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情态研究_第1页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_第2页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_第3页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_第4页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Interaction between Modality and Situation2007年 第37卷 第05期 作者: 彭利贞, 期刊 ISSN : 1008-942X(2007)05-0051-08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情态动词范畴的界限模糊性The Fuzzy Quality of Demarcation of Modal Verbs2004年 第13卷 第06期 作者: 张秀松, 期刊 ISSN : 1009-7961(2004)06-0022-05情态动词在很多语言中是比较特殊的词类,语言学家们对它的名称、范围、归属、分类等历来莫衷一是,通过分析情态动词的界限模糊性,即情态动词与一般动词,特别是心理动词,情态动词与副词,特别是评注性副词之间的界限模糊性;讨论情态动词内部次范畴界限模糊性的形成原因及多义情态动词在交际中的义项提取来对此加以解释.关键词: 情态动词, 界限模糊性, 心理动词, 副词, | 全部关键词情态语义的非范畴化2007年 第28卷 第11期 作者: 汤敬安, 唐玉玲, 期刊 ISSN : 1673-2219(2007)11-0193-03情态动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其模糊性一直是人们理解情态语义的难点,该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情态动词的子范畴,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非范畴化过程,并且发现情态的模糊性,即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合义,体现为情态动词非范畴化过程的中间状态的模糊性上.关键词: 情态动词, 非范畴化, 模糊性, | 全部关键词情态范畴的语用内涵2008年 第02期 作者: 汤敬安,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7-4937(2008)02-0128-03近年来情态动词成为情态研究的热点和核心问题.传统语义观把语境赋予的意义看做语言本身的意义,静态地研究语言意义.传统语义观混淆情态动词的语用和语义,语用规则把使用中的语境意义看做语用意义.研究证明,情态动词意义是语义和语用的凝结,情态动词的语用渗透到情态动词语义及使用等各个方面,即情态动词语用具有综观性.关键词: 情态动词, 语用内涵, 语用综观性, | 全部关键词会表示可能的分析An Analysis of Possibility Meaning of Hui in Chinese2005年 第20卷 第01期 作者: 苏岗, 期刊 ISSN : 1672-4658(2005)01-0066-03情态动词会有两个基本意义:能力与可能.从情状入手,通过对会+V+O的分析,认为这一组合中蕴涵着事件的变化或活动时,会表示可能意义.关键词: 会, 可能, 情态动词, | 全部关键词情态动词会的语义分析及其主观化2007年 第04期 作者: 吴辉, 期刊 QCode : kszk200704029语言的主观性指话语中体现的说话者的自我表现成分,在语言中无所不在,只是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在含有情态动词会的句子中,除表示实义动词的会和客观描述某人具有某种能力的会外,说话人还可能把自己对能力的体验和认识投射到有关的事物上去,形成了主观性表达方式.本文运用主观化理论对情态动词会的各义项及其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关键词: 情态, 主观化, 能力, 可能, 言语场景, | 全部关键词助动词要的情态语义分析2007年 第01期 作者: 张万禾, 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Modality and Chinese Modal Auxiliaries2005年 第02期 作者: 朱冠明, 期刊 ISSN : 1002-2643(2005)02-0017-05情态是人类语言中一个重要的语法范畴.表示情态意义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但作为一个语法范畴,其内部成员应具有封闭性和基本一致的形式特征.汉语中的情态动词(一般称为助动词)是汉语情态范畴的核心成员.根据国外学者对情态语义的研究,我们可将汉语情态动词分为动力情态、道义情态、知识情态三大类,又可分为表可能性、盖然性、必然性三个等级.这种分类有助于我们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更好地分析情态动词的语义及其发展.汉语单音情态动词语义发展的机制Mechanisms of Meaning Extension of the Chinese Monosyllabic Modal Auxiliaries2003年 第26卷 第06期 作者: 朱冠明,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2-722X(2003)06-0043-06情态动词大都是多义词,同一个情态动词往往被用来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态意义.历时地看,这种多义性是一种情态意义向另一种情态意义演化的结果.汉语单音情态动词也表现出了这种多义性,其语义发展的机制主要是隐喻和转喻,而转喻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关键词: 汉语, 单音情态动词, 语义发展机制, 语法化, | 全部关键词单音动词得的语法化过程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Verb De2005年 第06期 作者: 力量, 解正明,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3-7365(2005)06-0040-04语法化是一个由语法、语义、语用、语音等多元促动的语言发展机制.单音动词得的句法演变经历了由核心动词到次要动词、状语和补语、结构助词,再到词内不可分析的成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得的语义演变经历了由表行为、表心理活动、表抽象语义、表能愿、表情态和表结构意义这样的过程.得的语音演变经历了轻声化和复元音化.得的语用演变表现为它在话语述题中的地位降低了.得的语法化信息在共时平面上被部分存贮.关键词: 得, 句法演变, 语义演变, 语音演变, | 全部关键词须的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Verb Xu(须)2008年 第21卷 第03期 作者: 吴春生, 马贝加,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8-309X(2008)03-0111-06动词须经历了助动词一副词一连词的语法化历程.