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第1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第2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第3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第4页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临门一脚基础篇语音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门槛/栏槛 衡量/量体裁衣 宿敌/住了一宿B薄弱/单薄 供应/献愁供恨 新鲜/屡见不鲜C露天/露脸 中间/挑拨离间 强迫/差强人意D中流/中肯 当时/独当一面 便利/便宜行事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稽查稽首 削减削铅笔 粘贴粘皮带骨 男主角头角峥嵘B游说说服 光栅木栅栏 胳臂三头六臂 没奈何没齿不忘C着数着重 亲戚亲家母 叨扰絮絮叨叨 模仿秀大模大样D埋单埋怨 弹丸弹跳力 蹊跷独辟蹊径 扎头绳包扎伤口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注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矍铄 诡谲 角逐 咬文嚼字B.犄角 跻身 畸形 有案可稽C.莅临 旖旎 瓦砾 风声鹤唳D.桎梏 对峙 炽热 栉风沐雨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砥砺 谛听 诋毁 嫡传弟子B信笺 蒹葭 缄默 草菅人命C内讧 哄劝 轰响 烘云托月D荫凉 氤氲 殷鉴 万马齐喑5下列词语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伺机(c) 篷松 脖颈(gng) 妙语连珠B参(shn)商 博弈 偌大(nu) 旷世之功C洗涮(shun) 惠存 媲美(p) 鳞次栉比D旋涡(xun) 匡算 锃亮(zng) 风升水起6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横财 道行起哄内讧引吭高歌B供给 拱手佝偻商贾蛊惑人心C飙升 骠悍 屏退凭吊频频招手D苔藓 烜赫 绚烂渲染以身殉职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滇池 缜密 慎重 颠沛流离 嗔目而视B榜样 毁谤 磅礴 依山傍水 滂沱大雨C昳丽 驿站 游弋 抑扬顿挫 自怨自艾D绯红 扉页 蜚语 雨雪霏霏 缠绵悱恻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记载/载体 都是都市 屡见不鲜/寡廉鲜耻 B答应/答复 伺候/伺机 引吭高歌/一声不吭 C标识/常识 晕倒/晕车 渐车帷裳/防徽杜渐 D调配/调理 维系/系列 差之毫厘/差可告慰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里弄/弄鬼 强迫/强词夺理 角度/群雄角逐B着笔/着手 绿色/绿林起义 拗口/脾气很拗 C行款/行乞 省事/不省人事 汤圆/河水汤汤 D兽槛/门槛 单帮/单枪匹马 落枕/落花流水 10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门槛/栏槛 衡量/量体裁衣 宿敌/住了一宿B薄弱/单薄 供应/献愁供恨 新鲜/屡见不鲜C露天/露脸 中间/挑拨离间 强迫/差强人意D中流/中肯 当时/独当一面 便利/便宜行事1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累及 磊落 护苗保蕾 身陷缧绁 B栖息 蹊跷 芳草萋萋 休戚相关C瑰丽 日晷 大家闺秀 奉为圭臬D悔悟 晦涩 诲人不倦 毁誉参半1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看顾看涨 模样模棱两可 泥沙俱下泥古不化B挣扎挣钱 未遂/ 称心遂愿 应对如流应运而生C阑珊删改 提挈/ 锲而不舍 字斟句酌真知灼见D堤岸提防 为难/为虎作伥 故态复萌海誓山盟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讣告f 绢花 jun 大巧若绌 zhu 戛然而止jiB 炽热ch 联袂 mi 好高骛远 w 味同嚼蜡lC 跻身j 请贴 ti 暄宾夺主 xun 欲盖弥彰m D 竹篙ho 伎俩 j 残碑断碣 ji 为虎作怅chng 语音答案1C(A、kn/jin ling/ling s/xi B、b/b gng/gng xin/xin C、l/lu jin/jin qing/qing D、zhng/zhng dng/dng bin/bin)2C (A项读音分别为j/q xu/xio zhn/zhn j/jio,B项读音分别为shushu shnzh beib mm,C项读音分别为zhozhu qnqng todo mm,D项读音分别为mimn dn/tn qx z/ z)3.B(A项“嚼”读jio,其余读ju;C项“旎”读n,其余读l;D项“炽”读ch,其余读zh)4B(A.读音分别为d;d;d;d。B.均读为jin。C. 读音分别为hng;hng;hng;hng。D. 读音分别为yn;yn;yn;yn。)5C(A“伺”应读s,“篷”应为“蓬”。B“偌”应读ru。D“升”应为“生”)6C(A、hnghnghnghnghng;B、gnggnggugg;C、biopiobngpngpn;D、xinxunxunxunxn)7C (A项“滇”“颠”音同,B项“谤“傍”音同,D项除“悱”外其他加点字读音一样)8D(A zi/ zi du/d xin/xin B d/d c/s hn /kn C zh/sh yn/yn jin/jin D tio x ch)9C(hn/xn shn/xn tn/shn; A ln/nn, 都读“qin”, jio/ju; B都读”zhu” l/l, o/ni; D jin/kn, 都读“dn”, ln/lu)10C(A、kn/jin ling/ling s/xi B、b/b gng/gng xin/xin C、l/lu jin/jin qing/qing D、zhng/zhng dng/dng bin/bin)11B(B组加点字全读q。A组“缧”读li,其余加点字读li。C组“晷”读gu,其余加点字读gu。D组“悔”、“毁”读hu,“晦”、“诲”读hu)2008051912C(A看顾/看涨都读kn,模样m/模棱两可m,泥沙俱下n/泥古不化n; B挣扎zhng/挣钱zhng,未遂/称心遂愿都读su,应对如流/应运而生都读yng; C阑珊/删改都读shn,提挈/锲而不舍都读qi,字斟句酌/真灼见都读zhu;D堤岸/提防都读d,为难wi/为虎作伥wi,故态复萌/海誓山盟都读mng)13B(A绌拙 jun-jun ;C ti-ti 暄喧 ;D hogo 怅伥)字形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厄运 发祥地 大事渲染 放之四海而皆准B蝉联 发牢骚 以老卖老 有过之而无不及C名分 副食品 行迹可疑 男儿有泪不轻谈D欠收 肇事者 因噎废食 解铃还须系铃人2下列各组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A通谍 精萃 严惩不殆 集思广益 卑恭屈膝B九洲 煤碳 身体力行 真知卓见 既往不咎C殒落 平添 金碧辉煌 前扑后继 张皇失措D膺品 怄气 言近旨远 见风驶舵 轰堂大笑3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勘误 焕散 明枪暗箭 迫不及待B贬值 反馈 和中共济 闻过饰非C契机 脏款 获益匪浅 额首称庆D伶仃 对峙 明火执杖 责无旁待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绯红 付梓 名付其实 融汇贯通B疏竣 篮本 娇枉过正 色彩斑斓C迤逦 磕拌 书声琅琅 溘然长逝D对峙 肄业 胼手胝足 生灵涂炭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浏览 跻身 蛛丝蚂迹 情礼难容 B收讫 彩排 顾名思义 真知灼见 C思辨 筹划 伶牙利齿 蓬头垢面 D安详 白皙 留芳百世 黄粱一梦字形答案:1A(B项“以”“倚”;C项“行”“形”,“谈”“弹”;D项“欠”“歉”)20080519200805142A“谍”应为“牒”,“萃”应为“粹”,“殆”应为“贷”,“恭”应为“躬”。