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1页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2页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3页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4页
六年级国学经典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寒 食主备人:刘超【教材简析】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1)指名读。(读后评读)(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 )所做。二、教师点拨。(1)知诗人,解诗题。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2)明诗意,感情读。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3)悟诗情。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四、板书设计: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六年级国学经典教学设计(2015-9-2016-1)主备人:刘超、王萍、 姜萍、徐永泽冬夜读书示子聿教学设计主备人:刘超一、背诵古诗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哪些 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2 指导学习古诗 (1)、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什么意思?(结合看图、组词来理解)(出示: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陆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54岁时生。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教育儿子子聿。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2)、(出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古人读书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你知道这方面的成语故事吗?(3)、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板书)(4)指名读前两句,齐读,指导读。读这两句,要注意突出“无遗力”,并读出“少壮工夫”与“老始成”的对比的味道,强调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甚至不惜花费毕生精力,付出异常艰辛的劳动。过渡: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5)、(出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指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6)、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板书)(7)指名读后两句,齐读,指导读。读这两句时,要注意突出“要躬行”读出“纸上得来”与“躬行”即“知”与“行”对比的味道,强调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即必须亲自实践。(8)、评读。(8)、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9)、请你用成语来形容刚才“陆游”在教育他儿子时的态度。(循循善诱 语重心长 意味深长 )请你也来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来读一读诗歌吧。(10)、提问:读懂了这首诗,你觉得感受最大、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诗?说说你的理由,和大家交流你的想法。(11)练说。引导学生大胆、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三、巩固古诗今天我们把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学完了,老师想考考你们是否真正学会了!(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 )用自己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他在诗中一共讲了这几个道理:(1)学习知识必须要有( )、( )的精神;(2)一个既有( ),又有( )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人。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是( );说明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是( )这句诗。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五、拓展延伸1、除了今天所学到的这首告诉我们做学问的道理的古诗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做学问的名言、警句?2、赠送古人的读书诗来劝勉学生热爱读书。陶渊明“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希望同学们珍惜时光,发愤读书,都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好少年!六、布置作业课外搜集一句你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勉励自己勤奋读书,长大有所作为!板书: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代)陆游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做学问示儿教学设计主备人:姜萍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108页二、教材和学情分析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这首诗,作为一首绝笔,无愧诗人创作的一生;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表现诗人深厚真诚的爱国之情。六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及搜集的背景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够了解诗歌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感情。但是,孩子们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走近作者。