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课件大全】呕吐_第1页
【医学课件大全】呕吐_第2页
【医学课件大全】呕吐_第3页
【医学课件大全】呕吐_第4页
【医学课件大全】呕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呕吐 概述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 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 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 谓之干呕。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 然分开,故并称为呕吐。干呕与两者虽 有区别,但在辨证沦治上大致相同,所 以合写在一起。 呕吐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或干呕,或无 声而呕吐,或声高而呕吐,甚或呕吐如 喷;或食后即吐,或良久复出,或不食 干呕,或呕吐新之食,或呕吐不化之宿 食,或呕吐涎沫;呕吐之物或多或少 呕吐常有诱因,如闻及特殊气味,饮食不节, 情志不遂,以及寒暖失宜等因素,皆可诱发呕 吐,或使呕吐加重本病常伴有脘腹满闷不舒 、厌食、反酸嘈杂等,呕吐多偶然发生,但亦 有反复发作者其证候特征尚由于寒热虚实之 异,而有不同的表现本病虽以呕吐为主要临 床见症,但往往兼有胃痛、痞满、腹痛等胃肠 症状,反之呕吐之症亦常出现在其他脾胃肠病 证之中,辨证时应分清主次。 呕吐是内科常见病证,除脾胃肠病证之 外,其他多种急慢性病证中,也常出现 呕吐症状可出现于西医学的多种疾病 之中,如急性胃炎、心因性呕吐、胃粘 膜脱垂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 梗阻、十二指肠壅积症、肠梗阻、肝炎 、胰腺炎、胆囊炎、尿毒症、颅脑疾病 以及一些急性传染病等,当以呕吐为主 要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沦治 病因病机 略讲 胃居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 为顺外邪、饮食、情志、脏腑失和, 干于胃腑,导致胃失和降,均可发为呕 吐 1外邪犯胃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气机不利,胃 失和降,水谷随逆气上出,发生呕吐 由于感邪之不同,正气之盛衰,体质之 差异,胃气之强弱,故外邪所致的呕吐 ,常因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但以寒邪 致病居多。 另外,肺失宣肃,虽易作喘 作咳,亦可引动或挟持胃气,肺胃之气 同时上逆,而致呕咳戏呕喘并作。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温凉失宜,过 食肥甘、醇酒辛辣,误食不洁之物,伤 胃滞脾,食滞内停,胃失和降,胃气上 逆,发生呕吐。 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 不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胃中,当 饮邪上逆之时,常发生呕吐 3情志失调 肝主升发疏泄。郁怒伤肝 ,肝失条达,横逆犯胃,则可挟持胃气 上逆,胃失和降。或忧思伤脾,脾失健 运,食停难化,胃失和降,亦可致呕 另外,脾胃衰弱,水谷易于停留,偶因 恼怒,食随气逆,而致呕吐 4脾胃虚弱 脾与胃互为表里,为气机 升降之枢纽。肝主运化,以升为健,若 脾胃素虚,病后体虚,脾失健运,不能 化生精微,停积胃中,清气不升,故可 影响胃气下行,失其和降反而上逆成呕 补充:5.胃中积热. 6.胆胃郁热 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 的基本病机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呕吐的病机关键为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病变脏腑除胃以外,主要与肝脾相关 ,若脾失健运,则胃气失和,升降失职 ,肝失疏泄,则气机逆乱,胃失和降, 均可致呕 诊断要点 (1)起病或急或缓,常先有恶心欲吐之感,多 由气味、饮食、情志、冷热等诱发,或因服用 化学药物,误食毒物而致 (2)呕吐以呕吐食物、痰涎、水液诸物,或干 呕无物为主症,一日数次不等,反复发作常 兼有脘腹不适,恶心纳呆,泛酸嘈杂等症 (3)上消化道x线检查及内窥镜检查,常有助 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类证鉴别 l、反胃 亦属胃部病变,系胃失和降、气逆于 上而成,也有呕吐的临床表现,所以可属呕吐 范畴,但因又有其特殊的表现和病机,因此又 当与呕吐相区别反胃多系脾胃虚寒,胃中无 火,难于腐熟,食入不化所致表现为食饮入 胃,滞停胃中,良久尽吐而出,吐后转舒古 人称“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而呕吐是以有声 有物为特征,病机为邪气干扰,胃虚失和所致 ,实者食入即吐,或不食亦吐并无规律,虚 者时吐时止,或干呕恶心,但多吐出当日之食 2噎膈 虽有呕吐症状,但以进食梗阻 不畅,或食不得入,或食入即吐为主要 表现。所云食入即吐是指咽食不能入胃 ,随即吐出呕吐病在胃,噎属在食道 呕吐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多能治愈 ,预后良好,噎膈伴有食入即吐,则病 情较重,病程较长,治疗困难,预后不 良。