(B“洲”应为“州”,“碳”应为“炭”,“卓”应为“灼”C“殒”应为“陨”,“扑”应为“仆”D“膺”应为“赝”,“驶”应为“使”,“轰”应为“哎”)3A(A项“焕”应为“涣”。B项“中”应为“衷”,“闻”应为“文”。C项“脏”应为“赃”,“首”应为“手”。D项“杖”应为“仗”,“待”应为“贷”)4D(A“名副其实”的“付”应为“符”或“副”“融汇贯通”的“汇”应为“会”,B竣浚娇矫 篮蓝,C“拌”应为“绊”)5.B(蛛丝马迹 情理难容 伶牙俐齿 流芳百世)成语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B我们第一代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C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街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D凯撒、西赛罗、马可奥勒留的胸像复制的得栩栩如生,深黄的颜色,古希腊、古罗马的气派,威严地靠墙一字排开。2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在中国,几乎每一个旅游景点,都会有一些无证商贩“围攻”游客,向其兜售商品,令游客不厌其烦,又无可奈何。B平江县某储蓄所五名女职工挪用公款780余万元,五人将这些钱一退六二五分掉后全都拿去“买码”赌博,最终均身陷囹圄。C微软CEO鲍尔默公开承认Google在广告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但他同时表示,微软不甘望其项背,要加大力度开发广告平台。D如果学生平时喜欢读书,注意积累,又有驾驶驭语言的能力,那么写起考场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应对自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一些食品生产商在生产过程中违规添加对人体健康有害的保鲜剂,却在广告中宣称绝对是“纯天然绿色产品”,这是用掩耳盗铃的手段欺骗广大消费者。B教育部日前宣布,将在10个省份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对此意见分歧,一时争论不已。C巴以双方发表联合声明,力争于2008年底达成协议,为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铺平道路,这种姿态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D香港教育界的传奇夫妻钟期荣、胡鸿烈,抛家舍业,悬壶济世,自筹资金创办树仁学院,为香港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4下列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911”事件已淡出了人们的话题,伊拉克战争也成了明日黄花,然而直到现在,山姆大叔也没能祓除被恐怖主义种在心头的魔蛊。B自狂人日记发表以后,鲁迅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又陆续创作了孔乙己药等小说,表达自己对国民性格的冷峻思考。C20世纪末以来,影像艺术逐渐成为时尚,俨然成为各种艺术媒介中的泰山北斗,但 影像作品却在如今火热的艺术市场上不尽人意。D小王进城打工方一年,春节回来,但见她头发花红柳绿,脸上涂脂抹粉,说起话来嗲声嗲气,着实让村里人大吃一惊,刮目相看。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竭尽全力推进环保工作的历史性转变,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祖国的蓝天白云披荆斩棘,为人民的环境健康鞠躬尽瘁。”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3月24日首次发表履新感言。B 无论是手擎祥云火炬的火炬手,还是道路以目的民众,每一个人都是“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参与者、胜利者,都将分享奥运圣火带来的喜悦与荣光。C 现在许多年轻人忽视本土传统节日文化,喜欢过洋节,在“圣诞节”或“情人节”时到商场或鲜花店慷慨解囊,大肆购买礼物。D 继乡村爱情后,笑星赵本山又马不停蹄一不做二不休地推出了乡村爱情,该电视剧正月初四起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库姆塔格沙漠在以每年1到4米的速度整体向东扩展,古城敦煌首当其冲,正面临被库姆塔格沙漠吹来的沙尘吞没的危险。 B朋友的一次次欺骗和伤害,让他成了一个轻诺寡信的人,他变得消沉、保守、自闭,不再信任任何人,哪怕自己的亲兄弟。 C;北大校长许智宏演唱流行歌曲隐形的翅膀引发了网友的激烈讨论,有的网友认为许校长这一行为宣扬了北大不墨守成规,敢于打破传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D对身居官位者写出的散文,一些报刊便门户大开,一些评论家便极力捧场,这种把散文和权势捆绑在一起的做法无异于焚琴煮鹤。成语答案:1D(应该用“惟妙惟肖”,语境中是强调复制得像;“栩栩如生”强调活。)2 D“左右逢源”喻做事情得心应手,怎样进行都很顺利,也喻办事圆滑。(A不厌其烦:不能承受的烦,应改为“不胜其烦”。B“一退六二五”:推卸干净。C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3B(“一石激起千层浪”指一句话或一件事引起了很大的反响;A项“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对词语的含义理解错误;C项“众望所归”指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依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望文生义;D项“悬壶济世”指医生以医技普济众生,此乃赞誉医生仁心的词语,使用对象不当)4A(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应时作用的景物,可用于指被人淡忘的伊拉克战争。B项“一发不可收拾”意为更加不可整治;此处应换为“一发而不可收”意为“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下来”。C项“泰山北斗”比喻在某一领域受人景仰的权威人士,适用于人而不能适用于物。D项“刮目相看”,用新眼光来看待。一般指某人比以前有所进步,因而让人改换对他的看法,不用于指某人的不好的变化让别人改变对他的看法)5A(B道路以目,指敢怒不敢言。C慷慨解囊,毫不吝啬的拿出钱来帮助别人,此处不合语境。D一不做,二不休,要么不做,做了就索性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性做到底。)6B(轻诺寡信轻易答应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A首当其冲一一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C墨守成规一,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D焚琴煮鹤一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病句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仅热爱科学的人们能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与探索的无穷乐趣,而且能培养科学的精神。