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OC格式论文,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近年来我国消费活动的基本特点和变化趋势分析(作者:_单位: _邮码: _) 一、近年来我国消费活动的基本特点 (一)消费增长的稳定性提高 图11978200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增长率变动情况 观察图1,1997年以后,消费增长率的走势明显趋于稳定。消费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最低和最高点的差异),19781991年为24.8个百分点;19921996年为6.2个百分点;19972001年为2.04个百分点。呈现不断减小的态势。 (二)消费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1978199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85个百分点;19921996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0.33个百分点;19972001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2.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年均降低1.83个百分点。消费支出中交通通讯的比重,19921997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5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29个百分点;19982001年城镇居民年均提高0.7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居民用于买房和建房的支出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作为投资统计,因此住房支出的增长在消费结构中没有表现出来。随着住房货币化改革,近年来住房支出增长也是非常快的。房地产投资增长率1998年以后从一位数提高到两位数,2000年以后持续保持在20%以上。住、行开始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同时,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比重也提高较快。消费结构进入新的快速变化时期。 表119922001年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年份食品衣着年份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52.8614.088.422.482.648.825.964.74 199350.1314.248.762.73.829.196.634.52 199449.8913.698.822.914.658.796.774.47 199549.9213.558.393.114.838.847.074.28 199648.6013.477.613.665.089.577.684.35 199746.4112.457.574.295.5610.718.574.44 199844.4811.108.244.745.9411.539.434.55 199941.8610.458.575.326.7312.289.844.96 200039.1810.018.796.367.912.5610.015.17 200137.910.058.276.478.611310.325.35表2:19922001年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年份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与服务 199257.557.975.563.661.866.6415.920.84 199358.067.195.83.532.267.5913.881.7 199458.866.925.453.152.367.39141.87 199558.626.855.233.242.587.8113.911.76 199656.337.245.363.712.998.4313.932.02 199755.056.775.283.863.339.1614.422.12 199853.426.25.154.283.8210.0215.072.04 199952.565.835.224.444.3610.6714.752.17 200049.125.754.525.245.5811.1815.473.14 200147.715.674.425.556.3211.0615.973.3注: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编制。 (三)最终消费率提高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01997年,最终消费率从62%降低到58.2%。19982001年这一态势出现了转变,最终消费率从58.7%提高到59.8%(之间虽有波动,但总体呈提高态势)。这意味着GDP使用中消费的比重提高,投资的比重降低,经济增长对消费的依赖度提高了(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的情况,参见表5和图5)。 二、消费活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消费增长的两个阶段和影响因素的变化 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从消费和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和持久收入理论出发,消费与储蓄倾向、财富效应也有密切联系。此外,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消费增长与价格波动也有一定关系。根据这一分析框架,对19782001年的消费和与之相关的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到了以下回归方程: 方程1:19782001年现价最终消费额 ZZXF=5.5800CZSR+2.2102NCSR+2.6928RJCX+42.9819 (13.6999)(2.4260)(11.0002)(0.2390) AdjustedR-squared:0.9997F-statistic:23887.33Durbin-Watsonstat:2.2963 方程1中,ZZXF代表GDP中的最终消费额,CZSR代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NCSR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RJCX代表城乡人均储蓄额。均为当年价总量指标。括号中是对应的T检验值。方程通过了计量统计检验。 方程1给出的关系表明,消费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储蓄额增长有显著相关关系,后两项指标对消费增长的解释程度很高。这表明我国消费增长是收入和财富的函数。由于消费与收入和储蓄的关系中,已经包含了储蓄倾向的内容,因此方程包括了影响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从计量分析的结果看,收入和储蓄是影响我国消费活动的两个基本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价格因素没有进入方程之中(T检验值通不过)。而从我国经济运行的过程看,价格对消费是存在影响的。为了证明这一点,分阶段对消费和相关指标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价格对消费活动是有影响的,而且在不同阶段影响是不同的。这一情况给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即我国消费增长存在两个不同的阶段,而且影响消费增长的因素也有变化,这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独自特征。 