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_第1页
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_第2页
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_第3页
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_第4页
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教育心理学论文由“面子”衍生的若干近似概念的辨析 赵卓嘉 摘 要:要对“面子”概念做出精确的定义并基于此对纷繁复杂的“面子现象”做出合理、清晰的解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长期以来,围绕“面子”的作用机制展开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催生了众多由“面子”衍生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针对“面子”的具体作用及其影响过程展开理论性的描述与刻画,因而极大地提升了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但其彼此之间的高度相似也导致了很大程度的混淆。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1955-2012年)研究,从276篇期刊论文、15部出版著作/论文集, 32篇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以及59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之中,梳理出了11个常见的“面子”衍生概念,对它们进行了严格的界定、比较与总结,同时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了相应的说明,为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面子 衍生概念 辨析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子”一直被认为和“关系”一样,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根植于华人社会,历时悠久。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面子”的跨文化普适性1,2,认为“面子”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极力主张的正向自我价值3,4,这种确立和确认自我价值的心理诉求是全人类共有的基本需要5,它将促使个体为达成目标而付诸努力6。鉴于此,加之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推进以及“中国热”在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逐步兴起,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学界迅速掀起了有关“面子”,特别是“面子”之于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的研究热潮,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层出不穷。得益于研究者的不懈探索与努力,长期的研究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催生了众多与“面子”相关的衍生概念,例如“面子需要”7-9、“面子意识”10,11、“面子压力”12、“面子顾虑”2,13,14、“(感知)面子威胁”15,16、“面子倾向”17,18、“面子威胁敏感度”19,20、“面子工夫”1,21等等。相对于复杂的“面子现象”,这些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研究者针对“面子”的具体作用及其影响过程展开理论性的描述与刻画,因而极大地提升了实证研究的可操作性。但另一方面,这些看起来有着几分相似的概念也导致了很大程度的混淆,继而催生了新的问题。以往的研究并未对这些概念进行严格的界定和区分,也没有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做出清晰的说明,这使得后续的研究者无法对基于这些概念构建的研究框架以及相应的研究结果展开横向的比较和交互检验,相关的研究成果尽管有交叉、重叠之处,却很难整合形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完整体系。由此可见,通过文献研究,对诸多由“面子”衍生出来的相似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比较与总结,是后续研究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的前提与基础,这也是本文撰写的目的所在与目标所指。 1. “面子”概念的界定 究竟“面子”是什么?“面子问题”如何产生?它会对人际交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并以什么样的方式左右人们的行为?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几十年来,这些问题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他们尝试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面子”展开分析,并由此构建相应的理论模型1-4,22。但迄今为止,这其中的大多数仍然只停留在探索阶段,本领域内的理论成果呈零散分布状态,积淀与整合严重不足。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都与“面子”概念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不无关联23。 为了将“面子”与其他相似概念区分开来,早期的研究者首先对“面子不是什么”进行了界定。例如,何友晖就曾明确指出“面子”既不等于身份、地位,也不等于个人的声誉或声望:身份和地位只是“面子”的外在表征,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间接而潜在的;声誉或声望则是他人给予个体的尊敬和信心,它与个人的品格密切相关,反映的仅是“面子”的一个侧面,有“面子”并不一定有声望24。其次,“面子”与自尊也不是等同的概念:“面子”反映的是个体对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价值的关注,它的实现必须依赖他人的评价;自尊则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确信,以自我评价为核心,无需经由他人认可25。