B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护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C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创造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D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北京奥运会期间交通管理方案已确定,将设立奥运专用道,以保障参与比赛的运动员、裁判员等乘坐的车辆行驶畅通。B近年来,地方财政需要支出的农民工养老金越来越多,因此,国家尽管规定任何地方都应无条件接纳个人养老保险,但某些地区仍在设置障碍。C日前,我国将陆续上调一系列民生保障系统,进一步体现向民生倾斜的政策导向、尤其要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D手机长途漫游费分本地通话费、漫游费、长途通话费三部分组成,其中漫游费和长途通话费收费过高,定价不合理,令民众不满。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教育部官员称教育投入不足GDP4%系因财政收入低。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在公共财政教育投入中占GDP都达到了4%或者5%,而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虽在不断增长,但距离4%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B“中部崛起之路”采访活动在洪山礼堂前正式启动,山西、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及武汉市主要媒体的44名记者已踏上近1万多公里的采访征程,旨在通过集中宣传提升中部整体形象,吸引客商及公众关注中部,为第三届中博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CCNN日前向中方发出的道歉声明不但把矛头转向了中国政府,企图挑拨中国人民与政府的关系,而且还没有对卡弗蒂恶毒攻击中国人民的言论作出真诚道歉,中方对此完全不能接受。D少数“藏独”分子企图干扰破坏奥运会圣火传递的公然挑衅奥林匹克精神的恶劣行径,完全不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的宗旨,完全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是不得人心的,必将激起爱好和平、拥护奥林匹克宗旨的人们的强烈愤慨,是注定要失败的。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被媒体奉之为“内地第一美男子”乃至“中国第一美男子”的当红影视明星黄晓明,昨天在合肥百大CBD广场为自己的新专辑ITS MINC进行了签售。B教育制度到底应使学生与学习之间保持怎样一种关系?当前学生对科学和阅读的兴趣日益下降的情况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C近来有媒体热炒奥运冠军刘翔和世界小姐张梓琳的绯闻,刘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却显得很坦然,他笑着说:“绯闻就是绯闻,不是事实,所以没有关系。”D“世界最美单词”评选大赛结果产生,土耳其语单词“YaKamoz”为世界最美单词,翻译成中文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中文单词“呼噜”则位居第二名。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汉语的音节结构枸造严密,每个音节都含有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部分构成的。B股市的健康发展会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但近期中国股市的波动不会产生此种影响,因为政府的所有调探措施都是为了市场的健康发展。C我国应该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的步伐,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扫除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诸多法律空白。D在3月5日开幕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项项惠民政策,内容涉及物价、住房、就业、社保、教育等民生问题。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备战奥运会的所有运动员们都知道一场比赛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B.他是火箭队的铁杆球迷,在火箭队还没有开始夺得22连胜之前,他就向我们预言这支球队在本赛季的良好前景。C.包括藏族在内的所有民族都有权利分享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那种要求某个地区或某些人群谢绝现代文明,永远保持贫困原生态是不符合道义的。D.在西安,有比北京天坛更古老、更有历史价值的天坛,但是它处在一个破旧的院落中,很少被人注意。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业内人士认为,疏通与飞行员及各部门职工之间的对话渠道、改善劳动环境、提高飞行员待遇等,才是各航空公司留人的根本。 B“河套人”的生存年代经考古确认大幅度提前,一下子跃居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 C近日,中国民众呼吁“抵制家乐福”“抵制法国货”,是由于个别法国人支持达赖分裂主义势力、奥运圣火在巴黎受阻等造成的。D俞平伯的陶然亭的雪以情绪的忧郁感伤、意境的空灵邈远和对人生的思索与感悟为他自己也为我们建树了一个别致的小天地。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07年全世界100个最具影响力的设计项目,其中,即将竣工的北京奥运场馆“鸟巢”夺得建筑类最具影响力设计项目的桂冠。B马英九的施政方针深受台湾广大民众欢迎,因为它符合台湾民众希望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族群和平、不要内斗、不要撕裂、不要战争的要求。C自从1957年5月和平解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后,西藏人民就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天翻地覆。D刚刚过去的特大的我国南方罕见的冰灾雪灾,让我们记住了唐山市13位普通农民自费救灾的慷慨豪情,也让我们在这种可歌可泣的英雄义举中感受到了寒冬里特殊的温暖。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法国先贤祠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 B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发布的最新年度调查显示,刚刚过去的2007年,在富民优先的政策指引下,我省城镇居民的“腰包”更加殷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378元,比上年增长163。 