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讲忠诚、严纪律、立政德”三者相互贯通、相互联系。忠诚是共产党人的底色,纪律是不能触碰的底线,政德是必须修炼的素养。永葆底色、不碰底线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新兴地主和自耕农等新的阶层。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军事: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4)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5)各国变法: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改革;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改革。2.内容和特点项目领域措施特点政治(1)废除世卿世禄制,设立军功爵制度(2)什伍连坐制度(3)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4)轻罪重刑,强化法律意识(1)核心是鼓励“耕战”和实行“法治”(2)实质是建立地主阶级统治(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4)影响深远经济(1)废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3)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文化焚烧诗书,加强思想文化统治3.影响(1)积极作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旧贵族,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型。经济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的下一步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2)历史局限轻视教化,刑法严苛,鼓吹轻罪重刑。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关于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2)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得当,是否行之有效。(能否针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进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顺应民意、是否能贯彻执行)。(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2.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1)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2)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与保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鲜卑族主政北魏,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统治出现危机。(2)有利条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社会较安定,民族融合趋势加强。(3)个人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2.内容领域措施内容经济方面均田制将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租调制规定授田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政治方面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迁都从平城迁都到洛阳社会风俗革除旧俗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禁穿胡服,改穿汉服,讲汉话,改汉姓,提倡与汉族通婚3.作用(1)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缓和了民族矛盾。(2)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创造了条件。【概括归纳】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1)处于奴隶社会或是原始社会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过渡。(2)生产方式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在政治上采用汉族封建的官制、法律。封建化过程也是中原封建生产方式和文化向边疆地区传播的过程。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三冗”“两积”导致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财政危机和频繁的外患极大地威胁着北宋的统治。(2)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经验教训与王安石的工作经验和无畏精神。2.内容富国之法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还包括: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强兵之法“省兵”精简军队,缩减编制节省了军费开支,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强兵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和选官制度;整顿太学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了新法的实行3.评价(1)历史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北宋中期的危机。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2)政治:俄国农奴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农奴反抗,阶级矛盾激化。(3)军事:1856年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4)思想:“十二月党人”积极宣传资本主义新思想,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5)人物: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认识到改革是大势所趋,亲自主持和推动了改革。2.内容: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1)农民无条件地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2)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评价(1)进步性客观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2)局限性: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合法”掠夺,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前提下进行的。4.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近代化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农村中一些富农开始经营资本主义农业。(2)政治近代化政治体制方面:建立了农村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司法制度方面:颁布司法章程,全面建立近代司法体系。(3)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开始传入俄国。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幕府统治的危机政治上:专制落后的幕藩体制、等级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领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负担沉重;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政策、西方列强逐渐入侵。思想上:吉田松阴等人推动了日本由锁国到开国思想的转变。(2)黑船来袭:1853年美英等西方国家入侵,日本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机。(3)倒幕运动(前提):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政府。2.内容政治上(破旧立新)(1)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集权(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3)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经济上(殖产兴业)(1)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重点兴办军事工业和重工业(3)从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到扶植私人企业,大力发展民用工业,推动民间企业兴起文化上(文明开化)(1)重视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2)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派遣人员出国留学(3)掀起传播启蒙思想的热潮,大力发展新闻出版事业(4)生活习俗西方化3.评价(1)积极作用:推动日本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使日本变为工业国,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世界强国。(2)局限性:地主土地所有制制约工业发展,形成了带有封建专制色彩的天皇制。军国主义传统浓厚,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了深重灾难。【规律技巧】 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政治: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2)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阶级:中国资产阶级逐步发展壮大。(4)思想:维新思想兴起,19世纪90年代进一步发展,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2.维新过程和内容(1)兴起:公车上书揭开变法序幕。(2)发展:维新派在京沪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宣传变法,得到爱国知识分子、开明士绅、民族资产阶级和光绪皇帝的支持。(3)高潮:“百日维新”。变法措施类别颁布新法改革旧制政治方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经济方面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文化教育方面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设立报馆、学会;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措施评价: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科教文化传播。