此外,也有研究者提出“面子”应该和社会认同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26,但二者亦不能混为一谈:社会认同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27,是个体感知的“他人眼中的自我”;“面子”则是一种需要经由他人确认的社会自我价值3,是由个体“期望的自我”与源自他人的评价性反馈二者之间的矛盾引发的心理感知28,29。当然,“面子”和华人日常所说的“脸”也是各有所指。胡先缙最早通过强调“脸”的道德性对二者加以区分,认为它们代表的是两套不同的评价标准,“脸”作为人格的基本条件也是决定“面子”多少的前提之一30。她的思想为后人所承袭,发展形成了包含“道德面”和“社会面”的二元模型31,32。另外,也有人认为“脸”和“面”是由两个相关性很高的概念形成的一组连续的标准,二者都可以涉及或不涉及道德24,29。无论如何,“脸”和“面子”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好比“实”与“名”,由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的“名”33。 在明确“面子不是什么”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精确定义“面子是什么”。一直以来,“面子”是一个社会概念还是心理概念始终是困扰研究者的一个理论难题。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面子”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极力主张的正向社会价值3,4,代表个体所追求的一种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同22,24,32。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面子”是个体期望他人认可的自我意象或渴望呈现的公众形象1,2,9,29,体现的是与社会关系及整个社会相关的自尊价值和自身的重要性33。综合两类观点,可以概括出“面子”概念的基本内涵与特质。首先,“面子”的核心其实是一组综合性的正向社会自我价值,它可以借由一系列的社会性资源(如身份、财富、人脉、成就等)外在地表征,并以特定的公众形象或心理意象具象地呈现。其次,“面子”概念兼具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的特性13,22:个体对于“面子”的主张和诉求需要经由他人确认,在得到外部评价或反馈时,突现于个体内心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体验就是实际感知到的“面子”,这通常表现为计算型的“得/失”、“有/无”或“保全”;有关“面子”得失的认知性体验常常伴随着一系列的情绪反应(如得意、羞愧、懊恼等)和行为反应出现,其中的后者一般被称为“面子工夫”(facework)或“面子行为”(face behavior/face act)。 2. 若干“面子”衍生概念的界定 由于对核心概念缺乏相对一致的理解,针对“面子”之于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机理展开的长期、分散的研究催生了众多与“面子”相关的衍生概念。为了对这些概念做出尽可能全面的梳理、比较与总结,本研究通过多种途径对与“面子”的作用形式、作用过程、作用机制和作用规律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著作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搜索:首先,以“面子”(face、mianzi、mientzu、lian、lien)、“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面子磋商理论”(Face Negotiation Theory)为 关键词,检索八大英文电子数据库(ABI/Inform、EBSCOhost、PsycInfo、Elsevier Science Direct、Emerald、ProQuest、Web of Science和JSTOR)以及三大中文电子数据库(CNKI、万方和维普期刊),在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语言学、管理学、传播学、人类学、教育学、哲学等学术研究领域,筛选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其次,查阅与“面子”相关的经典著作、论文集以及若干核心文献1,2,14,26,29,34-39,从它们的 参考文献列表中寻找此前可能遗漏或忽略的部分内容;再次,借助数据库(PQDT、CNKI)以及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查找过去三十年间未曾公开发表的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作为前两种方法的补充。为确保研究素材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本研究选取的文献均以“面子”的衍生概念为核心,研究内容严格围绕“面子究竟如何作用于个体的人际互动行为”这一问题展开,同时排除了部分单纯探讨“面子”概念的内涵或结构,以及采用笼统的“面子”、“面子文化”、“面子观念”作为行为解释的既有研究成果。最终搜集得到源自1955年至2012年之间,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276篇,出版著作/论文集15部,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32篇,以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共59篇。从这些文献资料中,笔者梳理出了11个有着相对明确定义且应用较为广泛的“面子”衍生概念。这些概念均被用于解释“面子”的具体作用过程及作用规律,它们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以下将给出其各自的概念界定(各部分文献的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1)面子工夫(facework)、面子整饰(face management)和面子行为(face behavior/face act)。“面子行为”是由“面子事件”引发的、最容易为人们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反应,它也因此最先被纳入社会科学的研究范畴。顾名思义,“面子行为”指的是个体为挽回自己和/或他人的“面子”,抑或避免“丢面子”、“没面子”而实施的一系列因应行为12。与之相关的各种沟通策略以及防范或补救措施,在当前的主流文献中统称为“面子工夫”或“面子整饰”1-4,21,40-42。