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1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2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3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4页
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学生就要走出校门的时候,班级工作仍要坚持德育先行,继续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行为规范等的教育,认真落实学校、学工处的各项工作要求东北三省三校2017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题(扫描版)2017年东北三省三校第一次模拟试题语文答案1C(偷换概念。“德”与“礼”相互为用,不可分割,而非“仁”与“礼”;政治上最大的“理”是“仁” 政,而非“仁政”离不开“礼”。)2D(曲解文意。“君臣父子”关系并非千年不变;而原生儒家的这种关系是推不出后世的“三纲五常” 中绝对专制的理念来的。)3B(曲解文意。“原生儒家并不讲君权、父权”错,原文讲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行其责,这是 原生儒家的君权、父权。)4.D.(A“白寿彝先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是这一伟大事业的最高峰”,最高峰表述有误。B“白寿彝先 生总主编的中国通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学术界的欢迎”,偷换概念,不是中国通史,而是中 国通史纲要。C理解有误。“一扫老年人的暮气”“变得”在文中无依据。)5.周恩来总理提出要编写中国通史的任务。 白寿彝出访巴基斯坦时受到国际友人的鼓舞和关注。 挚友及学界同仁的鼎力相助。6.作为史学家的民族使命感。他将撰写通史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中国通史编撰长达20年,他一直坚持将书稿审阅修改完成;他 在“双目失明”的状态下,采用耳听口述的方式,坚持写作和审阅。 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编撰过程涉及的人员众多,而他承担了所有的组织协调工作。 严谨的治学精神。白先生非常认真,在审稿过程中,遇到任何疑点,一定要核实。(每点概括1分, 分析1分,3点即可)7.AE(A项强加因果。E项无中生有,就没有明暗两条线索。)8.忠诚勇敢。连长跟他说有两条路时,他选择了陪连长战斗到底。为人憨厚。文中有对他的肖像描写“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枪法精准。连长让他射击谁,都是一枪命中;最后三枪也是准确无误。机智变通。他在连长死后故布疑阵,引敌人上钩,消灭很多敌人。他没有死守与连长的约定,改变主意决定留得有用之躯,为连长报仇。(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得4分。每点必须由概括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只有举例不给分,只有概括也不给分。)9(示例一)以“第三条路”做标题更合适。使主人公丁二娃形象更加鲜明。连长指出了两条路,丁二娃却找到了第三条路,从而表现出他的脑筋灵活、善于变通。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完题目,读者在阅读中就会有意识去寻找“第三条路”,但谜底却直到结尾才揭晓,有戏剧化效果。有利于深化文章主旨。文章赞扬了丁二娃坚定而又善于动脑的战斗精神,“第三条路”正是对这种精神的集中表现。(示例二)以“英雄”做标题更合适。有利于突出主人公群像。本文中的主人公不只丁二娃一个,连长也是主人公,用“英雄”做题目更有概括性。英雄事迹贯穿全文情节。全文都是围绕两位主人公的英雄表现来写的,文题相符。有利于凸显文章主旨。连长以身殉国,丁二娃全身而退,结局虽然不同,但都是值得赞扬的大英雄,表达了对他们的礼赞。(人物,情节,主旨各2分,观点1分,理由1分。认为哪个合适都可以,但不明确写认为哪个更合适的扣1分。)10.C11.B(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12.C(王禹偁奏言,李觉不应该居史职,而非大力举荐他)13. (1)译文: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因”“张”“别”各一分,句意两分)(2)译文: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意”“宿”“就”“叹伏”各一分,句意一分)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太平兴国五年因通晓九经被举荐,开始做官担任将作监丞、建州通判,任期将满,建州百姓请求让他留下,皇上下诏书褒奖他,晋升做左赞善大夫,掌管泗州,转任秘书丞。宋太宗拿孔颖达的五经正义下令让孔维和李觉校定。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命令李觉布置将京东各州粮草运往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鱼袋(五品官职)。雍熙三年,和右补阙李若拙一同出使交州,黎桓对他说:“这地方山川艰险,中原的人忽然到这里,难道不疲倦吗?”李觉说:“我们的国家疆土有万里之广,郡县有四百个,土地有平坦的,也有险峻的,这样的地方哪里值得说呀!”黎桓不说话,神色沮丧。李觉出使回来,很久之后晋升为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皇上讲学。李觉说:“您高高在上,我怎么敢就登上讲说之位呢。” 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要旨,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不久李觉进献论时务的对策,皇上对他十分嘉奖。这年冬天,凭主管官员的身份在史馆当值。右正言王禹偁进言说:“李觉只是能通晓经书,不应当就这样担任史官职务。”李觉模仿韩愈的毛颖传写了一篇竹颖传来献给皇上,宋太宗赞许他,因此搁置了王禹偁的奏章。淳化初年,皇上因为经书的版本被田敏擅自删去了许多字,任命李觉和孔维详细校定。淳化二年,详细校定的春秋正义完成了,改任水部员外郎、做国子监判官。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请假期满,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直到去世。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雉兔首足的计算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繁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完成,果然精巧简便了。吴淑怀疑(猜测)他是预先做好的,就用其他的方法来测试他,他都能够立即完成,在座的人都赞叹佩服。14.CE(C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E“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15. 答: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每点2分,其中思想感情和结合诗歌分析各1分)16.答案:(1)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春花秋月何时了17.B(囊萤映雪,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此处望文生义。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此处对象语境不合。流光溢彩,流光:流动、闪烁的光彩,溢彩:色彩象要溢出来。多用于形容车灯、霓虹等,有时候也用来形容时装表演和珠宝。今非昔比,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处不合语境。可圈可点,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也引申为事物值得称赞。焚琴煮鹤,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18.B(A,句式杂糅,去掉“前来参加比赛”;C,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服务”后加上“的工作”;D,语 序不当,“让学生”放在“不仅”之前;“不仅”“而且”所在分句调换,应为递进关系。)19B20.总是和世界建立某种关系 而非与整体世界的关系 所谓人的信仰生活(人拥有信仰生活)21.根据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销量数据,评选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