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政治课件_第1页
科学技术与政治课件_第2页
科学技术与政治课件_第3页
科学技术与政治课件_第4页
科学技术与政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技术与政治 科技的政治化:首先是政治意识形态对科技的 冲击;第二是科技活动的极端政治化;三是政 治过度干涉科技自身活动 政治的科技化:政治主体依赖现代科技提高自 己的经济实力,体现自己的合法性,增强政治 权力;政治依靠高新科技维持自己的军事优势 ;政治的民主化发展有赖于科技的推动;社会 的法治建设需要现代科技的支撑;当代行政管 理必须与科技紧密结合,实行科学管理。 科技与政治关联的主要内容 一、科学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一、科学技术对政治的作用 1、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2、科学技术的政治意涵 3、科技应用对政治的影响 1、 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1)近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2)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1)近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A、第一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B、第二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 C、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的直接和间接影响:首先,促进了近代 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调整其 次,促进了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再次推动了人的解放和发展。 (2)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A、现代科技革命推进了生产关系的再调整。第一,在所有 制关系上,既确保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又顺应资本关系 社会化的趋势。第二,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的相互关系上, 为了适应生产社会化和专业化的需要,出现了所有权与经 营权的分离,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权开始转移到懂技术、会 管理的经理人员手中,还出现了职工参与管理的各种形式 。第三,在收入分配上,也改变了近代资本主义时代以资 本家主持的初次分配为主导的形式,国家在现代资本主义 的收入分配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B、科技革命促成了阶级关系的变化。第一, 资本所有者即 资本家阶级完全蜕变为一个寄生性阶级。第二,工人阶级 的构成和素质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三,出现了所谓“中产 阶级”。 (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 经济。 职业分布: 专业和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 。 中轴原理: 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 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 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的发展,对技术进 行鉴定。 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2、科学技术的政治意涵 (1)科学认识的政治意涵 (2)技术的政治构成特质 (3)科技应用的政治功能 (1)科学认识的政治意涵 A、社会达尔文主义; B、罪犯人类学; C、基因种族决定论。 (2)技术的政治构成特质 案例 1 :如果人们熟悉美国的高速公路以及它的过街桥 的话,他一定会对纽约长岛 (Long Island )的公路上的过 街桥感到吃惊它是如此低矮,只有 9 英尺高。 原来 ,这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效应:只容许小轿车通过, 而限制公众汽车的通过。这里,作为技术产品的桥,显 示了其政治倾向:那些拥有小汽车的资产者可以自由通 行,但却将那些无产者拒之门外。 案例 2:20 世纪 40 年代末,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们研 制出了一种机械化的土豆收割机,它可以一次一行地收 获土豆,把土豆从地里翻出并拣选出来,然后自动装入 大塑料吊椅以备集中送往加工厂。但这种大型机器只能 适合于收割大片土地上的土豆。由于这种机器的推广, 加州的土豆种植者从 60 年代初到 1973 年由近 4000 家下 降为约 600 家。到 70 年代末,土豆种植的机械化实际上 削减了近 32000 份工作。但大型的种植主则由于效率增 加而大获其利。 3、科技应用的政治功能 (1)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2)技术统治论或专家治国论 (3)科技应用对政治的影响 (1)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 A、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的相关思想。 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息经济、知识 经济、知识创新、国家创新系统、科学 发展观等的反思。 (2)技术统治论或专家治国论 技术统治论主张由科学精英或技术专家 进行统治。