Goffman最早将与“丢面子”相关的策略选择和整饰实践归纳为规避型(avoidance)和修正型(corrective)两类:前者主要侧重于事先的“面子”维护和保全,尽量避免“丢面子”;后者则侧重于事后的“面子”挽回和重塑,以尽可能重新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3-4。在此基础上,华人研究者朱瑞玲做出过更为细致的分类研究和总结。她将华人常用的避免“丢面子”的方法归纳为七类,包括谨守规矩、事先的防范、沟通、训练、自我控制、不作为以及无法避免等;同时,又将华人挽回脸面的常用方法归纳为六类,诸如事后的澄清和解释、改进、纠正、补偿、逃避和无法挽回等12。事实上,无论是“面子行为”、“面子工夫”还是“面子整饰”,都是人际互动的固有组成部分。在整个互动过程中,人们会通过相互合作3-4或是磋商2的方式,积极地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 (2)面子威胁(face threat)。任何可能危及个体偏好的公众形象或导致该形象蚀损的事件或行为,例如冲突、批评、竞争、反抗、揶揄、嘲讽、质询、命令、指责、辱骂等,都可被称作“面子威胁”16,43。它们要么本身就是对个体公众形象的一种直接打击和贬低,要么就蕴含着某种潜在的风险,一旦个体应对失当,就会“丢面子”或“没面子”19,44,45。对于不同的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简称FTA),Brown和Levinson曾经进行过分类:他们依照个人的自我形象需求划分出了“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并将指向个体渴望拥有行动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自主需求的威胁界定为“消极面子威胁”,而将指向个体渴望树立正面形象、受到赞许和认同的心理需求的威胁界定为“积极面子威胁”1。 (3)感知面子威胁(perceived face threat)。如果将“面子威胁”视作一种客观存在,那么“感知面子威胁”就是个体对于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46和评估47。根据认知心理学的一般定义方式,“感知面子威胁”即是指个体因某种社会性回馈而觉察到的负面自我心像48,或是与之相关的自我价值感和心理体验。它主要受三大类要素的共同影响,分别涉及情境特征(如情境的公开性、沟通双方的社会距离和权力差异等)、个体特征(如个体的角色期望、身份背景等)和行为特征(如行为/事件的性质、行为本身的强迫性等)三个方面1,15,48-50。 (4)面子压力(pressure of face)。由于“面子”是公开评价的产物,当个体在他人或公众面前表现出不符合自身身份角色(自我认定)或行为失态的状况时,就会感知到来自外界的社会压力。这种压力就是朱瑞玲所谓的“面子压力”,它是一个带有动机性(或称情绪性)的心理历程12,48。正是因为社会的强调,“面子”构成了评判个人社会行为的标准12。任何可能危及“面子”的事件或行为都有可能导致某种心理或情绪上的紧张,从而以“压力”的形式作用于个体的行为反应,起到诸如促进、缓解、调节、阻碍等不同的影响作用。 (5)面子顾虑(face concern)。“面子顾虑”指的是个体对于“面子”以及其中所隐含的自我价值、个人形象要素的关注2,14,51。这个概念最早是由Ting-Toomey博士提出的,她认为:人际冲突表征的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情境;在整个冲突过程中,人们容易暴露自己的弱点,而他们的公众形象也会因此遭到质疑;所以,冲突双方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沟通交流进行相互的协商,以保全、维护“面子”2,51。与“面子”一样,“面子顾虑”也是一个饱含文化印记的概念。在个人主义色彩浓重的西方社会,“面子”表征的是个人的理想自我,因此个人主义者关注的是与自尊、自主1相关的“自我面子”(self-face)51。相反,在集体主义社会,自我概念往往与“他人”紧密相连,个体的公众自我形象也是“他我”的延伸。基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互惠义务,集体主义者不仅关注“自我的面子”,同时也关注“他人的面子”(other-face)和双方“共同的面子”(mutual-face)2,51。 (6)面子需要(face need/face want)。“面子需要”实际是一种赞誉需要(need for social approval),反映的是个体对于社会赞许的渴望或是其赋予社会赞许的价值7,48,52;它属于后天形成的习得性需要,是社会互动的产物9。与“面子感知”不同,“面子需要”是一个个体依赖的变量,通常会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呈现相对稳定的特征1,9,12,48。 (7)面子意识(face consciousness)。“面子意识”指的是人们在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对于增进“面子”、维护“面子”以及避免“丢面子”的渴望10。它象征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因而无所不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11,53,54。 (8)面子倾向(face orientation)。周美伶认为以往针对“面子需要”概念提出的定义缺乏相应的构思效度检验,也没有将“面子需要”的情感特征和行为倾向涵盖在内,因而存在一定的局限17。她在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中率先提出了“面子倾向”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因社会情境中存在面子因素而产生的态度、认知和情感反应,以及试图建立积极的公众形象并获取相应的社会/心理资源的内在动机”17。个体的“面子倾向”可以分为保护型(protective face orientation,简称PFO)和获取型(acquisitive face orientation,简称AFO)两类。此二者并不是一个变量的两级,而是互相独立地共存于个体的性格体系之中,并导致不同的行为反应。通常,高PFO的个体对与“丢面子”相关的线索或信息高度敏感,对环境的感知较为负面,行为谦虚且低调;而高AFO的个体则对与“挣面子”相关的线索或信息高度敏感,对环境的感知较为积极,行为高调且带有炫耀的性质17。 (9)面子(威胁)敏感度(face sensitivity/face threat sensitivity)。依据现有的研究文献,“面子敏感度”55,56和“面子威胁敏感度”19,20,57似乎是两个通用的概念,一般用于表征个体将特定情境视作“面子威胁”的程度20,及其在面对此类情境时呈现出负面情绪反应的可能性57。显然,针对相同的“面子(威胁)事件”,不同的个体有着各自不同的知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19,56。