C在和平建设的火红年代,作为人民领袖的毛泽东于百忙之中,先后七次视察徐州,在亲切教诲之余,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开创了国家领导人视察地级市之最。D易建联在雄鹿队客场负于山猫队后,对全队防守评价仍较为满意,他说,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全队都没有因为比分被追上来而自乱阵脚,而是靠防守把比分拿下来,缩小了与对手的差距。病句答案:1B(A中“不仅”应该放在第一句“能”之后。C、“创造”和“指导”不能搭配。D、把“大小”去掉,让“荔枝”做主语。)2A(B将“国家”移到“尽管”之后。C“日前”与“将”矛盾,“上调”与“系统”搭配不当。D分组成,句式杂糅。)3D(A项介词结构“在中”吞并了主语,应去掉。B项“近一万多”自相矛盾,删掉“近”或“多”。C项“不但”“而且”的关系弄颠倒了。)4B(A项不合逻辑,被动句中受事者应在“被”字前或省略,此句中“奉之为”的“之”即是受事者,不能放在“被”字后,应删去“之”。C项有歧义,“奥运冠军刘翔和世界小姐张梓琳的绯闻”有歧义,既可理解为两人之间的绯闻,又可理解为两人各自的绯闻。府在“张柠琳”后加“之间”,消除歧义。D项结构混乱,不合逻辑,“则位居第二名”是句式杂糅,要么改为“则位居第二”,要么改为“则居第二名”)5D(A句式杂糅,“含有”和“构成的”两套结构去掉一个;B不合逻辑,应为“股市的不健康发展”;C“扫除空白”搭配不当,应改为“扫除障碍”。)6D(A.“不仅仅,而是”不搭配。B.“还没有开始之前”错误,应该为“开始之前”。C.那种要求某个地区或某些人群谢绝现代文明,永远保持贫困原生态(的做法)是不符合道义的。主语残缺。7A(B残缺主语。C“是由于”跟“造成的”杂糅。D“建树”与“天地”不能搭配。)8A(B.包含关系并列不当。C.成分残缺。D.语序不当,应该把“特大的”放到“冰灾雪灾”前面。)9D(A项属于搭配不当,应为“不只是而且是”;B项属于结构混乱,偷换了主语,“刚刚过去的2007年”后没有接着表述下去,而是另起了一个句子,应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后加上“里”,使之成为一个时间状语;C项属于成分残缺,“与徐州发展关系密切的党政军领导共谋建设大计”句中,缺少一个介词,应在“与”后面加上一个“和”字。)现代文小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匈奴西迁与匈牙利人的祖先崔建国公元374年,一支自称“匈人”,不知来自何方的由剽悍、强大的骑兵部队组成的大军如神兵天降,突然出现在欧洲东部。它以雷霆万钧之力,横扫东、西哥特人,随即又击败东罗马帝国,然后屯兵中欧匈牙利平原,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匈奴帝国,并一度与西罗马帝国形成对峙局面。在匈人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重击下,晕头转向的欧洲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始终未能弄清自己对手的底细。因此,匈人的来龙去脉就好象被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时光荏苒,直到18世纪后期,终于有人试图揭去这层面纱。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首先在其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鞑靼各族通史中提出,这个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此论一出,英国历史学家吉本率先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引用了揆尼“匈人来源于匈奴”的说法。由此,马上在欧洲史学界引发了一场持续至今的激烈的论战。“从18世纪以来,这个问题曾进行过不停地辩论,但毫无结果。”但是,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者趋向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观点。那么,对于这个问题,应有很大发言权的中国学者是持什么观点的呢?事实上,在中国的史籍中,自窦宪将北匈奴击败,迫其西迁后,北匈奴就象断线西飞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因此,中国学者并不知道匈奴西迁的行踪。由于中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上的闭塞封闭状况,中国学者直到近代才得知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首先发现这个问题的是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从西方著作中引述了匈奴侵入欧洲的过程。此后,章太炎在匈奴始迁欧洲考一文、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也注意并研究了这段历史。不过,与欧洲学者迥异,中国学者几乎全都认定匈人就是匈奴。然而,中国学者的加盟并没有使匈人就是匈奴说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仍有不少疑点没有澄清。其中,尤其让人困惑的是,从中国史籍记载自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起,到欧洲史籍记载公元374年匈人击灭顿河以东的阿兰人止,这中间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竟是空白!也就是说,从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为了查证这280多年的历史,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考证和论争。如齐思和认为,北匈奴从公元91年离开漠北单于庭,到4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东欧,有一个逐渐西移的漫长的过程,它可分为四个阶段:91160为悦般时期;160260为康居时期;260350为粟特时期;350374为阿兰时期。但林干则将北匈奴西迁的过程分为三站:第一站迁往乌孙的游牧地,第二站为康居,第三站为阿兰聊(奄蔡)。当然,这些考证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疏漏和错误,它们能否成立尚需事实,尤其是地下考古资料的证实。但是,它多少拂去了一些积淀已久的尘埃,使之隐约露出了历史真相的轮廓。其功绩是难以抹煞的!“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虽然还没有定论,但它所具有的合理性却是显而易见的,绝非象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是空穴来风。况且,还有资料证实,公元5世纪时,匈人帝国极盛时期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曾用无比骄傲的口吻自豪地宣称,他可以将其先祖追溯到1000多年前著名的匈奴首领身上,他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大体吻合,这也可以算作”匈人就是匈奴的一个旁证吧?1下列关于“北匈奴西迁”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神秘莫测的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B在研究“北匈奴西迁”这一问题时,章太炎、梁启超等中国学者几乎都认同“匈人就是匈奴”这一观点。