方程2:19851995年不变价最终消费额 BZZXF=2.8742BCZSR+7.4704BRJCX+28.0316CPI+2165.2481 (2.4102)(4.1929)(3.0382)(3.6592) AdjustedR-squared:0.9990F-statistic:4658.044Durbin-Watsonstat:2.0877 方程2中,BZZXF代表不变价最终消费额,BCZSR代表不变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BRJCX代表不变价城乡人均储蓄额,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由于方程将价格作为解释变量之一,所以使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最终消费额和居民收入、储蓄等指标中的价格因素进行了剔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从1985年开始编制,受其限制,回归只能从1985年开始,样本数受到一定影响。方程通过了计量统计检验。与方程1比较,方程2中价格成为消费的解释变量,T检验值达到了标准。表明这一时段上价格波动对消费活动有明显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方程2表现了价格与消费同向变动的关系,即从总的态势看,价格走高,消费活动趋于活跃。深一层分析,是这一时段供求关系特点所决定的。19851995年,我国生产与消费关系中,总的看是供不应求的状态。生产和供给是主导方面,其增长状况决定消费的增长状况。在此格局下,价格水平总体是较快提高的态势,并由此刺激生产和供给增长,使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状态。生产和供给的较快增长则同时支持了消费增长。因此,总体看价格和消费呈同向变化。价格与消费活动的这一关系,反映了短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供给对消费的特殊影响。生产和供给,是考察这一时段消费活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方程3:19922001年不变价最终消费额 BZZXF=8.7573BCZSR-90.6690CPI-1145.2319 (62.3993)(-3.2578)(-1.4286) AdjustedR-squared:0.9990F-statistic:4658.044Durbin-Watsonstat:2.0877 为了保持必要的样本个数,方程3与方程2在时段上有部分重叠(19921995),但方程之间的区别十分明显,方程3反映了新时段消费的特点。与方程2比较,方程3中价格对消费活动仍然存在明显影响,但方向从同向变为反向。深一层分析,仍然与供求总量关系有密切联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的供求总量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从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和部分的供大于求。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消费成为主导方面。消费的内容和水平决定着生产和供给的增长。在供大于求的格局下,价格水平总的趋势是走低的。短期的价格走低,会给生产者减少生产和投资的信号;而长时间的价格走低,则会形成普遍的竞争压力,促使企业改善生产和供给,提高竞争能力。我国经济总量关系格局的改变是长期和根本性的,形成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不断提高竞争能力,转变发展模式。这一过程会不断改善生产和供给的状况,一方面推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收入增长,供给改善、价格水平降低为消费活动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消费的内容和水平不断丰富和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与消费相反的走势。 方程2和方程3表现了价格与消费在不同时期的关系,这也是对整个时期进行回归分析时价格因素不明显的基本原因。这一情况表明,分析我国消费活动除了要依据经济学关于消费的一般理论以外,还要考虑我国经济转轨的特殊环境,注意考察生产与消费关系在不同时期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经济总量关系格局的变化,我国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和供给水平决定消费,转变为由消费水平决定生产和供给。这一变化非常深刻,包含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从消费者接受一切,转变为消费者选择一切。为此,生产必须在竞争和创新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消费发展,为自身发展创造条件。认识近年来我国消费的特点,必须以此为基本背景。 (二)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分析 由消费与各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讨论近年来我国消费特点的成因。这也是探讨当前消费活动机理的一个重要角度。 1.供给约束解除是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基本原因 消费增长稳定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供给约束解除,生产与消费关系发生了改变。在生产和消费一般关系的范畴内,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具体特点。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放权让利的过程,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从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收入分配比例看,1978年为31.617.950.5,1994年为10.919.569.6。居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了19.1个百分点。根据比例的这一变化计算,19781994年居民收入(可比价)年均增长12.07%,比同期GDP年均增长率(9.85%)高2.22个百分点。在收入支持下,长期低消费蓄积的消费需求能量快速释放出来。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是以生产资料生产为主的重型生产结构,满足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不足。这就形成了消费品供不应求的总量格局,使生产和供给成为决定消费变化的主导方面。在这一格局下,生产和供给的规模一方面扩张很快,另一方面波动幅度也比较大。19781995年期间,GDP增长率的落差最大达到10个百分点以上(参见图2),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受外汇支付能力的限制,进口增长波动幅度也比较大(参见图2)。在生产和供给主导下,消费的波动幅度必然也较大。 图219781995年GDP增长率的轨迹 图319791995年进口增长率的轨迹当生产与供给能够充分满足消费需求时,如前面指出的,消费成为决定生产和供给的主导方面。此时,决定消费变化的主要是收入、预期和财富效应。1998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稳定性提高了。与19921997年比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3.5个百分点,降低了2.