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古谱介绍_第1页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_第2页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_第3页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_第4页
中国象棋古谱介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象棋中国象棋中国象棋古谱介绍中国象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象棋谱却为数不多,搜集古谱和整理古谱,无疑地是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最早的象棋谱是哪一部呢?传说和臆测是很多的,有人说有过“宋谱”,有人说有过“元谱”,甚至有人说有过“五代谱”,但都没有可靠的版本或资料作为佐证。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百变象棋谱”序文中提到:“赵宋之时,陈搏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这里所说的陈搏作谱,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当时中国象棋恐怕还没有完全定型;但也可以看到,在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以前确已有象棋刻本问世,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秘本而“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了。明朝庚午年间(公元一五七年)出版的“适情雅趣”引文中也提及“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出版的“桔中秘”凡例中也说到“旧谱残局不啻千计”。这些都可以看到在明朝一代与中国的文学、戏剧一样,象棋艺术是有相当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各种棋谱问世。但很可惜,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仅能从“适情雅趣”和“桔中秘”中所整理收集的一部分略知其规模;“梦入神机”也只能见到残缺不全的部分原版本。这不能不是一件很大的憾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棋谱,大多是清朝一代的作品,象棋艺术在清朝一代是有比较长足的发展的,乾隆嘉庆年间,名手辈出,被认为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清代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国手周廷梅所作的“会珍闻”、“五大臣弈谱”、“蕉竹斋”、“听雨轩”、“渊深海阔”,也大都“闻其名而末见其面”,有些可能还在世间,有些亦有人加以考订,但由于我们未亲见其善本,或者没有可靠的版本作为证明,不敢相信即是真品,因此还不能一一完整叙述。 这里,谨将历年收藏和曾经观摩过认为确实较为可靠的古谱扼要加以介绍,以供爱好象棋的同志们参考。但由于我们见闻有限,恐怕遗漏在所难免,希望大家能多方发掘,提供资料,予以补充和指正。 至于近代和现在出版的棋谱,将来在可能时再另作介绍。梦入神机 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它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秘本,出版日期,难以考证(有人说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作品,但未见可靠的资料),约刊印于明嘉靖之前。全书十卷,现已残缺不全。其中有一部分曾被选编入“适情雅趣”。据云间薛丙增订“梅花泉”,自跋所说,可能该书也和“梦入神机”有些渊源,但“梅花泉”跋言中说它“皆全枰而无残局”,不知是指“梦谱”的最早版本或另有别的版本,已无法了解。我们所见到的是静海郑国钧所搜集的部分版本,据郑君说,这是他于1949年从市集上一位姓杜的杂货摊商那里获得的,据这位姓杜的说,他也是从市集上买来的,原书有十二卷,把它当作废纸用以包货。经郑君再三搜集,只存一、二、三卷残本,计有残局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册,有残局一百局,共计285图的残局棋势,全书均为图式,未见着法,估计是图着分列,版本和刻印与后来的“适情雅趣”相仿佛,残局都是以胜局为主,局势虽大多简单,但却很精采,至于原谱著者姓氏及序、跋等均没有见到,可惜得很。郑国钧将其中与象棋谱大全内的适情雅趣雷同的126图,陆续分赠棋友;后又将所余的159图送给福州象棋月刊主编林幼如,林又删去与原版适情雅趣所同的15图,并与郑补拟着法,书成后在棋友中流传。后又由魏子丹、丁章照修订,于1977年在杭州油印200册赠棋友。1985年蜀蓉棋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理本。今郑、林均已逝世,其后情况,迄今未详。仅知冯锦诸先生存有残页二张而已。该谱原图棋子为黑白两种,但黑子是帅、相、兵,白子是将、象、卒,白方先行。 