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_第1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_第2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_第3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_第4页
毕业论文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生本科生毕业论毕业论文(文(设计设计) ) 题题 目:目:山山东东省省经济经济社会社会发发展的城展的城镇镇体系响体系响应应 研究研究 专业专业代代码码: : 070702 作者姓名:作者姓名: 赵赵 凯凯 学学 号:号: 2007201958 单单 位:位: 环环境与境与规规划学院划学院 指指导导教教师师: : 李春平李春平 2011 年年 5 月月 31 日日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论文中不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 含为获得聊城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相应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 导 教 师 签名: 日期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1 1 1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关联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关联特征-1 1.1 城镇空间分布态势与区域发展格局耦合-1 1.2 城市近域整合与区域发展核心地区的形成-2 1.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强势极化-3 1.4 城市化进程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4 2 2 城镇体系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5 2.1 国际发展环境与省情的变化-5 2.2 对接全球经济网络与地缘优势发挥-5 2.3 省域增长方式转型与经济总量扩张-6 2.4 区域统筹协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6 3 3 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响应的路径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响应的路径选择-7 3.1 城镇体系空间合理布局与职能强化-7 3.2 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与职能强化-8 3.3 重点地区城镇组群式发展与新增长极的培育-8 3.4 城镇发展轴带聚集能力的增强-9 结结 语语-1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1 致致 谢谢-12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摘摘 要要 城镇体系是现代区域经济社会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其发育程度和完 善性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 系呈现出较强的适应和反馈的互动关联态势。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全球化与山 东省省情的变化等新背景下,基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空间关联特 征,指出城镇体系空间合理布局与职能强化,中心城市培育与职能强化,城镇发 展轴带聚集能力的增强是今后山东省城镇体系响应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关键词:城镇体系;经济社会发展;响应;山东省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Abstract Modern urban system is the reg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and industry, its core space carrier development degree and perfect directly reflect a reg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Shandong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system presents strong adaptability and feedback interactive association situation.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crisis periods and the change of shandong provincial new background,based on shandong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system,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space of the urban system associated characteristic space reasonable layout and function improved, the center city cultivation and the function improved, urban development of increasing ability of the shaft gathered in shandong province town system response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main path. Key words: Urban system;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response; Shandong province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 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体系响应研究 前前 言言 城镇体系是现代区域经济社会要素及产业的核心空间载体,其发育程度和完 善性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1。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 分说明,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体系变化明显的地区,也是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 区。城镇体系对区域发展的响应既是我国新时期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 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 10%以上的速度递增,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已经突破万元大关,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东部沿海经 济大省。