感受诗中深刻的内涵,使其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呜,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结合时代背景和相关知识的拓展,以情击情,引领学生在“动情感悟”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阅读欣赏水平。三、教学目标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生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四、教学准备1、搜集查阅陆游的相关资料(时代背景和爱国诗篇)2、舒缓深沉的乐曲。3、写古诗内容相关的课件(插图、战马嘶鸣声、古诗诵诗)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它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2、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3、揭示诗题“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质疑:看了诗题,你有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4、过渡。陆游的诗有不少是专门写给儿孙辈的。在诗中,他告诫儿孙如何读书,如何做人,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今天,他要告诉儿子什么?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疏通诗意,理解内容1、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人说这首诗是一份遗嘱。你同意吗?(理解“家祭无忘告乃翁”“祭”是什么意思)祭,就是祭祀、祭奠逝去的先人,寄托自己的哀思。说明这首诗正是他临终的绝笔。在这首诗中,你是向儿孙交代身后之事啊)既然是遗嘱,85岁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了,他肯定有许多话要叮嘱儿孙,肯定有许多事让他牵肠挂肚,有许多美好事物让他恋恋不舍,是这样的吗?(只牵挂一件事,只叮嘱一件事,理解:王师北定中原日”)“伤别离,作者满心的悲伤缘何而生?(理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出示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68岁)“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放一段背景音乐)师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这是怎样的泪呀,这是老人失去孩子的泪,是妻子失去丈夫的泪生灵涂炭,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国不成国,这是人民的血泪,陆游也在“望”也在“盼”.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又一个10年过去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已68岁了,“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85岁己到垂暮。还在“南望王师”!他盼来了自己的军队吗?没有(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啊,从中原沦陷起,人们在苦苦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可是,多少个日子过去了,中原沦陷,九州破碎,陆游等不到祖国统一这一天了。同心是如何的悲痛。2、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孩子们,请你们再读诗句,你能读出一个什么字?(悲!)为什么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而悲)3、出示题临安邸,追求:王师的军队到底在哪?寻些权贵、皇帝在哪?他们究竟在干什么?(读)你们此时有什么感受?(气愤)北方已沦陷,南方还歌舞不休,权贵们已把自己的痛苦建立在“遣民”的痛苦之上。你能体会到陆游一颗怎样的心?(焦急、祈盼、同情、悲愤)陆游52岁那处竭力主张抗金,结果被罢官,他忧愤成疾,大病数十日,他曾写下“位卑未敢忘忧国。而令,生命垂危的他是“临终未敢忘忧国。再有感情地读诗。五、创设情境,读写结合“家祭无忘告翁”,虽然痛彻心扉,虽然死不瞑目,虽然万念俱灰,但是诗人还渴望有一天祖国统一。希望有一天,儿孙能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想象一下,在病榻上,他如何地嘱咐自己的儿孙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面对这样的父亲,你会说些什么?试着写下来。六、积累提升,总结全诗。1、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是陆游的遗嘱,如血,如火,如泣如作,悲在其中,恨在其中,其间还隐藏一个字-国。朱自清曾评价陆游和他的示儿(课件出示“朱自清的评价)生读谈感受。“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后人对这位诗人最崇高的祭奠,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背诵这首诗,并把他刻进自己的心里,永远!2、推荐读诗。课后积累背诵陆游的爱国诗篇。如:病起抒怀诉衷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登楼赋教案主备人:徐永泽 教学目标: 1、领会赋中抒发的怀才不遇的忧思和渴望建功立业的理想。 2、学习本文以景写情、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 3、掌握用典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4、体会赋的语言特色。 重点难点:1、对作者忧思的理解。2、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3、文中典故的含义 教学重点:1、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2、赋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人都喜欢用典,一来表示自己知道的不少,二来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古今同情,也有寻找知音之感。搜索古今诗文,你会发现很多典故都是被反复引用的,比如“王粲登楼”。(投影打出有关的诗句,师读) 王粲登楼,字面意思就是一个叫王粲的人登上了一座高楼,这是一个司空见惯的动作,比如我上课就得登楼,可是由于是特殊的人,特殊的时代,特殊的情感,这四个字就不再寻常,而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大家打开读本175页王粲登楼赋。 二、指导欣赏: 1、 整体感知:首先请大家朗读一遍。注意里面一些字词的读音。