一般认为,技术统治论的诞 生主要与两条历史线索有关:第一,随 着劳动分工的增加,产生了一大批高级 技术专家,他们被专门用于组织大型的 社会一技术团体的工作。第二,对作为 整体的技术集合体集中控制的要求。 (3)科技应用对政治的影响 以网络为例: a.网络对政治民主的积极推动作用 b.网络对政治民主可能的负面影晌 c.对网络发展与民主前景的思考 a.网络对政治民主的积极推动作用 网络发展削弱了集权控制的能力:一是 扩大了社群的分化;二是促进了交流的 平等;三是提高了参与的能力。 网络发展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 网络发展凸显了少数派权力。 b.网络对政治民主可能的负面影晌 网络发展可能导致严重无政府状态或者 更加隐蔽的信息集权控制 网络发展可能使有缺陷的技术官僚统治 得到强化 网络发展可能导致信息霸权与阶层差距 的扩大 c.对网络发展与民主前景的思考 技术的发展能够自动带来民主的重建吗 ? 直接民主就是终极目标吗? 如何处理自由与控制的关系?非法侵入 信息系统的黑客是十恶不赦的异端还是 对绝对权力的制约?是个人自由的无限 扩张还是民主政治的平衡器? 案例分析:孙志刚事件、人肉搜索。 科技应用的政治功能 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政治对科学技术的作用 1、科学技术活动本身的政治化 2、政治意识形态对科学研究的干涉 3、政治意识形态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1、科学技术活动本身的政治化 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个政治动物。政治科 学家:钱学森、何祚庥。 真的假文凭。 官学:官多大学问就有多大。 科研活动中的傍大官、傍大款、傍权威 等。 御用文人。 这种状况会带来一定的恶果: 一是学科发展的畸变; 二是造成科技主体角色的扭曲; 三是政治腐败与学术腐败恶性循环; 四是导致科技活动效益受到影响。 2、政治意识形态对科学研究的干涉 纳粹的优生学; 前苏联的李森科事件; “文革”期间对爱因斯坦的批判。 3、政治意识形态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曼哈顿工程; 前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竟赛; 中国的核技术和航天技术发展; “中国芯”; 中国纳米技术和转基因生物技术。 三、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1、科技发展战略 2、关于科技应用的公共决策 1、科技发展战略 这方面内容很多。不再多述 2、关于科技应用的公共政策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应 用后所产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这 样的情况下,有必要针对科技应用的过程及结 果,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促进或限制科技的应 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人类和环境保护。 这方面的政策很多,例如公共卫生和保健政策 、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大坝建设决策等。 现以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为例对此加以说明。 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 合理性分析 基于环境风险评价 引言 一、现行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 及特征 二、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风险评价 三、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合理 性分析 引言:转基因植物 转基因抗虫棉和普通棉对照转基因耐贮藏番茄(左)和 普通番茄(右) 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13亿亩 但是,有关科学在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认 识上存在争论 有学者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安全的,Anthony J.Conner,Travis R.Glare,Jan-Peter Nap, 贾士荣、张启发、石元春等持有这种观点。 另一些学者认为,转基因作物的潜在风险不能 排除,应该采取预警原则,对转基因作物采取 针对性的、特殊的安全评估、预防和控制措施 。Brian Johnson, Philip J.Dale, Catherine L.moyes,钱迎倩、魏伟、薛达元等持有这种 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识比较模糊,各国在制 定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上呈现多种选择。 各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 鼓励的政策 允许许的政策 预预警的政策 限制的政策 没有认认真的 检查检查 ,仅仅 仅仅是象征性 的检查检查 , 或者只是基 于其它国家 的赞赞成而 赞赞成 为为了可说说 明的风险风险 进进行个案分 析的检查检查 ,基于产产品 的预预期用 处处 由于科学上 的不确定性 ,像对对待可 说说明的风风 险险那样进样进 行个案分析 的检查检查 , 基于转转基因 工程的创创新 性 没有认认真的 个案分析的 检查检查 ,生 物安全风风 险险的认认定 是基于转转基 因的过过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制定什么模式 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呢?这就需要在 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价基础上,针对 各种模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进行具 体分析。 