但城市群的空间组织有待完善,发育程度尚需提升,城镇体系的整体合 力发挥不够等问题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益凸显出来。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 市圈在区域内资源共享、设施共建、分工协作等方面实质性进展缓慢。济南、青 岛作为山东省的中心城市,作为吸引国际产业转移平台的作用没有有效发挥,吸 引容纳能力还不够大,经济腹地还不够广,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中小城市、 小城镇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还存在缺乏协调、无序竞争的现象。因此弥补区域 发展进程中城镇体系的不足,通过城镇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者的 良性互动应成为山东省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 1 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关联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体系的关联特征 1.1 城镇空间分布态势与区域发展格局耦合城镇空间分布态势与区域发展格局耦合 按地理位置划分,山东省可以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2,具体划 分如表 1。三大地区之间城镇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但是基本上与各自的自然条 件、资源状况以及经济开发历史、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反映了城镇空间分布 态势与区域发展格局耦合。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2 表 1 山东省 17 地市区域划分 地区类型特征描述城市数量所含地级城市 东部发达地区7东营、威海、青岛、淄博、济南、烟台、潍坊 中部次发达地区6莱芜、滨州、日照、济宁、泰安、临沂 西部欠发达地区4德州、枣庄、聊城、菏泽 东部地区包括东营、威海、青岛、淄博、济南等七个地级市,以现代服务业、 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形成了若干个具备一定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是全省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是山东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 的支柱、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心。全省人口 100 万以上的大城市以及近 2/3 的省内 “全国经济百强县”均分布于此。 中部地区包括莱芜、日照、济宁等六个城市。该地区分布有全省接近 1/3 的 “全国经济百强县”以及 1/2 的县级市,经济较为发达。经济发展以资源开发和 物流集散型产业为主,对外开放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西部地区包括德州、枣庄、聊城和菏泽四个地级市,是全省的经济活动的低 密度区,不仅城镇数量较少(见表 2),并且城镇等级规模较小,现有的城镇职能 不完善,至今仍缺乏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 表 2 山东省东、中、西部城镇数量分布 地区类型县(县级市、市辖区)数量小城镇数量经济百强县数量 东部6765117 中部374239 西部353261 1.2 城市近域整合与区域发展核心地区的形成城市近域整合与区域发展核心地区的形成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省城市近域整合形成的区域发展核心。该城市群以青 岛为龙头、由济南、淄博、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 8 个设区城市组成, 面积 7.3 万平方公里 ,占全省的 46.6%;2008 年 GDP、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总 值分别达 20302 亿元、1142 亿元和 1360 亿美元,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京 津冀之后的全国第四大城市群3。2008 年该地区包括 67 个县(县级市、市辖区) , 451 个小城镇,设市城市和建制镇数量分别占全省的 62.5%、37.6%;总人口 3905 万,占全省的 43%;城镇人口 1978 万,城市化水平 50.6%。该城市群是山 东对外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的支柱、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心。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3 区内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城镇体系相对比较完整,囊括省内 100 万以上的人 口的所有城市与几乎全部的经济强县。区域内城市之间互补性较强,随着人口规 模的增长、产业的集聚与扩散以及经济区的建设,相互联系逐渐增强,近域城市 组合形态初显。半岛城市群的整合力不仅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镇经济综合体, 还促进了地区功能的整体提升。 目前,半岛城市群整合体在山东省内占据主体地位,是全省高端智能的聚集 地。2009 年山东半岛城市群实现 GDP 占了全省 2/3,其他 9 个地市仅占 1/3。该 地区已成为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以及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的首选区域,极大地提升了省域的核心竞争力。 1.3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强势极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空间强势极化 山东省内的济南和青岛两座城市的极化效应非常明显,主导着区域经济社会 的发展。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山东省“十二五”城镇体系建设规划的提 出,两大城市的龙头作用日益明显。济南是山东内陆的中心城市,处于十分重要 的地位,是山东科研技术中心,拥有比较完善的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物流服务、 旅游接待、房地产、教育产业等现代服务业;软件生产、硬件制造、技术服务等 多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群。青岛是山东省最大的工业城市, 也是中国著名的“品牌之都” 。工业有纺织、机车车辆、机械、化学、石油化工、 钢铁、橡胶、家用电器、啤酒、卷烟等4。 在发展过程中,省内经济、劳动力逐渐向两个城市集中,体现出明显的集聚 作用,城市地理格局不断升级。2003-2009 年两城市辖区的人均 GDP 均高于全省 的人均 GDP(见图 1) 。 2003-2009 年济南和青岛的城镇人口分别增长 44.7和 454,高于全省 28.4的平均城镇人口增长幅度。2009 年济南和青岛两市的第三产业化率分别 51.5和 45.4,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从总体上看,济南、青岛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还不突出。