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10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10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10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10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高考第二大题 古代诗文阅读 高考22题逐题特训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22题逐题特训(十)高考第1415题古代诗歌阅读(二)1(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采樵作孟浩然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上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采樵作一诗也正反映了这样的思想。B首联“采樵入深山,山深树重叠”运用顶针、连带的手法描写了樵夫深山采樵的情景,山高林密,“山深”也体现了山的古老幽深。C第二联“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进一步描写了山路险阻难行,作者采用景物描写的手法,通过“桥崩”“卧槎”“路险”“垂藤”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樵夫劳动的艰辛。D.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相伴的人越来越少,山风吹动樵夫身上的衣服,表现了樵夫自然洒脱的情态。E最后两句,樵夫采樵一天,没有感到劳累,傍晚眺望村落里生气的袅袅炊烟,一路长歌,满载而归。(2)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答:_解析(1)B项,没有连带的修辞手法。C项,“桥崩”“卧槎”“路险”“垂藤”不是细节描写。(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2)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诗歌鉴赏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打柴进入深山。下句采用顶针手法,“山深”连接上句的“深山”。“山深”以下三句写山林的古老幽深,道路的险阻难行。作者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原味翻译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杈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缠绕着,连接在一起,采樵人就攀着长藤通过险要之地。夕阳西下,采樵的同伴渐渐稀少,山风吹拂着身上的萝衣。采樵人拄着轻便的手杖,放声歌唱,望着平野的炊烟款款而归。2(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田家陈师道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鸡鸣人当行,犬鸣人当归” 作者把田家比作鸡和犬,生动形象的描写出田家早出晚归的情景。B“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描写了秋收时节,各种公事纷至而来,田家没有时间处理田里的农事,以致耽误了农时。C“昨夜三尺雨,灶下已生泥”田家除了农事以外,家中生活也很贫困,大雨屋漏,灶下生泥。D“人言田家乐,尔苦人得知”结尾两句说明田家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各种各样的苦,这两句暗含了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E整首诗的语言写的很直白,没有渲染烘托,明白如话,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苍劲。(2)诗歌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田家之苦?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1)A项,作者没有把田家比作鸡犬。B项,“秋来公事急,出处不待时”描写的是秋天到来,差役、赋税增多,起居失常。(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答案(1)AB选A给2分,选B给3分。(2)从劳作、纳赋、生活三方面表现田家之苦:早出晚归的繁重劳动之苦,负担沉重的赋税之苦,骤雨夜至、灶下生泥的生活之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诗歌鉴赏此诗咏叹田家苦。前四句言农民作息无时。首二句说早出晚归是人之常情。三、四句言农民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鸡未报晓,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公事急”。所谓“公事”,即官府的差役。农民为应付差役,起居失常,可见差役的繁重、农民的辛苦。五、六句写农家生活的贫困,大雨屋漏,灶下生泥,境况极为悲惨,这是农家苦的另一方面。而这又正是由于“公事急”农民无法自顾的后果,这就暗示了农家苦的根源。结尾两句申言农家没有“乐”,只有深深的“苦”。两句也暗含对统治者不知农民疾苦,而妄言“田家乐”的不满。这首诗明白如话,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苍劲。原味翻译清晨鸡叫时农人应当出门劳作,傍晚狗叫时农人应当回家休息。可是秋天一到,公家的差役催得急,鸡未报晓农人早已出门,天黑狗吠仍未归家。昨天晚上下了场大雨,农家屋漏墙敝,锅灶下全是漏雨造成的泥泞。人们都说田园生活多乐趣,农家的辛劳困苦外人哪里知晓!3(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11分)行香子苏轼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注:庄子知北游云:“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古人将日影喻为白驹,意为人生像日影移过墙壁缝隙一样短暂。(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词的上片写景。