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 第一篇:阴阳五行说 第二篇: 五德终始说 第三篇:五行人格说 第四篇:五行管理说 第一篇: 阴阳五行学说精 要 一、中国古代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发展过 程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三、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 四、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因素 阴阳五行学说是盛行战国时 期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对自然 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渗入 医学领域,有力地促进了医学理 论的发展。 阴阳 学说 是研究事物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变 化规 律,并用以阐释 宇宙万物发生、发展 和变化的古代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宇 宙观和方法论 阴阳是对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 双方的属性的高度概括。 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 素问.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且夫阴阳 者,有名而无形,” 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阴阳者 ,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 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故曰:天地 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 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五行学说 一、中国古代五行思想的产生、发 展过程 (一)五方说 五行学说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五方观念, 形成五方说。 根据甲骨文卜辞的记载,五方说把殷商所在的地域称 作“中商”,而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 ,说明当时已经有了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方 位的观念。 (二)五时说 左传昭公元年:“分为四时,序为五节 。” 史记历书:“考定星律,建立五行。” 五星 (五种行星: 辰、太白、荧惑、岁星、填星) 五节(五时)-春、夏、长夏、秋、冬 注:“所谓长夏者,六月也。” 长夏 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 ,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 于是春夏秋冬加上长夏就 合乎五数。 夏之后有一个长夏,长夏 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 ,这是中医学的范畴。 正如著名明代大医学家张 景岳所说:“春应肝而养 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 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 收,冬应肾而养藏。” (三)“五材说”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天生五材, 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尚书说:“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 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 资生,是为人用。” (四)洪范中的五行思想 洪范中列举了“九畴”:“一、五行: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 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 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思想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 “木曰曲直”“曲直”,实际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为枝干 曲直。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土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五种物质五大类事物属性并与五味联系起来 (五) 国语郑语史伯论五材:和、同论 春秋之时,“五行”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自然社会现象 国语郑语史伯论五材:“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 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和:众多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同:无差别的单一事物 实:确实。不继:不能连续不断、永远常有。 平:均,平衡,平服 裨:增益。 以同裨同:指相同性质事物的相加。 弃:废弃 (六)左传:五行、五味、五色、五声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大叔论礼: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 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 生其六氣,用其五行。氣為五味,發為五色, 章為五聲。 左传 昭公元年记医和(春秋时期秦国医家) 说“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发为五色, 微为五声, 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 也,分为四时, 序为五节, 过则为灾。” 这里用六气五行解释病的发生。 (七)子书 现存的子书中,较早记载“五行”观念的是 孙子、墨子、管子等。 孙子兵法虚实:“故五行无常胜。” 孙子兵法又称孙 武兵法、吴孙子兵 法、孙子兵书、 孙武兵书等,是中 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 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 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部分。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 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 谨。 