(生朗读登楼赋,提出一些读错的字词的读音和意思)2、 梳理内容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篇赋到底赋予了“王粲登楼”多少丰富的内涵。 第一节:“登兹楼以四望兮”,开门见山,点题“登楼”,从这第一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简洁自然的写作风格了。作者为何登楼?“聊暇日以销忧”。(聊、暇、日、销忧)原来作者心中有 “忧”,登楼是想销忧。还记得杜甫的登高吗?也是因为心中愁绪万千,想登高而博见,聊解心中苦闷。登楼之后自然有所见,作者看到了什么?“览斯宇之所处兮,黍稷盈畴”。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能否用一些合适的形容词来修饰一下呢。开阔、富饶、广袤。总体概括“显敞而寡仇”,一边挟带着清澈的漳水,一边依傍着沮水之滨的长洲,背后是地势高平的平原,前面是水流充沛的低湿原野,北边远远接着陶朱公范蠡在江陵牧野的陵墓,西边是楚昭王的坟墓。举目四望,处处花美粮丰,一片锦绣。(仇、挟、曲、坟衍、皋隰、弥、陶、华)好像电视节目的航拍镜头,有一种大气派,这和作者登楼之后,见得高望得远有关系,也和赋铺陈描写的文体特征有关系。(大家把写景这几句读一下,感受一下气势广大的景物描写) 杜甫登高见到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景象萧瑟凄楚,自然不能销愁。可王粲看到的是如此美景,该销忧了吧,是不是?不是。“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该知人论世了。(投影打出相关资料王粲生平经历:王粲(公元177217年),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今山东邹县),出生于豪富地主家庭。17岁(193年)以前生活在洛阳和长安;17岁至32岁因战乱(193208年)寄寓荆州襄阳;32岁至41岁(208217年)依附曹操,生活于邺城。他的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自幼聪慧,博学多识。东汉著名文学家、左中郎将蔡邕(蔡文姬的父亲)“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常宾客满座。一次,“闻粲在门,倒屣迎之”。时王粲年幼体弱,身材矮小,举座皆奇。蔡邕则说:“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他学问渊博,凡问必能答对。与人同行,读过路旁碑文,能全文一字不错背出。看人下棋,棋终,能将全局由始至终重布一遍。精于算术。17岁时,汉献帝曾诏令他为黄门侍郎,由于北方战乱,未就职,遂离开长安南下荆州依刘表。他刚到荆州时,刘表想招他为婿,当见到王粲后,嫌其相貌姿陋而改变主意,把女儿嫁给了王粲的族兄、相貌堂堂、风流潇洒的王凯。他特别善文,举笔便就,无所改 著有诗、赋、论等60篇。其代表作是七哀诗、登楼赋,赢得刘勰的赞扬,列为“魏晋之赋首”。在“建安七子”中,他的文学成就最大,被称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齐名,并称“曹王”。尤其在襄阳16年是他文学成就最辉煌的时期。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襄阳时,王粲劝刘表子刘琮降曹。曹操在汉滨大宴群臣,王粲举杯祝贺,称赞曹操“文武并举,英雄毕力,使海内同心,望风而愿治,此帝王之举也”。曹操任粲为军谋祭酒,后迁侍中。卒于建安二十二年。 襄阳万山有王粲井,襄阳城东南角建有纪念王粲的仲宣楼。 (齐读第一小节:大家把第一小节读一下,注意感情的变化) 第二节:这就像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以乐景写哀,哀者更显其哀。美景非但不能销忧,还激起了作者倾吐的欲望。第几小节?第二小节。(齐读第二小节)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忧什么?思乡怀亲之忧。作者自己也点明“忧”之根源,是什么?“遭纷浊而迁逝兮”,时代混乱导致他变成一个难民在外乡避难,并且这样的生活已经有了多少年?超过十二年。“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想家想的太厉害了,先向家乡的方向看看吧,“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这是一个有趣的细节,因为想家,于是家乡的风也是可爱的。这句话,这个动作蕴涵的感情细致而深刻。可是“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那就回去吧,可“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看又看不到,回又回不去,禁不住涕泗横流,“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请大家把思乡的这几句话读一下,注意读出作者深彻的思乡之情)想想古圣先贤不也是如此吗?“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生的升降沉浮,穷达显晦都无法泯灭他们的乡思,古今时异,怀土情同,“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王粲为自己寻找到感情的历史印证,抒情更显得深沉。中国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听起来是很好的解决了人生的穷达问题,实际上却是过于理想,一个人可能很难顺利的由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比如王粲。他是一个从小就担负了很多政治希望的人,包括他自己和别人的。可命运与他作对,他现在就是穷,如果他心态好,能很好的独善其身,像陶渊明那样安然的过自己的日子,可能我们今天也看不到这篇登楼赋了,这是他个人的特点,但也和当时建安时代的文人精神是相通的,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建安风骨。 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愤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上表现的上述特色。汉末的社会大动乱已经打破了两汉的政治权威与思想权威,文人脱卸了旧有的道德信条和礼教规范的重压,重新认识与发现自我,故其立身行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兼之沉浮于风云变幻,目睹人间种种悲剧,人们深感事功难以尽凭,命运不可逆料,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儒学之外的思想,因之兴起。故而,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的乐观精神,又有产生于命运无常、自然永恒的人生苦闷。但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最终导向及时建立功业,拯济天下,追求人生的不朽,而并未流于消极。(建安风骨)风骨当指作品内在的热情以及外在的刚健风格。由于社会大动乱,建安时代的文人摆脱了两汉旧有的道德规范的约束,变得更加自由真实。而社会的种种黑暗,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没有因社会动荡,命运无常变得悲观消极,而是力求建功立业,追求另一种不朽。 