从这些残缺不全的版本看来,不完整的四卷就已有近三百个残局,且其中许多局势都是“适情雅趣”所没有的(1570年刊印的“适谱”的引文中曾说:“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爰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这就是说:“适谱”是集“梦谱”与“金鹏”而刊印的,但就现在所发现的“梦谱”残本看来,“适谱”并没有全部收集进去。),可以看到当时“梦入神机”规模之巨大,材料之丰富,在那时的印刷条件下能出版这样的巨著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可惜现在只剩上一鳞半爪,真今人惋惜不已。明代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二人喜藏书,其脉望馆书目*子类五*象棋著录梦入神机一部,十卷。晁宝文堂书目卷下“艺谱”亦著录此谱为徽州府刊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五“子部*艺术类”著录“梦入神机十卷”,可知该谱在清初尚完整在世。 百变象棋谱 本书在明代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问世,距现在已有四百八十余年了,清朝康熙及乾隆年间,都曾先后翻印,翻印本除序文有所修改外,其余都和明本一样。“梦入神机”的全本既不能见到,如果这一个版本可靠的话。那么这是现存象棋谱中最早和最完整的版本了。 这本棋谱共有简短残局七十局,分为胜、和两集,计胜局8局,和局62局。记谱的方法不采用行格位置而仅用文字说明,如:车进将,马河界,象走边等,可以看出早期象棋残局和棋谱记录方法的特色。版藏始康紫霞村,书的扉页中间直书“百变象棋谱”五字,上面横刻“翻印必究”四字,右上角有“新增异样形势,秘传神妙着法”十二字,左下角则有“举手便知”四字(这些显然系书商为招徕生意所加)。书系小型木刻本,除序文两页外,棋式共有三十五页,计七十图。每局上半页横列局名,每行三着,但也有四、五着者,不很一致。每局仅列一种正着,不列变着。图式和一般古谱不同。红黑方向相反,由黑方先走(一般古谱红方在下,黑方在上,由红方先走)。棋子的兵种,红方是将、士、象、车、马、包(炮)、兵;黑方是帅、士、相、车马、包(炮)、卒。书的背脊刻印有“家藏棋谱”四字。根据序文所言,这是将古谱按式样重行刊印的,原谱当属更早的作品,究竞是在“梦入神机”以前的作品还是以后的作品已经无法查考,只能按它重行刊印出版的时间作为根据。现所见版本均是明版清印,主要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兴发堂刊本,无序,但有“象棋谱引”(广州彭树荣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宏道堂刊本,有“引”无序,同兴发堂本。同盛栈刊本,“引”和刊印年月与宏道堂本相同,但书商为了牟利,少印30局,仅40局(杭州胡锦炎藏本)。清文秀堂刊百变*象棋全谱本,无序、无“引”亦无刊行年月,但有通常见到的“象棋要诀”和“新增十则”。所列棋局,前后略有出入,其中四个局名,个别文字也有差异(北京佟醒华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霁月山房刊百变奇观*增补象棋谱本,计66局(缺4局)(北京刘国斌藏本)。兹将其原序一篇,摘录于下: “家藏棋谱序” 奕之为数,小数也。夷考其传,或谓黄帝所为,有云乌曹所造,无可凭借,不敢臆断,夫琴与画,尚然有语,而棋又何无谱哉?赵宋之时,陈博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余赋性疏懒,乖僻好棋,昨向友人处,偶得家藏棋谱,视为拱壁,不舍昼夜,惮心力以求之,颇有会悟,真所谓学棋之梯航也,岂敢秘藏视为独得之奇,特付梨枣,按式重刊,以供同好,是为序。 嘉靖元年中秋月始康壹览子序 编者祖龙氏 校者静天氏象乾氏 重校者绿水山人 板藏始康紫霞村一贯士 (注:原文中的标点是我们所加的,在后面各篇中凡引用原文而加标点的,均同此。) 适情雅趣 在现存的古谱中,是最早、最系统、最具有规模的一种,原刊于明朝旄缒昙?公元一五七O年),由金陵徐芝(字玉川)精选,会稽陈学礼(字养真)校正,全书共十卷,分为八册,卷一至卷六共列残局图式五百五十局,每局均用四个字命名,下附着法提要,如“弃双车马炮胜”、“马挂角双炮胜”等,都有线索可寻,易于领会。绝大部分是红先胜,其中卷五及卷六是实用残局(卷六为和局),卷七及卷八是以上六卷的着法。过去有人以为原书无着法,可能是只看到卷一至卷六部分而产生的误会。卷九、卷十分列“金鹏十八变”前、后集全局着法51局,不论先手、后手都以顺手炮为主,具有快攻速杀,搏杀激烈的特色。从这里可以想到当时顺手炮大约是最流行的布局,其中有顺炮横车破横车一局,是很少见的布局。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但从“适谱”所精选的部分看来,“金鹏谱”的顺手炮布局已具有很多的变化,这不能不感谢徐芝所作的努力,保留下这样宝贵的资料。 “适谱”书内扉页直题“适情雅趣”四个大字,上有“爽心怡神”四小字,右上角列“金鹏十八变”五字,左下角列“三畏、光启堂藏版”字样,这是该书最早的木刻版本。此外还有一种较后的版本,则列“敦化、怀德堂藏版”字样,但版本及内容则完全相同(有棋图550幅,着法551局,其中第227局“舍生取义”局漏图),仅三畏堂本另有一拙逸道人序文,题为“适情雅趣引”,我们现在称这一种版本为“三畏光启堂本”,后一种版本为“敦化怀德堂本”。该谱图式多样,杀法精妙,浅深兼备,有些虽廖廖数着,也甚是微妙。在实战中可以借鉴运用,对初学者提高棋艺大有裨益。 