一、国家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 式及特征 1、鼓励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2、限制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3、允许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4、预警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1、鼓励式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在政策实践中,一些比较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或是 由于食物问题,或是由于技术问题,采取了这种 模式。 完全忽视转基因生物安全,以比较低的或者不用 生物安全标准,对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进行生物 安全检查或者仅仅采取象征性的检查,盲目发展 转基因技术和推广转基因作物。它们种植转基因 农作物,主要考虑的是农作物所显现的农业特性 ,而很少注意到生物安全方面。1 1Robert L.Paarlberg. The politicas of precau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21 2、限制式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在这种模式下,要么是由于可证实的风险,要么 是由于尚待证实的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对新的转 基因农作物品种不进行生物安全检查而仅仅基于 转基因农作物的新颖性就简单地拒绝转基因农作 物的种植和进入市场。1这种政策模式是另一种 极端,仅仅为了保障生物安全而完全放弃发展转 基因农作物技术。 一些以农作物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采取了这种 政策模式。当然,技术因素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 1Robert L.Paarlberg. The politicas of precau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24 3、允许式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这种政策模式,第一,建立了比较高的生物安全标准,运 用标准化的试验去个案分析、检测新的品种的转基因作物 的风险;第二,对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的检测只是基于产 品本身(product-based)或产品的预期用处,没有考虑产 品的生产过程,即转基因农作物技术的新颖性。因此,不 会由于独特的转基因特性而认为转基因作物比一般作物具 有更多的、固有的、新类型的风险;第三,对转基因作物 环境风险的认定采取“可靠科学”(sound science)原则,认 为在当前的科学水平下,没有发现风险就是没有风险,没 有考虑到假想的、不确定的风险;第四,没有单独针对转 基因作物的法规和单独的管理机构,而把转基因作物与一 般作物同样看待,用传统的方法加以管制。 采取这种政策模式的国家,比较典型的是美国。 4、预警式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 这种政策模式不仅建立了很高的生物安全标准,对新的种 类的转基因作物要进行个案检查(case-by-case),而且这种 政策模式,第一,对转基因作物环境风险的检测是基于转 基因过程(process-based)而不是转基因产品本身,认为由 于转基因过程的新颖性,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是不同寻 常的,传统的检查程序可能会捕捉不到这项工程中的所有 风险,所以需要制定单独的法规和规则,建立特别的管理 机构,以便把转基因作物同传统作物予以区别对待;第二 ,既要考查确定的、具体可证明的环境风险,更要考查假 想的、潜在的风险,这主要是考虑到科学的不确定性以及 科学还未能完全地认识到转基因作物的所有环境风险;第 三,采取预防性的行动,这不是为了解决那些可识别的、 已为人所知的环境风险,而是为了应对那些假想的、还未 被科学证实的环境风险。 现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 转基因农作物技术的发展问题上,都 持谨慎态度,采取了这种预警式的政 策模式。其中最典型的是欧盟,因此 也有学者把这种政策模式称为欧盟模 式。 上述四种模式的合理性怎样呢?需要 我们在评价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的基 础上进行。 二、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价 1、科学认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具有不 确定性 2、一种观点:转基因作物没有比传统农 作物具有更多的环境风险 3、转基因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环 境风险 1、科学认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 具有不确定性 从目前科学对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主 题看,涉及基因工程, “毕竟基因工程研究 是新领域,对于转基因生物出现的新组合、 新性状及潜在的危险性缺乏足够的预见性。 ”1而且存在知识差异和数据缺乏,“知识 差异和缺失的数据(质化和量化)就像是硬 币的两个方面。一些缺失的数据可以通过研 究产生,其他的可能会因为生态系统的复杂 性、出现潜在负面影响的时间框架或者这些 影响的间接特性等而很难获得。” 1李桂英,司克媛,梁万福,王翠花,幸亨泰.转基因农作物的研究现状及安全 性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3),P115 从科学对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的评价方法 看,有关评价的原则和一般模式在生物安 全领域内已经取得一致,而有关风险识别 和风险评估的具体方法尚处于初级阶段, 评估手段多为定性描述,很难进行定量衡 量。 