在须的语法化过程中,句法,语义、语用等因素均起着重要作用.从动词须到助动词须,演变机制主要是扩展,表现为句法结构的复杂化、名词和动词的次类变换;助动词须继续语法化的动因是回溯推理以及语义预设.就语义模式而言,须是沿着道义-认识的路径发展的.关键词: 须, 助动词, 副词, 连词, 语法化, | 全部关键词好的虚化动因探讨2007年 第34期 作者: 余芳, 期刊 QCode : wjzl200734081我们探讨好的虚化动因,主要从最初好作为形容词所具有的特点,语义的主观化,语言的认知,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关键词: 好, 虚化, 动因, | 全部关键词语境作用下的零情态句式Expressions with Zero Modal Element and Its Determination in the Context2006年 第39卷 第04期 作者: 陈少妙, 期刊 ISSN : 1009-3311(2006)04-0080-06情态意义是指介于肯定与否定之间的意义,它表达的是说话者对某个命题的主观态度和看法.其表达形式往往是在句子中加入情态动词、情态副词和小句等情态成分.但是在语言的实践中,有些形式为肯定或否定的句式却也可以传达情态意义,有学者称之为零情态句式.而对于这样的句式只有语境才能确定其是否表达了情态意义.关键词: 情态意义, 零情态成分, 语境, | 全部关键词不定式的主观情态意义及与汉语的对比2003年 第22卷 第02期 作者: 许凤才,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2-5510(2003)02-0024-05本文就动词不定式充当单部句主要成分(即动词不定式句)而使句子附有主观情态意义的情况加以研究.主观情态意义是动词不定式句区别于其它所有模型句的重要特征.动词不定式句的主要情态意义可概括为应该/不应该意义、必然意义、可能/不可能意义、愿望/非愿望意义、合理/不合理意义、绝对祈使意义等六大类.关键词: 不定式, 单部句, 述谓词, 主观情态意义, | 全部关键词可字的虚化研究2005年 第7卷 第04期 作者: 吴媛媛, 期刊 ISSN : 1009-9530(2005)04-0054-03可原是动词,在人们的使用过程中它的词性慢慢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动词逐渐向助动词、意义比较虚的副词转化,后来甚至变成了和一定词结合来表示意义的词缀.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主观化又是语法化的一个动因,主观性因素促动了功能语法化.文章用主观化和语法化研究了可的虚化过程.关键词: 可的虚化, 语法化, 主观化, | 全部关键词好的虚化动因探讨2007年 第34期 作者: 余芳, 期刊 QCode : wjzl200734081我们探讨好的虚化动因,主要从最初好作为形容词所具有的特点,语义的主观化,语言的认知,语法功能,使用频率五个方面加以阐述.关键词: 好, 虚化, 动因, | 全部关键词汉语情态指示语初探2006年 第30卷 第01期 作者: 王世凯, 期刊 ISSN : 1000-5226(2006)01-0130-04情态指示语是我们继事物指示语之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指示语.我们在汉语言和汉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汉语情态指示语的句法表现、功能、语用推理等问题,情态指示语可以分布在定、状、宾、谓语的位置上,可以构成特定的固定结构,有指称、交际、逻辑和语篇功能,对情态指示语的理解构成特定的语用推理.关键词: 语用学, 指示语, 情态指示语:汉语情态指示语, | 全部关键词汉语经济新闻语篇情态系统分析2008年 第10期 作者: 汪小艳, 期刊 QCode : wjzl200810027文章以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理论中的情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汉语经济新闻语篇对情态系统的选择特征,体现语篇对情态系统选择上的限制作用,并通过揭示汉语经济新闻语篇情态系统与语域中的话语基调相对应,来解释汉语经济新闻语篇的情态系统特征.关键词: 语篇分析, 汉语经济新闻, 情态, 语域, | 全部关键词略论人称代词咱的言语行为情态2008年 第04期 作者: 姬凤霞, 期刊 QCode : xdyw-llyj200804024咱是北方口语化的一个称谓词,属于俗语范畴,带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具有丰富的语用情态,既能表达亲密喜爱的情感,也能表达倨傲不满的情绪.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用例中可以看出, 咱在不同的语境中实现了多种可能的语用含意,显示出独有的话语情态.关键词: 咱, 会话含意, 言语行为情态, | 全部关键词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The Extensive Reference of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and Its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2005年 第35卷 第03期 作者: 张春泉, 期刊 ISSN : 1008-942X(2005)03-0106-07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虚指与语境密切相关,并有其心理动因.我们可以指我,我可以用来指我们或我们的、我国等,咱、咱们可以单指我、你等.得体的第一人称代词虚指,有利于引起接受者的注意,有利于激发接受者的代入感,有利于表达者情绪情感的抒发,有助于表达和接受的良性互动以及语言符号与言语使用者之间的关联.关键词: 第一人称代词, 虚指, 心理动因, 语境, | 全部关键词论现代汉语句末情态虚词及其英译-以吧的语篇功能为例Translating Modern Chinese Utterance-Final Particles into English:A Case Study of the Discourse Function of BA2004年 第06期 作者: 屈承熹, 李彬,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0-0100(2004)06-0001-10本文通过语篇标记(discourse marker)及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将现代汉语句末情态虚词吧界定为一个表示情态的语篇标记.其基本性能为说话者的迟疑,其语篇标记功能为对听话者而发及增强与其语境的关联性.从这几个功能出发,不但能对该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多种解释,作合理的推演;而且对该虚词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英译方式,也就不难获得一个有理论基础的解释.