兹将“三畏堂本”中拙逸道人所作“适情雅趣引”原文摘录于下: “尝谓诸土大夫,每于崇本时暇,游艺靡娴,期于适情焉尔矣。棋分围、象弈,均著声注想,惟夫象棋,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幸遘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爱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文的后面署:“隆庆庚午仲夏吉旦拙逸道人书于安乐窝中”。引文后,卷首刊有“棋经论”一篇,对象棋着法,作了很中肯的分析,是指导象棋实战的理论文章,对棋战攻守原理颇多阐发,是概括象棋实战理论的早期文章。这里限于篇幅,从略。 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一部类书,刊成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前后。王圻,字元翰,号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拜御史,因峭直敢言,忤时相,被调派为地方官,后致仕归里,以著书为事,卒年八十五岁。所著除三才图会外,尚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其子思义,字允明,以著述世其家。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选要等书行世。 明代类书之编撰甚多,然堪称图文并茂,采摭浩博者,首推王氏父子之三才图会。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颇采摭其图说。 三才图会“人事”一卷中辑录了“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数”、“契九十分”、“象戏”、“象棋数诀”及六个残局等,这些内容均录自元至元六年版事林广记,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棋谱秘录 这本棋谱的出版年代没有列明,但从它的风格(上列着法,下列棋图)和着法的记录方法看来。与“百变象棋谱”同一类型。共分乾、坤、和三集,坤集后面有“适情二集”字样。因此,估计它较“适谱”晚出,但可能仍是明朝的刊本。书的第一页题有“棋谱秘录”四字,上署“石室道人著”下署“宝翰楼刊行”,上海冯锦诸先生藏。全书都是简短残局,只列局数,不列局名,乾集有残局七十一局,坤集有残局六十八局,和集有残局六十七局,共二百零六局。“乾”、“坤”两集与“百变象棋谱”、“适情雅趣”有很多相同的局势;“和”集:各局则绝大部分为后来的“韬略元机”、“心武残篇”、“百局棋谱”、“竹香斋”等所吸收发展成为更深奥的排局,尤其是“心武残篇”吸收更多。序文后插页刊有象棋式行子指明,载有进、退、平的解释,棋盘所列线格数字由左而右,与通行的计算方法相反,书内正页有“新刻傅先生秘授象棋谱,金溪(今属江西省)傅万钟佐廷精选,后学甥林应祥世瑞校正”等字样,这说明本书不是个人的著作而是选自旧谱的编本。 兹将其序文摘录于后: “象棋谱序” “尝渭象棋始自周武,其制尚矣,仿战阵以为式,象军伍以成列,体几微之趣,含正奇之术,神而阖辟,妙而纵横,入圆造极之灵,经武纬文之德,故可与和乐等妙,上艺齐工。杨子曰:断木为棋,编革为鞠,皆有法焉,小数云哉,是以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增流,凝神之性难限,变化之势不穹。今得绣谷佐廷傅君秘授棋经三卷,有正有奇,有守有变,皆博取古势而参订之,去繁就简,去难就易,不废法而能不胶法,而又能示人以法,其思最精,其机最灵,恍惚青龙三卷。余今饱瞰是篇,日从事于桔中之乐,不减商山矣。 潭阳指月道人刘孔敦题于小桃源石室” 桔中秘 这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象棋谱,也是明朝最后的一部象棋谱。它概括了明朝一代和以前时期的象棋艺术成就,成为象棋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们给它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一方面它对后代的棋艺发展有极广泛的影响;另方面在它以后的象棋谱发展了新的局势,而以它为界线标志了前一段象棋艺术的成就。这样的估计大约是不会太过分的。“桔中秘”刊印于明崇祯壬申年间(公元一六三二年),由东海朱晋桢辑著,侄朱尔邺、朱景萧校阅(所见木版、石印本,卷一均是“萧”,卷二则是“肃”)。内页题有“桔中秘”三个大字,后附叙文、凡例、全旨(与“适情雅趣”的“棋经论”大同小异)、残局说、歌诀等,对象棋战略、战术的棋理进行综合阐述和分析。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卷二是全局着法,分为得先及饶先,卷三、卷四系实用残局,共有一百三十三局。从内容看,“桔中秘”基本上是选辑“适情雅趣”而成的,其全局部分与“金鹏秘诀”前后集相同,增补不多,但经过一番整理,接变清楚,对后代编写棋谱工作起了示范作用。“心武残篇”凡例中就说到:旧谱接变之法,以朱进之先生“桔中秘”为最善,可使读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残局部分则只选录实用残局,即所谓“局中时见,不可不知者”,很有实际价值。这本书流行很广,现存主要版本有会文堂本衙藏板本137图;扉页直书“适情雅趣”,上面小字“橘中秘”,右上角“金鹏十八变”,左下角“金阊书业堂梓”刊本;清咸丰三年(1853年)味根斋校刊本、本衙藏板本、江左书林藏板本(三四均缺残局3页,计6图);还有无扉页,计残局137图,另外三局附注在第8、16、98局处共140局全(符合朱晋桢残局说中“共得百四十局”之数)等。