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中国法制史第三章_第1页
西政中国法制史第三章_第2页
西政中国法制史第三章_第3页
西政中国法制史第三章_第4页
西政中国法制史第三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秦代的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并掌握秦的立 法概况,法制内容及司法制度。 第一节 立法概况 一秦法制的指导思想 二立法活动 三法律形式 四云梦秦简及有关秦代法制的几种简牍资料 一秦法制的指导思想 秦朝奉行韩非的法治思想,即以法 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 在该理论指导下,秦统治者又提出 了具体的法制原则: (一)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上; n n 一方面指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另 一方面则指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 (二)“事皆决于法”,一切“皆有法式”; 即要求事情无论大小,都要依照法律办理 ,都要有法可依,一切都要有一个法定模式。 在此思想指导下,秦在统一以前,就建立了较 为完备的法律制度。统一后,秦始皇除把原来 的秦律推向全国外又颁布了新的法律令。史 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初 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放黎民,登兹泰山 ,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 诵功德 。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 法制史人物:秦始皇 n(公元前259-前210)战国 时期秦国国君,秦王朝的第 一个皇帝。姓嬴,名政。公 元前246年,被立为秦国国君 ,时年仅十三岁。公元前221 年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国家。公元前236年亲 政后,任用李斯为相,继续 奉行商鞅变法以来的法家政 策。他继承和发展了商鞅、 韩非等法家的法律思想。 秦泰山石刻残文 秦陵兵马俑图片 秦始皇陵 n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5公里处的骊山北麓 高科技遥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 (三)深督严责,重刑轻罪,乐以刑杀为威; 秦始皇信奉“五德”终始说,认为自己 是水德之君,水性寒,因而其“刚毅戾深 ,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 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史 书上还记载秦王朝“专任刑罚”,“用法刻 深”、“繁法严刑”、“深督严责、重刑轻罪 。”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n 韩非提出“明主之治国,无书简之文,以法 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理论 。秦始皇将这种理论推行于政治法律当中。秦 统一后,曾经颁布焚书令:“史官非秦记皆 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亲烧之。有敢偶 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 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 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 学法令,以吏为师。” 焚书灰堆遗迹 二立法活动 秦朝的立法活动表现为对法律的修 订统一以及制定一些新的法律. 秦朝主要沿用秦国的法律,秦始皇 三十四年由丞相李斯主持“明法度、定律 令”,实现法律的全国统一。秦王朝也制 定和颁布了一些新的法律. 云梦秦简 n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 一号墓地发掘的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 ,共1155枚。竹简所载虽然远不是秦律 的全部内容,但也相当丰富。法律令文 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 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等。 