C关于“北匈奴西迁”地过程,在目前的考证和论争过程中基本上分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四段论,一是三站论。D据中国史籍记载,北匈奴于公元91年西迁,在公元371年匈奴人击灭了顿河以东的阿兰人。2下列关于“匈人就是匈奴”的说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匈奴人神秘莫测,被迫西迁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突然失去了踪迹。导致中国者并不知识匈奴西迁的行踪。B中外学者在弄清北匈奴西迁的过程所进行的相关考证中,由于立论的史料过于零散和欠缺,难免会出现一些疏漏。C北匈奴有280多年的历史都是空白的,中外史籍中几乎找不到一点北匈奴西迁的线索。D虽然中外学者,特别是中国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但是缺少足够的事实证据,尤其是缺少地下考古资料。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匈人就是匈奴”的假说之所以还没有定论,是因为它明显缺乏合理性。B首先发现匈奴与欧洲历史有关的是中国学者洪均,他在元史译文证补里提出了匈奴侵入欧洲的创见。C18世纪后期的法国历史学家德揆尼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北匈奴西迁”的人,他在欧洲史学引发了一场论战。D虽然匈人帝国的君王阿提拉在述说其祖先时,列举的名字与中国史籍记载大体吻合,但并不能为“匈人就是匈奴”这一问题下定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物质文化,是人类对物质的利用的形态,通常体现在人的衣、食、住、行领域,因此也包括了生产力形式;中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精神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媒介表现精神的形态,包括艺术、科学、宗教、制度、礼仪、风俗等等;深层文化又可以称之为哲学文化,是渗透在前两层文化中的观念、意识和哲学。 人类自劳动有了剩余,社会开始出现阶级和阶层,生产有了分工,因而需要有文化并且可以有相对的精细和粗糙之分,于是在文化的中层和表层遂有了雅、俗之别。表、中两层文化覆盖着、并体现在一个民族全体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经过更多加工、比较细腻、涉及人较少的文化称之为雅文化;反之,为俗文化。 任何社会文化的雅与俗往往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社会上层(执政者和知识阶层)往往向社会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雅文化),包括将自己的文化通格化以扩大对全社会的影响;同时,出于猎奇或调节的目的而从俗文化中汲取营养。社会底层往往出于仰慕而仿效雅文化,即所谓上行则下效;同时,俗文化又以其质朴清新吸引社会上层,俗文化的有些部分迅渐被雅化。 文化的根本性功能足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世与未来的关系。俗文化往往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但却走“自在”的。雅文化是人为的,相对于俗的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俗的“自觉”。社会组织形式脱离了部落、部族阶段有了国家以后,执政者为了维护社会的完整和稳定,往往把有些俗文化加以整理、提炼,形成雅文化。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就是最明显的事例。 在中国长期的阶级社会中,礼是为维护农业社会等级制度、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形成的关于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在礼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其中所包含的思想现念也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随之向四方扩散。礼既然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巨变的、体现和贯穿在礼中的观念意识,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礼属于中层文化,而且是体现深层文化最为充分、直接的部分。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雅与俗、礼与俗之间的互动互制走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4下列对“雅文化”和“俗文化”的关系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有一种向对方靠拢的本然倾向。B 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民族文化前进的内部动力来自雅文化与俗文化的互动互制。C从礼及其仪式的规定可见,有些俗文化通常经过整理、提炼进而形成雅文化。D社会上层向底层强加自己的文化,社会底层仰慕仿效雅文化,致使一部分雅文化逐渐变成俗文化。5对画线句子中“自觉”和“自在”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自在”是说俗文化是自然生成、自然存在的,它的形成与人们的生活没有关系。B雅文化是俗的“自觉”,表明它是人们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有些俗文化加以提炼而成的。C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它能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但不带有教化目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的形成无指导性。D.雅文化因为它是一种“自觉”的结果,所以它属于精神文化不再包括物质形态和风俗。6下列对“(礼)自然就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有很强的继承性,有历时进行微调而无大的改变的观念意识。B礼最充分、最直接地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观念、意识和哲学。C礼是上层社会为保证政权统一和社会稳定而强制执行的一种行为标准。D礼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因其具有神圣的意义而向四方扩散。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雅文化和俗文化通过接触、互补、交融,能促使各个文化沿着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进步。B当社会上层不再了解、欣赏、关心俗文化,社会底层也不再了解、欣赏、模仿雅文化时,表明社会阶层已经对立。C外民族的文化如果长时间地占领和影响某个民族,它们也会按照文化的规律,由表及里,抵制、抵消该民族文化深层的影响。