上述各种版本,凡137图者均有附注三局计140局全,131图则均为134局,少三页6局。 韬略元机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O七年)刊印,全书共有六卷,前四卷是残、排局,后二卷是全局46局。全局部分也系选自“金鹏秘诀”(金鹏诸变),与适情雅趣选刊的“金鹏十八变”大同小异;残、排局共有二百零四局,但其中有些局势是互相雷同的。残局的格式与“适情雅趣”相仿,分为“和局”与“红胜局”两大类,但以96局和局为主体;其余108局为红胜局,多数是杀局,少数为实用残局,比较明朝的残局谱已有进一步的发展,着法也较深奥。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一个时期,中国象棋艺术己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残局谱从以胜局为主发展到以和局为主是一个新的变化,成为以后排局-高级残局的出现的开始,反映了棋艺的不断提高和繁荣。 原书是大型的木刻本,扉页中间直书“韬略元机”四个大字,上首横刻“象棋谱”三字,右上角“李君泰校定”,左下角“文锦堂梓行”。序文末题“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书内刻“新选韬略元机象棋谱”九个字,并注有“琅琊王相晋升,金陵张自文心所,汇选。张自美昆所,涂国玺君用,刘沂子浴,合纂。应文玮孔润,张惠春元淑,赵义忠文臣同校。绣谷李君泰,校定。”等字样,有序文一篇。序文中除与其它棋谱一样说了一段“尝闻帝尧以围棋教丹朱,”等的棋谱序文八股外,特别说到成书的经过是“不肖奉先君遗训,订正之书无不敬榨梓,此谱寝馈三十余年,以为游戏而易之,望今以思,殆昧所传矣,急攫所镌,但其卷轶散失,因选金鹏诸变以佐之,其间进退弃取之法,神机妙算,非不智者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矣。因颜之曰:韬略元机。要亦顾其喻意何如耳。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现存主要版本有文锦堂刊本。 万宝全书 万宝全书,原名不求人,相传是由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号眉公,(1558-1639年)所纂辑的一部类书。清乾隆四年(1739年)毛焕文又为之增补。其卷十二“博弈门”中收有象棋排局十一局,一至十局的局名,第一个字均冠以数字,计有“一计害三贤”、“二士入桃源”、“三战吕布”、“四马投唐”、“五虎下西川”、“六将下江南”、“七贤过关”、“八面埋伏”、“九子十登科”、“十三太保”,第11局“不要打去”。所选辑的棋局,多出自百变象棋谱,但不是照抄全搬,而是将错局有所改正。它对棋局的走法,一至九路线,均是各从己方左面算起,刚好与现行的线路算法相反。 万宝全书的版本,有1842年本立堂再版本;1854年务本堂源记本;1871年积庆堂本;1874年爱日堂梓本;1883年两仪堂本及三让堂梓本等多种。 梅花谱 在“韬略元机”出版的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也即是“桔中秘”出版后大约六十年左右的时间,王再越写了著名的“梅花谱”。这是一部既继承前一个时期象谱艺术的成就而又有高度创造性的全局谱。它的功绩是开拓了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屏风马对当头炮。而在梅花谱出现以前,从“金鹏秘诀”一直到“韬略元机”都是以顺手炮为布局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说,以前各谱的布局,只是做到整理、保存“金鹏秘诀”的基本面目,并没有新的创造。“梅花谱”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已不可查考,我们只知王再越是康熙年间大约是公元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时候的人,假定他是在三十岁左右写这部棋谱,那么,这时正是“桔中秘”出版后六十年左右,也即是“韬略元机”问世的前后。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象“梅花谱”这样的作品(以及“韬谱”中残局以和局为主酌研究方向)是很自然的,因为从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过一番动乱之后,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文化艺术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象棋自然也不会例外。 “梅花谱”原书并未刻印问世,仅系手抄流传,这大约和王再越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梅谱序言中就说过“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这篇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也很可能就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但总之可以从这里看到他当时那种贫穷潦倒的困苦状况,在这种“一身坎坷”,“世无知之者”的情况下要用木刻版出版象拱谱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时的状况颇为相似,“红楼梦”最初也还不是靠手抄本流传于世的吗?