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没涉及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等。(4)结局: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运动最终失败。(5)变法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观原因:政治上不够成熟,改革措施激进,树敌过多,脱离群众,陷于孤立。客观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抵制破坏。3.历史评价(1)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2)是探索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3)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觉醒。(4)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一、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如梭伦改革、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等;另一类是对生产关系彻底的改革,从而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2.从改革的性质看:四大类有奴隶制性质改革、封建性质改革、资本主义性质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1)奴隶制性质改革雅典: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春秋时期: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2)封建性质的改革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挽救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也是社会政治运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美国罗斯福新政。(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3.从改革内容上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税制改革、土地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二、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1.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放在其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不要以现代人的标准去衡量。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辩证唯物主义的标准:要辩证、全面地去评价。3.社会发展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促进了社会进步。4.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改革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1.(2015全国卷,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回答。第(2)问从唐代币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角度回答。如新的货币体系确立、不再标识重量有利于非金属货币的产生、有利于货币流通和商品经济发展等。答案:(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行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基础。2.(2016河南洛阳摸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所谓“开中”,即“召商输粮而与之盐”。洪武三年,山西行省令商人于大同仓入米一石,太原仓入米一石三斗者,给淮盐一引,引二百斤。商人鬻(卖)毕,即以原给引目赴所在官司缴之。“其后各行省边境,多召商中盐以为军储。”而盐商在响应朝廷开中赴边纳粮后,明廷却无现成的官盐供其支取,使其被迫困守盐场,长期等待支取。明中叶,除粮食外,棉花、花生、生丝、烟草等经济作物也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到宪宗成化时,赋税的征收、徭役的征发以及国库的开支极大部分均开始用银折纳,促使叶淇于弘治五年对开中盐法进行了改革。他将中盐方式由传统的以纳粮等实物为主改变为以纳银中盐为主,把上纳的地点由边仓改为盐产地运司,以致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历史学家吴晗指出,变法后“盐商从此可以用银买盐,不必再在边境屯田,边军所需是月粮,边地所缺是米麦,商屯一空,边饷立绌。”王团伟论明代开中盐法的转变以叶淇盐法改革为例(1)根据材料,概括叶淇盐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叶淇盐法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材料中“明廷却无现成的官盐供其支取,使其被迫困守盐场,长期等待支取”反映出开中盐法的弊端,材料中“除粮食外,棉花、花生、生丝、烟草等经济作物也都成为重要的商品”反映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材料中“赋税的征收、徭役的征发以及国库的开支极大部分均开始用银折纳”反映出赋役折银。 第(2)问,材料中“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反映出增加了盐税收入,材料中“诸淮商悉撤业归,西北商亦多徙家于淮”反映出新兴商人(徽商)势力兴起,材料中“边军所需是月粮,边地所缺是米麦,商屯一空,边饷立绌”反映出给边粮供给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答案:(1)背景:开中盐法的弊端(盐商守支等问题);明中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大规模的赋役折银。(2)影响:增加了盐税收入,冲击了盐业专卖制度;新兴商人(徽商)势力兴起,适应和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给边粮供给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2017河北石家庄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肇始于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清政府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造成督抚坐大、甚至拥兵自重的情况。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改制中所形成的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满、蒙(古)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商部不仅在中央试图攫夺他部的职权,而且还要攫夺地方督抚的事权。巡警部成立并改设民政部后,在各地兴巡警,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各省官银号随时由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劻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官制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目的”,依据“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能够得出结论。第二小问“内容”,根据“满、蒙(古)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能够得出重满轻汉;根据“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通过新设的商部等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能够得出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根据“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来达此目的”能够得出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第(2)问根据材料“满、蒙(古)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得出,清朝大力削弱汉族地主官僚势力,强化满族统治,这会激化满汉矛盾;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清朝摇摇欲坠的统治,进一步强化专制统治和中央集权,与立宪派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近代民主政体背道而驰,导致清政府空前孤立;这一切都使汉族地主官僚和立宪派同情甚至倒向革命派,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满洲贵族统治。内容:通过人事调整,重满轻汉;增设机构,加强中央权威;以立法的形式加强皇族统治。(2)影响:加重了满汉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导致立宪派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朝的灭亡。4.(2016湖北四地七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湖南省宪法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作为省宪运动中联邦法律的典范,是近代湖南民主化实践,追求宪政的显著成就。第5条:人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无男女、种族、宗教、阶级之区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公害蔬菜烹饪课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政服务一站式解决方案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林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富硒食用油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小白菜线上线下互动营销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智慧养老社区适老化改造评估与验收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富硒农产品种植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核心期刊合同(标准版)
- 安全员及答案题型
- 2025品牌代理合作协议书范本与品牌营销合同书
- 北京市西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
- 外科护理学(第七版)复习试题有答案
- 土建施工技术、工艺、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 钣金生产车间安全培训
- 关于有两个孩子的离婚协议书(2025年版)
- 2025年江门楼盘统计表
- 《财务大数据分析》教案
- 颅脑CT检查技术讲解
- 电机维修工作流程
- 新型领域安全的主要内容
- 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赢策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