第三节:所以自然而然的,第三小节作者就谈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齐读第三小节)他的理想是什么?“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河清、假),他希不希望自己的理想实现?哪句话表现出来的?“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这两句也是两个典故。也就是说作者之忧还包括什么?壮志难酬之忧。(板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忧虑?还是因为战乱动荡。实际上动乱的社会也是作者所深深忧虑的。这理想能实现吗?不知道。作者对此是寄托了自己的希望的,可是这希望似乎渺茫的很,为什么?从哪里看的出来?“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意忉怛而惨恻”因为心里对这希望实在是没有办法相信,于是心情愁闷,自然所见之景也光明不起来,而是黑乎乎,乱糟糟并且惨淡淡的了。(一起将这段凄楚的景色朗读一遍) 没有办法实现的理想对于作者而言就是忧愁的种子,登楼的举动就像是修剪枝叶,仅是修修剪剪而种子依然在那,忧愁就会根深叶茂,于是下楼之后只是愁更愁罢了。“循阶除而下降兮,伥盘桓而以反恻”。(结构完整精致)作者以登楼游览的始末为线索来安排全赋,开头写登楼销忧,结尾下楼却“气交愤于胸臆”,前后照应,脉络清楚,结构完整精致。 3、思想感情、赋的特点变化与朗读。 刘勰文心雕龙说“赋者,铺彩螭文,体物写志也。”可是这篇却着重于抒情写景,是建安时代著名的抒情小赋,(寓情于景)全赋把抒情与写景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第一小节以异乡风物之美来反衬自己思乡之殷切,已属妙笔。第二小节写自己放眼远望,却被荆山遮目,迎风开襟,又不禁啼泪横流,可谓情景融为一体。第三小节着力渲染傍晚凄凉景色,来烘托自己的愁绪,更为凄恻动人。作品的气氛越来越浓,情感愈演愈烈,一唱三叹,余音无穷。但赋体文的特点还是很鲜明的,比如“兮”字的运用(我们读“兮”的时候,要注意音断意不断)和全赋的押韵(以第一小节为例)。(所以请大家注意赋体文的节奏特色,并且把握全赋情景交融的变化齐读此赋) 三、延伸拓展 七哀诗 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滞淫:淹留。 方舟溯大江,日暮愁我心。方舟:两船并行。溯:逆流而行。 山冈有余映,岩阿增重阴。岩阿:山石高峻迂曲处。重阴:指山影阴暗。 狐狸驰赴穴,飞鸟翔故林。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 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袂:衣袖。 交待登楼目的是为了“销忧” 以及“四望”所见情景。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此楼,指麦城城楼;暂且,姑且;通“假”,借;暇日,借此日;解忧 (宕开一笔,着力描绘眼前“四望”所见之景) 登上城楼向四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开头以“忧”字奠定抒情基调,由登楼四望,引发怀 乡之情,一个“忧”字贯穿全文,这二句是全赋纲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教案主备人:徐永泽一、教学目的 1、了解阮籍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4、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5、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忧思”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动静结合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忧思”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 一)导入 滕王阁序里我们学过这样的句子,“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阮籍嗜酒如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架车而行,路尽而返。那么他为什么如此“猖狂”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阮籍的世界,走进他的咏怀八十二十二首(其一) ( 二)作家作品 1、生平、性格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他的父亲阮瑀是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当时,他与嵇康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2、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 主要作品有咏怀诗82首,抒写内心的苦闷,揭露现实的黑暗,充满愤世疾俗之情,限于政治环境,咏怀诗大量运用比兴寄托,借古喻今的手法,诗旨遥深,隐晦曲折。阮籍继承了诗经、楚辞及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对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的散文大人先生传,讽刺世俗庸人的虚伪和贪婪,文笔辛辣至极。辑有集13卷,已散佚。明人辑有阮步兵集,近人有黄节著阮步兵咏怀诗注。 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他的咏怀82首是十分有名的抒情组诗。其中有些诗反映了诗人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在种种醉态、狂态掩盖下的内心的无限孤独寂寞、痛苦忧愤。有些诗表现了诗人害怕政治风险,希冀避世远祸的思想面貌;有些诗借古讽今,寄托了对时政的抨击或感慨,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关切;还有些诗嘲讽了矫揉造作的虚伪的礼法之士。总的来说,阮籍的咏怀诗以“忧思独伤心”为主要基调,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在艺术上多采用比兴、寄托、象征等手法,因而形成了一种“悲愤哀怨,隐晦曲折”的诗风。 三、诗歌鉴赏 1教师范读诗歌。 六朝时期,五言诗的发展成为诗坛的主流。在正始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应推竹林七贤中的阮籍。阮籍有五言咏怀诗八十二首,抒写一生的志向、感触,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写夜中不寐,独自弹琴的情境。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2师问: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生答:忧思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忧思的? 生答:开头两句通过动作描写(夜晚失眠,起来弹琴),婉约表达了诗人心中的隐忧。三、四、五、六句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为衬托来抒写内心的孤独和忧思。