其中,敏感度较高的个体相对不太容易信任别人,也不太可能向其传递有损自己“面子”的信息(如承认错误、道歉等)20。在旁人看来,这类人通常不太理性,听不得反对意见,即便是“逆耳忠言”也很难为其所接受57。 3. 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围绕“面子究竟如何作用于个体的行为选择”这一研究命题,至少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视角,即早期的独立于行为主体的结构视角(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以及当前主流的以行为主体为核心的知觉视角(perceptual perspective)。其中,持结构主义观点的研究者多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语言和行为视作对“面子”构成威胁的前因存在,并由此提出了“面子威胁”概念。他们认为威胁程度的高低是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固有特征之一,行为主体做出的“面子行为”反应是此类直接威胁信息刺激作用的结果43,44。可以说,此类“面子”作用的结构研究秉承的仍然是行为心理学派的“刺激反应”(stimulus-response)研究思路,认为行为是人受到刺激之后的反应,而反应总是随着刺激呈现58。显然,这种以纯粹客观的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刺激反应行为的心理学更像是一种没有“心理”的心理学58。随着认知心理学派的逐渐兴起以及认知理论(Cognitive Theory)的日渐完善,研究者开始意识到: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和“面子行为”反应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语言/行为的“面子威胁性”的体现具有高度的情境依赖特质59。换言之,结构并不是决定“面子威胁”大小的唯一前提,行为主体对于语义的理解及其对情境中蕴含的潜在威胁的感知和体验,才是联结刺激与行为的关键所在15,46-48,50,60。据此,他们将个体之于“面子事件”的认知反应单独剥离出来,提出了相应的“感知面子威胁”和“面子压力”概念。只不过,朱瑞玲所谓的“面子压力”较之礼貌理论强调的“感知面子威胁”包含了更多情绪性的色彩12,她的研究重点是个体对于引发“面子维护需求”的诸种结构性要素以及“面子受威胁情绪”的知觉与反应48。 “面子”是一种动机性的心理建构22,24,所以,无论是从结构视角还是知觉视角来看,个体对于环境信息的解读和反应多少都会带上一些个人色彩9,16,48,57。从广义上来讲,诸如身份背景(包括年龄、教育程度、性别等)、人格特质、认知模式、人际互动经验等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的特征,都会对“面子”的作用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48。尤其是个体对于“面子(事件)”的态度,或者说“面子”之于个体的重要性,长期以来一直都被研究者赋予了重点的关注。纵观现有的研究文献,有如Kam和Bond55、Miles19、Tynan20等研究者提出的“面子(威胁)敏感度”,以Ting-Toomey为代表的“面子磋商理论”学派强调的“面子顾虑”2,13,14,51,Bao、Zhou和Su10、Zhang和Cao11等人所谓的“面子意识”,以及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面子需要”1,7,9,12,48,52等概念均可划归这一范畴。 尽管将“面子威胁”界定成为独立于个体的客观存在,认为其本质乃是人际互动和协商过程中隐含的一种社会成本19,结构主义研究者并没有完全否认个体差异之于“面子威胁”要素的作用过程的影响。他们指出,针对现实环境中的“面子威胁”信息,不同个体所具备的捕捉和阅读能力有着高下之分这就是很多文献中提到的“面子(威胁)敏感度”的区别19,20,55-57。除此之外,就威胁的具体内容而言,不同个体对于“自我面子”、“他人面子”和双方“共同面子”的不同顾虑也将导致信息捕捉和解读的偏差,进而引发不同的行为反应这恰恰是“面子磋商理论”要表达的核心思想2,14。从“面子(威胁)敏感度”和“面子顾虑”两类概念不难看出,即便没有明确指出认知在“面子事件面子行为”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结构主义研究依然通过强调个体差异表现出了对主流研究思路的认同以及向着主流研究思路的过渡。 另一方面,持认知主义观点的研究者倾向于将“面子需要”或“面子意识”看作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认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感知以及后续的因应行为10,11,24,52。一般情况下,个体的“面子需要”或“面子意识”越强,意味着他/她对社会赞许的渴望越甚,赋予社会赞许的价值越高9,同时对“面子”的得失也有着更为强烈而敏锐的感知12,48。为此,在部分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也会从“个体对面子得失的感知敏感程度”角度对“面子需要”和“面子意识”进行操作定义并展开测量。可以说,这种定义模式与上述的“面子威胁敏感度”概念十分相似。只不过,后者仅仅涉及了“面子需要”中的被动保全部分,而忽视了个体对于获取“面子”的渴望。除此之外,在众多基于人格特征提出的“面子”衍生概念中,周美伶博士17采用的“面子倾向”概念独具特色。它在传统的”面子需要”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面子”作为一种动机性建构的情感特征和行为倾向特征(“保”或“争”)。虽然没有直接提出类似于“面子感知”或“面子压力”的概念,周美伶博士的研究依然遵循了认知心理学一贯的研究思路,认为“面子工夫”是人境互动的结果;在特定的“面子”情境中,具备不同“面子倾向”的个体会经历完全不同的认知和情绪体验。 最后,无论是结构主义研究还是认知主义研究,其落脚点都将回归到“面子”作用的具体结果个体的行为反应上来。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与此相关的几个常见概念,诸如“面子行为”、“面子整饰”和“面子工夫”,它们之间并没有实质的区别。只不过,前者相对更强调具体的行为,而后两者则更侧重于相关的策略运用以及较为固定的行为模式选择。其中,“面子整饰”最初源自于“印象整饰”(或称“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概念,而“面子工夫”则带有更多华人社会的本土气息,二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揭示了“面子行为”的根本目的。 