2009 年济南、青 岛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 3351.4 亿元、4890.3 亿元。大连、广州、南京的工 业总产值分别达 1363 亿元、1723 亿元 、1038 亿元。济南、青岛的工业总产值 远胜于这三个城市。但从作为衡量地域经济发展指标消费品零售额的角度来说, 济南、青岛分别为 188 亿元、171 亿元,南京、杭州则分别为 240 亿元、262 亿 元,相比之下差距较大。济南和青岛的中心城市带动和辐射力不强,影响了山东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4 省整体实力的发挥5。 图 1 山东省、青岛市市辖区、济南市市辖区 2003-2009 年人均 GDP 比较 1.4 城市化进程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城市化进程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 近年来山东省城市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两条城市体系带为骨干,以济南、青岛 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市及重点镇四个层次的城市化体系总体框架, 对发挥城镇的整体效能,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东部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初步形成了山东半岛城市群,成为全国东部沿 海五大城市群之一,对提高山东省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山东省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一 般用工业净产值占国民收人的比重来衡量。 “十一五”期间工业化水平已达到 56.3,而城市化水平仅为 48.3。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不仅影响了工业化的 进一步发展,而且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和农业现 代化。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进一步加剧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 距,阻碍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山东省东部地区为沿海开放地区,经济增长快, 以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四市为例,2010 年东部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 70,城镇数量占全省 46.7,城市化水平接近 52.04,而耕地面积、人口分别 占全省的 46.6和 43.1。中西部地区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省比重均过半,工业 总产值仅占全省的 30,2010 年德州、滨州、聊城、菏泽四市的城市化水平仅 有 25.14。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5 2 城镇体系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城镇体系响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 2.1 国际发展环境与省情的变化国际发展环境与省情的变化 2010 后世界经济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短期来看,全球经济、贸易、 投资等将会保持较低增长水平,在原有框架背景下的复苏也将呈现缓慢、曲折的 过程;中长期看,随着危机后有关各国结构、体制和政策调整的深入,全球产业 分工格局、贸易格局、经济力量对比和全球治理结构等都有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和 变化,既会增加我省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蕴含着进一步发展 的重要机遇。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结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充分利用全 球经济低迷的倒逼机制,大力推进工业调整振兴,先后对钢铁、汽车、船舶、化 工、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九个重点产业提出了调整振 兴规划6。 在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背景下,这些措施将进一步加快全省产业结构调整的 速度,促进全省经济开始新一轮更高水平的增长。与 2005 年相比,2009 年全省 人口总量达到 9470 万人,增长 222 万人,年均增速低于 6,新增就业 454 万 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3.39 万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了 85%;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 35894 元,增长了 8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11%,工业品价格指数增 长 8.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增长 10.5%;社会消费总额 12363 亿元,增长 100%;进出口总额 1386 亿美元,增长 80%。 2.2 对接全球经济网络与地缘优势发挥对接全球经济网络与地缘优势发挥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和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的背景下,构建开放的城镇格局 是山东省城镇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山东省开放的城镇体系构建主要体现在全球 和东亚两个层面上: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应加快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转变与重点 城市空间载体功能强化,提升济南、青岛等具有国际意义的节点城市的国际化功 能,培育城镇密集区、大都市区作为基本的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 随着东亚各国相互开放进程的加快,韩日两国都把高新技术定为下一步产业 和贸易政策支持的重点,而制造业由于受本国高昂劳动力和地租价格的影响转移 到海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山东半岛北靠渤海湾,东望太平洋,从地图上看,与 日本一衣带水,和韩国隔海相望,是中国距这两个国家最近的省份,因此山东半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6 岛有条件成为韩日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对山东来说,韩国目前已成为在山东 省投资最多的国家,日本则是山东省第一大出口国。山东与韩日两国在产业发展 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产业结构转 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塑造面向东北亚的开放省 域城镇空间体系7。 