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幅度为2.2个百分点,降低了2.2个百分点(参见表3和图4)。居民储蓄存款则持续增长(参见表4和图5)。与此同时,随着住房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方面对居民支出预期的不利影响逐步减弱;而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则改善了居民收入方面的预期。居民预期逐步趋于正常。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消费增长的稳定性必然提高。 表3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 表3:19922001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年份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9.659.538.514.883.893.425.779.316.418.5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5.923.185.045.38.994.594.33.792.114.2 图419922001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轨迹表419922001年的城乡人均储蓄存款额 图5城乡人均储蓄存款(可比价,元)2.居民收入和家庭财富持续增长,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使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 消费结构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变化的。这也是工业化过程中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原来的消费水平比较低,改革开放以后很长时间内,消费的扩大主要集中在基本消费领域,而且还受到生产和供给能力的约束。这就使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相对较慢,受供给情况的限制,还出现了一些反复的波动,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出现过下降以后重新提高的情况。在收入持续增长、生产和供给能力持续扩大的基础上,城镇居民在90年代中期,农村居民在90年代末期基本消费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城镇居民粮食、猪牛羊肉的消费量减少,家禽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特别是在外就餐的支出增长很快;消费支出中衣着的比重则不断降低。农村居民粮食消费量下降,肉、禽、蛋和水产品的消费量增加,衣着的支出比重不断降低。在这一基础上,一方面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储蓄水平不断提高(据国家统计局调查,目前城镇居民户均财产达到22.5万元,其中金融资产达7.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包括住房制度改革、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开展消费信贷、延长假日等),供给水平不断提高(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提高,价格水平较低等);这就将居民推入了改善住、行、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生活,具有更高价位的商品和服务消费领域。这一变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应该注意到,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总量的扩大是相互影响的,消费结构升级速度加快,也推动了消费的较高水平增长。3.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是最终消费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供给约束的解除,标志着生产和消费关系的重大改变,即从生产和供给约束消费,转变为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这同时也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从粗放转为集约,从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在前一个时期,供给对消费形成了强制性约束,相应提高了储蓄和积累的比重。供不应求引起价格水平不断提高,加之高储蓄和高积累,支持了投资和经济的高增长。这些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投资率提高,最终消费率降低。在消费约束生产和供给的情况下,一方面消费品和服务供应充裕,质量不断改善提高,价格低廉,必然促进消费更快增长;另一方面,价格走低,市场竞争激烈,对生产投资活动会形成一定的抑制,资金剩余和利率下降,对储蓄和积累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GDP使用中就表现为最终消费率提高,投资率降低。 生产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环节,形成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消费约束的情况下,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市场终端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对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无疑非常重要。但最终消费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必须符合特定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决定。各国工业化的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结构变得更加“迂回”了。在总需求中,中间需求的比重提高;在中间需求中,对初级产品的需求比重下降,制成品需求比重提高。因此投资率是决定一国工业化速度的决定性因素。目前我国社会资金和资源存在一定剩余,劳动力供给充裕,市场空间广阔,因 此,在积极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加快解决阻碍企业自主投资增长的体制问题,提高消费对投资和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社会资金和资源的充分利用,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的积累和消费比例。 表519782001年消费在GDP中比重变化情况 年份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 GDP中居民消费比率48.649.050.753.353.152.851.350.149.850.651.451.2 消费品零售总额/GDP43.044.647.448.348.548.047.148.048.548.749.847.9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GDP中居民消费比率51.249.948.744.645.246.948.148.448.648.949.347.6 消费品零售总额/GDP44.743.641.336.034.835.336.536.737.237.938.239.2 图619782001年消费在GDP中比重的变化总结以上分析,近年来我国消费活动特点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和消费关系的改变,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生产和供给约束解除,在收入持续增长和家庭财产规模扩大的基础上,我国消费活动进入加快升级过程,并推动消费总量持续较高增长。