D随着社会的发展,雅文化不断地影响俗文化,俗文化逐渐被雅化,最终会消除雅俗之别,形成雅俗共赏的统一文化。(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特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嫦娥一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实拖绕月探测工程迈出重要一步。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教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卫星进入近地点高度205公里,远地点高度50930公里的地球同步转移轨轨道。今后一段时问,嫦娥一号在地球轨道上将进行4次变轨,让卫星不断加速,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到达月球引力范围后,将通过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圆轨道,进行绕月探测飞行。 此次嫦娥一号绕月探测飞行将完成的科学探测目标:荻取月球表面三堆立体影像,从而划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和构造单元,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分析月面有用元素舍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图;开展月面的微波辐射探测。荻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量;探测地月空间环境,将记录原始太阳风教据,研究太阳活动对地月空间环境的影响。 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工程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嫦娥一号卫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宄院为主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空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采用了远距离测控以及控制系统的系统冗余等技术。进行了质量可靠性升级。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3次飞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了发射场系统建设,对发射设花设备和技术系统进行了25项适应性改造;测控系统在我四原有航天测控网基础上首次引入了天文测量手段,并进行了国际联网;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调度多个地面测控站和远望号测量船,对卫星进行持续跟踪与测控。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研制了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 有关负责人称。卫星总重2350千克,本体尺寸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对月定向工作。卫星在轨运行寿命大于1年。 具体飞行程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相轨道段。卫星与运戴火箭分离后。通过3次近地点变轨脱离地球轨道,进入奔向月球的地月转移轨道。二是地月转移轨道段。卫星要在该阶段飞行56天,其间会进行2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正确进入预定月球轨道。三是环月轨道段。当卫星到达距月球200千米位置时,开始减速制动,通过3次近月点制动逐步降低轨道近月点,最终到达高200千米的极月圆轨道。进入正常工作状态。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共约89天。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还可进一步提高。 根据预想,未来第二期计划将用月球车对月面进行巡视勘察,并拟建立一个月基天文站,借助月球几乎没有大气的便利条件,对太空和地球进行观测。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 针对西方国家的猜疑,我国发言人指出:中固发射烧月“嫦娥一号”卫星是坚持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宗旨,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世界各国开展航天合作交流。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8下列对“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有关情况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嫡娥一号”绕月卫星总重2350千克,本体尺寸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送入太空的。 B“嫦娥一号”绕月卫星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对月定向工作。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 C“嫦娥一号”绕月卫星要经过调相轨道段、地月转移轨道段和环月轨道段三个程序的飞行,才能进入正常工作状态。 D“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是由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9下列不属于“嫦娥一号”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的一项是 A获取月球表面三堆立体影豫。初步编制月球地质与构造纲要图,为后续优选软着陆区提供参考依据。 B获取月壤厚度的全月分布特征,研究月表年龄及演化估算月壤中氦3的分布和资源 量。 C分斩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即对月面有用元素进行探测,初步编制备元素的月面分布图。 D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晨”的原则,与世界各圉开展航天合作交流。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恩的一硬是 A嫦娥一号是我围自主研制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强国实施绕月探测工程的进步。 B嫦娥一号卫里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在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基础上。突破了轨道设计、热控、测控以及制导等一批关键技术。 C绕月探测工程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在空间领域的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D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承担了建设地面应用系统,研制多种探测仪器,将开展卫星探测数据处理、管理应用等科学研究。