简牍 云梦龙岗秦简 n云梦龙岗六号秦墓发掘于1978年。其包括了283枚法 律简和一枚木牍。考古学家认为“龙岗简主要的法律条 文行用于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至秦二世三年( 前207年)的十四年间。”因此,龙岗秦简中包括的法 律为秦统一以后颁布。龙岗秦简中关于弛道、弩道、 甬道的管理,关于马牛羊的管理、关于田赋税的管理 的律文,基本上可以视为新出。木牍则是迄今为止所 能见到的秦律判决文书的唯一实物。龙岗秦简的发现 说明了秦在统一帝国建立以后,还进行过许多新的立 法。同时龙岗秦简的发现也为我们了解秦律的内容及 其演变过程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湘西里耶秦简 n湘西里耶秦简的发现始于2002年5至6月。这批简共 有36000余枚,其时间在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 年之间,多为官府留下的档案文书,内容包括政令、 各级政府之间的往来公文、司法文书、吏员簿,物品 登记和转运、里程书、郡县设置等等,许多资料从未 见诸文献记载。而其中包括的大量法律文书,不仅对 于我们了解秦王朝建立以后的立法状况有着不寻常的 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了解秦王朝时期实际司法状况也 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通过将之与睡虎地秦墓竹简 、云梦龙岗秦简、青川秦墓木牍、放马滩秦简、王家 台秦简等秦代简牍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 秦代立法、司法的变迁及法制状况具有非常重要价值 。由于目前里耶秦简尚在整理之中,我们相信一旦里 耶秦简正式公布,它将为秦朝法律史的研究带来崭新 的面貌。 n 里耶秦简的整理工作 三法律形式 法法 律律 令令 其它其它 构成秦法律令体系的法律形式 律 令 制 诏 法律答问 廷行事 式 课 程 律稳定的成文法规范 n传世文献中记载的秦律种类 n秦六律:盗 贼 囚 捕 杂 具 秦简中所见的秦律种类 n n 田律 厩苑律 仓律 金布律 关市 工律 均工 徭律 司空 军爵律 置吏 律 效律 传食律 行书律 内史杂 尉 杂 属邦 除吏律 中劳律 藏律 公车 司马猎律 傅律 敦表律 戍律 捕盗律 赀律 蛮夷律等. n 秦律杂抄仿古作品 秦“律” 实例 n 任法(廢)官者為吏,貲二甲。 n 选自秦除吏律 n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赎耐.百姓不当 老,至老时不用请,敢为诈伪者,赀二甲;典 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 n 选自秦户律 n 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其令 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之,日 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 n 选自秦律十八种司空律 令君主或政府某一部门发布命令 n令的地位和效力: n “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 之,弗为,是谓废令.” n 选自睡虎地秦墓竹简 秦诏版铭文 焚书令 n “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 尉亲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吏见之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 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 、种树之书。若欲学法令,以吏为师。” n 选自史记 法律答问 n n 秦朝法律形式之一,是国家对法律的正 式解释.其以问答的形式对秦律的立法意图 诉讼程序以及法律术语进行解释和补充, 具有法律效力. “法律答问”实例 例一: 甲盗钱以买丝,寄乙,乙受,弗知盗,乙论 可(何)也?毋论. 例二: 殴大父母,黥为城旦.今殴高大父母,可 (何)论?比大父母. 廷行事 n 秦朝法律形式之一.廷即官府,行事指 已行之事.廷行事指官府判决,经朝廷确认 ,可以用作断案依据的典型案例. n县衙格局 封诊式 n 秦朝法律形式之一 是关于审判原 则 治狱程式 现场勘验 案情调查等 方面的规定和一些典型案件的范例. “封诊式”实例 n实例一: n【封诊式疠】 爰书:某里的里典送来该里的 士伍丙,报告说:“怀疑是麻风病,将他送到.”讯问 丙,供称:“在三岁时患有疮疡,眉毛脱落,不知道 是什么病,没有其他过犯.”命医生进行检验,丁 报告说:“丙没有眉毛,鼻腔已坏.