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继续改善消费的诸相关条件,积极鼓励消费;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解决抑制投资增长和效益质量提高的体制问题,改善消费对生产投资的带动作用。 三、经济政策对近年消费活动的影响度分析 前面分析表明,现阶段影响我国消费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财富效应(储蓄额、股票市值的变化)、居民预期(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预期)。此外供给方面的因素,包括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消费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对消费活动也有影响,但与生产和供给约束时期比较,已经不能同日而语。分析扩大内需政策对消费活动的影响,主要应从分析政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入手。 (一)积极财政政策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消费信贷提高了居民的购买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有很密切联系,特别是1992年以后,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都低于经济增长的水平。但1998年以后,居民收入增长开始高于经济增长的水平,走势也与经济增长不同(见图7)。分析原因,主要是支持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图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曲线比较1999年开始,加大了财政支持居民收入增长的力度。当年7月1日起,确定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水平、失业保险金水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提高30%;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一次性补发1999年6月底前拖欠的企业离退休人员统筹项目内的养老金;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标准。2000年6月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企业收入分配实行企业经营者年薪制,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度、科技人员工资激励机制、职工持股分配工资和集体协商制等6种办法,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内部的分配机制。2001年,再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工资,增加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此外,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管理,清理整顿涉及农民、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管理,全面整顿住房建设收费。清理整顿农村电价、农民建房收费、农村中小学收费、结婚登记和计划生育管理收费;取消对一批外来务工人员的收费项目,包括暂住费、暂住(流动)人口管理费、计划生育管理费、城市增容费、劳动力调节费、外地务工经商人员管理服务费、外地建筑企业管理费等多种收费项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的调整,也带动了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工资水平的相应提高,对提高工薪阶层的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城市三条保障线(国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费、失业保险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费)水平,清理各种收费项目,对城市低收入居民、农民的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居民 收入增长与政策支持的联系,使用月度经济指标分别对19941998年和19992002年两个时段的居民收入增长与财政支出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比较两个方程,可以发现1999年以后财政支出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增强了。 方程4:19941998年居民收入增长(月度数据回归) LOG(LGZXZC)=0.7019LOG(LCZZC)+3.2064 (18.102)(10.4440) AdjustedR-squared:0.8284F-statistic:324.3676Durbin-Watsonstat:1.9696 方程5:19992002年居民收入增长(月度数据回归) LOG(LGZXZC)=0.7278LOG(LCZZC)+2.9191+AR(1)=0.6498 (49.6124)(22.6054) AdjustedR-squared:0.9849F-statistic:1375.157Durbin-Watsonstat:2.1440 上面方程中,LGZXZC代表银行工资性现金支出,在月度指标中近似代表居民收入(基本是城镇居民收入);LCZZC代表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了增加居民收入的有关支出。两个方程都通过了必要的统计检验。从方程的回归系数比较看,19992002年期间财政政策对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增强了。 与收入政策具有相似效果的措施还有消费信贷。1999年2月,人民银行发布了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所有商业银行开办所有消费信贷业务。当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1100亿元。经过试点,助学贷款已扩大到所有商业银行。到2001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已达到5598亿元;汽车消费信贷余额达到436亿元;助学贷款余额达到32亿元。消费信贷占各项贷款的比重由1997年的不足0.3%提高到6%。消费信贷的发展,对于住房和汽车消费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对居民消费预期产生了积极影响 图1的曲线表明,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比价增长率从上年的13.24%陡然降低到9.32%。虽然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影响,但也有预期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城市困难企业增加较快,企业倒闭和职工下岗分流力度加大。