通过构建开放的城镇格局,不仅可以实现山东省区域经济与全球产业网络系 统的对接,还能促进其地缘区位优势的发挥,从而为山东省的发展带来更大的机 遇,为全省对外开放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 2.3 省域增长方式转型与经济总量扩张省域增长方式转型与经济总量扩张 在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新型背景下,山东省的发展要遵循消费、投资、出 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规律,促进我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 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遵循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规律,促进 我省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 变;要遵循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经济硬 实力拉动向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共同拉动转变;要遵循经济圈层规律,促进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陆地支撑向陆地和海洋共同支撑转变;要遵循经济内生增长 规律,形成有利于经济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8。而 区域城镇体系功能的高级化演进将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基本途径。 未来山东省城镇体系将建立起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模式, 这就要求区域城镇产业结构体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空间增长向集约化方向调整。 通过城镇体系功能结构调整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以城镇体系功能再造、 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技术要素投入等为动力,促进省域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外 延式增长转向集约与内涵式增长,从而实现经济总量的进一步扩大。 2.4 区域统筹协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统筹协调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目前山东省西部等欠发达地区与重点发展空间的城乡差异日渐扩大,在逐步 调整全省空间发展重点的同时,应加快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城镇空间体系 的合理化调整及整体功能的强化将为省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协调以及城乡二元 结构的缩小提供支撑9。加强落后地区城镇与发达地区的空间联系,通过发达地 区辐射带动欠发达地区发展,培育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市,提升其地区发展的带 动能力以及承接发达地区辐射的功能,能够促进欠发达地区与重点发展空间的协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7 调与互动,提高全省的区域空间和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形成大中小城镇有机协调 的省域城镇格局,增强小城镇在城镇网络系统中的基础作用,优先发展现状基础 良好的农区小城镇,有助于推动乡村地域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进而促进城乡 一体化发展。 实行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城乡二元 结构、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山东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战略选择,是有效落实扩大内 需的方针应对当前经济危机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山东经济社会发 展具有全面的带动作用。首先,制定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从宏观上为城乡 一体化在各方面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和指导方针;支持山东半岛城市群在全省范 围内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形成城市群空间的区域发展极,以区域发展极为核心 点带动全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推动县域成建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3 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响应的路径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城镇体系响应的路径选择 3.1 城镇体系空间合理布局与职能强化城镇体系空间合理布局与职能强化 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围绕打 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极构筑“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的城镇空间格局,推动 全省加快发展10。 “一群”是以青岛为龙头、青岛和济南为双中心的山东半岛城 市群,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全省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区、我 国东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要利用先发优势,依托对外 联系的地缘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参与全球大分工,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 性服务业,实现科学、率先、跨越发展。 “一圈”是以济南为中心的济南都市圈, 是我省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的前沿,同时也是东 部地区拓展对外联系的重要平台,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引导东中西部地区 城市的全面对接。 “一区”是以东营、滨州为中心,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 济区的开发建设,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培植成为环渤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 “一带”是 以日照为对外开放平台,以临沂、济宁为中心,依托人口和资源环境优势,加快 亚欧大陆桥北线地位的巩固和综合开发,壮大鲁南经济带,形成沿海与内陆互动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8 的发展格局,构筑欧亚大陆桥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带。 