探刺他的鼻孔, 不打喷嚏,臂肘和膝盖 两脚不能正常行走, 有溃烂一处.手上没有汗毛.叫他呼喊,其声音嘶 哑,是麻风病.” n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疠 实例二 实例二 n【封诊式贼死 】 n 爰书:某亭的求盗甲报告说。在辖地内某处发现 被杀死的无名男子一人,前来报告.当即命令史某前 往检验。令史某爰书;本人和牢隶策臣共随甲前往检 验男子尸体在某家以南,仰身。某头上左额角有刀 伤一处,背部有刃伤两处,都是纵向的,长各四寸。 互相沾渍,宽各一寸,伤口都中间陷下,像斧砍的痕 迹。脑部、额角和眼眶下部都出血,污染了头部、背 部和地面,都不能量出长宽.其他部位完好无伤。 n n身穿单布短衣和裙各一件。其短衣背部与伤口相对处 有两处被刃砍破,与伤口位置符合。短衣背部和衣 襟都染有污血。男子西方有涂漆的秦綦履一双一只 离男子六步有余,一只离男子十步;把履给男子穿上 ,恰相适合。地面坚硬,不能查知杀人者的遗迹。男 子系壮年,皮色白身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腹部有灸 疗旧疤两处。男子尸体距某亭一百步,距某里士伍丙 的农舍二百步。命甲用布裙将男子掩埋在某处,等候 命令。把短衣和履送交县廷。讯问甲同亭人员和丙, 是否知道男子死在哪一天,有没有听到呼喊有贼的声 音? n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贼杀 实例三 n【封诊式出子 】 n 爰书 某里士伍妻甲告曰:“甲怀子六月矣,自昼与闾 里大女子丙斗,甲与丙相 ,丙 甲.里人公丁救别丙, 甲. 甲到室即病腹痛,自宵子变出.今甲裹把子来诣自告,告 丙.”即令令史某执丙.即诊婴儿男女,生发及保之状.又令 隶妾数字者,诊甲前出血及 状.又讯甲室人甲到室居处 及腹痛子出状.丞乙爰书:令令史某,隶臣某诊甲所诣子, 已前布巾裹,如 血状,大如手.即置盎水 中摇之, 血,子 也.其头,身,臂,手指,股以下到足,足指类人,而不 可知目,耳,鼻,男女.出水中又 血状.其一工曰:令隶妾 数字者某诊甲,皆言甲前旁有干血,今尚血出而少,非朔 事也.某尝怀子而变,其前及血出舅甲. n 睡虎地秦墓竹简封诊式出子 实例四 n【封诊式盗自告 】 n 盗自告 爰书:某里公士甲自 告曰:“以五月晦与同里士五(伍)丙盗某里 士五(伍)丁千钱, 毋(无)它罪,以自告,告丙 .”即令令史前往. 实例五 n【封诊式捕 】 n捕 爰书:男子甲缚诣 男子丙,辞曰:“”甲 故士五(伍),居某里,逎四月中盗牛,去亡以 命.丙坐贼人命.自昼甲见丙阴市庸中,而 捕以来自出.甲毋(无)它坐. 第二节 秦代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罚体系 1.生命刑:具五刑、腰斩、车裂、戮、磔、 坑、枭首、弃市、凿颠、抽肋、镬烹、 囊扑、定杀等。 具五刑 n 秦律中规定的死刑适用方法。这是一 种以极端残忍的肉刑与死刑并用的刑罚 。其法为:“先黥、劓、斩左右趾、笞杀 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谤詈 诅者又先断其舌。“ 腰斩死者遗骸 n 法制史人物:李斯“具五刑”案 n(?-前208)战国末期、秦代 政治家,后期法家代表人物 。与韩非一同师从荀况。战 国末期入秦,初为吕不韦舍 人,后被秦始皇重用,历任 郎、长史、客卿、廷尉直至 丞相。他曾协助秦始皇制定 和实施对六国各个击破的战 略。同时,他也帮助秦朝统 治者推行暴政,用严刑峻法 镇压人民。秦始皇死后,又 辅佐秦二世。秦二世二年因 赵高诬陷,被“具五刑“。 定杀 n秦律规定: “疠者有罪,定杀.” “定杀可(何)如?生定 杀水中之谓也.或曰生埋,生埋之异事也. ” n “甲有完城旦罪,未断,今甲疠,问甲可( 何)以论?当迁疠处所处之;或曰当迁所定 杀. ” n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活埋死者遗骸 车裂 n西方中世纪的马裂图 2.身体刑 黥黥 笞笞 鋈足鋈足 宫宫 斩趾斩趾 劓劓 身体刑身体刑 3.徒刑 隶臣妾隶臣妾 候候 司寇司寇 鬼薪白粲鬼薪白粲 城旦舂城旦舂 徒刑徒刑 刑舂:對婦女犯罪施用的一種劳役刑 4.财产刑 赀 律条实例:官啬夫赀二甲,令 丞赀一甲;官 啬夫赀一甲,令 丞赀一盾. 赎 律条实例: 有罪以赀赎及有责(债)于公,以 其令日问之,其弗能入及赏(偿),以令日居 之,日居八钱;公食者,日居六钱. 5.流放刑:迁、谪、戍 6.毛发刑髡、耐 7.株连刑:夷三族、连坐、收孥 (二)罪名 n1危害封建政权及皇权的犯罪。 n谋反罪; n不道罪; n不忠罪; n不行君令罪; n诽谤、妖言罪; n偶语诗书、以古非今、非所宜言罪; n妄言罪。 重点问题:秦律是如何维护皇权和封建政治 秩序的? n 谋反。即阴谋政变或造反,推翻皇帝 或现政权的行为。 n 史记商君列传载“公子虔之徒告商 君欲反,发交捕商君。秦惠王车裂 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 君之家。” n 从量刑之重可以看出,在秦时,“谋 反为最严重的犯罪。 