综上所述,如果将“面子”理解为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极力主张的一系列综合性的正向社会自我价值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公众自我形象或内在自我意象。同时,又将“面子”的作用结果视作“人境”交互作用的产物。那么,“面子”的作用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由外部的环境刺激,即客观存在的“面子威胁”,所引发的连续的内隐和外显反应过程。其中的内隐反应包括个体的主观认知形成相关的“面子威胁”或“面子压力”感知,这往往伴随各种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出现;而后续的外显行为反应即可以是一次具体的、即时的“面子行为”,也可以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策略选择(“面子工夫”或“面子整饰”)。当然,最终的作用结果也并非仅仅是情境依赖的,诸如“面子需要”、“面子(威胁)敏感度”、“面子倾向”、“面子顾虑”、“面子意识”等概念标识的与个体的“面子”诉求相关的人格特征也会对整个认知、情绪和行为反应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描绘出各个“面子”衍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面子”的作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在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保证图示的清晰性与可读性,本文仅仅标示了当前主流的认知流派的“面子”作用模型,而结构流派的一般模型即略去其中的认知反应和情绪反应环节。 如图1 所示,诸多的“面子”衍生概念似乎已较为完整地刻画出了“面子”作用的全过程,也能够清楚地解释“面子现象”及“面子行为”产生的内在机理,但当前有关“面子”的作用的研究仍然有着不足之处。众所周知,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之于“面子事件”的认知反应应该包括“失”与“得”两个部分,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17。然而,从图1不难看出,以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大多都将“面子”视作了一个阻碍因素。无论是“感知面子威胁”还是“面子压力”,甚至“面子顾虑”、“面子威胁敏感度”等等,这些概念名称本身足以表明研究者看待“面子”或是“面子事件”的基本态度。此种倾向的出现可以用Kahneman和Tversky的“得失不对称”(gain/loss asymmetry)理论加以阐释:一般情况下,大多数人总是对“失去”更为敏感,认为“失去”带来的痛苦远多于“得到”带来的快乐61。而事实上,被奉为“要面子”的典型的中国人,他们给予“丢面子”(face-loosing)的关注也大大超过了“挣面子”(face-gaining)22,51,62,“保面子”(face-saving)更是被19世纪末的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 H. Smith)认定为中国人的首要人格特征63。所以,现有研究关注的焦点一般都是“面子”的负面作用及其预防,主要围绕“丢面子”或“可能丢面子”的负面知觉以及由其引发的情绪变化、沟通策略选择和“面子工夫”实践展开。尽管,此类研究已经取得不俗的成效,本文始终认为,对于“面子”所具有的积极社会功能以及“面子支持”(face-support)情境64-66的忽视仍是当前“面子”作用研究的一大缺憾。 参考文献: 1 Brown, P. Levinson, S. C.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 Ting-Toomey, S. The matrix of face: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A.In W. Gudykunst (Ed.), Theorizing abou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 London: Sage, 2005: 71-92. 3 Goffman, E. On face-work: An analysis of ritual elements in social interaction J. Psychiatry, 1955, 18(3): 213-231. 4 Goffman. E.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to-face behavior C. London: Penguin, 1967. 5 吉洛维奇(Thomas Gilovich), 凯尔特纳(Dacher Keltner), 尼斯比特(Richard E. Nisbett).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M. 周晓虹, 秦晨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121-125. 6 Crocker, J., Brook, A. T., Niiya, Y., et al., M. The pursuit of self-esteem: Contingencies of self-worth and self-regulation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06, 74(6): 1749-1771. 7 Brown, B. R. The effects of need to maintain face on interpersonal bargaining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68, 4(1): 107-122. 8 Willer, E. K. Soliz, J. Face needs, intragroup status, and womens reactions to socially aggressive face threats J.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0, 17(4): 557-571. 9 陈之昭. 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A. 杨国枢主编, 中国人的心理C. 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1989: 155-237. 10 Bao, Y., Zhou, K. Z., Su, C. Face consciousness and risk aversion: Do they affect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J. Psychology Marketing, 2003, 20(8): 733-755. 