但毕竟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影响力很大的作品,就是手抄,也流传很远,影响很大,据说以后乾隆年间,国手周廷梅就曾经修订过梅花谱,以后的“吴绍龙棋谱”,“吴梅圣梅花谱”,“巴吉人反梅花谱”,一直到近代的许多棋谱都受到它很大的影响,这又和“红楼梦有相仿佛之处,足以证明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为人民所喜爱而不完全受一时某些困难条件所限制,终于要流传后世,发扬光大的。 原谱着法以字代替,即以满盘九十个格线位置,填入九十个字的一首词,以各个不同的字代表一个位置,从某一个字到达某个宇,即表示棋子起着和移动酌终点,另有一种风趣,虽然这不是最好的记谱方法,但也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文学艺术天才。 全书共分前后两集,都是全局着法。每集又分上、中、下各三卷,分门别类,对顺炮、列炮、过宫炮、屏风马对当头炮作了专门研究,细致深入,丰富多采,其中“八局屏风马”是全书的精华,开创了象棋布局的另一个方向。 “梅花谱”标志了中国象棋布局的一个新阶段,对中国象棋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八局屏风马更有高度的发挥,是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古谱。吴绍龙象棋谱 本书系手抄本,是清乾隆年间古吴(苏州)嵇山吴绍龙的弈局。原谱共有二十六局,现在只存十六局;内有让单先十四局,让双先两局,其中挺兵局占了十局,另六局是当头炮攻屏风马局。全谱虽然局数不多,但可以看到当时象棋名手们的对局梗概。 吴绍龙是怎样的一个人?没有找到考证的资料,只知他是当时著名的棋手,曾经校阅过“心武残篇”。原书有一篇序言,简单说到他和这本棋谱的抄传情况,特摘录于下: “乾隆间,吾苏吴子绍龙,弈品居第一,而名不出里巷,谈艺家不之奇也。予耳其久,惜主亦晚,不获一面,而其所著弈谱,又急切不易得,今年春马子士元手一编遗余,余受而演之,果出一时名手。虽然,弈之为数,小数也。天下奇才异能,湮没不彰者,不能一二数。独吴子也乎哉!幸其生平犹有此一编在,吾故乐与马子共宝之。” 心武残篇 本书刊印于清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六年后又再重订补遗。是由云间(即现在的松江)薛丙搜集当时流行残局,精心解析,辑著成书,并经古吴(今江苏苏州)稽山吴绍龙校阅,四明(今浙江宁波)二安叶明参订。全书共分六卷,有残局一百四十八局,前两卷刻印棋局图式,后四卷刻印着法,多数以正和为主,其中改正旧本的,也有白胜、黑胜间列其中,所有着法都较以前各种残局谱深奥,有“后来居上”之感,可以说是最先的排局谱。 这本书在编辑、分类上有许多优点和特色。它把和局分为正和、纷和、徉和三种,同一类型的残局又集中一处,以便读者参照研究,在目录处还注明原名、又名等等的原来名称,对古谱有更深入的了解,颇具特色,可以看到编者在当时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印刷方面也很精美,为以前木版棋谱所未有过,纸张是用宣纸,图式是套印的-即先印棋盘后印棋子,整理得很好。首页题有“心武残篇”四个大字,上署“嘉庆庚申锓”,下署“如青书屋”,附有序文两篇,凡例十六则,现在摘录有参考价值的序文一篇和凡例,以供参考。 (一)“心武残篇”序文 “象棋字始见楚词,再见于国策,皆不言其制。至北周武帝撰象经一卷,集群臣而讲说之,有王褒王裕何妥等为之注,其书今亦不传。推宋晁无咎曰:象棋者,戏兵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然谓其局之纵横各十一格,意苦其狭,尝广路为九十格,子九十八,非如今之纵十横九也,则又不可解矣。茸城薛丙桔隐,固精于是者,陋近刻之浅易也,自制一百四十余局,名之日“心武残篇”。若者胜,若者负,若者可和,变化莫测,思精意深,余不解此,乐为之序者,以其戏之位置步伐分界划规,有类于阵法,孤虚冲破,出入卷舒,有合于兵机,为是志耳。然则薛君之制是诸局也,岂小道可观之谓哉。 嘉庆四年己未九月汪大经书。 (二)“心武残篇”凡例 一、是谱制自闲居,借消永日,叶旭初先生雅爱此艺,见而怂余付梓,不揣固陋,爰刊以就高明。 二、向来所有棋谱,皆全盘与残局耳,惟张元淑先生曾集“韬略元机”一册,创列局势,残局附焉,复参“金鹏全局”以佐之,是编所集,乃向有图式而无着法,皆以鄙意参出之,非窃其秘而录之也,更有小窗偶撰诸局,亦附其间。 三、旧谱所著残局,使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措手处,如“桔中秘”与“适情雅趣”,皆然也,是谱悉陈和局,有相生相克之义,其误者即谓之劣,劣则必败。 四、凡局尾彼此终无胜者为正和,或此强彼弱有不能和之势必得一将一闲而后和者,谓之纷和。 五、近有以不和之着,称为正和,而射利者受误不少,是编中或有此局当胜,而乃以另法攻之,后归正和者此即诈也,名曰徉和,今亦备列,以明正纷徉三者称和之别。 六、是编录有“韬略元机”中之旧势十余局,以资参考,或向作和,而竞不和者,今将旧法列前,变法列后,而详辨之。 七、旧谱接变之法以朱进之先生“桔中秘”为最善,可使读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 八、局内有彼以子送我,乃可解危,我却不受而避之,意在必胜,被定再送之,则不为逼也,我若不能回避,则当受之,如彼送子而带照者,仍作久逼常将,在二败之例,不得与送子解危一体论。 