“清夜无尘,月色如银”描绘了一幅月明星稀,月色无限美好的情景。B“酒斟时、须满十分”表现了诗人的豪迈豁达之情,“满十分”语用夸张,把诗人在美好的月色下,开怀畅饮的形象表现的十分到位。C“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形象的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而诗人自己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排挤,毫无建树,内心感到十分焦急。D“且陶陶、乐尽天真”表现了诗人的豁达之情,既然有才不能施展,那就不如暂且享受世间的快乐,忘记烦恼。E词的最后,作者为自己设想了未来的生活“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是多么的豁达开朗,做个闲人,享受美好生活。(2)“虽抱文章,开口谁亲”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归隐吗?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1)B项中“满十分”不是夸张的手法。C项中“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三句形象的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而没有表现出“诗人自己在仕途上屡次遭受排挤,毫无建树,内心感到十分焦急”。(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答案(1)BC选B给2分,选C给3分。(2)示例一: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并非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片的饮酒赏月,看淡名利,不过是词人的自我解脱而已;下片的“归去”“作个闲人”不过是他怀才不遇、无法施展抱负后的牢骚之语。(2分)示例二:词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身负旷世才华,但无人赏识理解。(2分)从词的这两句来看,词人真的想要归隐。(2分)上片写放着良辰美景不去享受,却要劳神费力,追名逐利,太不值得了;人生苦短,稍纵即逝,不及时行乐就来不及了;下片写怀才却不遇,才华又有何用?还不如归隐以保全天真,顺应性情。(2分)诗歌鉴赏上片开头三句,写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词人独自一人,对月饮酒。后五句,写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劳神费力的,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须臾即逝。下片开头,以感叹的语气补足关于人生虚无的认识。开头两句,是古代士人“宏才乏近用”,不被知遇的感慨。第三句,是其现实享乐的方式。接下来五句,写最好的解脱方法是远离官场,归隐田园。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的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原味翻译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杯中斟满美酒,仰望夜空,遐想无穷。想这世间之人追求名利,不过都是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如白驹过隙,像燧石之火一闪即灭,像梦境一样短暂。虽有文才,却无赏识之人。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烦恼。不知何时才能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作个闲人,每日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风弄月。4(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州宅堂前荷花范成大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注:范成大(11261193),今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1)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首联“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写了荷花的外貌和香味。B“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紧接上联,拟人化的写出了荷花高傲的性格,绽放和收敛都没有媚俗,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志向。C“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此联开始,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荷藕和荷叶,“无染”“自香”表达了诗人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虽然仕途不顺,绝不同流合污。D最后一句“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呼应题目,宅堂前荷花盛开,宅堂外的荷花开得更好,一片荷花已经把自己的官船都遮挡了。E全诗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宅堂的荷花,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诗人借花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和节操。(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1)B项中“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不是拟人的手法。C项中没有写仕途不顺,绝不同流合污。D项中此句写的是诗人想象家乡湖里的荷花盛开的景象。(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答案(1)AE选A给2分,选E给3分。