从科学评价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的水平看,“21世 纪之初,世界科学的水平还不可能完全精确地预测 一个基因在一定的新遗传背景中会发生什么样的相 互作用。而且转基因生物是过去人类历史上从未经 历和遇到过的新鲜事物,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 着很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转基因作物在环境中的 行为、边界条件、影响过程和机制、各种因果关系 等都是很不清楚或难以界定的。”1“由于现有科学 研究和知识的限制以及时间的限制,转基因作物对 人类健康是否有危害呢?一时还难以断定,需要充 分的科学依据和长时间的实践检验,需要时间来检 验。”2“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转基因作物 的环境安全性还没有一致的结论,特别是缺乏田间 试验结果,尚不能作出精确的评价。”3 1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p128,p148 2薛达元.转基因生物和食品安全J.苏南科技开发,2003(9),P6 3刘娜,李葱葱,徐文静,董英山. 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 育种,2006,4(1),P13 从科学对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评价的结果看,第 一代转基因生物的一些未知风险,学者们已经选 择性地进行了详细讨论,但是,还有更多的风险 没有讨论,其中包括基因水平转移(HGT),1 而且,最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已经证明,当前使 用的抽样和探测方法可能无法探测食品和饲料中 的转基因材料,2另一篇文章也证明,HGT(基 因水平转移)事件中,可能会带来很严重的公共 卫生后果,不能及时地被探测到,以便采取有意 义的预防行动。3 1 Heinemann J A,Billington C.How Do Genemes Emerges from Genes?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s can Lead to Crit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pecies When Those Genes Begin Reproducing Vertically. ASM News,2004,70:464-471 2 Heinemann J A,Sparrow A D,Traavik T. Is Confidence in the Monitoring of GE Foods Justified?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4,22:331-336 3 Heinemann J A, Traavik T.Problems in Monitoring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in Field Trials of Transgenic Plants. Nature Biotechnology,2004,22:331 -336 结论: 对于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有很多领域的研究被 遗漏,还缺乏足够的资料对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 风险进行准确评价,有些潜在的影响还无法预测 ; 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既不是直接可感知的风险, 也不是能够被科学完全认识到的风险,而是科学 不知道的或科学不能完全知道的,从而在很大程 度上不能确定和达成一致认识的风险。 一句话,科学在认识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上具有 不确定性。1 1薛达元主编.转基因生物环境影响与安全管理南京生物安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 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一种观点:转基因作物没有 比传统农作物具有更多的环境风险 (1)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只是传统植物培育技 术的延续 (2)转基因农作物技术比传统植物培育技术 更具有精确性 (3)转基因农作物技术本身不会产生更大的 风险性 (4)农作物释放所产生的风险不仅仅取决于 技术 (1)转基因农作物技术 只是传统植物培育技术的延续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 优良基因和重组体的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方式来 积累优良基因。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则是采 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 入而实现遗传改良。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是一脉 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1 概括他们的观点,就是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只是在传统植物 培育技术的延续、提高,两者所依据的都是分子生物学和 分子遗传学规律,两者的操作原理也十分相似,即创造变 异、选择变异,所以不会由于所谓的转基因技术的新颖性 而产生新的环境风险类型。 1张启发. 转基因作物:研发、产业化、安全性与管理J. 