梅花泉 这是一部手抄本的全局谱,初为海门童圣公原著,至清嘉庆年间经云间薛丙详加增订,内容更为充实,由原有三十六局,凡一百三十二变,演化为五十局,二百十余变,各种布局都很新颖,例如:中炮鸳鸯马,左右单提马,弃马陷车,以及左叠炮等都有,尤其是弃马陷车局,是现在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谱本。 全书据目录所载,计分:上卷对敌局十三局(和局),中卷得先局十四局(胜局),下卷饶先饶子局:二十一局(尚有饶左车右马得先局,不详)。但很可惜,下卷已经遗失,只看到上、中两卷而已。 吴西都于1950年在上海静安寺旧书肆购得上、中两卷抄本。后萧永强在上海古籍书店购到上中下全抄本,为伊灵阿同校本,计50局175变(共225变)。上海图书馆藏有一套抄本。 原书另有序文两篇,自跋一篇,凡例九则。 童圣公是什么时候的人?什么时候写这本书?就是当时校阅增订者的薛丙都说“固莫能考矣”,但序文与跋都为清嘉庆丙寅年也即薛丙重订“心武残篇”的同年所作,所以我们把它列在“心武残篇”之后,将来如能获得更多的资料,再作考订。 现在将薛丙的跋文摘录于下: “象棋梅花泉谱,乃海门童圣公先生所作也。皆全枰而无残局,自对垒以至让先及车、马不一,其目要皆所谓“梦入神机”耶?相传数百年来,藏者皆手抄而无刊本,盖弈谱有“桃花泉”,而象则有“梅花泉”,两者智巧相埒,然桃花之继梅花有其谱也。圣公此谱,不知当日固与人对局乎?抑或如过百龄先生自撰“四子谱”以启迪来者乎?固莫能考矣。茸城昔推唐切冠、翁文彩、毛玉山、何克昌四公最善斯艺,余不及见唐、翁、毛三公,惟河公以寿跻耄耋,少时得其指授,后喜与对局,幸叨青蓝之誉,及获睹“梅花泉”上册,继得中册于酒肆中,近年始见其下册,谱于是乎克全,核其原本仅三十六局,一百三十二变,余今衍为五十局,二百十变,仍离其卷为三。余岂妄敢继武前人哉,亦聊就正有道耳;况谱既无刊本,余所获者,又无他本可较,安知其果全与否耶?世多高车,尚祈指谬而启发之,实所跋望焉。 嘉庆丙寅孟秋上浣桔隐居土薛丙跋”百局象棋谱 这是一部版本很多、流行很广、影响很大的象棋残局谱。最早刻印于清嘉庆六年(公元一八一年),以后陆续翻印,直至光绪乙亥年(1886年)还有刊行,形形色色,都是小型木刻本,与后来的石印本、铅印本等的局数次序有所不同。现存主要版本有文余堂刊本、静乐斋刊本、四法堂刊本、清光绪元年(1875年)本堂藏板本、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江左藏版本、翰宝楼藏版本、禅山近文堂藏版本、九思堂藏版本、耕经堂刊本、山渊堂及竹秀山房、善成堂韬略元机全书和不印堂名等等多种。全书共八卷,分为四册,有残局一百零七局(目录只列一百零四局;其中有同局异名1局,实为106局),着法以和局为主,并以成语、谚语命名。局势大同小异的颇多,其中“车马绝食”与“焚书坑儒”两局竞完全相同,局名很通俗,有点“江湖”气味,例如“十三太保”、“八仙过海”、“霸王卸甲”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江湖残局,着法复杂而变化无穷,历来为广大象棋爱好者所欢迎。 由于本书版本很多,书商为了谋利,随便安上许多奇奇怪怪的名称,例如有一种版本书页内就题有“韬略元机”四大字,上面又刻有“适情雅趣”四小字,旁署“陈希夷先生著”,下署“耕经堂梓行”,目录上又刻“陈搏百局”字样。这一形式多为以后翻印者采用,以致许多人误会它就是“韬略元机”或“适情雅趣”,其实“韬谱”与“适谱”先后相隔九十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至于用陈搏作为作者的名字,更是没有根据的事。本书原作者是“三乐居土”,他的真实姓名无法查考,但原书序文中已列明。至于用陈搏作为招徕,则显然是以后翻印的人妄自增加上去的。本书在编辑各方面虽然不很高明,但各个局势却很有可取之处,是研究排局的一部好作品。清末民初,城乡艺人设摊摆棋的残局,大都取材于百局。清末有木刻本效古子象棋谱,分上、下两册共19局,全系选自百局。 竹香斋象棋谱 中国象棋残局谱,从简单的胜局和实用残局发展为比较复杂、深奥的高级残局是经历很长的时间的。从许多古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发展的线索,这就是:从“梦入神机”到“桔中秘”,也即是明朝以前的残局谱绝大多数是以胜局和实用残局为主的,变化比较简单。“心武残篇”凡例第三则说:“旧谱所列残局,使操必胜之权,黑纵有仙机,亦无得手处,如桔中秘与适情雅趣皆然也。”这一点,说得很中肯,很显然,这样的残局谱是不能满足象棋艺术发展的要求的,因此,到了清康熙年间出版的“韬略元机”就开始采取以和局作为研究残局的主要方向,这样就把残局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更高级的残局-排局。这种残局,照前辈名手们所说,具有“相生相克,虚实奇正,起伏顺逆之机”,对人们象棋水平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锻炼上无疑是有很大的好处的。从“韬略元机”开始,经过“心武残篇”、“百局象棋谱”,都是朝向这个方向努力,而总结了这个方向的成就,代表了这一个时期的残局作品的就是“竹香斋”。它和“梅花谱”双双成为象棋艺术发展的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作。 现存“竹香斋”主要版本有清嘉庆九年(公元一八0四年)刊本、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刊本。前者多数是初二集本(也有三集本),计初集八十四局、二集七十六局(三集四十八局),“成百六之数”;后者分为三集,计初集二册,七十八局;二集二册,七十局;三集四册,四十八局,都是以正和为主,其中以第三集最为深奥。