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呕吐首先辨虚实。呕吐的病机关键为 胃气上逆。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 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等邪气 犯胃,致胃失和降,气逆而发。发病急 骤,病程较短,呕吐量多,呕吐物多酸 腐臭秽,或伴有表证,脉实有力 虚者由气虚、中阳不振、胃阴不足等正 气不足,使胃失濡养、滑润,胃虚不降 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呕而无力 ,时作时止,吐物不多,酸臭不甚,常 伴有精神萎靡,倦怠乏力,脉弱无力。 2.其次辨呕吐物,吐物的性质常反映病变的寒 热虚实、病变脏腑等,所以临证时应仔细询问 ,甚至亲自观察呕吐物 3.确定涌吐与止呕。呕吐,有时又是人体排出 胃内有害之物的保护性反应,属生理现象,临 证时,故应明确加以区分,不可混淆。而吐法 也是一种治病手段,正如文献所说:“病在上 ,洽当因而越之。”临证时,须加详辫。 治疗原则 : 1.呕吐的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所以其治疗大法当以和胃降逆为本在祛除病 因的同时,和胃止呕。 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 理气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 呕止之效,一般可用降逆止呕之剂,而收邪去 呕止之效 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 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 功即在审因论治的基础之上,辅以和胃降逆 之品,则胃气自和,呕吐即止 2.分清可下与禁下,呕吐之病不宜用下法 ,病在胃不宜攻肠,以免引邪内陷,且 呕吐尚能排除积食、败脓等,若属虚者 更不宜下,兼表者下之亦误 分型论治 1.实证 (1)外邪犯胃 主证:突然呕吐,来势急,与感受外邪有明显 关系。 兼证:感受风寒则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 ;感受风温则发热重,微恶风,咽痛口干;感 受暑湿则面垢肢怠,脚院痞闷,纳呆泛呕,口 粘便瑭,或有低热。 舌脉:舌正,苔或薄白,或薄黄,或白腻,脉 象或浮紧、浮数或濡滑。 分析: 治法:解表疏邪,和胃降逆 针灸治疗 处方:中脘 足三里 胃俞 上脘 内关 合谷 配穴:干呕者灸间使:呕吐黄水者加丘墟 刺法;针用泻法,寒者加灸 方义:中脘、足三里,疏理气机和胃 降逆;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通 阴维脉,手厥阴经历络三焦,阴维脉主 一身之里,故有通调上、中焦气机作用 ,是治疗呕吐的效穴;合谷配风池,可 解表祛风寒灸胃俞、上脘温胃散寒 ,扶正祛邪 (药物治疗) 方药;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 主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得食愈甚,吐后 反快。 兼证:脘腹肿满,暖气厌食,甚则疼痛拒按, 大便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暴饮暴食,或误食不沽之物,伤胃滞脾 ,饮食停滞,胃失和降,故呕吐酸腐腹胀满, 暖气厌食;吐后食滞已去,则吐后反快:大便 或溏或结,气味臭秽,苔厚腻,滑实均为食滞 内停之征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针灸治疗) 处方:下脘 璇玑 足三里 腹结 内关 内庭 配穴:腹胀者加气海 刺法:泻法 方义:下脘,任脉与足太阴经交会穴璇玑 能行气导气而消宿食, 足三里 内关降逆止 呕,腹结除腹痞胀,治便秘,内庭清泻阳明积 热。 药物治疗 方药:保和丸 (3)痰饮内停 主证:呕吐多为清水痰涎,或咳吐痰涎,其 色或白或黄。 兼症:素体肥胖或消瘦,好食肥甘,饮食后 胃中不舒,甚则胃中有振水声,头晕心悸。苔 腻,脉滑 分析: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运化失常,水 湿聚而为痰饮,积于胃中,饮逆于上,呕吐多 为清水痰涎,中焦气机不畅则胸脘痞闷,不思 饮食,痰饮蒙蔽清窍,则头眩心悸,脉均为痰 饮阻于中焦之象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针灸治疗) 处方:章门 公孙 中脘 丰隆 配穴:肠鸣者,加脾俞、大肠俞;心悸加神 门。 刺法;平补平泻法,或加灸 方义:章门,公孙,健脾化饮 (药物治疗) 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主证;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每 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 ,脉弦 分析:精神抑郁,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 失和降,则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情 志不遂则肝郁更重,故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 ,苔薄腻,脉弦皆为肝气犯胃之象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呕 针灸治疗 处方:上脘 阳陵泉 太冲 粱丘 神门 配穴:泛酸干呕,加内关、公孙 刺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脘,宽胸膈,配梁丘平胃止 呕。