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7单元 30《诗词五首》教学课件 (新版)语文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 行路难(李白 ) 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韩愈) 咏煤炭(于谦 ) 虞美人(李煜) 破阵子(辛弃疾) 行路难 作者:李白 作者介绍 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著名的大诗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 安东),隋末,其先人流这遇碎叶(今巴 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李白即生于 此。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李白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 博学广览,并好行侠。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其间 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任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 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失败而受牵累 ,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背景介绍 行路难古代乐府杂 曲歌辞。 722年诗人应昭 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 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 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 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 时,写下这首诗。 课文感知 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课文朗读 课文感知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清酒:清而纯正的酒 斗十千:形容价贵 珍羞:珍贵的菜肴 直:通假字,通值 课文感知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箸:筷子 四顾:往四下看 茫然:失意的样子 课文感知 欲渡黄河冰塞川 , 将登太行雪满山 。 冰塞川:河水结了冰 太行:太行山 课文感知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闲来垂钓碧溪上:引用 了吕尚的典故 忽复乘舟梦日边:引用 了商朝时的典故 闲来:空闲的时候 忽复:一会儿又 课文感知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歧路:岔路 今安在:如今在何处 课文感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 直:一直 云帆:高高的船帆 济:渡 课文分析 小组讨论:诗歌分为几层 ? 1 1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美食难下咽,拔剑心茫然 2 2仕途受阻,渴望重用仕途受阻,渴望重用 3 3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叹行路难,述信念追求 三层:三层: 这首诗充满了隐喻。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 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退而求 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扬雄那样,以 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 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 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 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 入长安求仕无路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 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 课文分析 行路难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课文分析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 山山 名 句 赏 析 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 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在比喻 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课文分析 名 句 赏 析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 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 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 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现在常用这兩句诗表达自己 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 想抱负的坚定的信念。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 拓展训练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拓展训练 1 1、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都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 2 2、都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都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歌风格: 夸张、用典,内容跳跃。夸张、用典,内容跳跃。 行路难虽抒发诗人的苦闷彷徨行路难虽抒发诗人的苦闷彷徨, ,但悲愤中不但悲愤中不 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宣更侧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宣更侧 重抒发怀才不遇、放纵不羁的感情。重抒发怀才不遇、放纵不羁的感情。 你能看出此诗与行路难有何异同吗?你能看出此诗与行路难有何异同吗? 相同: 不同: 咏煤炭 作者:于 谦 课文引入 你了解煤吗? 你了解煤的开采吗 ? 视频点击 作者介绍 13941453,字廷益,钱 塘人。永乐进士。宣德时 ,官至兵部右侍郎、左侍 郎、大理寺少卿。代宗即 位,拜兵部尚书,加少保 。英宗复辟,被害。万历 忠,谥忠肃。有于忠肃 集。 于谦 于谦 课文感知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背景音乐 朗读课文咏煤炭 课文分析 咏煤炭 【于谦】 凿开混沌见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原指世界还 没有开辟以 前的状态。 这里指大地 。 诗意探究 指煤 炭。 借指 煤炭 有深层 的情意 。 咏煤点题 课文分析 咏煤炭 【于谦】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诗意探究 煤炭燃烧给人 们带来温暖, 就象春回大地 一般 广大的样子 。 指炉火能够冲 破沉沉的黑夜 。 名句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 功能之大 课文分析 咏煤炭 【于谦】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诗意探究 鼎:炊具; 彝:祭器。 鼎彝,引申 为国家朝廷 的根本。 原本 煤炭燃烧 生成的力 量。 古人以为铁 石蕴藏在地 下可以变成 煤炭 意思:铁石虽 然变成了煤炭 ,但它依然造 福于人类。 象征意义: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 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 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忠心。 课文分析 咏煤炭 【于谦】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诗意探究 老百 姓 表现作者为国为民的抱负 。表达 了为了老百姓能享温饱,愿意像“ 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烧自 己,至死也要为国出力的决心。 只 课文小结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言志,表 现其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国为民出力献身的 高风亮节。于咏物中巧妙结合着抒怀。 第1句:咏煤炭点题。 第2句:正面抒怀。 第5句: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 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 炭的作用方面比喻。 