1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星箭成功分离,标志着“嫦娥一号”绕月飞行取得圆成功。 B如果绕月飞行工程二期计划能够成功,那么中国人就可以舞赴火星上去探测了。 C目前卫星设计飞行速度为每秒十几千米。这一速度尚不能满足“嫦娥一号”变轨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D嫦娥一号进行4次地球轨道上的变轨和3次近月制动,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绕月球两极飞行的圆轨道,才能成功绕月探测飞行。(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提供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10日至28日,已有湖北等9个省份降水量超过20年一遇,其中四川超过50年一遇,陕西超过70年一遇,而甘肃、青海则超过了百年一遇。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1月10日至28日,已有江西、湖南等11个省份降雪日数超过20年一遇,其中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山西等5省超过了百年一遇,安徽省降雪则是有气象观测资料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据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杨贵名介绍,与多年相比,今年这场暴风雪最大的特点就是雨雪天气过程时间间隔短。他说:“三九天雨雪天气频发并不少见,但是今年15天之内发生了三次过程,几乎是一星期一次,而且每次都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范围的和雪,这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造成近期大范围强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孙军说。他分析,从中短期大气环流演变上来看,今年入冬以来冷空气比较频繁,暖湿气流活跃。尤其是1月份以来,中高纬度的环流以经向型为主要特征,冷空气活动频繁。此外,副热带系统偏强,较常年同期的位置偏西偏北,有利于把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一方面是北方冷空气很活跃,另一方面南方的暖湿气流又源源不断向北输送,冷暖气流交汇的位置主要位于我国东部地区,为出现大范围雨雪天气创造了有利的环流条件。而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李维京介绍,从气候变化上来看,目前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是“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之一。统计分析表明,强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中纬度大气环流的经向度可能加强,即冷空气活动频繁,易造成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为什么今年大雪迟迟不肯“退去”?专家们将其原因归结为大气环流的稳定。孙军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才让雨雪天气近期不会出现明显转折。”杨贵名介绍,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主要有几种:一是冷空气团是从极地方向过来,如蒙古国、贝加尔湖方向,冷空气较强,主要以大风、降温过程为主。二是冷空气团从西伯利亚方向过来,也会带来大风降温的天气,但强度不如前者。还有一种,是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比如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的降雪过程。 他说:“我国今年连续出现降雪过程,就是由于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与东路贝加尔湖以东的冷空气在黄淮、江淮、江南北部一带相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湿气流比较活跃,容易出现大的暴雪天气。”要是换在我国北方,这次大范围降雪无论从降雪量还是持续时间来说,都并不稀奇,但是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了数十年不遇甚至百年一遇的灾害。专家认为,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李维京建议,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除了加强建立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积极做好灾害防御措施外,还要提高公众对暴风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他认为,应对极端天气,气象部门责无旁贷,要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和灾害影响评估工作。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冰雪灾害成灾因素复杂,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也在不断增加。 (节选自“新华网”)12对于今年入冬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长时间大规模降雪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受“拉尼娜”现象的影响,今年大气环流异常,从极地等方向过来的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易使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长江以北地区降水偏多。B今年副热带系统偏强,并且位置又偏西偏北,这样就易于暖湿气流北上,使从冰岛自西向东而来的西南暖湿气流得以源源不断地向北部地区输送。C冷暖空气在我国黄淮、江淮、江南北部地带交汇,再加上黄淮一带暖温气流比较活跃,这就为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寸雪天气创造了有利条件。D我国入冬以来大气环流稳定少变,西南地区的暖湿气候和冷空气一直持续在北纬30度附近,尤其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让这种雨雪天气持续时间较长。13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年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普降大雪,无论是从降水量还是从降雪持续时间来看都是比较罕见的,有的地区甚至是百年一遇。B在短短15天之内就有三次降雪过程,而且每次降雪都持续时间较长,降雪范围较大,这种现象在我国南方是鲜有发生的。C我国这场大雪灾与正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的“拉尼娜事件”有关。“拉尼娜”现象的表现形式就是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D这种雪量大、范围广的降雪在我国北方并不少见,但在南方一些地区却造成罕见的灾害,主要原因是南方广大地区防寒机制相对薄弱。