n不道:在秦代“不道”属于政治性犯罪。 n不忠:“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 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 上将王离”。 重点问题:秦律有关思想言论犯 罪的规定 偶语诗书、以古非今; 诽谤、妖言; 非所宜言; 投书; 妄言. “偶语诗书”与“以古非今”罪的由以来 n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 焚 书令中宣布:“敢偶语诗、书者弃 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 n 偶语诗书:即两人在一起谈论古代的经典。 n 以古非今:即以古代的事例为标准来非议当 代的政治和皇帝的行为。 坑儒案 n此案发生在秦始皇三 十五年(公元前212 年)。 n原因: n 侯生,卢生炼丹不 遂而导致; n 秦始皇焚书后为 钳制儒生而导致. 2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 n贼杀伤;斗杀伤。 n因杀伤家人及主人而构成犯罪:“擅杀子”, n“牧杀父母”, “臣强与主奸”. 3侵害公私财产权的犯罪 n群盗。 n窃盗。 n盗徙封。 n匿奸。 盗采桑叶案 n “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 ?赀徭三旬。” n 意思是说有人偷偷采摘别人的桑叶, 所采的桑叶不值一钱 ,查获后司法机关 判罚他服徭役三十天。 n 睡地虎秦墓竹简法律答问 4.危害国家经济管理秩序罪 n匿户:隐瞒户口不报; n弗傅:男子成年不申报; n匿田:税收人员隐匿田租; n逋事:接到服役命令逃走不报到; n乏徭:到期达服役地点逃跑; n失期:不按时完成任务或到期指定地点报到 n不遗程败程租:不按规定足额缴纳赋税. 5.官吏渎职罪 重点问题:秦是如何以法治吏的? (1) 选任实行“审民能,以任吏”; (2)实行“保任连坐”之制; (3)考核上实行“上计制度”及考课制度; (4)重惩官吏渎职犯罪:不直、纵囚、 失刑、不胜任、不廉、吏见知不举. 重点名词 n保任连坐: n 秦代有关官吏任用的一项制度.其规 定担任官吏必须有人保举推荐,但保举者 必须对被推荐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负连带 责任,即“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 之”,以防止任官中发生徇私舞弊之事. 上计制度 n 秦代关于官吏职责考格和奖惩的制 度。它规定地方郡守、县令等职官,每 年年初应确定自己的任职目标,包括地万 财政预算、税收计划等上报中央。年终 时,地方官对自己的施政情况新政绩,包括 户口增减、狱政状况等进行总结并上报, 由中央进行考核并据此予以奖惩。这就 是“上计制度”. n云梦龙岗秦简中有木牍一枚,经释读为: “鞫之,辟死论不当为城旦,吏论失者已坐以 论。(正面右行)九月丙申,沙羡丞甲、史丙 免为庶人。令(正面左行)自尚也。(反面) ” 其是秦朝遗留下来的司法文书实物。它记载 了墓主生前被误判有罪,经乞鞫复审,冤案得 以昭雪,而“吏论失者已坐以论”,“失刑”的司 法官员已经被论处。 6.破坏婚姻家庭秩序的犯罪:重婚 、夫殴伤妻等罪。 n 秦朝禁止“淫佚”之事,秦简中有始皇二十年(前 227年)南郡首腾的文书,这份文书中有:“去其淫僻 ,除其恶俗”以及谴责“乡俗淫佚之民不止”的字句。 n 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的三十七年(前210年) 会稽刻石,特别提到“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 n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寄jia”之罪的记载,有妇之 夫到别人的家里去搞不正当两性关系,不仅要受到官 府重惩,而且妻杀之无罪,所谓“夫为寄jia ,杀之无 罪”。 n n秦简封诊式中有一案例:“奸乙、丙 相与奸,白昼见某所,捕校上来诣之。”这些 均说明秦代非常重视对婚外性关系的惩治,通 奸上严重的犯罪。同时对通奸罪的认定,必须 以直接的确凿的证据为依据,需要现场抓获。 n秦简可见“弃妻不书,赀二甲。”大意是休妻不 登记,罚二甲。 (三)定罪量刑原则与制度 1.区分故意与过失; 2.集团犯罪加重; 3.中止犯罪者减免刑罚; 4.自首减免刑罚; 5.未成年人不负刑事责任; 6.诬告反坐. 区分故意和过失 n法律答问:“甲告乙盗牛若贼伤人, 今乙不盗牛、不伤人,问甲何论?端( 故意)为,为诬人;不端,为告不审。” n 端即故意,不端即过失。故意控告不 实为诬告,过失控告不实为告不审,故 意和过失所构成的罪名不同,在量刑上 ,故意从重过失从轻。 集团犯罪加重 n五人以上共同犯罪为集团犯罪, 集团犯 罪加重处罚。 