书内有吴映奎序、自序及其子景煦跋等。自序中说:“家嗜象戏已三世,网罗旧谱至百余种。”在当时能收集这样多的棋谱,颇为难得。张乔栋黄屋后面有空地一片,布置了山石花木,有建造了几间楼房,添购了善本书及字画,充实其中,名“竹香斋”。并经常与棋友叙会、探讨、研究棋局,集思广益,诠订旧谱许多谬误,还收集剖析了当时江湖上流传的不少秘局。该谱即系集中了古谱和江湖秘谱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排局加以厘正,并取诸家之长而成,因此其内容丰富多彩,着法精深微妙,为历来棋界所推崇,是著名的清代四大排局谱之一。 “竹香斋”的编著者是张乔栋,字兰汀,初号橘洲散人,后改栎洲散人,又称竹香斋主人,生平不详,卒于清嘉庆十七年(一八一二年)。渊深海阔象棋谱 简称渊深海阔或渊谱,清陈文乾编著,成书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现仅存原稿本,为素有“南杨北刘”之称的刘国斌先生所珍藏。全书共16卷371局(正局361局、补遗10局)。每册封面用黄纸签条题署“渊深海阔”,下面盖有陈文乾氏的小型印章,首卷内有陈文乾“述意”(即序文)三页,在凡例中写有:“局中行子之法,予与莲塘,不惜心血,焚膏继晷,必盘盘斟酌,子子推敲,致无纤毫疑窦,然后敢录。若原法错讹,则必更正。是谱于乾隆壬子岁起至嘉庆戊辰岁止,历一十七年方能脱稿。虽集古人成势,亦有出自杜撰。凡谱内自作之局,均注一新字表出,以俟高明斧正。澹庵陈文乾识。”渊深海阔象棋谱博采众长,整理汇编了当时流行于民间的各种残局、排局名作,为清代四大排局名谱之一。 烂柯神机 本书是烂柯山人于国柱所著,刊印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一八四四年)。现存主要版本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另有记为1843年的)红叶山房藏板本,序为“道光二十三年次癸卯(1843年)良常(即茅山,在江苏金坛县西)于国柱自序”,例言末署“烂柯山人于国柱谨识”,小型木刻本。后曾再版,有些图着及错字在再版中作了改正。该书另有三余堂丛刻本,这是一部大型木刻本,为丛书的一种,其中有医卜星象等内容,而烂柯神机亦在其间,共有残局一百二十局,全书四册,着法都是红胜,多数很简短,有时一、二着即可致胜,书的前面有“自序”一文,说:“余夙好象戏,及今儿二十年,积局百二十之数,草野之戏,非敢云工,只以质诸同好,或可博大雅之一噱云尔,是为序。”从局势和自序看来,这本棋谱很可能是于国柱自己二十年个人创作的作品。 象棋满盘谱 这本棋谱,原叙文写的是“道光己酉岁新正月”(公元一八四九年)的作品,但出版却是清同治十年(公元一八七一年),距离二十二年,不知是什么缘故。从内容看,都是抄自旧谱,没有什么新的东西。正页刻“象棋满盘谱”五字,上列“同治辛未镌”,旁署“陈希夷先生著”,又署“游心斋藏板”。背面题词四句:“须知治国如棋,况复长安似奕,实行启发智术,足可游泳心神”。正文上面又有“新刻陈搏象棋谱”字样。全书分四卷,都是全局着法,我们查对了旧谱之后,发现它全部抄自“桔中秘”,只是在原序和变着上稍有先后不同,其中饶双先两局及左叠炮一局,则是抄自“韬略元机”。这种易名抄袭和假托陈搏名字的做法,很显然是书商为了谋利而干出来的把戏,既缺乏艺术价值,还会混乱后世读者的视听,所以,应该说这是最坏的一本旧谱。但不管如何,总算是一本旧本的棋谱,故一并列入,使读者们有所了解。 蕉窗逸品 这是丛书中的一集,清隐橘斋主人顾舜臣编,刊印于光绪己卯年(公元一八七九年),是小型的木刻本,扉页中间直书“象戏新谱”四个大字,右上角刻有“蕉窗逸品第四”(其余三集是诗文等作品),左下印有“松籁阁藏板”;后有“光绪己卯孟春上浣且园居士心芗氏序一篇”。另有单行本,则无此序。全戏只有十个残局,都是流行的江湖残局,如“七星聚会”、“野马操田”、“跨海征东”等,大体上是取材于“百局象棋谱”再加整理而成的。书中所列目录为10局,其中“跨海征东”有新旧两局,实有11局。着法则与“梅花谱”一样,用九十字作为线格位置记号。分正编、外编两篇,正编是和局,注:“观正局以识绳墨之从”;外编是劣局,注:“观劣局以悟毫厘之失”。眉目清楚,便于研究,在象棋谱的编辑手法上,也算是独树一格,蛮有风趣,原书有两篇序文。棋盘用红色,棋子用黑色,是木版本中最早用双色套印的象棋谱。 新增神妙变化象棋谱 这大概又是书商所翻刻的一部棋谱,清同治五年(1866年)刊印。全书分为胜、和两集,共有简短残局五十五局,计胜集二十局,和集三十五局。内容绝大部分抄袭百变象棋谱,新增的材料不多。记录方法也是用文字说明步伐位置,由对方先行,不脱百变象棋谱的本来面目,经查对,其中有19局为百变象棋谱所无。现存版本主要有清同治五年刊本,全书仅二十八页,系小型木刻本,扉页中间直书“象棋谱”三个大字,右刻“新增神妙变化百局棋”字样,左下有印章两枚。有“象棋谱引”一篇,内容与清刊本百变象棋谱的“象棋谱引”相同,后面署有“日新堂谨识”。另有署有“楼谨识”的版本,也有无“象棋谱引”的版本。都没有作者姓氏。 烂柯真机 烂柯真机作者不详,成书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现存主要版本有三种:1、陆永庆藏本,红色封面,中间直书“象棋谱”三个大字,右上刻“光绪年新刻”左下刻“三元堂发兑”;首页为两老对弈图,旁一樵夫伫立观弈,图的上首横书“烂柯真机”四字,以后是“象棋局面图式”和八首象棋歌诀及行子指明等;计有棋局26个(其中缺25-28四局,但页码连续无间断);2、杨明忠藏本,首页中间直书“金鹏变法”四个大字,右上刻“新刻”二字,右下盖有“姑苏来青阁云记造”朱印一枚,反面直书“象棋谱”,右上刻“光绪丙申”(1896年),共有30个残局。