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点破忧思、伤心。 4.师问:诗人为什么会如此伤心,如此忧思?(引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答) 讨论: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当时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马懿夹辅曹芳,二人明争暗斗,政局十分险恶。曹爽曾召阮籍为参军,他托病辞官归里。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死后,由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阮籍就是处在司马氏与曹氏激烈斗争的政治漩涡之中。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虚与周旋。生于乱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司马氏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怀有不满,但同时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 不过在有些情况下,阮籍迫于司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应酬敷衍。他接受司马氏授予的官职,先后做过司马氏父子三人的从事中郎,当过散骑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后人称之为“阮步兵”。他还被迫为司马昭自封晋公、备九锡写过“劝进文”。因此,司马氏对他采取容忍态度,对他放浪佯狂、违背礼法的各种行为不加追究,最后得以终其天年。 钟会,官至司徒,是司马昭的重要谋士。此人是个投机钻营的卑鄙小人,阮籍一向深恶痛绝。他时常来阮籍家作家,以此来探听阮的虚实。阮则置酒相待,开怀痛饮,对政事不发一言,钟会只得怏怏而归。阮有一女,容貌秀丽,司马昭想纳为儿媳,几次托媒人登门求婚。于是天天沉醉于酒中,等提亲的人来,已见他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这样一连六十多天,他都宿酒未醒。司马昭奈何不得,联姻之事,只得作罢 5. 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和孤独不安的忧思。 6.阮籍诗小结: 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幽隐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阮籍的咏怀诗首创了我国五言古体抒情组诗的体例。 四、正始文学 正始是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段时期的文学创作。这一时期的政治现实却极其严酷。从司马懿用政变手段诛杀曹爽而实际控制政权开始,到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续执政,十多年间,酝酿着一场朝代更替的巨变。他们大量杀戮异己分子,造成极为恐怖的政治气氛。“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文人死在这一场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另一方面,司马氏集团为了掩饰自己的行为,并为夺取政权制造舆论,又竭力提倡儒家礼法,造成严重的道德虚位现象。以清醒和理智的思维,面对恐怖和虚伪的现实,知识阶层的精神痛苦,也就显得尤其尖锐、深刻。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学发生了重大变化。正式文人面对严酷的现实,很自然的发展了建安文学中表现“忧生之嗟”的一面,集中抒发了个人在外部力量强大压迫下的悲哀。 由于周围环境危机四伏,动辄得咎,也由于哲学思考的盛行,正始文人很少直接针对政治现状发表意见,而是避开现实,以哲学的眼光,从广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来观察事物,讨论问题。也可以说,他们把从现实生活中所得到的感受,推广为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思考。这就是正始文学呈现出浓厚的哲理色彩。 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正始时期著名的文人,有所谓“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前者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主要成就在哲学方面。后者又称“竹林七贤”,指阮籍、嵇康、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七人。其中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 五、作业 读山海经(其一)教学设计主备人:姜萍教学目标1与饮酒诗对比,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多侧面认识了解诗人。2通过了解诗的内容,学习精卫、刑天抗争不止的精神。3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重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教学难点:通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一、导入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二、范读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三、讨论、赏析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问: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问: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明确:“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问: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四小结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五、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六、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新课指导学生范读组织讨论,点拨赏析诗句指导学生小结组织学生开放式的谈话布置作业进入新课的学习范读并点评谈看法讨论赏析、小结自由发言作业 将进酒教案主备人:王萍 教学目标1吟诵诗歌,提高古诗文诵读能力。