中国大学教 学,2003(3),P36 (2)转基因农作物技术 比传统植物培育技术更具有精确性 “从理论上讲,植物基因工程中所转的基因是已知的有明 确功能的基因,它与远缘有性杂交中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 其转基因后果应当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在应用上也应更加安 全;”1“转基因对生物体的改造是可以预测、可以用实验 进行分析和可以控制的,可以做到兴利除弊,造福人类; ”2“传统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 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 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 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 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3因此,转 基因农作物技术比传统植物培育技术更完善、更精确,也 更安全。 1贾士荣.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及食品安全性J.生物工程进展,1997, 17(6),P38 2朱作言.克隆 转基因 生物安全J.中国科学基金.2002(1),P4 3张启发.转基因作物:研发、产业化、安全性与管理J.中国大学教学,2003(3),P36 (3)转基因农作物技术本身 不会产生更大的风险性 有人认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说 不上更安全或更不安全。而我认为转什 么基因最终造成了转基因本身是否安全 ,有可能增加安全,有可能产生风险, 但是技术本身没有问题。1 1朱祯.转基因技术新的绿色革命J.养生大世界,2006(10),P9 (4)农作物释放所产生的风险 不仅仅取决于技术 有科学家指出,农作物释放所产生的风险不仅仅取决于技术,“ 生物新特性引起的后果,取决于特定环境,包括基因组环境、 物理环境及生物环境。”1而且他们指出,人们对转基因农作 物风险的认识还受到价值判断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 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一些植物物种在一个环境中( 特殊的生活环境、气候带或者地理区域)可能被看作是严重的 杂草,而在另一个环境中则被认为是一个几乎没有生态学和经 济上的重要性的物种、一种令人喜欢的“野花”或者生物多样性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 1贾士荣.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风险分析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P177 2Anthony J. Conner, Travis R. Glare and Jan-Peter Nap. The releas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into the environment-Part II. Overview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J. The Plant Journal,2003( 33), p23 结论: 转基因作物不会产生特殊的风险,应该 大力发展转基因作物以造福人类。马克 斯特劳斯(MarkStrauss)就说:“需要强调 的一点是,正朝我们走来的生物工程不是 威胁,而是希望;不是惩罚,而是一种赐予 。”1 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1转引自:刘加顺, 孙圣兰.转基因作物的价值及生态、社会影响J.云南师 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P55 3、转基因生物具有不可忽视的环境风险 (1)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具有新颖性 名称原理 方法优点缺点应用 杂交 育种 基因 重组 杂交自交 筛选 出符合要求的 表型,通过自交至 不再发生性状分离 为止 使分散在同一 物种不同品种 间的多个优良 性状集中于同 一个体上,即“ 集优”。 (1)育种 时间长 ; (2)局限 于同种或亲 缘关系较 近的个体 用纯种高 杆抗病与 矮杆不抗 病小麦培 育矮杆抗 病小麦 诱变 育种 基因 突变 (1)物理:紫外线 、射线、激光等; (2)化学:秋水仙 素、硫酸二乙酯等 。 提高变异频率 ;加快育种进 程;大幅度改 良性状。 有利变异少 ,工作量大 ,需大量的 供试材料。 高产青霉 素菌株 转基 因育 种 异源 DNA 重组 提取目的基因 与运载体结合 导入受体细胞 目的基因的检测 与 表达筛选 出符 合要求的新品种 目的性强:育 种周期短;克 服远缘杂 交不 亲和的障碍 技术复杂 ;生态安全 问题 多 转基因抗 虫棉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 “在常规育种的有性杂 交中,由于受有性亲和性的限制,基因来源一般 局限于种内。除有性杂交外,在育种上出现了一 些新技术,例如物理、化学诱变,非整倍体技术 、体细胞变异、细胞融合等。虽然这些技术的发 展拓宽了常规种的基因源,但仍局限于近缘种属 。而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基因可以在动物、植 物、微生物之间跨界相互转移,甚至可以将人工 设计合成的基因导入植物体中实现表达。”1所 以,在这些科学家看来,转基因技术的新颖性主 要在于其打破了物种界限,扩大了植物基因的来 源,转基因作物完全是人类意志的产物,其在自 然状态下是完全不可能产生的。这样的植物释放 到环境中就很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 1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p128 (2)转基因农作物技术具有不确定性 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示意图: 常规育种一般是通过种内有性杂交来实现的,而 植物基因工程则利用农杆菌、基因枪、电激、微 注射等技术将外源性重组DNA导入植物基因组中 。