关键词: 句末虚词, 语篇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丛书名: 语言与认知文库 作者: 彭利贞 著出 版 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7-3-1 编辑推荐本书运用语义学、功能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讨论了情态及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系统,考察了现代汉语多义的情态动词与其他语法范畴的互动关系,重点探讨了现代汉语动词情状、体、否定等范畴对情态解读产生的影响。本书对语言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有独到之处,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内容简介有些事被认为是可能的,有些事则是必然的;有些事允许做,有些事有必要做,达便是情态(modality)。语言表达这一范畴时,显得非常复杂。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在当代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现代汉语事实为观察对象,对情态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系统、情态动词的范畴地位、特别是情态与其他范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很有价值的探索。视角与研究方法新颖独特、语料丰富翔实、论证细致缜密、观点富有新意,对推动语言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作者简介彭利贞,男,江西会昌人,1965年1月生。1984年牛业于赣南师院。1991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现代汉语专业,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现代汉语语法方向,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汉语言研究所副教授、语言与认知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汉语语法、语义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主持或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目录摘要序绪论第一章 情态语义系统1.1 情态研究回顾1.1.1 逻辑学对情态的研究1.1.2 语言学史上对情态的主要看法1.1.3 对情态的系统研究1.1.4 现代汉语的情态研究1.2 情态及其类型1.2.1 情态的定义1.2.2 对情态定义的分析1.2.3 情态的类型1.2.4 情态类型间的联系1.3 与情态有关的几组概念1.3.1 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1.3.2 语气与情态1.3.3 现实与非现实第二章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2.1 情态动词的范畴地位2.1.1 名称2.1.2 情态动词的范围2.1.3 划定范围的标准2.1.4 典型范畴与情态动词身份的确定2.2 情态动词的功能与分类2.2.1 归类2.2.2 功能2.2.3 情态动词的下位分类2.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义系统2.3.1 两种研究方法的争论2.3.2 单义的情态动词2.3.3 多义的情态动词2.3.4 多义情态动词不同的典型性2.3.5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系统2.4 多义情态动词情态的分化手段2.4.1 意义的阐释:解释成分与被解释成分2.4.2 多义情态动词的主要解释成分第三章 情态与情状3.1 动词的情状与情态的关系3.1.1 动词的情状分类3.1.2 动词的情状对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的影响3.2 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3.2.1 静态情状3.2.2 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3.2.3 静态情状与非认识情态3.3 动态情状与根情态3.3.1 动态情状3.3.2 动态情状与情态的关系3.3.3 动态动词与情态解读3.3.4 动态情状构式与情态解释第四章 情态与体4.1 情态与体的关系4.1.1 体与现代汉语的体4.1.2 情态与体的相互联系4.2 认识情态与体的同现限制4.2.1 现实体4.2.2 经历体4.2.3静态持续体4.3 根情态与体标记的同现限制4.3.1 起始体4.3.2 继续体4.3.3 短时体4.4 “着”与情态动词的歧解4.4.1 “着”的内部分化4.4.2 “着2”与根情态动词的同现4.4.3 “着”的分化与情态动词的歧解4.5 “了”与情态动词的歧解4.5.1 “了”的分化与情态解读4.5.2 “了2”与根情态4.5.3 “了3”与情态第五章 情态与否定5.1 情态的否定5.1.1 否定与其他范畴的关系5.1.2 否定与情态的关系5.1.3 情态否定的类型5.1.4 否定在多义情态动词解释中的作用5.2 “没”的情态外部否定5.2.1 引言5.2.2 “没”的现实性与情态匹配5.2.3 “没”对情态动词的多义滤除5.2.4 动力情态的内部差异5.2.5 对“致能条件”的否定5.2.6 从否定致能条件到否定现实事件5.3“没”的情态内部否定5.3.1 内部否定“没”的性质5.3.2 内部否定“没”对情态解读的影响5.4 情态的双重否定5.4.1 双重否定与情态的双重否定5.4.2 “不M不”5.4.3 “不M没”5.4.4 “没M不”第六章 情态动词的同现6.1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同现6.1.1 人类语言的情态同现6.1.2 汉语的情态动词同现6.1.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同现规则6.2 单义情态动词的定位作用6.2.1 前定位6.2.2 后定位6.3 多义情态动词之间的相互索引6.3.1 同现多义情态动词的相互限制6.3.2 语义组配本身的限定6.3.3 语义组配个案穷尽分析6.3.4 多义情态可能出现的情态组配6.4 同类情态组配与EDD规则修正6.4.1 动力情态内部组配6.4.2 道义情态内部组配6.4.3 认识情态内部组配6.4.4 修正EDD规则结语参考文献后记应该”的多视角研究【英文题名】The Study of the Yinggai from Various Visual Angles【作者】陈嘉嘉;【导师】曾常红;【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字学【学位年度】2006【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湖南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6-07-14【关键词】“应该”; “应该_1”; “应该_2”; “应该说”; “准歧义句”; “多义呈现句”;【英文关键词】yinggai (应该) ; yinggai_1 (应该_1) ; yinggai_2(应该_2) ; yinggaishuo (应该说) ; syntactic quasi-ambiguity; syntactic multivocal presentation;【中文摘要】现代汉语中的“应该”有两个意思,分别可记做“应该1”和“应该2”。