3、浙江图书馆藏本,每页中缝上端印“象棋谱式”四字,亦是30局。三种版本内容相同。本书所载棋局错误极多,是木版棋谱中所少见,经过按图索骥,因势利导改正之后,发掘出不少变化多端、精彩奥妙的着法及富有新意、颇为别致的图式。不意,“劣谱”中也有好局埋藏。 蕉竹斋象棋谱 蕉竹斋象棋谱,简称蕉谱,作者不详。相传清朝中叶,杭州“棋孟尝”门客搜罗民间残排局,择其精华荟萃而成此书。此谱向无刻本,仅靠抄本流传,以致各本书名、局数、局名、图式及着法互有出入。其中福州薛兴顺所藏的抄本,是局数最多、着法最善、来年代最早的珍本,全书四卷,扉页中间直书“蕉竹斋象棋谱”,右上书“宣统庚戊年(1910年)菊月抄”,无序跋和作者、抄者姓名,有排局97局。此外,流传的蕉竹斋象棋谱另有吴本37局、杭本21局,以及52局本和邹竹斋、江湖秘谱等等多种。1976年魏子丹、丁章照、杨明忠一起汇编油印蕉竹斋汇编上下两册,计114局。 湖涯集 湖涯集,又名橘中秘残局,作者及成书年代均不详。记谱着法,用两首词,以九十字定位法记录,字句与王再越所著梅花谱相同。有排局58局,多系民间江湖残局。现仅存原抄本,系杭州许有之赠与上海屠景明,因年代久远,抄本的底面已缺,少了三局;后上海杨明忠从杭州胡锦炎处借到橘中秘残局,内容全同,因此得以补足58局。全书着法有详有略,遇变化繁复形势时,增列演变图,名曰“初局”,使读者便于排演,不致混淆,创古谱之新格。 会珍阁 会珍阁,原本未见。1927年谢侠逊辑象棋谱大圈“弈话”内所载武进费锦钦写的“象谱说荟”中提到:“.当乾隆中叶,象戏盛行,人才辈出,其最著者,共有九派。.而周廷梅(枚)遍历南北各省,战胜诸派,遂成天下国手。而成毗陵正派,从之学者二百余人。.年逾七十,犹乐此不疲。.所著象谱有会珍阁四十卷及改编梅花谱二卷。听雨轩各谱所采入者,计有全局及布势数十局,而于当时掌故及名手佚事记载颇为详尽。今会珍阁不知是否尚在人间。.”五十年代初传抄的会珍阁仅存残局20局,来自福州林幼如。1955年7月台湾出版了李天华编的象棋天地,内刊有“周廷梅著,林幼如藏,李天华增注”的会珍阁残局20局。所列图式深奥异常,变化多端,而且与四大排局名谱中的图式无一相同,且拟局水平甚高,被视为排局中的珍品。由于着法深邃,原无变着,因此可议之处较多。台湾傅信仁主编中华象棋期刊时,曾将会珍阁残局作为“征答”局陆续刊出。1989年11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林幼如编著会珍阁象棋谱诠订本,使之流传更广 象棋老谱 象棋老谱,恕斋黄慎忠著,后学李锦补,黄、李二人生平不详。成书年代不详。释华一藏旧抄本一卷,无序、跋、目、例。卷首列象棋局:一平九路数,各从己方左手算起,但越界则反是,例如挺右边卒为“卒九进一”,过河后则作“卒一进一”。着法格式,与其他古谱有所不同。全书共有残排局42局,其中部分图势与古谱百变象棋谱、韬略元机等相似,但很少雷同,亦有为其他各谱所未见。其着法虽很精彩,但亦存在可议之处。 吴著梅花谱 这是清末余姚吴梅圣著作的一本全局谱,原来是手抄本,到民国以后才有铅印本。内容很精采,是学习象棋的人应当参考的一本棋谱。 全书共分五编:第一编“屏风马破当头炮直车局”;第二编“屏风马破当头炮横车局”;第三编“屏风马破士角炮夹马局”;第四编“屏风马破士角炮局”;第五编“屏风马破转角马局”。大概是取“梅花五瓣”之意。着法都是饶先,以后手棋应付先手五种攻势,走子超脱,不落前人窠臼,是一本好象棋谱。 从这本棋谱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梅花谱”在象棋艺术上的影响,清朝一代很多名手多是提倡“以柔克刚”的屏风马布局,这一方面是象棋艺术向更高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另方面是对明一代以当头炮战胜一切的布局方向的反驳和争论。争论的结果,丰富了布局,使攻守双方都取得更完善的法度;但在争论的过程中则表现了一定程度的片面性,即强调屏风马战胜一切,强调“以柔克刚”而不是“刚柔并用”,这是一个缺点。当然,话得再说回来,一切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不可免地要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没有这种“过正”,则不可能有所深入,而两个“过正”就从两个方面深入、丰富起来,用炮?用马?炮胜马?马胜炮?几百年来大争论的结果,才有了今天“屏风马应当头炮”(不是“破”当头炮)的完整布局。从这里,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任何一种艺术的成功,都是经过多少人,多少年月,多少反复研究、争论和实践才有所成就。珍重前人的遗产,并在继承的基础上继续创造,是我们后一代人的任务。新镌金鹏变法象棋谱 为刘国斌先生在北京旧书店购得,买时以缺扉页和尾页,仅存17页,无法知其全貌。在第一页右上角靠近板框处刻有“新镌金鹏变法象棋谱”九字。以下有与百局谱大致相同的象棋歌诀八首,及行棋说明的“解平进退法”一篇。以下仅存排局13个,与他谱查对,其中“双马保驾”、“四马投唐”两局,为他谱所无。毛边纸印,对折线订。 新选象棋谱 为小型木刻本一册,宝文堂刻,无出版年月内容,选自韬略元机中之排局12局,所载仅录正着,变着不列,显系书商牟利刻印。 效古子象棋谱 仿刻小型本,无出版年月,分上、下两本。上本第一页刻有“象棋谱上本,效古子题,天津万兴魁存板”。下本第一页中刻“象棋谱”,右上“全式韬略元机”,左刻“下本”、“天津水阁万兴魁”。上下本页码相连,计20页,内容选自百局谱内的19局(北京已故孙经存藏本)。 自出洞来无敌手 我们把这部棋谱列在明、清两代古谱的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