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 人孙武(字长卿)。 孙子兵法竹简版 墨子贵义:“子墨子北之齊,遇日者。日者曰: 帝以今日殺黑龍於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 。子墨子不聽,遂北,至淄水,不遂而反焉。日者 曰:我謂先生不可以北。子墨子曰:南之人不 得北,北之人不得南,其色有黑者有白者,何故皆不 遂也?且帝以甲乙殺青龍於東方,以丙丁殺赤龍於南 方,以庚辛殺白龍於西方,以壬癸殺黑龍於北方,若 用子之言,則是禁天下之行者也。是圍心而虛天下也 ,子之言不可用也。” 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前476)齐国政治家思 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著 述总集。大约成书于战国 (前475前221)时代。刘 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 今本实存76篇其馀 10篇仅存目录。 管子中的幼官、幼官图、四时、 五行等篇目,记载了五方、四时、五行的内容 。 五行相生理论从现存文献看,四时篇是首次完 整出现。 四时篇的时代与邹衍大体一致,其思想可能与 邹衍有关。 管子是战国时期齐国授下学者的著作集, 而在 管子中,古代科学与阴阳五行说的结合已初露端倪 。 阴阳说与五行说最初为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分 别发展。 至战国时期,管子开始将阴阳说和五行说 相互融合,建立以气为本原、以阴阳为“天地之 大理”、融阴阳说与五行说于一体、并配以四 时(春、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 、北)的阴阳五行说体系。 第一、阴阳说与五行说相互共存。 管子四时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 又论及气配以五方、四时产生五行:五行篇既 要求“通乎阴阳”,又要求按照五行的属性施政; 侈靡篇既要求知“阴阳进退满虚”,以应天、水、 地之变气,又要求核天地间五行之气“动毁进退,”以免“ 沮(阻)其亟而反其重”。 第二,气为贯穿整个阴阳五行说体系的最高的哲学范 畴。 五行篇说“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 通乎阴气所 以事地也。”同时,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气所生 。 四时篇说“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 生木与骨”;“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 气”;“中央曰土”“;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 阴生金与甲”“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 水与血”。 而且,五行本身也为五行之气,侈靡篇说“且夫天 地之精气有五。”就是把五行看作是天地间的五种精 气。 第三,阴阳为“天地之大理”。 四时篇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 大经也。” 乘马篇说“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 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也。” 形势解篇说“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 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 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 第四,五行与五方、四时相配。 n在四时篇,东、春与木相配南、夏与火相配,中 与土相配,西、秋与金相配,北、冬与水相配。 n五行篇把一年分为五个时节,每一时节七十二日, 以与五行相配。“甲子木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丙 子火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戊子土行御 七十二 日而毕”;“庚子金行御 七十二日而毕”;“壬子水行 御 七十二日而毕”。 n幼官篇也把一年分为五个时节,春,即八举时节 ;夏,即七举时节;五和时节;秋,即九和时节;冬,即 六行时节。并以五时配五方东、南、中、西、北。 第五、五行相生。 四时篇用四时配五行, 五行、幼官篇用 五时配五行,并用四时、五 时的更替说明五行先后出 现的序列。实际上已具有 五行相生的内涵,即木生火 、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并且循环往复。 (八)邹衍“五德终始”学说 邹衍,战国时期齐国人,提出“五德终始”学说, 以此来解释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提到邹衍 时说“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辩) ”,即 邹衍能深刻观察事物的阴阳变化信息,然后发 表一些超乎一般生活实际的怪异言论。 邹衍喜欢对宇宙万物展开宏观上的论 述,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符合“五 行相克”规律。他把推动社会发展的动 力称为“德”。这种动力可以分别用水、 火、木、金、土表示五种力量,即是五 德。社会的发展变化、王朝的兴替就 是依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循环往复、终 而复始进行的。 邹衍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 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 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 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 的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 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 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 现了一种必然性。邹衍说:“五德之次,从所 不胜,故虞土、夏木” 吕氏春秋应同 便把这一社会演变规律具体化:“黄帝之时 土气胜 及禹之时 木气胜 及汤之时 金气胜 及文王之时 火气胜 伐火者 必将水, 天且先见水气胜 水气至而不知数 备将徙于土。” 远古黄帝(土德) 夏朝(木德) 商朝(金德) 周朝(火德) ? 朝(水德)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便确定秦王朝属水德,以示 战胜了周朝的火德,并且改革历法、官服、制 度等等,使之符合水德的特征。 评价: 用五行相胜比附历史的演变,其谬误之处自不待 言但它明确地把五行看作五行之气,而且吸取早 期五行说的五行相胜的思想,即土胜水、水胜火 、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 并循环往复。 这是对管子阴阳五行说中五行相生的补充 。 对于邹衍的“五德终始”学说,英国学者李约瑟 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予了高度评价 。 