“应该1”表“情理上必须如此”或“合情合理”,“应该2”表“估计情况必然如此”。在情态上,它们一个属于道义情态,一个属于认识情态。论文从多个方面对“应该”以及和它有关的一些现象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本文认为,在词性上看,“应该”应看作兼类词,其中“应该1”是助动词,“应该2”当属副词。“应该+VP”结构的性质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综合前人及自己的观点,认为可以把“应该1+VP”分析为述宾结构,“应该2+VP”分析为状中结构。 从“应该”的形成上看,它大约在早期官话时期由“应”和“该”两个词组合而成,当时只有助动词“应该1”用法,现代汉语时期,在“推理”的虚化机制下才语法化为副词“应该2”,这个过程也是一个主观性程度增强的过程。 在对“应该1”和“应该2”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它们在句法表现上有着许多相异性,如它们在否定形式上、在与“是”的搭配情况上、在提问和答问形式上、在与“了1”共现能力上、在与能愿动词搭配和小句的搭配上都有不同;它们在语义上也有相异性,如它们与已然未然的关系、与句子主语和言者.【英文摘要】Yinggai (应该) shows two meanings in modern Chinese, which can be noted as yinggai_1 (应该_1) and yinggai_2 (应该_2) . Yinggai_1 (应该_1) expresses must to do in reason or fair and reasonable. Yinggai_2 (应该_2) expresses something is probably like this . They belong to deontic modality and epistemic modality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discusses yinggai (应该) and some correlated phenomenon from many aspects.Yinggai 应该)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conversion words on the part of speech, yinggai_1 .【DOI】CNKI:CDMD:2.2006.075415【更新日期】2006-09-14【相同导师文献】导师:曾常红导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1 李桂群.广告语言的变异使用及其规范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6)2 邓先军.永州市地名的语言和文化分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6)3 曾娟.“上/下N”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4 滕鹿.报纸新闻标题中“主语时量短语”格式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6)5 杨秀.“发现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6)6 邹卉.汉语涉数结构中的数词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7 董一灵.广告主题语中数词的多角度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8 禹向丽.现代汉语“不A就B”复句句式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9 李雨梅.湖南湘乡仁厚方言的语气词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1)10 谢红桂.现代汉语三项并列名词性成分的顺序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11)现代汉语可能情态研究 在线阅读整本下载分章下载分页下载 【英文题名】A Study of Possible Modality on Contemporary Chinese【作者】徐晓菁;【导师】徐默凡;【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年度】2007【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华东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7-07-13【关键词】可能情态; 情态责任; 命题情态; 附加情态; 情态值;【英文关键词】possible modality; modal responsibility; propositional modality; additional modality; values of modality;【中文摘要】人类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达自我思想、情感的过程。而要正确理解这种思想和感情,我们就要把握住语言中的情态表达。本文的研究内容是包含在我们称之为“大语气观”之下的情态表现。基于这一“大语气观”范畴,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的可能情态及其情态责任的具体体现。 我们描写的现代汉语可能情态,除了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情态动词以及语气副词等词汇手段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形式,如语气词、语气和情态的附加语等词汇手段也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由情态引申而来的情态责任,人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出于多种原因,说话者便会采用许多手段来掩饰他们应当负有的责任。我们分析情态责任的目的就是要透过现象了解本质,从情态责任入手挖掘其中的深层内涵,为语篇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除结语外,本文共分为五节。 第一节“绪论”概括了东西方语言学者对情态以及语气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定义,并且从“大语气观”的角度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 第二节“现代汉语可能情态的情态责任表述框架”是全文的总纲。依据韩礼德对英语情态隐喻表达手段的分类.【英文摘要】When language is being used by human beings, it contains a process of showing ones own thought and emotion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 properly, we need to catch the modal expressions through the language. The content considered in this paper is the modality under a pan-mood point of view.