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13讲 简单机械试题_第1页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13讲 简单机械试题_第2页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13讲 简单机械试题_第3页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13讲 简单机械试题_第4页
中考物理考点复习 第13讲 简单机械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们在这里,召开私营企业家联谊会,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渝中工商局、渝中区私营企业协会,祝各位领导新年快乐、工作愉快、身体健康,祝各位企业家事业兴旺 第13讲 简单机械 第1课时 杠杆、斜面 命题点1 杠杆分类 1(2013河北)如图所示的工具中属于费力杠杆的一组是(C) A B C D 命题点2 杠杆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2015河北)如图所示,将边长为10 cm的正方体合金块,用细绳挂在轻质杠杆的A点处,在B点施加力F130 N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合金块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为0.撤去F1,在B点施加力F2时,合金块对地面的压强为1.2103 Pa.(OB3OA,g取10 N/kg) (1)画出F2的力臂 (2)求合金块的质量 (3)求F2的大小 解:(1) (2)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动l动F阻l阻 则GF90 N 根据Gmg,所以m 9 kg (3)由于p,则F支F压pS 1.2103 Pa(0.1 m)212 N 由于F2与OB的夹角为30,所以F2的力臂 l2OB (GF支)lOAF2l2 则: F252 N 3(2014河北)小明做俯卧撑时(如图所示),可将其视为一个杠杆,重心在O点他将身体撑起时,地面对两脚尖的支持力为250 N,两脚尖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60 cm2,双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300 cm2. (1)画出以B为支点时重力的力臂l. (2)如果小明的两脚尖对地面的压强与双手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52,地面对双手的支持力为多少? (3)小明在1 min内做了30个俯卧撑,每次肩部上升的距离都为0.36 m,则他1 min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多少? 解:(1) (2)由于p, 则:F手 500 N (3)由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以B为支点时:F脚尖lABGl 以A为支点时:F手lABG(lABl) 将F脚尖250 N、F手500 N、lAB1.5 m代入式,解得:G750 N,l0.5 m 肩部上升的距离为h0.36 m时,重心上升的距离为h,则:h 0.24 m 1 min内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WnGh30750 N0.24 m5 400 J 命题点3 斜面 4(2016河北)如图所示,某建筑工地用电动机、定滑轮和斜面组成的装置,将重为1 600 N的建材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顶端已知斜面倾角为30,斜面高为4.5 m,建材移动的速度为0.4 m/s,电动机的输出功率为400 W,斜面的效率与整个装置的效率之比1:2109.(忽略定滑轮处摩擦及绳重)求: (1)对建材做的有用功 (2)斜面的效率 (3)电动机消耗的电能 解:(1)W有用Gh1 600 N4.5 m7 200 J (2)P WFs v 拉力F1 000 N 斜面的效率180% (3)装置的效率2180%72% 电动机消耗的电能W104 J 绿版练 1(2016哈尔滨)如图,用撬棒撬起石块并保持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动力对撬棒的转动效果小于阻力对撬棒的转动效果 B手在A点竖直向下施力时,撬棒是个省力杠杆 C手在A点向不同方向施力时,力的大小都相等 D手分别在A、B两点沿竖直向下方向施力时,在B点比在A点费力 2(2016天津)如图所示,在处于水平平衡的杠杆上A点,挂上4个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为50 g),若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作用在杠杆B点的力量最小为(g取10 N/kg)(D) A15 N B6 N C3 N D1.5 N 3(2016乐山)如图所示,杠杆AOB用细线悬挂起来,分别在A、B两端挂上质量为m1、m2的重物时,杠杆平衡,此时AO恰好处于水平位置,AOBO, 不计杠杆重力,则m1、m2的关系为(B) Am1m2 Bm1m2 Cm1m2 D无法判断 4(2016随州)如图,工人沿斜面把一箱货物(重为G)从斜面底端缓慢匀速地拉进车厢,拉力恒为F,斜面高为h,斜面倾角为,用此斜面拉升货物的机械效率为,则下列选项正确的是(D) A总功为W总Gh B C D 5如图所示,斜面长s4 m,高h2 m,用平行于斜面向上的7.5 N的拉力将10 N重的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斜面顶端,则(D) A斜面的机械效率是75% B物体所做的额外功为20 J C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等于拉力 D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有关 6(2016揭阳)轻质木杆AB可以绕O点转动,OAOB31,A端细线下挂300 N的重物静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木杆保持水平位置,且重物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零,在B点要用900 N的力竖直向下拉此木杆为费力(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 7(2016聊城)如图是一种拉杆式旅行箱的示意图,使用时它相当于一个省力(填“省力”或“费力”)杠杆若旅行箱内装满物体且质量分布均匀,其总重为210 N,轻质拉杆拉出的长度是箱体长度的二分之一,要使旅行箱和拉杆构成的杠杆水平平衡,则竖直向上的拉力F为70 N. 8(2016绥化)将一个重240 N的物体匀速推到斜面顶端,人沿斜面向上的推力为120 N,如图所示,物体沿斜面移动的距离s3 m,上升的高度h1.2 m,则人对物体做的有用功是288 J,斜面的机械效率是80%. 