3.2 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与职能强化中心城市培育发展与职能强化 强化济南和青岛两大中心城市,发挥它们作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组织调度 省内各城市运行的中心作用。首先,做大城市规模,探索新的组织模式。两大城 市要加快城市空间拓展和内城更新步伐,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城市空间扩张统筹 考虑中心城区与通勤圈范围内的城镇,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和其他一体化协调机制 的建立,拉开城市框架、疏解旧城,形成多中心大都市。其次,提升城市功能。 加快青岛国际城市建设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金 融证券、商业旅游等方面加强与国际衔接,努力建设区域性贸易中心、东北亚航 运中心、高技术产业中心、旅游中心,成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龙头、黄渤海地区国 际性城市。济南则充分发挥省会城市优势,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人才密集的有利 条件,努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金融中心、第三,加强两市及与省内外城市的 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壮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即烟台、威海、潍坊、东营、滨州、 淄博、德州、聊城、泰安、莱芜、临沂、日照、枣庄、济宁和菏泽等 15 个设区 城市。要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 域发展。烟台、淄博、潍坊、临沂等城市要发挥本地优势,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 能力;东营和滨州依托黄河三角洲开发战略的实施,加快形成区域开发的龙头城 市;德州、聊城、菏泽通过实施商贸兴边战略,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日照、枣庄、 威海、济宁、泰安要加快发展,城区人口争取早日超过 100 万;莱芜要加强与济 南、淄博和泰安的联系,努力建成鲁中地区的大城市11。 加快县域中心城市发展。要积极推进省管县改革,壮大县域经济,大力发展 县级市和县城,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30 强县(市)要率先发展成为人口集 聚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大中城市。30 弱县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城市规模,提 升经济实力,尽快赶超全省平均水平。其他县(市)要按照资源禀赋、发展基础 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发展成为各具特色、功能完善的小城市。 3.3 重点地区城镇组群式发展与新增长极的培育重点地区城镇组群式发展与新增长极的培育 根据城镇地域邻近性和功能互补性原则,重点建设济淄泰莱、烟威、青潍日、 东滨、济兖邹曲嘉五大城镇组群,整合城镇发展方向,促进整体竞争力提升。济 淄泰莱城镇组群以济南为中心,利用济青客运专线、京沪高速铁路、济青高速公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9 路等快速交通体系,集中发挥同城效应和一体化态势,促进各类要素的快速流动 和重新集聚,加快组群内的空间整合利用,体现集群优势,带动周边章丘、邹平、 肥城等中小城市发展。烟威城镇组群利用城际铁路建设契机,推动城镇定位和项 目建设的相互对接,建成以先进制造、滨海旅游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带动 文登、龙口、蓬莱、长岛、牟平、荣成等周边城镇发展。青潍日城镇组群以青岛 为核心,以潍坊和日照为两翼,以胶州、胶南、高密、即墨等一批实力较强的中 小城镇为基础,共同把青岛建设成为带动日潍地区快速发展的龙头城市。东滨城 镇组群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背景,着眼于 共同打造黄河三角洲双核型强中心城市,通过快速交通体系相互连接,以东城区、 西城区、利津县和滨城区为依托,建成走廊型组合城市。济宁都市区以济宁中心 城区、兖州市、邹城市、曲阜市和嘉祥县城为支点,立足产业转型与跨越发展, 打造以济宁城区为核心的组群式都市区,成为鲁西南地区的综合增长极。 在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将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农村社会将开始向城市社会 转变,城镇化水平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同时,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额投资将 使交通线路、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水平有明显提高,也将开拓新的 城镇化增长空间。此外,各个地方为刺激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将在部分新区位 加强投入。基于此三点考虑,必须对新的增长极提早进行空间引导和培育。继续 对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各种形式开发区的建设进行规划引导,加强对港口、公铁 场站、枢纽机场与支线机场等地区周边建设的管理,适时出台相应产业、财政、 金融等政策,在培育新增长极的同时,避免无序开发。 3.4 城镇发展轴带聚集能力的增强城镇发展轴带聚集能力的增强 依托大运量综合运输通道,根据“点轴”式非均衡发展原理,加快推进“三 横三纵”城镇发展轴线的空间集聚12。 “三横”包括德州滨州东营潍北烟台威海北部横向发展轴、聊城 胶济沿线中部横向发展轴、日菏沿线南部横向发展轴。北部横向发展轴顺应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进入国家战略的部署,依托德州、滨州、东营、烟 台和威海五大中心城市,以德大铁路、大莱龙铁路、龙烟铁路和黄大铁路等为交 通大动脉,培育成为接轨京津冀、带动全省北部经济隆起的城镇集聚轴线。中部 横向发展轴以省内最为发达的胶济铁路沿线为主体,向西延伸到聊城,强化与冀 豫地区的沟通互动,依托胶济铁路、济聊铁路等联系通道,拓展城镇经济腹地。 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聊城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10 南部横向发展轴依托日菏铁路、向西通过兰考在郑州连接陇海铁路和京广铁路, 建设欧亚大陆桥在淮海经济区的北部通道,通过加强与苏北地区合理的竞争合作, 打造鲁南经济隆起带。 “三纵”包括沿海轴线、京沪轴线和京九轴线。沿海轴线依托沿胶新蓝烟 铁路、青烟威城际铁路等交通干线,连通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重点城市, 协调机场、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外参与东北亚地区竞争合作,同时围 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向省内进 行产业扩散与转移,建成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京沪轴线依托京沪铁路和京沪 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