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this paper mainly considers the possible modality and its mod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One key point in this paper is possible modality, which includes mo.【DOI】CNKI:CDMD:2.2007.081901【更新日期】2007-08-17【相同导师文献】导师:徐默凡导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1 吴青.现代汉语肯定性言语反馈成分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2 王媛媛.现代汉语回声话语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3 邱云燕.汉语矛盾修辞格的语义认知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4 翟艳.从认知角度看基本情感的汉语表达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6,(03)5 张奇祺.承诺类言语行为动词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6 徐晓菁.现代汉语可能情态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7 仓晓敏.汉语名词性成分的无指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8 崔静.汉语语用重叠的象似性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9 陶言敏.现代汉语主语从句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10 顾轶.语境知识体的语篇衔接作用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3)汉语“可能”的表达方式研究 在线阅读整本下载分章下载分页下载 【英文题名】Expression Modes of Possibility in Chinese【作者】于准;【导师】吴长安;【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科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字学【学位年度】2006【论文级别】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2006-08-10【关键词】可能补语; V得/不C; 能/不能VC;【英文关键词】possibility compliment; V得/不C; 能/不能VC;【中文摘要】本文中所讨论的汉语的“可能”表达,主要指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词来表示,包括情态动词、副词等;另一种是用“可能补语”来表示。从语义内容上来看,本文的“可能”是指可能或然性的语义。 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角度对表示“可能”的词和可能补语进行考察,力求找出两种表达方式在理论上和实际应用中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本文共分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提出汉语中表示“可能”的方式:表示“可能”的词和“可能补语”。其中对表示“可能”的词按照表达“可能”意义时的程度深浅进行归类和排序,并对两种表达方式所表示的可能或然性语义进行提取。 第三部分从句法的层面对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其充当句法成分的功能、对举使用的特点和连用的特点。 第四部分从语义的层面对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其语义指向的特点和实现语义的条件。 第五部分从语用的层面对两种表达方式进行考察。主要考察其表达的重心和焦点、.【英文摘要】The expression of“possibility”in Chinese of this thesis refers to two kinds of modes: one is represented by words, including modal verbs, adverbs and so on; the other is represented by“possibility compliment”. From semantic content, the“possibility”in this thesis refers to the semantics of possibility dispossibility. The thesis investigates the words and compliments which refer to“possibility”from the three levels of syntax,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n order to find out some features and regu.【DOI】CNKI:CDMD:2.2006.098175【更新日期】2006-11-17【相同导师文献】导师:吴长安导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 张孟晋.浅析句中“强调”的作用及其语用功能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11)2 李青苗.焦点的语义功能、结构特征和认知特点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01)3 张建.“比”字句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01)4 李琳.论现代汉语的程度范畴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4,(01)5 李彦凤.两类双项名词句的制约因素和对比分析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5,(04)6 陈国良.现代汉语时制表达及相关问题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5,(04)7 马宏姝.量词的类特征及名动量的扭结与比较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05,(05)8 张金亮.主谓主语句考察D.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硕士),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