11 Zhang, X.-A. Cao, Q. For whom can money buy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role of face consciousness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0, 29(3): 322-346. 12 朱瑞玲.“面子”压力及其因应行为A. 杨国枢,黄光国主编,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C. 台北: 桂冠图书公司, 1989: 177-212. 13 Oetzel, J. G., Garcia, A. J. and Ting-Toomey, S.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face concerns and facework behaviors in perceived conflict situations: A four-culture investiga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08, 19(4): 382-403. 14 Ting-Toomey, S. Kurogi, A. Facework competence in intercultural conflict: An updated face-negotiation theor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98, 22(2): 187-225. 15 Cupach, W. R. Carson, C. 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rpersonal complaints associated with perceived face threat J.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02, 19(4): 443-462. 16 Hodgins, H. S. Liebeskind, E. Apology versus defens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3, 39: 297-316. 17 Chou, M. L. Protective and acquisitive face orientation: A person by situation approach to face dynamic in social interaction D.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1996. 18 Han, K.-H. The self-enhancing function of Chinese modesty: From a perspective of social script 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1, 14(4): 258-268. 19 Miles, E. W. The role of face in the decision not to negotiat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flict Management, 2010, 21(4): 400-414. 20 Tynan, R. The effects of threat sensitivity and face giving on dyadic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upward communication 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5, 35(2): 223-247. 21 Arundale, R. B. Constituting face in conversation: Face, facework, and interactional achievement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10, 42(8): 2078-2105. 22 Ho, D. Y. F. Face dynamics: From conceptualization to measurement A. In S. Ting-Toomey (Ed.),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C.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269-286. 23 Gong, F., Gage, S. J. L. Tacata, L. A. Help seeking behavior among Filipino Americans: A cultural analysis of face and language 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2003, 31(5): 469-488. 24 Ho, D. Y. F. On the concept of fac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6, 81(4): 867-884. 25 王轶楠. 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面子与自尊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 2006, 21(2): 102-108. 26 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7 Tajfel, H.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Studies in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M. London: Academic, 1978: 27-60. 28 刘继富. “面子”定义探新J. 社会心理科学, 2008, 23(5): 30-35, 56. 29 翟学伟. 中国人的脸面观社会心理学的一项本土研究M.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95. 30 Hu, H. C. The Chinese concepts of “face” 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44, 46(1): 45-64. 31 Hwang, K. K. Moral face and social face: Contingent self-esteem in Confucian socie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6, 41(4): 276-281. 