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19 桃花源记练习 长春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 桃花源记练习 长春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 桃花源记练习 长春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19 桃花源记练习 长春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20.桃花源记一、基础演练1、填空。(1)本文作者:_,一名_,字_,自号“_”。私谥“_”。_著名田园诗人。我们还学过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文章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因不满当时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本文选自_。桃花源记本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_。(2)本文的行文线索是_。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悉如外人 悉(全、都) (2)便扶向路 向(沿、顺着)(3)林尽水源 尽(消失) (4)寻病终 寻(随即,不久)(5)芳草鲜美 鲜美(鲜艳美丽) (6)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7)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8)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名词作动词)3、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4、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5、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二、拔高过关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6、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8、第一自然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用?9、渔人离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花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0、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三、思维拓展11与当今社会相比,你是喜欢“桃花源”,还是喜欢当今社会,为什么?四、模拟演练(共13分)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适:满足。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畜:同“蓄”。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12、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4分)渔人甚异之( ) 阡陌交通( )颖脱不羁( )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13、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2分)答:14、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答:15、翻译下列句子。(4分)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译文:参考答案1、(1)陶渊明,潜,元亮,“五柳先生”,“靖节”,东晋,陶渊明集,序。(2)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2、(1)全、都(2)沿、顺着(3)消失(4)随即,不久(5)鲜艳美丽(6)同“邀”,邀请(7)整齐的样子(8)做标记,名词作动词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余人)皆出酒食。(渔人)停数日,(渔人)辞去。4、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5、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6、A。7、(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8、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美好作了铺垫。9、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告诉人们世外桃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虚构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慨叹。10、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1、喜欢当今社会。因为“桃花源”带有明显的原始共耕的痕迹,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复古倾向,是不能实现的空想;而“当今社会”是高度文明、极度繁荣的社会,是“桃花源”无法比拟的。12、对感到惊异 交错相通 束缚,约束 停止(4分)1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2分)14、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15、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