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药源流与流派及其名医著作_第1页
论中医药源流与流派及其名医著作_第2页
论中医药源流与流派及其名医著作_第3页
论中医药源流与流派及其名医著作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医药源流与流派及其名医著作(邮编:112000)辽宁省铁岭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南中医专家门诊李德深关于中国中医药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认识和争议,就关于医药是人类生活、生产实践的产物,还是“医源于动物本能”,“医源于巫”或源于圣人的创造,以及医学流派及各科的著作论点,是人们关注的话题,也是中国医学史上应该讨论和交流的重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愿不揣浅陋一陈拙见,不当之处,希冀同仁们不吝赐教。医学起源于人类生活、生产实践公元22世纪前,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土地上居住着最早的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他们过着原始群的漂泊生活,由于当时生存条件差,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经常遭遇虫、蛇、猛兽和自然灾害的侵袭。由于饥不择食,人们经常误食某些有毒植物,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死亡等情况时有发生,经过无数次类似事情的观察与尝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某些植物对人体有害,某些植物可以解除身体的病痛,因而便积累了一些关于植物可以治病的经验。之后又逐步的发现利用某些尖锐的石器,摩擦或刺激体表与局部能解除某些痛苦,因此发明了针刺放脓血的经验,随着石制工具制造技术,又发明了较为精细的石针和骨针,与此同时人们又发明了外科用药,可见当时我们的祖先便有了医疗保健活动,开始了祖国医药的萌芽阶段。夏商时代(公元21世纪公元前476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疾病和医疗工具用药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与成就,例如在此时期人们发明了酿酒技术,文献曾有“犹仪作酒”的记载,甲骨文中(其酒)指的就是当时的药酒,后世还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以及“翳”字从酉(酒)都说明了酒与医药有着密切关系,酒的出现为临床用药酒治疗疾病创造了良好的开端。进入奴隶社会时期,手工业有了显著的发展,人们因利用制造的陶釜、陶盆、陶罐等陶器蒸煮食物而受启发,为汤液的发明创造了条件,把多种药物煎熬面汤液,不仅服用方便,易于发挥药效,还能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这在药剂方面又是一个重要的发明和进步,使后来的复方药剂得以发展延续。据传说伊尹根据用药经验编写了汤液经三卷。在疾病认识上,甲骨文中有内外儿眼鼻齿等疾病的论述,还有蛊、龋等字的出现。在医疗使用工具上商周以后具备了使用金属刀针,改进过了当时的医疗工具。在药物的文献记载上山海经和诗经记载了一百多种药物,其中有植物、动物和矿物等药,其中治病范围已达数十种之多。在使用方法上有食、浴、佩、带、涂抹、薰洗等十多种。诗经中又记载了几十种中草药植物的名称,其中有葛根、茯苓、芍药、艾叶、薄荷等,其中大部分是属于药用植物。周礼还记载了“五药”草、木、虫、石、谷等药物。礼记又提出了“孟夏月也聚蓄百药”的说法,说明当时人们不仅认识医药能够治疗疾病而且对药物炮制上有了新的认识与研究。在医疗分科上周礼上还有“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之说。在临床疾病认识上秦国的医生医和(公元前541年)提出“六气致病说”,用此解决各种疾病的原因。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医事组织上进行了新的分工与改革,并且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年终对医生们的医疗成绩进行考察核实。临床上医生们对病人很负责任,他们对病情进行记录及死亡报告,对病历开始逐步重视。当时专职医生和医事制度的建立反映了医学发展的水平,而且为医学经验的积累与医疗技术提高创造了条件,可见这个时期医药卫生事业的情况和体制改革有了突出性的成就。医学理论体系的早期形成及其影响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等十几部医著不仅证实了上述各个方面,和战国时期临证医学状况的零散记载,而且充实丰富了有关医药方面的内容,填补了内经以前临证医学资料缺乏的重要空白。据考证,此书的主人生活于西汉文景时期(公元前175公元前145年)。五十二病方中对临床各科的52种病证提出了近300种处理方法,对经脉现象的认识由经的一条发展到十条和点到线的延伸,积累了大量的药物运用经验和对疾病的识别,把阴阳概念引入医学,这些均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依据这个理论解释生命现象,诊别疾病施以治疗,判断预后等,通过实践证明可行,且可指导医学发展,因而断定西汉时期是祖国医学理论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医理论体系创立的标志阶段,为后来的内经形成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流派与各科成就及其综合性著作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界出现了一批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学家,他们在深研内经与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了民众医药经验,结合实践创造了各具特点的治疗法,从不同角度开展学术争鸣。如金元刘完素(字守真)、张从正(字子和)、李杲(字东垣)、朱震亨(号丹溪)四个著名的医药学家,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代表了四个不同学派。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导“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疾病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认为治病主要在驱邪,“邪去则正安”,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世称“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及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改变了“泥古不化”的精神面貌,丰富了医学的内容,特别在医疗方法上寒温殊途,功补异趣的突出成就给后世医家以莫大启发,这种学术交流与争鸣活跃了当时的医学学术空气,推动了整个祖国医学向前迈进。在临床中,淳于意不仅善于运用医学理论指导实践,而且重视总结自己的治病经验教训,对病人的疾病治疗进行记录。东汉未年的张仲景继承内经理论,结合临证实践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对临症医学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西汉至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药物学专书。此外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脉学专书,皇甫谧的针炙甲乙经是我国一部现存最早的专书,葛洪的肘后方,龚庆宣的刘涓子鬼遗方和千金翼方,王焘的外台秘要,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妇人大全良方,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宋慈的洗冤录、李杲的脾胃论、李梃的医学入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的用药经验。杨继洲的针炙大成、王肯堂的证治准绳、龚延贤的寿世保元、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张介宾的类经和景岳全书、吴又可的温疫论,都有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论证。到了公元1644年(清顺治元年)傅仁宇又著成了审视瑶函,汪昂编著了医方集解与本草备要。公元1726年(清雍正4年),清政府编写了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内有医部全录520卷;程钟龄撰写了医学心悟,吴谦等人撰写了医宗金鉴,叶天士著成了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赵学敏编写了串雅内外编和本草纲目拾遗。到了公元1773年1781年(清乾隆37-46年)清政府编辑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其中收入历代医书百余种。清嘉庆3年,吴鞠通编著了温病条辨,陈修园写成了医学三字经,雷丰著时病论,唐宗海著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等都有创新的成就。总之,以上简略史实表明,中国医药学历史修久、源远流长。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除形成了许多辉煌的学科外,还有不少散珠碎玉广泛流传在民间。例如:刮痧、挑割、拔罐等民间疗法和草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