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课堂素材 新人教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课堂素材 新人教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课堂素材 新人教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课堂素材 新人教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7 端午的鸭蛋课堂素材 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端午的鸭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其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举世闻名。请根据老师提供的食物图片,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学生看图片,稍作准备,教师提示)生:饺子是春节时吃的;元宵是正月十五吃的;月饼是八月十五吃的;粽子是端午节吃的。师:你能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吗?生:回民开斋节要吃油香(炸油饼)馓子和花花(油炸食物,外形象花状)点几个准备较好的学生讲述,教师注意评点:其讲述的内容有没有包涵一定的文化内容。师:不同的地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一起去他的家乡看一看,领略一下高邮地区人民端午节的不同风俗,我们一起进入散文端午的鸭蛋。(书写标题)二、整体感知师:请同学快读课文,找出不认识不理解的生字或生词,通过与同学讨论明确字音字义。生:默读讨论,在书上标注拼音,理解字义。师: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生: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生:还有“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师:你了解这些习俗吗?生:喝雄黄酒是避邪的,我在电视上看过,小青就是因为喝雄黄酒把许仙吓死的。(生笑)生:其实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等习俗都是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南方比较潮湿,毒虫比较多,人们这样做是为了驱毒、祛湿。师:同学们对课文预习的很好,能对自己陌生的事物去做调查,这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但是文章的主题是写家乡的端午节的鸭蛋,为什么开篇要用那么大的篇幅来写家乡的端午节?生:“端午的鸭蛋”嘛,当然是先写端午,后写鸭蛋了?!(生笑)师:我们这位同学反应很快,他是从课题上来理解这个问题的,很好。那么哪位同学可以从文章内容的安排即结构上来谈谈这个问题呢?请大家带这这个问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试着回答这个问题。(生读课文)生:作者是先写端午节的习俗,然后再写家乡的鸭蛋,最后写端午的鸭蛋的。生:我补充:作者是按照端午鸭蛋端午的鸭蛋来写的。师:很好,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结构分析的很准确。(教师板书)那么课文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呢?(生无法用语言形容,教师引导)师:开篇的端午节习俗介绍是后文鸭蛋出场的背景介绍,实际上是在为后文做铺垫,整个文章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有如闲谈,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在聊天中进入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之中。(生点头接纳老师的看法)师:既然说到这里,那我们一起来领会一下作者在文章中所蕴涵的感情吧。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用意呢?生不约而同,共答:表达了对故乡与童年生活的思念。师:好。作者借一颗小小的鸭蛋道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那么,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生讨论)生:我觉的没有什么用处,可能是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写着写着就想到这儿了,也没有什么特殊用意。生;就是,我也同意把这段删去,这样文章主题更集中,老师不也常说写作要注意材料紧紧围绕中心嘛。生;我倒觉得应该尊重作者,汪曾祺怎么说也是一带文学大家,而且他写的这是散文,适当松散一些也没什么。生:我不认为是散文就可以松散。但我也不认为最后这个故事该删去。我见教辅书上说“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我觉得挺有道理的。师;同学们很率直。每个人的意见都很值得肯定,因为这都是同学们在认真学习思考后的结晶,而且在很多教学参考书上也存在着这样的争论,这真是“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也正是如此,也请大家允许我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认为应该保留。因为写作不应该总以固定的标准来制约,它应该是作者心中所向所感所悟的一种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不同风格的文章出现。就比如汪曾祺的文章,他的文章一直以随物赋形、疏放平淡、情韵幽远、风致清逸,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洒脱之美而见长,就是故乡的咸鸭蛋,也写的平淡而有味,并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并带有有淡淡的幽默,让人回味无穷。你能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语句吗?反复朗读品味。让我们下节课通过这些语句的品味再读汪曾祺。关于端午的鸭蛋的教学反思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个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而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更是十分典型地体现了汪曾祺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于文章,写出了其中的人生滋味,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探寻。(一)准确理解和领会教材是合理的教学设计的前提。所以在备课时,我从这一单元的主题以及课文特点入手,制定了如下几个目标:1.了解各地端午风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风俗,体会作者的情感。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传神的写法。力求在课堂上完成目标,让学生能自主学习,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设计注重如下几方面的安排。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调动读书的积极性。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展示与传统节日有关的食品图片,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温习,同时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方向。通过对自己家乡的节日食品介绍,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很好的为课堂创设了情境。二、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文章出发,在整体阅读这个环节中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首先引导学生能正确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对文本进行推敲,循序渐进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善于引导学生,能抓住学生的思想闪光点为课文服务,师生配合融洽而有序,有条理的疏通了全文。特别是对文本结构与语言风格关系的探讨上,能让学生各抒己见,并能参与到其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三)虽然在备课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一、在创设情景上开放性不够但如果教师能准备一些教具,如有关端午节的小饰品,与课文介绍挂钩,以求营造一种端午过节的气氛,则可以更直接的使学生进行民俗、文化的体验。同时,在学生谈论自己家乡的节日食品时,应该让其畅所欲言,同时对语言表述进行指导,与文本建立起比较关系。二、还要加强朗读教学。文本的理解应建立在反复诵读之上,没有足够的朗读,就可能无法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体味,甚至让学生吃“夹生饭”,造成文本的浪费。二、在知识点的归纳上、在板书的设计上缺乏完整性。由于是第一课时,课文教学不完整因而导致板书也不够完整,应根据课时安排设置独立板书,以保证课堂的完整性。点评:授课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教材的要求和初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清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注重时代感,能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如在导入时,教师出示一些有关传统的节日食品图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课堂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