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1页
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2页
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3页
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4页
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四川省成都七中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48分)1、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适当惩罚;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而居2、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某一哲学家的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陶行知。据此判断,陶行知推崇的哲学家是A、程颐 B、王阳明 C、陆九渊 D、朱熹3、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书籍的发展,下面左侧是繁体“书”字,其活字应该是 4、“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由此可见朱熹主张:A 知行合一 B 经世致用 C 发明本心 D 格物致知5、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 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 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 C 建立法治社会 D 实行开明专制6、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该言论旨在A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反对文人参加科举C大力提倡求实学风 D强调加强自身修养7、据旧唐书载:仙芝“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这场战役的文化后果是A唐朝对西域地区统治地位的动摇 B中国造纸术西传阿拉伯地区C中国火药技术西传阿拉伯地区 D中国指南针西传阿拉伯地区8、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到:“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对此话理解最全面最准确的是A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B中国的三大发明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扩张C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创造了条件 D中国的三大发明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骑士阶级提供了有利条件9、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拿来当饭吃”。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A近代中国民众的愚昧无知和固步自封 B科学技术能否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受社会环境的制约C科学技术能否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受价值观念的制约 D西欧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从地域上看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 从内容上看主要重视翻译自然科学著作 从内容上看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增长突出 译书体现了维新派“以日为师”的思想A B C D 11、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C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对中体西用论有所突破12、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主张武装反袁,保卫共和制度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C发动文化革命,启迪民众觉悟 D提倡学术自由,主张兼容并包13、 19001901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活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14、孙中山认为:“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在此,孙中山强调A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以改善民生C民生主义乃三民主义的核心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15、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毛泽东旨在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C强调应坚特新民主主义路线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6、从1952年秋开始,我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新设了北京地质学院,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成都工学院,昆明工学院等学院,院校数量从201所减少到181所。这表明,当时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A彻底改变原有的不合理区域布局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C实现教育为工农服务 D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培养专门人才17、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A抽签选举的局限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C轮番而治的危害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18、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该规定说明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19、从法律上看,英国政府被称为“英王陛下的政府”,首相和内阁是英王的臣仆。而实际上,英王临朝而不理政,从不卷入政治斗争的漩祸,其全部政务活动根据内阁的“建议”执行。这说明A英国法律具有象征性B英王实际对内阁负责C英国政体存在缺陷D英王的法理地位较高20、用格林的话来说,“在英格兰的宪政中寻找线索,来指导殖民地与母国之间的恰当关系,是徒步无功的”,经潘恩、杰斐逊这帮“精英分子”援引法国观念来“启蒙”,猛一醒,有意识地向“一体两面”接缝处捅,母与子拳脚相向,闹到不堪收拾,北美果然“自成一局”,这“一局”非同小可,承上启下,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主要反映在A英格兰宪政丧失了制度领先优势B法国共和制深刻影响到北美走向C英属北美殖民地确立起崭新政体D潘恩等人的启蒙思想发源于法国21、下面是1787年宪法规定的美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力划分情况简表。在此体制下 州政府享有的权力 中央和州政府重合的权力 中央政府享有的权力 调控州内贸易 制定地方性法规 管理结婚和离婚 设立公共教育体制 税收 负责健康及公共安全 控制污染 保护消费者 负责公共设施 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 宣战 制定条约 发行货币 A总统代表联邦且任期七年B政府是各阶级联合专政工具C各州享有不同的民主权力D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得以协调22、1828普鲁士与黑森达姆施塔特(德意志公国之一)建立了关税同盟,1833年与南德关税同盟合并,正式组成德意志关税同盟,同盟内部货币汇率统一,废除一切关税,实行自由贸易。这对德国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影响是A树立了德国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地位B为德意志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和物质基础C德意志国家的政治统一进程由此展开D使德国一跃而成为欧洲政治舞台的强国23、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指出,临时政府不可能给人民和平、面包和自由,目前俄国处于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工人阶级团结农民,团结各国无产阶级,准备在革命的第二阶段取得胜利。这表明列宁的观点是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24、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这一变化说明A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B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C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D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二、材料阅读(3题,共52分)25、(2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 材料三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三对当时促成全国革命高潮的决定因素的看法有什么不同?(8分)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理由。(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方面怎样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7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题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个流动的发展过程。孔子以及后来战国时代儒家,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人的价值,人的完善的品德,以及人性的冶炼。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塞进阴阳家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唐代出现了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同时一些思想家或明或隐地吸取佛学思辨哲学的若干方面。宋明理学在三教融合、渗透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理学一方面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统治,另一方面,理学家发展了早期儒学中重视人的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和重视文化遗产研究的传统。 摘编自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 材料二 在近代早期,儒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现。早期改良派常把某些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置放在儒学名义之下,于是儒学就披上资产阶级文化色彩。后来,著名近代启蒙思想家康有为更自觉地利用他所掌握的西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