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转入低谷,由于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务农收入增长缓慢。这些情况对居民的收入预期必然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城市福利经济的模式加快转变,居民对未来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支出前景存在种种担忧,这些对居民的支出预期也必然产生负面影响。预期因素是此时消费增幅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此对照,1998年以后着力推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住房制度改革等则对居民预期产生了不断增强的正面影响,是消费增幅逐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1998年5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从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两个确保)发放起步,开始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19982002年6月份,全国国有企业累计下岗职工2600多万人,90%以上进入了再就业服务中心,能够按时领取生活费,并由中心代缴社会保险费。同一时期,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年均增加150万人,总数达到了3100多万人(2002年6月末),共发放基本养老金8296亿元,补发历史欠帐215亿元。19982001年,中央财政对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的两个确保资金给予了1286亿元的专项补助。在这一基础上,失业保险加快建立,覆盖范围目前已经扩大到城镇所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职工。2001年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03亿,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由1998年底的58万人增加到312万人。1999年,国务院又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这一制度,享受低保的人数达到1930万。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养老保险制度。1999年,国务院颁布了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范社会保险费征缴制度和程序;将铁道、电力、邮电、石油等11个行业的养老保险统筹移交地方,实行属地化管理,理顺了社会保险管理体制,增强了省级统筹的功能;积极推进社会化管理,实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由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到2002年6月末,社会化发放率已经达到99.2%。建立基本养老金调节机制,19982001年,企业离退休人员的月均养老金水平从413元提高到579元。1998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到2002年6月末,覆盖人数已经达到7920万。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国务院根据这一目标制定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并选择辽宁省进行试点,目前已经取得重要进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方面直接增加了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居民的预期,对支持消费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住房制度改革在1998年以后加快了步伐,目前大多数城镇居民都购买了住房,福利分房制度已基本结束。住房货币化进程一方面加快改善了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带动了房地产业、建材产业、以及与居住环境相关的各类消费行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也稳定了居民的支出预期,促进了居民即期消费的活跃。 总体看,社会保障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对改革居民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消费增幅提高的重要支持因素。 (三)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促进了消费增长,分流储蓄的政策对消费增长作用不大 改善消费环境和供给水平的政策,例如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加强消费品,特别是食品等直接影响人身安全产品的市场进入管理,规范旅游行业的秩序,改善服务质量,调整消费的有关政策等,对消费增长产生了积极作用。分流储蓄的政策,其效果则需要讨论。前面指出,从理论和实证分析看,储蓄和财富水平对消费增长是正向影响。因此,鼓励居民减少储蓄、增加即期消费的政策,从一个较长时间看,对消费增长不具积极影响。 综合看,增加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及住房制度改革、改善消费环境的政策等对促进消费发挥了显著作用。是近年来居民消费活动趋于活跃的重要原因。 将影响消费的政策编成政策变量,并使用月度宏观经济指标,建立了不同时段的关于消费的回归方程。 方程6:19941998年的消费品零售总额 LOG(LXFPLS)=0.8843LOG(LGZXZC)+2.1232LOG(JMCKSUM(-1)- (12.9142)(2.8071) 0.03289XXFPLS(-3)-18.7565-0.0436T (-0.2735)(-2.5583)(-2.7017) Adjuste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售后服务工作总结模版
- 乳头凹陷护理指导
- 小米手机及小米电视发布会
- 2025年建筑总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模版
- 安徽省桐城实验中学2025届数学八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明山学校线上教学工作总结模版
- 夏季寻爱之旅活动方案
- 幼儿园消防试题及答案
- 营山县国企面试题及答案
- 银行总行笔试题库及答案
- 呼吸性酸中毒试题及答案
- 航天技术发展与应用知识题库
- 管理会计试题及答案英文
- 2025购车贷款合同范本
- 检察院相关试题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女鞋行业市场供需分析与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遴选公务员笔试真题及答案
- 2025-2030超导磁体和线圈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高瞻课程师幼互动
- 2025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预赛)模拟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试)(含解析)
- 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技能竞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