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A发生“拉尼娜事件”的当年冬季和次年春季,我国北方和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就会偏低,必然出现大范围降雪,发生灾害。B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这类冷空气容易带来大范围降雪过程。C如果能建立有效的防寒机制,做好灾害防御措施,提高防范意识,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就可以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D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冰雪灾害成因越来越复杂,今后气象部门难以做好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分析、预报预警工作。小阅读答案:1B(A断章取义,这只是一种说法,目前尚无定论;C目前分成两种观点有误,原文只列举了这两种;D“公元374年”的事情是欧洲史籍中记载的。)2A(北匈奴人失去踪迹只是中国史籍中对匈奴人西迁有关情况的简单叙述,并不能揭示“匈人就是匈奴”说无法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原因。)3D(A“明显缺乏合理性”有误;B提出了创见有误,洪均只是引述了西方著作中的一些说法;C他并不是第一位研究者,只是第一个提出“匈人就是中国历史上被迫西迁的匈奴人”这一说法的人。)4D(文雅文化可以影响俗文化,但不会变成俗文化)5B(A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经验的总结,不能说与人们的生活无关。C俗文化也属于文化,它的根本功能就是调节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名种关系,包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D表层文化和中层文化,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雅俗之别)6C(此项解释的是“礼”的形成,而不是解说“礼成了民族文化的主导”的原因。另外,“强制执行”不当)7D(俗文化是大众文化,大众存在,俗文化就不会消逝见第二段的开头)8B(“大约需要1年多的时间”不合原文语意。原文明确指出:“从发射到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共约89天,在轨运行寿命超过1年”。)9D(该项为发射“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宗旨,不属于绕月飞行的科学目标。)10B(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不仅仅是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还有其他部门参加,只不过该研究院是主体研究单位。)11D(A项推理条件不充分。星箭分离后,卫星只是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这只是绕月飞行成功的第一步,还谈不上圆满。B项曲解原文语意。原文说“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如果月球车计划能成功,那么这套方案稍作修改,就可以用到未来的火星探测中去”,显然,原文是指“月球车计划”修改后应用到火星探测领域中。C项强加因果,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目前的每秒十几千米的飞行速度影响“嫦娥一号”卫星变轨。)12B(从冰岛起程,经欧洲地中海,自西向东而来的冷空气,而非从西路来的西南暖湿气流)13C(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海温偏低,只是“拉尼娜”现象有的表现形式之一)。14C(A把原文的可能性当作必然性。B项的推论过于绝对,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雪灾,不一定是由从西路过来的冷空气造成的,因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有很多种。D原文只是说对雨雪预测预报难度在不断增加。)解答高考科技文阅读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有效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对科技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在做科技文阅读题时,不仅要读懂所给的材料,而且还要明白命题意图,清楚题目所设的陷阱有哪些,才能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在、2007年全国高考中,命题者在信息、判断和推理上设计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因此,我们在阅读科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信息是否准确1偷换概念命题者常常有意混淆概念的某些属性,把文中原有的概念随意迁换,或鱼目混珠,或张冠李戴。【有效信息】就其本质而言,年画是理想主义的图画。(江苏卷第题)下列关于“木版年画”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木版年画从思想内容上说,都是理想主义的图画。分析:项中将说明主体“年画”更换成“木版年画”,偷换了主体对象。在阅读原文时,一定要关注事物的对象,并有圈、点、划、批的方法标出,在做题时,应注意看选项中是否存在信息的错误对接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2表述不周,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有效信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对把天与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主张天人协调、天人合一。(安徽卷第题)下列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一的项是()A.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后形成的共识。分析:“天人合一思想”只是大多数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认识,还谈不上“共识”,犯了将部分替代为整体的错误。在阅读文章时,一定要特别注意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部”“全都”等,见到这些词时,就有笔划出或者做特殊标志。(二)、判断是否恰当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命题者常常有意地把文中没有的信息掺杂到文本的正确理解之中,有时则将原文的内容“改头换面”,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必须具有明察秋毫、去假存真的判断能力,不仅要准确地选出有关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