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 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在这 些方面, 西方是初等的,而中国是高深的。” 西汉的董仲舒说“天地 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 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 ,故谓之五行。五行者, 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 胜。” 比:相邻 间:间一位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把五行学说应 用于中医学中,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劳动人 民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 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内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 指它们的运动和变化。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 物质和现象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 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世界上所有事物和现 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运动 变化的结果。这五种物质各具特性,但都不 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联系的。五行既相 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从而促进了自然界事 物的发生和发展,维持着它们之间的协调和 平衡。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 ,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 朴素认识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抽象概括而逐渐形 成的理性概念。 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于木、火、土、 金、水,但实际上又超越了这五种具体事物的本 身,具有抽象的特征和更广泛的内涵。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曲,屈 也;直,伸也。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长 、升发、条达、舒畅的特性。木代表生 发力量的性能,标示宇宙万物具有生生 不已的功能。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物或 现象,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炎,热 也;上,向上。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 性。火代表生发力量的升华,光辉而热 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 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爰稼穑”。春种曰稼 ,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 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故称 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 ,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凡具有 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 皆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曰从革”。从, 顺从;革,变革、改革。金具有清洁, 肃降、收敛的特性。凡具有这类性能的 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润,湿 润;下,向下。水具有滋润、下行、寒 凉、闭藏的特性。凡具有这类特性的事 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 (三)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采用取类比象和推演络绎的方 法,将宇宙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不同性质 、作用和形态与五行的特性进行类比,从而 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 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 (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 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 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 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如:事物或现象的某一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 似,则将其归属于木。 如肝气的疏泄条达之性与木的特性相类,肝 属木。其他以此类推。 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 演归纳其他相关的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 属。 例如:已知肝属木(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 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因此可推演络绎胆 、筋、爪、目皆属于木。其他类推。 木 肝 目 五行学说对事物属性的归类推演法则是:以 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以五行为中心,以空 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构 的五脏为基本框架,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 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按其属性 进行归纳。 事物五行属性归归列表 自 然 界 五 行人 体 五 音 五 味 五 色 五 化 五 气 五 方 季 节 五 脏 五 腑 五 官 形 体 五 志 五 声 变 动 角酸青生风东春 木 火 土 金 水 肝胆目筋怒呼握 徵苦赤长暑南夏心小肠舌脉喜笑忧 宫甘黄化湿中长夏脾胃口肉思歌哕 商辛白收燥西秋肺大肠鼻皮悲哭咳 羽咸黑藏寒北冬肾膀胱耳骨恐呻栗 五行学说不仅将事物归属于五行,而且进一 步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解释事物 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整体性、统一性和事物 正常发展运动变化的规律,用相乘、相侮来 解释事物间平衡失调的机制。 (四)五行的相生相 克 1. 五行相生 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某一事物 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 资生的作用。 也叫母子相生关系,即生我者 为母;我生者为子。如木生火 ,故木是火的母,火是木的子 。 其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 火 土金 水 隋萧吉五行大义论相生解释:“木生火 者,木性温暖,火伏其中,钻灼而出,故木 生火;火生土者,火热故能焚木,木焚而成 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 石依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山必长石, 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阴之气,润燥流津 ,销金亦为水,所以山石而从润,故金生水 ;水生木者,因水润而能生,故水生木也。” 2.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亦称“五行相胜” 五行间存在着某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 有抑制、制约、克服的作用。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 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 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 ”。 如:木克土,故木是土的“所不胜”, 土是木的“所胜”。 其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金克木。 木 火 土金 水 这就说明,在五行系统中,各个部分不是孤 立存在而是密切相关的,每一部分的变化, 必然影响其他部分的状态,而其本身又受到 五行整体的统一制约。 白虎通义五行:“五行所以相害(相克 )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土胜(克)火 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 素问宝命全形论:“木得金而伐,火得 水而灭,木得土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 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 1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 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 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 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 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一行亢盛时,必然随之有制约 ,以防止亢而为害。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 。 木 火 土金 水 五行制化图中,木以()生 火 ,则火得生为();火 以( )生土,则土得生应 为( ),但木以() 克土,土被克则 还有(); 土以()生金 ,金得生则 应为(),但火 以()克金,则金被克还有( );金以()生水,水得生则 为(),但土以()克水 ,则水实为();同时金以( )克木,则木原()之亢盛因被 克而复得平也为()。至此,五 行中的每一行都发生了变化,但变 化的结果在五行系统的整体是( ),即稳定不变。 0 0 2五行胜复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 中一行亢盛(即胜气 ),则引起其所不胜 (即复气)的报复性 制约,从而使五行之 间复归于协调和稳 定。 木 火 土金 水 复气 胜气 五行胜复,属五行之间按相克规律的自我调节 。 胜气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五行中一 行的太过,即绝对亢盛;二是由于五行中一行 的不足而致其所不胜的相对偏盛。 复气则是因为胜气的出现而产生,即先出现胜 气,而后有复气产生,以对胜气进行“报复” ,使胜气复平。 复气即胜气的所不胜:若胜气为木,则复气为 金;胜气为火,则复气为水;胜气为土,则复 气为木;胜气为金,则复气为火;胜气为水, 则复气为土。 五行胜复的规律是:“有胜则复”。五行中一行 亢盛(包括绝对亢盛或相对亢盛),则按相克次 序克制,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旺盛,以制约 该行的亢盛,使之复归于常。 如以木行亢盛为例:木旺克土引起土衰,土衰则 制水不及而致水盛,水盛克火而使火衰,火衰则 制金不及而致金旺,金旺则克木,使木行亢盛得 以平复。此处木行偏亢为胜气,而金行旺盛为复 气,金行旺盛是对木行亢盛的报复。余四行的胜 复依此类推。 五行胜复,又称“子复母仇”。因五行中的一 行亢盛,即为胜气;其所不胜,是为复气,又 恰为其所胜之子。复气之母受胜气所害,复气 制约胜气,为母复仇,故称“子复母仇”。 如上述的木行亢盛为胜气,金行旺盛为复气; 土为木之所胜,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 盛得以平复,则为子复母仇。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 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 倍克”。(乘,凌也,即欺负之 意)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 水火金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 ,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理)变 化。 火 土金 水 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1 所不胜过亢,对其所胜过度克制。 如“木亢乘土”。 2 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相对过亢; 如“土虚木乘”。 3 既有所不胜过 亢,又有所胜过 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土虚( 脾气虚弱),出现“肝脾不和”。 2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 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 和克制。又称“反克”。 (侮,即欺侮,有恃强凌 弱之意)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 木金火 水土木。 木 火 土金 水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1 所胜过亢,反向制约其所不胜。 如 “木亢侮金”。 2 所不胜过弱,受其所胜的反向制约。 