9(2016兰州)一个重为300 N的物体Q,底面积400 cm2,将其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强是7500 Pa.如图所示,现将物体Q挂在杠杆的B端,在A端悬挂一个重为100 N的物体P,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忽略杠杆自重的影响,若OAOB25,那么地面对物体Q的支持力为260 N. 10(2016石家庄裕华模拟)如图所示,沿斜面向上拉一个重为5 N的物体匀速运动到斜面顶端,斜面长1.2 m,高0.3 m,拉力做功为2.4 J,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是62.5%,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0.75 N,若增大斜面的倾斜程度,仍把该物体从斜面底端匀速拉到相同的高度,在此过程中所做的额外功减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11(2016揭阳)请画出门手柄受到的压力F的力臂 解: 12(2016钦州)某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发现杠杆左高右低,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左(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调节杠杆平衡后,在不同的位置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使杠杆重新平衡,得到如表中的实验数据: 次数 动力 F1/N 动力臂 l1/cm 阻力 F2/N 阻力臂 l2/cm 1 6 5 5 6 2 5 10 10 5 3 4 15 6 10 4 2 20 8 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两种结论:F1l1F2l2;F1l1F2l2.你认为正确的是第(填“”或“”)种结论,实验4中的阻力臂是5cm. (3)如图甲所示,在杠杆的左端20 cm处挂2个50 g的钩码,而在杠杆的右端10 cm处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往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时测力计的读数F2N;如果测力计沿图中虚线方向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测力计读数F(填“”“”“”)F,g取10 N/kg. (4)杠杆在图乙的水平位置平衡后,用手使杠杆缓慢地转过一个角度(如图丙)后松手,杠杆能(填“能”或“不能”)保持静止 13(多选)(2016邢台二模)如图所示,杠杆AB质量忽略不计,支点O固定不动,在A端用细绳挂一物体M,OAOB23,物体M为正方形,边长为0.2 m,所受重力为200 N,在B端施加竖直向下的拉力F,大小为40 N,此时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CD) A杠杆A端受到的拉力为60 N B地面对物体M的支持力为260 N C若只改变拉力F的方向,则物体M对地面的压强变大 D若只在B端悬挂重物N,恰好使得M对面的压力为零,则GNGM23 14(2013乌鲁木齐)小明在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用长度s0.50 m的木板搭成一个斜面,用弹簧测力计将重力G5.0 N的物块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顶端 (1)小明在实验中,调整斜面的高度为h0.22 m,将物块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顶端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4.0 N,则有用功为1.1_J,机械效率为55%. (2)小明利用上述器材进一步研究发现,木板搭成倾角不同的斜面时,将物块从斜面底端匀速拉至斜面顶端的过程中,额外功W额外与斜面的水平长度L(木板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长度)有如下关系: L(m) 0.45 0.40 0.35 0.30 W额外(J) 0.90 0.80 0.70 0.60 通过数据分析,小明得出初步结论:W额外与L成正比,小明查阅资料后证实此结论是正确的根据此结论,当斜面的水平长度L0.40 m时,斜面的机械效率为65.2_%;当木板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水平匀速拉动木板上的物块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 N. 15(2016常州)学完杠杆知识后,小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制作杆秤,他取一根质量均匀分布的圆木棒,测得木棒AB长度为80 cm,质量为50 g;一质量为350 g的小盘和一个未知质量的螺母(g取10 N/kg) (1)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小盘悬于棒的A端,用细线在O点提起木棒,木棒恰好水平平衡,则OA为多长? (2)小明用螺母作为秤砣,他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去测量螺母的质量,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螺母的质量为150 g. (3)小明用该杆秤称某物体的质量,平衡时的情形如图丙所示,则该物体的质量有多大? 