人以切分音的感觉,这也减轻了它的阴暗感,代之以庄严的氛围。同样的附加“前缀音”方式在大提琴旋律发展上也有所体现,但在管乐器组的旋律下,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的这段旋律被淹没其中,第77小节第二拍的两个八分音符即为“前缀音”,其后愤怒的日子动机出现。 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也有“前缀音”的运用,其出现在双簧管演奏声部,并且不只引用了曲调的前四个音符,而是拓展为第一短乐句(即前七个音符)。这一旋律与中提琴、大提琴演奏的旋律相应和。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中,小提琴旋律以带“前缀”的形式构成一个连接式短句,其后以不断的大二度下行模进方式快速下行推动旋律的发展。(四)旋法的内部扩展在这两首交响曲中,拉赫玛尼诺夫还运用了在曲调旋律之间填充其它音符的方式。这样一方面扩展了旋律,另一方面则改变了曲调原有的阴沉、肃穆的基调。例如他的第二交响曲第二乐章的26-30小节中,这一次它出现于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上,这段旋律兼具“前缀音”与内部扩展两种变化方式。而在第三交响曲中,大提琴以钢琴伴奏式音型带出曲调的动机,但在快速的演奏之下,它更像是战马疾驰的马蹄声,随后动机又出现在第一小提琴声部,以三连音的音型出现:并且从第三交响曲的342小节开始,由愤怒的日子前五个音符构成的动机同时出现于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圆号及小提琴演奏的旋律上,它们将旋律不断向上推进,最终达到顶峰。而对曲调动机的分析并非偶然,小提琴演奏的标有跳音记号的几个音符正是曲调前四个音符,第五个音符则以重音记号标明:第一小提琴在重复一遍此旋律后向上三度模进,之后再二度模进进行。第二小提琴在重复动机后并未继续发展;从纵向上看,第二小提琴和弦填充了第一小提琴和弦中空处,形成饱满和声,很好地与管乐相配合。旋律发展至第343小节处时,构成旋律的曲调动机音符缩减为三个(即原曲调f1-e1-f1三个音)。行至第345小节数则缩减为两个,管乐器奏出的曲调动机并没有阴暗的情绪,这与拉赫玛尼诺夫将动机前两个音符的小二度改为大二度有着一定关联,其在配器和节奏变化方式的结合下,愈发气势恢宏,最终将全曲推向高潮,为全曲的结束做准备。(五)音高移位拉赫玛尼诺夫通过改变曲调原有音符的所在音区,从而改变了原曲调旋律的走向。最明显的就是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小提琴主题,愤怒的日子的动机在第三乐章的引子中,以变化的方式构成了这段旋律。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里不仅用了内部扩展的方法,还改变了前两个音符的音程关系:由f1-e1到f1-e2。从而也改变了旋律的走向由向下小二度转为向上七度,即这里第一、二小节中的a1-g2(按原曲调关系应为a1-g1),拉格玛尼诺夫为了使这个七度的出现自然,运用了A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形式将旋律推向曲调的第二个音,其后的旋律走向遵循了曲调动机走势向上二度、向下三度。旋律的发展是建立在这个变化动机的不断下行二度模进之上的,从而形成了优美抒情的旋律。四、结 语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交响曲对愤怒的日子的运用只是其流变过程中的一部分,并且在运用中有着自己的风格特色。通过上文的分析与总结,可以看出这两首交响曲对于愤怒的日子旋律的引用集中于前三至五个音符,或扩展至第一短句(即前七个音)。拉赫玛尼诺夫将这几个音符作为音乐动机,构成了音乐发展元素。他通过对曲调音符的原型引用,将其作为乐句的起句或乐句之间的连接之用;模进的方式则是以曲调音符的不断向上(下)推动旋律的发展;在曲调音符前附加“前缀音”,与语言学中的“前缀”相联系,“前缀音”的加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曲调原本阴暗、庄重的基调;他运用旋法的内部扩展,将原曲调音符构成旋律骨干音,在其中填充其它音符,并且通过多变的节奏,形成了“新”的旋律;改变个别音符的音区位置的用法虽不多见但却十分重要,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小提琴奏出的抒情主题旋律为整部交响曲的成功给予重大贡献;不同的运用方式配以不同乐器演奏,更好地展现不同的音乐形象。如伴随铜管乐器出现的具有号角式的动机,有对死亡的恐惧;弦乐器奏出的抒情、悠长的旋律溢出哀伤之情,没有了原曲调的阴沉感;木管乐器与弦乐器组在较高音区齐奏出的较为急促的旋律,营造出较为刺耳、怪异的氛围等等。愤怒的日子这一曲调在这两首交响曲的运用篇幅上也有所差异,其在第三交响曲中所占篇幅较大,主要是应用于第三乐章,这在上文中有所提及,它不仅仅是线索,而是构成全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他在与音乐理论家约翰通信之后获得了这一曲调的全部信息,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更为自如的运用。这一曲调的运用已经融入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个人风格,有的曲调在变化后已难以辨认,例如第二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的抒情主题。拉赫玛尼诺夫之所以如此热衷于这一曲调是因为其很符合他旋律创作的需求他的音乐以抒情为主,旋律悠长,起伏较小等,并且这一曲调与他那阴郁的、有些消极的性格有所关联,但这也是斯拉夫人的情感特点。拉赫玛尼诺夫对于这一曲调动机的诸如以上方式的变化运用使得其更好地为己所用,变化后的曲调动机不仅仅是“死亡”的象征,或是单纯的构成旋律的音乐元素,其中还饱含拉赫玛尼诺夫个人对人生的体悟。其他作曲家对于愤怒的日子的运用方式都有所不同,本文所总结的这四种方式是其中较为常见的,其因作曲家的风格不同而有所变化。作曲家通过对愤怒的日子的运用,所要表现的情感也是不尽相同的,除了象征妖婆等怪异形象、塑造死亡来临的恐怖氛围,也有着对人生历程的思考,如在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两首交响曲。因此对于愤怒的日子的运用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地域上都是十分广泛的,从13世纪至今,由参与宗教仪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