如 “金虚木侮”。 3 既有所胜过亢,又有所不胜过弱。 如既有木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 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 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 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 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如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 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 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 ,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是:母行虚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终致 母子两行皆不足。 母虚子虚母子两虚 2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 母行,终致子母两行皆异常。 一般规律有三: 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 小结: 第一,五行模型是思维模型,而不是物质模 型。 第二、五行表示的是关系实在、功能实在, 而不是物质实体、形态实体。 三、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之关系 (一) 阴阳与五行的结合 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生是与观察自然以及与 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在商、周的 后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成为有哲学抽象含 义的思想和思维方式。 管子中的四时、五行等篇目, 已初步显示出阴阳与五行说相结合的倾向。 阴阳、五行的合流是以周易的“两 仪”、“八卦”和中国古老的“气”论为载 体、为媒介的,其融合不会晚于春秋晚 期。 “易以道阴阳”(庄子天下篇)而且“周易体系中 的不同层次的结构,是建立在两仪的基础上的。两仪 就是阴阳” ,周易通过阴、阳两种符号成四象,四 象组成八经卦,八经卦又组成全书的64卦。这就是 易传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产生出64卦,每卦6爻,包括 384爻。周易的整个结构和思想都体现着阴阳对 立统一。 八卦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哲学概念,来源 有二:一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 “无极生有极,有极是太极,太极生两 仪(即阴阳),两仪生四象(即少阳, 太阳,少阴,太阴),四象演八卦,八 八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 天八卦; 一是周文王的乾坤学说,他认为先有天 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 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 长男,坎为中男,艮(读音:gn)为 少男;巽(读音:xn)为长女,离为 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 后天八卦。 在周易中,八卦是最基本的卦象,即乾、坤、震、巽 、坎、离、艮、兑,八卦同时还对应着八种自然界的物 象: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正是这八卦及 其对应的八种物象,最终与阴阳和五行通了款曲,阴阳和 五行才逐渐融合发展成为阴阳五行学说的。 八卦对应的八种物象中既包含了“阴阳”,又囊括了“五行 ”。八卦中的“天”(乾) 、“地”(坤)即是阴、阳的化身和代 称,八卦中的“地”(坤)和“山”(艮)对应的是五行中的土,“ 水”(坎)和“泽”(兑)对应的是五行中的水,“雷”(震)对应的 是五行中的火,风(巽)对应的是五行的木。 阴阳与五行的合流同时是与中国古老的“气” 论联系在一起的,易经和易传中的阴 阳和八卦 所对应的五行都可以通过“气”而贯通、连接 。阴阳在西周时期就具有“气”的性质了,最著 名的例子就是伯阳父论地震,这段具有哲学含 义的故事记载在国语周语上之中。 春秋时期把阴阳和五行结合起来的学说主要 有:周卿士单的“天六地五”(即天有阴、阳、风 、雨、晦、明六种气象,地有金、木、水、火 、土五行) ;鲁国的展禽、郑国的子产、晋国 的史墨都有关于“六气”、“五行”或者“三辰”、 “五行”的论述。当然,五行带上“气”的哲学和 天命性质是要晚至战国时期的,但阴阳五行的 合流在春秋基本完成则是无疑的。 汉代的司马谈和班固对先秦诸子的研究分类 中都将“阴阳五行”作为一个学派来看待。实 际上,在战国时期阴阳五行是人们的“普遍观 念” 和“一个时代的普遍理论思维形式” 。战 国时期诸子异说“百家争鸣”,诸子的著作中除 了论语外,几乎各家之书都多少涉及阴阳 、五行的论述,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更是 较为完整地保留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 邹衍是战国末年把前期阴阳、五行学说进一 步系统化的思想家。用阴阳消长的道理来说 明五行的运动变化,构建了系统阴阳五行学 说。 “阴阳五行”由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图式经邹衍 阐述推衍而变成对社会政治兴衰更迭的说理 工具。 战国阴阳家的著作基本全部遗失。我们现在 所能看到的阴阳五行的学说,在杂家的著作中 汲取较多吕氏春秋将“四时”与阴阳五行 配合的模式运用到十二纪的结构布局上 。十二纪将“四时”春、夏、秋、冬四季 分成12个月,用这12个月为时序与阴阳五行相 配合,构建起大的理论框架,然后再在这个框架 内放进“天、地、人”之道的论述和儒、墨、 道、法各家的思想。 而且,吕氏春秋对于邹衍等阴阳五行学说 的“天人感应”、“五德终始”思想做了继承和创 新,主要集中于八览中的应同和召 类篇中。 阴阳五行学说在战国以后影响很大,但神学化 的倾向也愈来愈明显。在先秦,阴阳五行学说 基本还是被作为一种关联思维的宇宙论,而在 秦以后基本是作为一种中国的政治哲学而流 传下来的。 阴阳五行学说首先为秦帝国所用,秦帝国崇尚 水德、其色尚黑都和阴阳五行中的“水”有关, 而且“主德的水与阴有关联, 因而就和冬天、 黑暗的严酷性有关联” 。学者认为这也是秦 代坚持严刑酷法为自己所找到的理论根据。 关于汉代所主何德,历史上是颇有争议的。 汉初百废待兴无暇他顾,政治上许多方面“汉承 秦制”定正朔为水德,之后现黄龙,并没有改为 土德,直到汉武太初元年才正式“定正朔,易服 色”改为土德,易服色为黄。 到了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的五行相生理论 得到王莽的青睐,认为汉室是尧的后裔,属火德 ;而他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属土德。火生土,所 以新朝为土德。虽然汉属火德未得到官方承 认,但经过王莽这么一闹,就弄假成真了。 光武中兴之后,以西汉正统继承者身份自居的 东汉王朝“起高庙,建社稷于洛阳,立郊兆于城 南,始正火德,色尚赤”,正式确立了西汉和东汉 的火德。东汉谶纬盛行,再附会以刘邦“赤帝 子斩白帝子起事”的故事。