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 模块综合专练 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_第1页
中考历史复习 模块综合专练 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_第2页
中考历史复习 模块综合专练 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_第3页
中考历史复习 模块综合专练 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_第4页
中考历史复习 模块综合专练 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带领班子成员及全体职工,积极参加县委、政府和农牧局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同时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全面提高了自身素质,增强职工工作积极性,杜绝了纪律松散世界现代史判断题专练1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符合了当时苏俄的国情。()(2)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国家资本主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苏联(苏俄)把新经济政策中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贯穿始终。()(4)新经济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俄布(共)十大的召开,决定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5)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工农业逐渐恢复到一战前的水平。()2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材料一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公斤,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公斤还要低。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材料二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统计表年份1981年1985年1986年1988年1989年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3.2%2.8%2.45%4%苏联兴亡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农业集体化运动体现了苏联以国家为核心的特点。()(2)农业集体化运动提高了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3)义务交售制是为了保证国家军事化所需资金。()(4)斯大林领导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5)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呈现的下降趋势有一定的联系。()3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华盛顿会议后,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2)巴黎和会上列强决议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3)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在华盛顿会议上受到了损害。()(4)20世纪20年代初,帝国主义战后国际秩序形成了,这是一个不公平、矛盾、脆弱的新秩序。()(5)凡尔赛和约使德国的领土被缩减、殖民地被瓜分、军事被削弱,它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秩序。()4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自1931年起,日本对外侵略的口号经过了一个演变过程。1931年初,日本大肆宣扬“满蒙”(中国东北和蒙古地区)与日本有着特殊关系,提出“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的口号。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宣称战争的最后目的是建设“东亚新秩序”,“日满华”建立起连环互助关系。1940年7月,在纳粹德国席卷西欧后,日本内阁确定了南进政策,把侵略矛头指向法国、荷兰、英国等国在东南亚的殖民地,提出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不久,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将其改称为“大东亚共荣圈”。摘编自日信夫清三郎日本外交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日本侵略口号是随着侵略战争进程而变化的。()(2)1931年日本把侵略口号付之于实际行动。()(3)1938年日本提出的侵略口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建设“东亚新秩序”。()(4)1940年,日本侵略口号的改变受到了纳粹德国的影响。()(5)“大东亚共荣圈”未影响英国在东南亚的利益。()5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大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相应于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直到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谋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摘编自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美国在罗斯福上台前出现了农产品过剩的局面。()(2)罗斯福政府的改革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特点。()(3)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有减少耕地,缩减农产品产量,限定农产品价格,政府补偿农民损失。()(4)罗斯福政府对农业的调整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5)罗斯福政府对农业的改革有法可依:全国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年代尺第二次世界大战由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系列地区性局部战争逐步扩大演变而成的。这是区别它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的一个重要特点。从1931年到1939年的局部战争,中间经过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我国东北德国吞并奥地利、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等。在此期间,英法等西方国家纵容法西斯侵略的绥靖政策,无疑助长了法西斯侵略的嚣张气焰,加速了世界战争的全面爆发。在局部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上处于孤立少援、被各个击破的境地。德意日等国的侵略行动未得到有效阻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最终走向崩溃,世界大战爆发。摘编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现代历史专题30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二战爆发之前,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英法等西方国家一再妥协退让。()(2)未能有效防止局部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是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的历史教训。()(3)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4)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5)1945年,德国投降,标志着二战的结束。()7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材料一大事年表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89年1990年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1991年12月苏联正式解体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苏德战争的爆发标志着二战的扩大。()(2)苏联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3)材料二中对冷战的评价是完全错误的。()(4)“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5)苏联在1989年1990年发生了激烈的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这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8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材料一1970年美国与欧共体各国比较(单位:亿美元)国家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国民生产总值欧共体各国885270486美国4261179741970年美国、日本、西德、法国比较国家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37.8%9.45%10.1%6.5%100%出口贸易15.2%6.9%12.2%6.4%100%黄金外汇储备15.5%5.2%14.6%5.3%100%材料二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欧共同体和日本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同盟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表现在西欧六国和日本外交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美国再也不能像战后初期和20世纪50年代那样,在西方阵营颐指气使,发号施令。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材料反映了美国在西欧和日本的控制力已不复当年。()(2)材料一中20世纪70年代的欧共体各国在各个方面已超过美国。()(3)欧共体的成立体现了西欧在外交上独立自主的倾向。()(4)日本在1955年后的近20年间经济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5)欧共体、日本、美国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导致了它们政治关系的变化。()9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经济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围内的资金、技术、产品、市场、资源、劳动力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次迎接机遇和挑战的机会,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有利于减少国际冲突据统计,1965年世界上7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7个最贫穷国家的19倍,而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贸易自由化所创造的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往往出于本国战略利益的考虑,为了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不受污染,而把大量的污染源工业都放在海外,既消耗了他国的资源,还污染了他国的环境。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括号内填“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括号内填“B”;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填“C”。(1)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在冷战结束以后。()(2)材料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差距在缩小。()(3)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和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4)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呈现了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的经济格局。()参考答案1.(1)A(2)A(3)B(4)C(5)C2(1)A (2)B (3)B (4)C (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