解:(1)因为木棒质量均匀分布,所以OA段木棒的质量mOALOA,OB段木棒的质量mOB50 gLOA,OA段木棒重力的力臂lOA,OB段木棒的力臂lOB,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小盘gLOAmOALOAmOBglOB,即m小盘LOAmOAlOAmOBlOB,则350 gLOALOA(50 gLOA),解得:LOA5 cm (2)设物体的质量为m,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m小盘m)gLOAmOAglOAm螺母gLOBmOBglOB,即mLOAm小盘LOAmOAlOAm螺母LOBmOBlOB, 因为m小盘lOAmOAlOAmOBlOB, 所以,mlOAm螺母lOB, 解得:mm螺母 m150 g2 250 g 第2课时 滑轮 命题点1 滑轮组的综合分析 1(多选)(2015河北)用四只完全相同的滑轮和两根相同的绳子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在绳自由端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拉力,将相同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不计绳重及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 AF1大于F2 BF1和F2做的功一定相等 C甲、乙的机械效率不相等 D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不相等,物体运动的时间可能相等 命题点2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2(2011河北)下表是小明测一滑轮组机械效率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1)请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解: (2) 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动滑轮重 G动/N 物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滑轮组的 机械效率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2 0.1 1.1 0.3 60.6% 3 0.5 4 0.1 2 0.3 66.7%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增加时,除克服动滑轮重所做的额外功外,其他额外功将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动滑轮和绳重一定的情况下,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和摩擦力有关 (4)第一次实验中,钩码上升0.1 m所用的时间为1.5 s,则动力的功率为0.14 W. 命题点3 滑轮组的综合计算 3(2013河北)如图所示,重为1 140 N的物体,它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1.5103 cm2.工人师傅用600 N的力匀速提升物体,物体的速度为0.2 m/s.(不计摩擦及绳重)求: (1)工人师傅拉绳的功率;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3)体重为450 N 的小明用此滑轮组提升物体,但物体没有被拉动,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为多大? 解:(1)拉力的功率:P拉Fv绳600 N20.2 m/s240 W (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00% 100%100%100%95% (3)由于忽略摩擦及绳重,2FGG动 动滑轮重:G动2FG2600 N1 140 N60 N 绳端最大拉力等于人的重力,则物体对滑轮组的拉力:F拉2G人G动,滑轮组提升物体的拉力:F拉GF支,物体受到的支持力:F支GG动2G人1 140 N60 N2450 N300 N,所以物体对地面的最小压强:p2.0103 Pa 4.(2012河北)如图所示,重为16 N的物体A在拉力F的作用下,5 s内匀速运动了0.5 m拉力F做的功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乙所示已知动滑轮重0.5 N,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时受到的摩擦阻力f为物重G的0.25倍求: (1)拉力F的功率; (2)拉力F大小; (3)克服绳重及摩擦所做的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 解:(1)由题图可知,5 s内拉力F做的功为2.5 J 拉力的功率为P0.5 W (2)由题图可知,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为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 绳子末端的速度为v绳2v物220.2 m/s 由于物体匀速运动,则PFv 所以拉力F2.5 N (3)克服绳重及摩擦所做的额外功为 W额外W总W有用W动 由于物体A做匀速运动,拉力F与其受到的摩擦力f大小相等,即Ff0.25G0.2516 N4 N 则克服绳重及摩擦所做的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为 绿版练 1(2016南平)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在粗糙水平面上匀速拉动物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 B拉力F1做的功是额外功 C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做的功是总功 D该滑轮的机械效率可能等于100% 2 (2016盘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把一个重为30 N的物体沿竖直方向匀速提升0.6 m,拉力为12 N,不计绳重与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滑轮组机械效率是83.3% B承重绳子段数是2 C动滑轮重是18 N D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是0.2 m 3(2016乌鲁木齐)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提升一个重为G的物块不计绳重和摩擦,其机械效率为60%,要使此滑轮的机械效率达到90%,则需要提升重力为G的物体的个数为(D)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 (多选)(2016南昌)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中,瑞瑞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一标记A(如图甲所示),然后用大小为F的拉力匀速竖直向上提升总重为G的钩码,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H时,瑞瑞同学在与动滑轮相切的细绳上作另一标记B,并测得AB两点间的距离为2H(如图乙所示),则以下所求物理量正确的是(BCD) A拉力所做的功W2FH B拉力所做的有用功W有用GH C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1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5(2016南京)如图所示,搬运工人用滑轮将重为425 N的重物匀速提升4 m,所用拉力为250 N,时间为20 s则此过程中有用功是1_700 J,额外功是300 J,拉力的功率是100 W,滑轮的机械效率是85%. 