(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3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3分)诗歌鉴赏诗歌首联,描写了荷花的外貌、香味等。这一联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荷花的鲜红颜色以及在幽静的环境中散发幽香等。颔联,写不同时间荷花的神态。这一联使用对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有意”“无情”使用对比手法,晓露中盛开的荷花体现出荷的风姿;傍晚收起花瓣的荷花显示出荷的冷艳庄重。颈联,描写荷藕、荷叶。上句写荷藕的洁白无染,下句写荷叶的青翠、淡香。尾联,用想象的手法,描写石湖景色:因为荷花开得正盛,想必石湖到处是画船在水面荡漾。原味翻译荷花就如凌波仙子一样,在静谧的水面散发幽香。仔细观赏荷花,它们的花瓣就像微醉的人的脸庞一样红艳。早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傍晚,荷花在落日中收起花瓣。荷藕本是生长在泥中,但通体雪白没有污染;微风吹拂荷叶也传来阵阵清香。想到石湖此时已经是荷花满池,应该有许许多多的画船在水面荡漾。5(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蝶恋花赵令畤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这首词开篇写“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描写的是春寒料峭,乍暖还寒,主人公珠帘未卷,心情起伏不定。B“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心绪不安,不卷珠帘,“深深处”更加体现了主人公内心忧闷之深,难以排遣,人生难测,壮志难酬,渲染了一种沉重,孤寂的氛围。C“红杏枝头花几许?啼痕止恨清明雨”清明之雨打落了多少枝头红杏花,主人公虽身处家中也知道杏花的命运,诗人用疑问的语气,写出了主人公的愁闷心情。D下片“尽日沉烟香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主人公的愁闷无法排遣,终日对着袅袅香烟出神,于是借酒消愁。E最后一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为全诗做了解答,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飞燕没有把远方人的信件带回来,小屏风挡住了可以远远看去的西江之路。(2)本词上片结尾两句和琵琶行中的“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答:_解析(1)B项,“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心绪不安,不卷珠帘,“深深处”没有体现了主人公人生难测,壮志难酬的心情。E项,最后一句“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为全诗做了解答,但是不是拟人的手法,飞燕也是不会带信的,西江路是室内屏风上的画。(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案(1)BE选B给2分,选E给3分。(2)琵琶行中的这两句诗主要是从听觉角度来描写,用了拟声词来描述;(2分)而本词这两句则主要是从视觉的角度来描写,(2分)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带着雨痕的红杏残花以人的情感,实际是以花暗比伤春的思妇。(2分)诗歌鉴赏这首词描写春日闺中怀人。首句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绪,春寒料峭,乍暖还寒,女子的心情也起伏无常。“深深处”点出女子忧闷之深,渲染出一种深重、孤寂的氛围。“不卷珠帘”的原因,可能是女子愁绪萦怀而懒得卷起帘子;也可能是她害怕卷起珠帘之后,望见满目春色,更添愁绪。她为什么发愁呢?直接原因可能是清明时节这场连绵的春雨了。这场雨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雨打花枝,落红无数。“红杏枝头花几许?”,不消问,她也料到娇艳的杏花的命运了!那冷酷无情的春雨真让人憎恨呀!下片首句写闺中情景,女主人公终日对着一缕缕袅袅香烟出神,心中苦闷至极。她的愁闷无法排遣,唯有借酒浇愁。“恼破春情绪”径直说出她的愁。结尾两句让我们知道了女主人公愁思重重的真正原因:原来她是盼望着春燕给她带来远人的信息,而它们却又令人失望。一个“又”字,点明了失望之久。这里不说所惦记着的人没有捎信回来,却怪燕子忘了带信,构思巧妙。于是她只好空对屏风怅望,画屏上烟水茫茫,那条蜿蜒的水路,不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之路吗?原味翻译想要减掉罗衣,可是寒气还没有退去。珠帘也无心卷起,一个人在深闺中闲居。红杏枝头的花不知还剩多少?她们美丽的面庞尚有啼痕,只恨被这清明时节的细雨打落。终日无聊闷坐,看着沉香的轻烟一缕缕飘散。昨夜喝闷酒而大醉,今早醒来得太迟。为惜春的情怀所困,心中充满了愁绪,飞回的燕子又耽误了带来回信,我泪眼凄迷,呆呆地望着小巧的屏风,那上面画的蜿蜒水路,正是当初心爱的人远去时所走的西江水路。6(2017最新考纲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水亭偶成朱瞻基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1)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临流亭馆净无尘,落涧流泉处处闻”写出了水亭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视听结合,临流亭洁净无尘,身处其间还可以听到潺潺的流水声。B“半湿半干花上露,飞来飞去岭头云”上句描写了诗人俯视所见,花上露水似有若无,下句写仰视,描写了岭上的白云飘来飘去。C“翠迷洞口松千个,白占林梢鹤一群”继续描写亭上所见,通过苍松和白鹤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临流亭环境的喜爱。D尾联“此地清幽人不到,惟留风月与平分”一句作者直接抒发情感,“此地清幽”只有风月,没有人世间的纷纷扰扰,表现了诗人对这里的喜爱之情。E整首诗感情真挚,作者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心胸开阔,文字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忘记世俗烦扰,归隐山林之意。(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