因此,后世多以东 汉说法称西汉和东汉为“炎汉”、“炎刘”。 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后在汉代以 前,基本是以“五行相胜”来推演,东汉以后基本 都是以“五行相生”来备论的。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国政治以及社会生活中不 仅仅限于此,例如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三纲 五常”、尊卑秩序、巫术迷信、地方习俗都与 阴阳五行学说多少有些联系,中国中医传统理 论基本也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 因此,研究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而忽视对阴阳 五行学说的了解,是不可能有深入地把握的。 (二)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之关系 两者的不同侧重点 阴阳学说着重于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对 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制约、互 根互用、消长平衡和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用以解释 宇宙,则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用以解 释人体,则把人体看作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 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则就认为人和自然界亦是一个对立着的统一体。 五行学说则着重以“5”为基数来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 化的相互关系。五行学说用以解释宇宙,则认为整 个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 克制化组成的整体;用以解释人体,就以五行配属 五脏、五官、五体、五志等来阐释其间相互生克制 化的整体;用以解释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则亦认为 自然界的五运、五气、五方、五季等都可以内应脏 腑,人体脏腑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同样存 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因而也是一个整体。 两者的综合应用 类经图翼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 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 者,所以行阴阳之气也。” 四、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因素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一定的条件的 阴阴五行学说就是先哲们在古代的时空 条件下总结当时的自然规律而形成的 中国大陆背倚高山峻岭、面对辽阔海洋 ,是相对封闭的的地理环境 在中国的西部,是帕米尔高原,整个亚洲的 地理形势以此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了一 系列高山峻岭 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 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包围形成了世界上最 高、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中西陆上交通的巨 大屏障 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萨彦岭、外兴安岭 ,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 然长城 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方向延伸的 巨大山系,对于地处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国来说,恰 恰形成了“入”字形的包围之势,构成了封闭中国 的骨架 在西南,发源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的伊洛瓦 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金沙江又顺山 间谷地奔腾而出,从而形成了西南边境山河相间 的险峻形势 在西北,南屏青藏高原,北峙天山、阿尔泰山 ,西耸帕米尔高原,由于四周高山耸立,无论是 太平洋还是印度洋的湿润空气都很难到达这里, 因而降水奇缺,景象荒凉 在当时的农耕时代,人们最适宜生存的也只有 黄河中下游流域了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蓝田人、周 口店人、大荔人、半坡村人均生活在黄土区 内 黄土区也就成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 心 作为中国第一个朝代的夏后氏建都于阳翟( 今河南禹州)、斟(今河南登封西北)、安 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等地 商朝建都于西亳(河南洛阳);后来在盘庚 时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商朝一直 也称作殷商。 其后西周都于今西安附近的镐京和丰京,东 周都于洛阳, 齐国山东临淄、魏国河南开封 韩国河南新郑、宋国河南商丘附近 赵国河北邯郸、卫国河南淇县 晋国山西翼城南、鲁国山东曲阜 秦都于咸阳, 西汉都于长安(今西安) 东汉都于洛阳 不仅其都城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且其 国家的疆域也都在此范围之内 祖先们以这块最肥美的地区视为天下的 中心,把天下分为东、西、南、北、中五方 ,东方为滨海鱼盐之地,南方为气候炎热之 地,西方为气候偏于寒凉和干燥的丘陵高山 ,北方为气候寒冷的黑土高寒之地 只有这个中心地域才最适合人类居住 这里黄土肥沃,雨量虽不丰裕却集中于 作物生长需要的夏季。这些正是农耕世界人 们赖以生存的最佳环境,这种优越的地理环 境为古人类的生息繁衍提供了自然基础,也 是古代文化和科学赖以生成和发展的先决条 件 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地理气候因素就 是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环境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居住在黄河中下游流 域,黄河中下游流域也就成了华夏文明的发源 地,黄河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文化也就成了中华文明的核心所在。 