与常规育种技术的高度随机过程相比较,植物 基因工程可将已知功能的遗传物质插入植物染色 体内,因此从理论上讲,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特性 及表型应该可以更精确地预测,在应用上可能更 加安全。但是,“运用转基因技术过程中,要在原 有的生物DNA中随机插入新的外源性目的基因, 这是一个非自然过程,原有生物的DNA片段可能 被打乱重新编排或者直接被删除。在转基因生物 中可发现插入基因的多重复制或额外片断。外源 性基因的插入会破坏生物原有的生物化学途径与 新陈代谢反应,它还会受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诱 发异化现象或效应。”1 1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p5 “外源性目的基因难以真正插入到理想设计的不被 破坏的本体基因的合适位置上;插入位点的随机 性可能引起性状表达变化的随机性,插入位点的 非精确性可能导致不可预测的副作用。随同目的 基因移植转入的还有激活功能基因的病毒启动子 基因和表征转基因成功与否的抗生素标记基因, 这三者还可能相互影响,有可能出现不确定效应 ,如转基因的不稳定性、沉默现象的被诱导、各 种难以预见的副作用。”1“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 的内外变化可能给蛋白质的产生和代谢活动带来 无法预料的影响。换句话说,基因技术不像很多 人论证的那样精确。”2 1曾北危主编.转基因生物安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p127 2Jan Husby,Terje Traavik. 转基因生物潜在不利影响概述 A.见:薛 达元主编. 转基因生物风险与管理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P36 (3)转基因农作物技术产生的 环境风险特征 持续性、滞后性 级联性 扩张增殖性 不可逆性 不确定性 转基因作物所产生的环境风险具有上述特征外,还具 有转基因生物环境风险可能具有新颖性、潜在性、地 方性、多样性、复杂性、长期性、不可预测性等。限 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详述了。 结论: 转基因生物的释放是会产生(潜在的) 环境的! (4)转基因生物的潜在环境风险 的具体表现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植物的“转基因逃逸”(花粉的传播) “转基因逃逸”造成的危害: 诱发害虫和野草的抗性问题 诱发基因转移跨越物种屏障 诱发自然生物种群的改变 基因污染 食物链的破坏 2. 转基因物种作为新物种破坏环境 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它属 于一种新生的外来物种,与自然生物相比 ,因其体内有特殊基因,有更强的竞争性 。比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就会比 一般的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的袭击。长 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就会取代原来的农作 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个问题,在转基 因生物发展的开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 历时很多年才会显现出来,但等问题出现 的时候,为时就已晚了。 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 不利影响 (1)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毒素,对人体 产生毒害作用。 (2)可能含有已知或未知的过敏源,引起 人体的过敏反应。 (3)这种食品某些营养成分或营养质量可 能产生变化,使人体出现某种病症 三、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模式合理性分析 鼓励式的政策模式虽说可以加快转基因农作物技 术的发展,在短期内能产生明显的效益,能解决 一些燃眉之急,比如饥俄问题、贫困问题,但忽 略环境风险一旦发生了环境问题,就会造成严重 的代际不平等。 限制式的政策模式,虽说可以保障生物安全,但 同时也尚失了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现代农业 的机会。 允许式的政策模式,没有考虑到转基因农作物技 术的新颖性,忽视了科学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的潜 在性,显然很难保障生物安全。 预警式的政策模式是合理的。下面以预警式的政 策模式为例加以说明。 (1)该预警式的政策应对的是 转基因生物不确定的环境风险 风险可分为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风险。确定 性风险是指,科学能认识到某件有害事件发生 的概率、范围和严重程度。不确定性风险是指 ,科学不知道某一有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但 已经知道存在这一种类的风险。转基因生物环 境风险就属于后一种风险,而与之相对的预警 式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应对的就是这类风险。 (2)预警式的政策体现了 与不确定风险相对应的预警原则 预警原则具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保护公众 健康和环境,这是预警原则的首要目标。鉴 定潜在的风险。承认科学的不确定性。尽 管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但要采取预防性的行 动,这是预警原则的核心准则。转移举证责 任,即要求有着潜在危险的技术的开发者去证 明要采取的这项活动是必须的以及不存在更加 安全的替代性技术。1由此,遵循这种原则的 转基因生物安全政策具备一定的合理性。 1Katherine Barrett. Applying the precaut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