阳陵泉、太冲疏肝理气;神门宁心 除烦 (药物治疗) 方药:五版教材是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方药:四七汤合左金丸化裁。方中紫苏和胃下 气止呕,厚朴理气宽中,半夏、茯苓、生姜和 胃降逆止呕。黄连、吴茱萸辛开苦降,肝胃同 治,以制酸止呕。若呕吐酸苦明显,也可用柒 芎温胆汤变化而治。 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 2虚证 (1)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胃阳不振均不对 ) 主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 反反复复,或呕吐清涎。 兼证: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 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大便溏薄,舌质 淡,苔薄白,脉濡弱 分析:胃为受盛之官,胃虚不能曼盛, 故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 运化失常,则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 腹痞闷;不能输布精微于全身,则面白 少华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脉漏弱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降逆 (针灸治疗) 处方:中脘 内关 足三里 脾俞 胃俞、章门 关元 配穴:腹痛者,加天枢 刺法:补法加灸 方义:中脘、脾俞,胃俞、章门,俞募配穴 ,调补脾胃,振奋中阳,使其升降功能恢复正 常内关、足三里宽胸降逆,和胃止呕关元 ,补元气而温脾 (药物治疗) 方药:书上用里中丸加减。略 补充: 方药:砂半理中汤加减。 香砂六君子汤: (2)胃阴不足 主证: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或仅唾涎 沫时作干呕。 兼证:口燥咽干,胃中嘈杂饥而不欲食,饮而 不欲咽,舌嫩红少津,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 分析;胃热不清,耗伤胃阴,胃失濡养,气 失和降,故呕吐反复发作,但呕量不多仅唾涎 沫,时作干呕,胃中嘈杂,似饥而不欲食;津 液不能上承,则口燥咽干;舌脉: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处方:脾俞 胃俞 血海 三阴交 足三里 内关 配穴;胃中灼热者,加太溪;干呕加公孙 刺法:针用补法 方义:脾俞、胃俞,健脾胃,以促气血生化; 血海、三阴交补阴以养血,阴液得复。足三里 、内关,和胃降逆。 (药物治疗) 方药:麦门冬汤 其他疗法 (1)耳针 胃、肝、交感、皮质下、神门,每 次取23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 (2)穴位注射 足三里、内关、脾俞、胃俞 生理盐水、维生素B,、维生索Bl:、阿托品 等药物,每次选取23穴,每穴注射o5mi, 每日1次 (3)穴位敷药 涌泉将吴茱萸研细末(适于寒 性呕吐),或用白矾研细末加面粉适量(适于热 性呕吐及食滞呕吐),用醋或水调成膏状,敷1 4小时。 (4)单方验方 频嚼生姜,用于干呕不止及胃寒呕 吐 丁香、半夏各log,加生姜4片,同煎 温服治脾胃虚寒呕吐 鲜芦根250g,切碎,水煎服,治外 感湿邪所致呕吐 预防与护理 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可暴蚀暴食 ,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营养丰 富收消化,注意胃部保暖,顺应四时季 节变化避免风寒暑湿之邪或秽浊之气 的侵袭精神刺激,避免进食腥秽之物, 呕吐剧烈者应卧床休息。 小结 : 综上所述,呕吐当分虚实两类外邪、饮食 、情志、脏腑虚弱,都可引起,实者为邪气犯 胃虚者多脾胃虚弱,或虚实兼夹,相互转化 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基本病机一般暴 病呕吐多属邪实,治宜祛邪为主治疗大法为 和胃降逆,但应审因论治,不可盲目使用重镇 降逆之品,以免留邪,应在解表、消食,解郁 ,化痰、补虚等治法基础上辅以和胃降逆之 品标本兼治,则胃气安和,呕吐自止 吐酸 吐酸是指胃中酸水上泛的症状,又叫泛酸, 若随即咽下称为吞酸,若随即吐出称为吐酸。 可单独出现,但常与胃痛兼见吐酸不仅有热 而且亦有寒,并与胃有关又说明与肝气有关 本证有寒热之分,以热证多见,属热者,多 由肝郁化热,胃夫和降所致;因寒者,多因肝 郁犯胃,脾胃虚弱而成但总以肝气犯胃为基 本病机 (1)热证 主证:吞酸时作,嗳腐气秽,口臭,胃脘闷 胀,两胁胀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咽干口 渴,舌红,苔黄 分析:肝火犯胃,胃气失和,浊气上泛而见 吞酸、吐酸,嗳腐气秽。肝脉布胁肋,横逆犯 胃,故胃脘闷腹;肝火上炎,故心烦易怒,口 干口苦。 治法:清泄肝火,和胃降逆 (针灸治疗) 处方:阳陵泉 太冲 中脘 内关 足三里 刺法:泻法 (药物治疗) 方用左金丸加味。 处方举例 黄连6 吴茱萸3 煅瓦楞15 乌贼骨15 川贝母6 山栀10 青皮6 连翘10 焦三仙各10 (2)寒证 主证;吐酸时作,得温按则舒,饮食 喜热,四肢不温,疲倦无力,大便溏, 舌淡苔白,脉沉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