古代的自然观和中医学便是在这样一种相对封 闭地理区域中的良好自然条件下萌发并成长起 来的 要探讨阴阳五行学说的形成,就必须把着眼点 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这块华夏文化的发源地上 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夏季时间较长,且夏 季先热后暑,暑期雨量集中而暑湿交争,故在 这里又可明显地把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 、冬五时 古代自然观就是在这种地理气候特点的地 域上形成并不断完善的观自然并不断总结自 然规律而形成了自然观 脱离春温、夏热、长夏湿(暑湿交 争)、秋凉(燥)、冬寒的气候特 点也就无法探讨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所反映的东方思维观 念天人相应的整体恒动观 大自然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是一个统一的 整体,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感天地之气 而生成,随天地之气的变化而变化。 要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变化规律,必须 从整体的、恒动的观念出发,首先把握天地 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然后再依这个基本规 律去剖析认识各种具体事物及其变化 第二篇: 中国历史的“五德终 始说” 五行学说最早在道家学 说中出现。它强调整体概念 ,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 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 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 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 论。 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 物质组成学说,与西方的水、 火、土、气四元素学说类似 。 五行之间的关系: 记住这个口诀: 木火土金水, 顺位相生,隔位相克 。 1、五行相生:即五行相互滋生和相互助 长。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 木。 木生火:木干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矿藏生金; 金生水:金销熔生水; 水生木:水润泽生木。 五行相生: 水生木(浇水使树木生长) 木生火(木是五行中唯一的可燃物) 火生土(烧完就变成尘土了) 土生金(金是土中矿物质的沉淀) 金 生水(金属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结 水) 2、五行相克:即五行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 五行的相克次序为: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木桩可插进土里。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五行相克: 水灭火 火可以融化金(金属) 金(金属)可以砍断木(树木) 木可以从土中汲取营养 土克水(水来土掩) 五行与天干地支及方位的关系: 1、五行与天干: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 、戊土、己土、庚金、 辛金、壬水、癸水 (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乙 丁己辛癸为阴) 2、五行与地支的关系: 子-水、丑-土、寅-木、卯木 、辰土、巳火、午火、 未土、申金、酉金、戌 土、亥水 (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 3、天干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甲乙:木,东方 丙丁:火,南方 戊己:土,中央 庚辛:金,西方 壬癸:水,北方 4、地支与五行方位的关系 : 寅卯:木,东方 巳午:火,南方 丑辰未戌:土,中央 申酉:金,西方 子亥:水,北方 我国历史上各种思想对应的五德: 儒家:木德 法家:火德 墨家:土德 释家:金德 道家:水德 儒家重仁,而五德中木为仁,儒家为木德最 为合适,五岳中唯选东岳泰山封禅,东为木 ,这也不无关系。儒家为木德,在春秋战国 时期土德旺之时不得势,根本没有得到很好 的发扬,在秦朝金德旺而克木之时更有焚书 坑儒的挫折,但在西汉水德旺时便得到汉武 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优待。皆因土阻木 、金克木、水能生木故也,更在宋朝木旺时 发展至理学。 法家配火德,火主礼乐,主文字,文明,主 无情,法家配火德较合适,法律无情。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兼爱则为包容,而土藏 其他四气,具有包容的特点,故墨家配土德 。 释家本为外来宗教思想,原属西方,而金配 西方,佛家也曾说西方极乐世界。另金为义 ,释家提倡的义为根本上的义,最广泛的义 ,对世界有情生命的大义,故释家配金德。 道家重无为,尤其推崇水之至善,且水主静 且智,道家配水德比较合适。 各朝代五德所属归纳: 第一阶段:炎帝,蚩尤,黄帝,尧,舜,禹 。 至大禹为止,包括五帝都是圣人时代,实行 的都是禅让制。 所以这一阶段理应按五行相生来确定五德。 1.据传炎帝与黄帝曾联合战胜蚩尤,而成为 华夏民族始祖,是因炎帝火德助黄帝土德而 克制蚩尤水德也;是火生土而克水。 2.而后(五帝金水木火土略)尧受禅代表金德, 据传此时黄河流域洪水开始暴发,是因为金 生水,金为水源,故而得此结论。 3.尧禅让给舜,是尧的金德生舜的水德,舜 时水力更旺,洪水更为猛烈,无力解救。 4.后大禹治水,采用泄水之法终成功解除大 水之祸,是大禹为木德,木德能泄水德。 舜传位于禹,是水生木。 因禅让制度是一种顺意的行为,故五德应以 相生为序。 第二阶段:夏,商,周。 这三个朝代是最先的朝代,夏启子承父禹基业, 但又是不同的两种国家制度,所以按相生计算; 商灭夏,周灭商,是靠讨伐战争才最终形成新朝 代的,所以按相克计算。 1.大禹为木,夏启为禹子,但夏朝 是第一个世袭制朝代,所以夏五德 应以木所生之火为准。且春木夏火 秋金冬水,夏为火德具说服力。且 五行中火主礼,恰好夏朝便开始有 最先的礼乐制度。 2. 夏桀无道,商汤灭夏,汤为水,商水 克夏火,所以商归于水德,最后商纣荒 淫为周武王所灭。 3.周朝为土德,为周土德克商水德。土 在五行中容纳其他四行杂气,这与周于 各处设诸侯国极为相似。东周与西周本 为一个朝代,只是都城不同而已,所以 东周应同属于土德。 第三阶段:秦,楚,西汉, 东汉,曹魏,晋,南北朝。 依旧按照战争为五行相克, 禅让传承为五行相生计算。 1.秦国本为周朝一诸侯国,独坐西方 势大,西为金;且金得周朝土德所生 ,其势更旺,所以秦国五德应为金德 。金主杀,主暴政,主兵戈,这与秦 国政策亦不谋而合,几乎整个秦国无 不处于不停地战争之中。奈何秦国却 尚水德,水泄金势,如何能久,终被 项羽楚国打得元气大伤。 2.楚虽未建国,但其对秦国的灭亡与西 汉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楚, 则秦不能灭,则秦不会降汉。火主骄燥 ,主礼,亦主狐疑,这都与项羽此人有 着极为相似之处,楚又为中原之最南, 也主火,所以楚断为火德较为贴切。 3.西汉刘邦建国,刘邦性狡诈,且秦向 刘邦投降,两者之间并没有发生太大冲 突,西汉应为水德,以水德克楚国火德 。后王莽新朝,可归于土德。 4.东汉传承西汉,但却是刘秀称帝,与西汉 应有所区别,西汉为水德,东汉应为木德( 受水德所生之故)。奈何东汉却尚火德,火 泄木势,终至皇帝薄命,国运不长。 5.曹魏灭东汉、西蜀,为金德,以金德克东 汉与西蜀之木德,而三国时期,西蜀为木德 ,东吴为火德,曹魏为金德。所以西蜀木德 与东吴火德联合而能克曹操金德,才造成了 赤壁之战的胜利。 6.