n秦简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 止(趾),有(又)黥以为城旦;不盈 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 ;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计钱,黥为城旦 。” 自首从轻 n秦简载: n“隶臣妾系城旦春。去亡,已奔,未论而 自出,当治(答)五十”; n“把(携带)其假(借用的官物)以亡, 得及自出,当为盗不当?自出,以亡论” ; n“司寇盗百一十千年钱,先自告,当耐为 隶臣,或曰赀二甲。” n “自出”、“自告”即现代意义上的自首。 n 秦代,自首一方面关系到对行为人行 为的定性,如,携带借用的官物逃亡, 自首的按逃亡罪顶罪,非自首的则构成 盗罪;另一方面可以得到从轻处罚。 刑事责任年龄 n 目前学术界通行的观点是秦律是按照 身高来确定刑事责任的。 实例: n仓律规定:“隶臣、城旦高不盈 六 尺五寸,隶妾、春高不盈六尺二寸,皆 为小”。 n 可见,男身高未满六尺五寸者,女身 高不足六尺二寸者,为未成年。 法律答问 n “甲盗牛,盗牛时高六尺,系一岁复丈,高 六尺七寸,问甲何论?当完城旦。” n “甲小未盈六尺,有马一匹自牧之,今马为 人败,食人稼一石,问当论不当?不当论及偿 稼。” n 据此推论,秦律的量刑原则是根据犯罪行 为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即按“得时”,而不是“ 鞫狱”时的情况处理,因而,秦的完全责任年 龄是身高六尺,相当于十五岁。 诬告反坐:指的是诬告他人要被处以与被诬者因 此所受的处罚相当的刑罚。 n 秦律规定,诬告者以其所告之罪罪之。 n 例一: n 法律答问载“完城旦、以黥城旦诬人, 何论?当黥”. n例二: n “当黥城旦以完城旦诬人,何论?当黥劓”。 n 司考实例: n单项选择题 n1、秦始皇时期,某地有甲乙两家相邻而居,但积 怨甚深。有一天,该地发生了一起抢劫杀人案件, 乙遂向官府告发系甲所为。甲遭逮捕并被定为死罪 。不久案犯被捕获,始知甲无辜系被乙诬告。依据 秦律,诬告者乙应获下列哪种刑罚? (2006年卷 一第15题) n A死刑 n B迁刑 n C城旦舂 n D笞一百 n 答案:【A】 二、民事法律制度 n(一)民事主体地位 n(二)所有权 n(三)债 n(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一)民事主体地位 n 民事主体按等级享受权利,贵族官僚 有广泛的权利,商人、赘婿等被限制民 事权利。 (二)所有权 n1.秦律确立的土地所有权是私人所有权. n2.秦始皇三十一年 颁布“使黔首自实田令”. 确认土地所有权. n3.对盗窃土地“ 盗徙封”行为给予惩罚,保护 土地所有权. (三)债 n1.买卖契约 n2.借贷契约 (四)婚姻家庭与继承制度 1.实行一夫一妻(一妾)制度; 2.夫妻关系比较平等. 女子弃夫逃亡为罪,丈夫与人通奸,妻杀 之无罪,丈夫殴妻依常人治罪. 3.歧视赘婿。 重点问题:秦法律是如何调整封建 经济关系的? n秦代制定了田律 厩苑律 工律 等一系列经济法规,全面调整经济关系. n1农业是经济法规主要调整和保护的对象, 法律对掌握农情,种子使用和保管劳动力调配 等作了详细规定; n2 法律对畜牧业,林业,渔业的调整。 n3 法律对手工业,从产品规格,质量,生产 定额,工人培训等作了系统调整; n4 维护重农抑商的国策,对商业活动进行限 制。 第三节 秦的司法制度 n 一.司法组织 n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司法组织 1.中央主要有皇帝、丞相、御史大夫、廷 尉, 2.地方则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郡、县 政府及官员都有司法权。 秦朝“最高法院“破土而出 2006年月,陕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馆组 建的联合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封土的西南角,发现 了一个大型陪葬坑。经专家认证,此是秦时廷尉 府所在地。 秦廷尉府文官俑 二.诉讼审判制度 1.告诉: 其一,告的含义:揭发,举报,争讼,控告, 起诉. 其二,告者:官、民. 其三,告的类型:“公室告”、 “非公 室告”、 “捕告”、 “自告”等。 重点名词:公室告与非公室告 n 秦律将当事人直接向官府呈诉的案件分为“公室告” 和“非公室告” 两种。 n 公室告指举告他人贼盗行为的告诉。此类告诉官府 必须受理,说明贼盗是秦律打击的重点。 n 非告室告即子盗父母,父母擅杀、刑、髡其子和 奴婢时,若子告父母,奴婢告主人的告诉。此类告诉官 府不予受理,如仍行控告,告者有罪。反映了秦律对 宗法制度的维护。 n 捕告: n捕捉罪犯送往官府告发。 n捕者: n 其一、专门负责地方治安工作的“ 求盗”等; n 其二、犯罪案件的其他发现者。 自告: n犯罪嫌疑人自己到官府投案自首。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