32 金耀基. “面”、“耻”与中国人行为之分析 A. 1988. 翟学伟主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8-64. 33 Cheng, C. Y. The concept of face and its Confucian roots J.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1986, 13: 329-348. 34 Earley, P.C. Face, Harmony and Social Structure: An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cross Culture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35 Kim, J. Y. Nam, S. H. The concept and dynamics of face: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n Asia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8, 9(4): 522-534. 36 Ting-Toomey, S. (Ed.), The Challenge of Facework: Cross-Cultural and Interpersonal Issues C.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4. 37 黄光国. 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8 翟学伟主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C.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39 佐斌. 中国人的脸与面子本土社会心理学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0 Chiu, C. Y., Tsang, S. C. Yang, C. F. The role of face situation and attitudinal antecedents in Chinese consumer complaint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88, 128(2): 173-180. 41 Haugh, M. Hinze, C. A metalinguistic approach to deconstructing the concepts of face and politenes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Japanese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3, 35(10-11): 1581-1611. 42 Hodgins, H. S., Liebeskind, E., Schwartz, W. Getting out of hot water: Facework in social predicament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6, 71(2): 300-314. 43 Brown, B. R. Face-saving following experimentally induced embarrassment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970, 6: 255-271. 44 Holtgraves, T. Language structure in social interaction: Perceptions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peech acts and interactants who use them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2): 305-314. 45 Wilson, S. R., Aleman, C. G., Leatham, C. B. Identify implications of influence goals: A revised analysis of face-threatening acts and application to seeking compliance with same-sex friends 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1998, 25(1): 64-96. 46 Carson, C. L. Cupach, W. R. Facing corrections in the workplace: The influence of perceived face threat on the consequences of managerial reproaches J. Journal of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00, 28(3): 215-234. 47 Knobloch, L. K., Satterlee, K. L., DiDomenico, S. M. Relational uncertainty predicting appraisals of face threat in courtship: Integrating 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 and politeness theory J. Communication Research, 2010, 37(3): 303-334. 48 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试论面子的运作J.中国社会学刊,1987,11:23-53. 49 Keltner, D., Yong, R., Heerey, E., et al. Teasing in hierarchic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8,75(5):1231-1247. 50 Kim, M. S., Wilson, S. R., Anastasiou, L.,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construals, perceived face threats, and facework during the pursuit of influence goal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