晋司马炎废魏帝,取代曹魏,后晋灭 东吴,曹魏为金德,晋朝为水德,晋朝 水德才能克去东吴的火德。所以才有曹 魏金德灭西蜀木德,晋朝水德灭东吴火 德。 7.南北朝时期,南朝宋灭东晋,所以为 土德;齐灭宋,所以为木德;梁灭齐, 所以为金德;陈灭梁,所以为火德。后 陈被隋灭,隋为水德。 第四阶段:隋,唐,宋,元,明 ,清。 这些朝代的更替都是以战争来实 现的,所以五德均以五行相克为 准。 1.隋灭南陈,且修筑了京杭大运河, 为水运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隋应为 水德。 2.唐朝灭隋,且唐朝在学术上兼纳百 家,成就了两大盛世,土主包容,唐 朝应为土德。 3.北宋由赵匡胤建立,为木德。 4.金灭北宋,金朝为金德。 5.南宋承北宋,亦为木德。 6.蒙古原是金附属,建元朝灭 南宋,所以同属金德。 7.明朝朱元璋灭元朝,为火德 。 8.清朝由女真发展而来,且灭 明朝,所以清朝为水德。 第五阶段:孙,袁,蒋,毛。这段时期为 中国近代史,历史资料比较完全。 1.孙中山革命联盟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 ,孙中山政权应当属土德,土主信,孙中山主张的 三民主义方能得信于人。 2.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及北洋军阀夺去,想建立帝国 ,且袁本是晚清官员,所以袁世凯为木德。 3.蒋介石继承孙中山,进行北伐,且与上海滩有染 ,重义,而金主义气,所以蒋政权属金德。 4.以毛为主的中共战胜蒋政权,一举建立中华人民 共和国,传承至今,且中共革命几乎没有离与火。 如红军,红色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五 星红旗所以当今属火德。 知识延伸: 1.火德代表:炎帝,夏,楚,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 炎帝为中华民族祖先之一,夏为 第一个君主世袭制国家,中华人 民共和国是第一个社会主义民主 国家。 火五行所代表的含义包括:礼, 文字,舆论,言语,狐疑,缺少 包容性。而夏刚好形成礼乐制度 ,楚王先礼后兵,明朝锦衣卫令 人闻风丧胆。 同时火五行对应着法家,同具有无情的特点。从 明朝与当朝可以看出,法家思想占有相当高的地 位。同时火所生之五行土所对应的墨家思想兼爱 、非攻也得到了相当高的体现,明朝在有郑和下 西洋的条件下却不知道去抢夺资源,当今一直注 重睦邻友好关系,从未主动攻打别国都是最好的 体现。火克者为金,克火者为水,所以金水代表 的释家、道家在这些朝代都显得式微。 火德代表中暂未真正出现明显强盛的时期,过礼 则难以变通。 2.金德代表:尧,秦,曹魏,南朝梁,金朝,元 ,蒋介石。 其中秦战六国而平天下,曹魏战蜀吴而灭西蜀, 金朝数次用兵侵犯大宋领土,元朝统一全国并征 战至欧洲,蒋介石拒绝和谈用兵对抗中共。 金五行所代表的含义包括:兵戈,肃杀,酷刑, 义气,颇具侵略性。从上面可以看出基本都具有 这种相似点。且均是主动战争者。 金五行对应着释家,具有义(释家是对众生的大 义)的特点,另释家还有水五行的特点,即智。 而上面几个朝代中,曹魏时期便有佛教传入,南 朝梁更有达摩祖师传法,金朝时受佛法影响极大 ,开国以前便受高丽等国影响便流行佛教信仰, 灭辽后继承辽代盛行的佛教信仰,攻占开封后又 受宋地佛教影响; 元朝极信奉藏传佛教,同时对其他宗教也乐于接 收;蒋介石本人也受佛法影响很深。同时金生者 为水,而水代表的道家在这些朝代也比较旺盛, 有秦始皇的求长生不老,金元时期全真教的发展 。而金克者为木,克金者为火。所以木火代表的 儒家、法家式微,有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在这些 朝代都是兵,武占重要地位,各种律法都没有威 严。 金德代表国运皆不长,过义则易招祸。 3.木德代表:禹,东汉,南朝齐,北宋,南宋, 袁世凯 其中禹是最后一个禅让制的君主,北宋与南宋结 束了只有汉族人统治的历史,袁世凯是最后一个 称帝的皇帝。木为东方,主仁义,所以东汉,南 北宋都是仁义为先的,袁世凯虽然篡位,但也暂 时避免了大的冲突。 木代表儒家思想,所以在以上几个朝代中,儒家 思想占主要地位。同时木所生之火所代表的法家 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木克之土,克木之金所 代表的墨家与释家都式微,宋朝时民众都怀有强 烈的民族对立感,容不下外族占领。因为木怕金 克,所以以上几个朝代都十分讨厌兵争之事,但 过仁则难有建树。 4.土德代表:黄帝,周,南朝宋,唐,孙中 山 黄帝是华夏始祖之一,周,唐在历史上都存 在着盛世,土德代表能真正成就一番盛世。 因为土所对应的为墨家,即兼爱,非攻,而 以上几个朝代的明君都以爱民如子,为百姓 谋福为根本。 土生金,所以金代表的释家在唐,孙中 山时期有了一定的传播与发扬。同时其 他思想也能出现和发展。因为土藏其余 四行,特别是东周后期出现了百家争鸣 的盛况,越诚信就越能服人,越易有成 就。 5.水德代表:蚩尤,舜,商,西汉, 晋,隋,清 西汉,清朝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盛朝, 水为智,上善若水,所以上面几个朝 代的明君都具有智慧。水为道教,在 清朝时北方的全真教得到了迅速的发 展,汉武帝对长生不老极为痴迷,晋 朝存在许多隐士,隋朝修建的大运河 对后世贡献颇大。 水生木,所以木代表的儒家思想 也得到了体现,西汉武帝时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动, 隋朝的科举制度影响极大。水克 者火,克水者土,所以火土代表 的法家与墨家都式微。 五行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与方位、天干、颜色、神兽 、季节等都有密切关系。 木:东方:甲、乙:绿色:青龙:春 火:南方:丙、丁:红色:朱雀:夏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秋 水:北方:壬、癸:黑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学期阅读理解专项培优试卷测试题(答案)(译林版版)
- 译林版中考英语单项选择试题及答案
- 深圳龙城街道五联崇和学校初中部八年级上册压轴题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
- 【语文】北京市西中街小学二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土建施工员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网络安全培训考试题库网络安全培训项目评估及答案
- 2025编外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重庆市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经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高级社会工作者考试社工实务真题及答案解析回忆版
-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机化学》课程标准
- JT-T-1094-2016营运客车安全技术条件
- MOOC 理性思维实训-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陆上风电场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及费用标准》(NB-T 31011-2019)
- (高清版)TDT 1001-2012 地籍调查规程
- 内部审计管理系统建设需求
- 燃气输配课程设计说明书
- 如何进行模拟堂教学
- 监控扩容施工方案
- 轴的计算与校核、传动轴计算(无密码可修改)
- 《复旦大学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