2把握本诗感情基调,理解诗人情感,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3培养探究的热情,在“走近李白”的过程中获取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学重点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学难点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入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分析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诗歌导入: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2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将进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们通过这首诗来走近李白。3观看视频请先看视频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对李白诗歌风格的全面阐述。中央十套-科教频道“子午书简”节目子午书简唐诗十家李白二、文题解析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将进酒,注意读音,“将”的意思就是“请”,连起来解释就是“请喝酒”。原来这是一首劝酒诗。李白为什么写劝酒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 三、解读全诗(一)整体感知1听古唱,感受诗歌的情感。请学生说说听后有什么感受。师:对李白的这首诗,大家都有了一个感性的整体把握,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认识齐读一遍。(学生齐读,声调昂扬、激越)师:大家读得慷慨激昂,让人听了不禁热血沸腾。但我们都知道诗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细腻的,此诗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仅仅只是慷慨激昂,我们的朗诵是不是就只用一种昂扬的调子呢,这样是不是对诗文的理解有点肤浅呢?2背景了解师:下面我给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将进酒约作于公元752年,李白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个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人生快事莫过于此,但此时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公元744年,唐玄宗“赐金还山”。此后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离漂泊。3再听范读,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范读,注意随时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声调或高昂或低沉,语调或快或慢,学生作思考品味状。)请学生答自己听后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一正音。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可以个人独立开展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归纳要点)4赏析诗歌师:这首诗的基调是怎样的?诗人的感情发展又是如何变化的?明确: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上句写大河之来,下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板书悲“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板书欢、狂放“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板书愤激“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板书狂放(二)朗读指导1学生练习朗读。方法:分组进行,找一个朗读好的在全班展示。提示:分层进行,每段分两层,依次是:起兴、入题、举杯劝酒、劝酒辞。找出表现李白狂放的诗句,让学生体会如何处理。2具体指导。方法:学生自由诵读,听范读、教师分句范读,学生齐读等多种方式结合。提示:起兴:开头用“君不见”领出,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一联用了比兴手法,“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不复回”隐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须重读。“高堂”一联说及人生,“悲白发”叹意极浓,“悲”字应重读。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读得很有声势,有慷慨生悲的韵味。入题:节奏要逐渐加快。“人生”一联,“尽欢”和“空对月”须重读。“天生”联显示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读得掷地有声。“会须”句要用升调读,读得豪气十足。举杯劝酒:应读得亲切,节奏逐渐加快。劝酒辞:须读得酣畅淋漓,再现诗人狂放不羁的个性。“钟鼓”二句是劝酒歌的主题,也是全诗的主旨,应读得从容。“不足贵”“不复醒”用极强音读。“古来”两句以抒情方式说明“不复醒”的理由,上句宜轻读,下句宜重读。“陈王”两句援引古人饮酒情形,用叙述语调读,重音落在“恣欢谑”上。“主人”两句,前句宜轻读,后句诗人反客为主,直命沽酒,宜重读。“五花马”三句当快读,“与尔同销”可两字一顿并放慢速度,“万古愁”三字要用夸张语调读。(三)艺术体验。1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是什么原因呢?明确:夸张手法的运用。2哪些地方用了这一手法?朗读时如何体现?明确: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暮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这些夸张表现出诗人狂放不羁,用辞大胆,也表现了他豪放飘逸的诗风。在朗读时要读得抑扬顿挫,有气势。3现在咱们已经基本上理清了诗文的感情线索,下面让我们循着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齐读课文。让我们心与李白共鸣、思与李白共舞、身与李白同醉吧!(师生共读李白的将进酒,声调或从容亲切或豪气十足或酣畅淋漓或狂放不羁)四、亮点赏析1请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有什么启发。2请学生举出李白的其他酒诗。(最好利用课件展示实例)“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连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赌酒酣驰晖”(梁园呤)“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五、探究布置分组探究活动。(课件展示竞赛规则)1把全班分成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