6 (2016泉州)如图所示,用甲、乙两种装置将物体匀速提升相同高度,物体重均为10 N,滑轮重均为1 N,不计绳重,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1和F2,机械效率分别是1和2,则F1F2,12.(填“”“”或“”) 7(2016石家庄一模)大师傅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物从地面运到20 m高的楼上,绳自由端拉力为300 N,重物重为750 N,重物以0.2 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工人所做的有用功为1.5104 J,工人做功的功率是180W,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83.3%(保留一位小数) 8 (2016玉林)如图所示,用F50 N的力通过滑轮组水平拉重为80 N的物体,使其向左匀速运动,在这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40 J,已知物体受到水平地面的摩擦力为60 N,则物体运动的距离为0.4 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60%.(忽略绳子和动滑轮的重力) 9 (2015阜新)下表是小明做“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时收集的有关数据: 实验序号 动滑轮重 Gm/N 物重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拉力 F/N 拉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 0.5 1 0.1 0.7 0.3 0.21 47.6% 2 0.5 2 0.1 1.1 0.3 0.2 60.7% 3 0.5 4 0.1 2 0.3 0.4 0.6 (1)请你将表格中的数据补充完整: 0.1:0.33:66.7%. (2)请你在图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解: (3)用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重物至同一高度,提升的物重越大,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低高(填“高”或“低”) (4)第一次实验中,提升钩码所用的时间为1.5 s,则拉力的功率是0.14W. 10(2016聊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中,小丽用如图所示的同一滑轮组提升不同钩码的方法,分别做了甲、乙、丙3次实验,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 次数 钩码所受 的重力 G/N 提升高 度h/m 拉力 F/N 绳端移动 的距离 s/m 机械 效率 1 2 0.05 1.0 0.15 66.7% 2 4 0.05 1.7 0.15 78.4% 3 6 0.05 0.15 (1)实验中要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升高 (2)表格中编号处数据应为2.4,编号处数据应为83.3%. (3)分析以上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主要与提起物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4)若将此滑轮组换一种绕绳方法,不计摩擦及绳重,提升相同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1(2016保定竞秀三模)如图所示装置(滑轮组的绕绳未画出),绳重及摩擦不计,若绕绳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0 N,工人将重为600 N的货物提至高处,工人对绳向下的拉力F1为350 N,货物在50 s内匀速上升了4 m求: (1)按题意在图上画出绳子的绕法; (2)拉力F2的功率; (3)该装置最多能提起重多少N的货物 解:(1)所图所示 (2)根据题意知n2,绳子自由端速度 v0.16 m/s 拉力F的功率:PFv350 N0.16 m/s56 W (3)nF拉G动G 动滑轮重:G动2F动G2350 N600 N100 N Gmax2FmaxG动2600 N100 N1100 N 12(2016邵阳)在一次车辆故障处置过程中,拖车所用装置简化如图为了尽快疏通道路,交警只用了30 s的时间,指挥拖车在水平路面上将质量是1.5 t的故障车匀速拖离了现场若故障车被拖离的速度是6 m/s,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是500 N,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80%.求: (1)故障车在30 s内通过的路程; (2)拉力F在30 s内所做的功; (3)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解:(1)由v 变形得故障车在30 s内通过的路程:s车vt6 m/s30 s180 m (2)由图可知,n3,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绳3s车3180 m540 m 拉力F在30s内所做的功: WFs绳500 N540 m2.7105 J (3)由图知,n3,水平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所以故障车在被拖离过程中受到的阻力: f3F3500 N80%1 200 N 13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来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重G物的关系,改变G物,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计算并绘出与G物关系如图乙所示,若不计绳重和摩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