第6句表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 第7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 杜甫“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 拓展训练 石 灰 吟 【于 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比较于谦的 石灰吟 与本文在写 法上与内容 上何异同? 阅读比较 拓展训练 作者歌颂石灰、煤炭,都 运用了托物言志。 相同: 不同:诗抒发的是要保持高洁品性、 不畏艰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诗则寄托了作者甘愿牺牲、无 私奉献的精神,不是赞己。两首诗 的立意不尽相同。 虞美人 作者:李 煜 课文引入 知道这首歌的词 作者是谁吗? 音乐点击 v李煜 即李后主,南唐最后 一位皇帝。 公元975年宋兵攻 破南唐首都金陵, 李煜投降, 从此过着以泪洗面的囚徒生活 。亡国后,他的词作多抒发亡 国之思,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后因本篇虞美人的 演唱,激怒宋太宗,被其毒死 。 v后人评价李煜:“做个才人真绝 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作者介绍 课文感知 听读课文,思考本文抒写了一种什么 样的情感? 课文朗读 课文感知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 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首词采用白描 的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 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 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 意境。 课文分析 “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 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 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 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 了春花秋月无尽无休,反而 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 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 课文分析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 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呢? I.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 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 等等。 II. 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 欢乐、尊严、权势、自由 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课文分析 “小楼昨天又东风”中“又”字表现了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 归宋后又过了一 年, 时光流逝, 季节变换,人生 短暂,复国之梦 逐步破灭。 课文分析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词人深沉的慨叹。夜阑人静,幽禁在小楼中 的人,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月光中 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 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 此句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 无所顾忌的个性和纯情而深沉的感情。 句意: 情感情感: 课文分析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 “只是只是”表现出词人什么感情? 句意句意: 遥望南国,雕栏和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 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 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昔日宫殿 已斑驳褪色,面目全非了。 情感情感: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惆怅之感 课文分析 在这首词中,哪个字可作为“ 词眼”? 改 改朱颜 改国君 改辱荣 名句赏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的名句。形象生动而又含蓄 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 达出来了,极富感染力和象征性。 名句 赏析 课文总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 问天问天 问人问人 问自己问自己 春花秋月何时了? 雕栏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以愁思贯穿始终 课文总结(学生阅读)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 未有人写过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 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 事变迁,哀叹人生短暂的情绪。因 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 他采用了唐五代少用的白描手法, 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他独 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 流的大家。 拓展训练 讨论: 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 ?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本文中的“月”有 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我寄愁心与明月。 歌曲欣赏音乐点击 破阵子破阵子 作者:辛弃疾作者:辛弃疾 课文引入 辛弃疾:字幼安,号 稼轩。他一生以抗金报国自 任,理想不能实现,遂将满 腔忠愤全寄予词。其词悲壮 雄放,词风慷慨悲壮,抒发 爱国精神,且题材广泛,风 格多样,技巧繁复,代表了 南宋词的最高成就,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稼 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 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 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 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 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 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 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 国。 课文感知 凭借自己的听觉,想一想 本课的语言风格是什么? 之 朗读欣赏 课文分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举灯或拨 亮灯光 梦醒时各营 的号角声连 成一片 课文分析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 声,沙场秋点兵。 指乐器 指演奏 检阅军队 泛指 酒食 指部下 、 军队 课文分析 名马 雷声 收复中原 的大业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 名。可怜白发生! 活着时的 功名和死 的名声 完 成 课文分析 阅读上阕,思考: 1、一、二句写了“我”的哪些活动?梦见了什么? 2、三、四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3、“沙场秋点兵”中哪个字用得好? 第一句连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的动作,塑造了 一个壮士的形象。“醉”和“梦”表现出战斗的场景是 回忆出来的。 对偶。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营,表现了将 军及战士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秋”,写出了肃杀的气氛和作战时的季节。 课文分析 阅读下阕,思考: 1、哪些句子写战争的画面?哪些句子写了作者 统一祖国的愿望? 2、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 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 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当 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