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专题 苏北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陈学法 第一讲 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l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 l生产发展 l生活宽裕 l乡风文明 l村容整洁 l管理民主 (未来的农民不再是那种“面向黄土背朝天”、进行简单重复生产的农 民,未来的农村也不会是单纯的农业生产的聚集。农业现代化、农 民居民化、农村城市化是新农村建设要追求的主要目标。) 二、我国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l(一)国际背景 l发达国家对农业的补贴及支农政策的变化(从“ 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转变) l(二)国内背景 1、三农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 2、两个趋向理论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没有农业的发展,中国“二元经济”的格局就不会改变;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会有整个中国的全面小康; 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差别就无法缩小,和谐社会就无 法构建;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中国数以亿计的低质的人力资源就不会 转化为人力资本,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向知识经济社会转变。 第二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005年12月31日) ,即1号文件精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任务主 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 任务。 (2)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 (3)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4)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扩大公共财 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把国 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要加快建立有利于逐步改 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实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充分发 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征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逐步 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1)大力提高农业 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2)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3)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4)积极推进农业结 构调整。 (5)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 (6)发展农业产业 化经营 。要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 力强的龙头 企业和 企业集群示范基地,推广龙头 企业、合作组织 与农户 有机结合的组织 形式,让 农民从产业 化经营 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夯实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1)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2)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3)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 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 (4)加强扶贫开发工作。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 设的物质条件 (1)加快乡村基础设 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 施建设。加 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 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 等清洁能源技术。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 续建配套工程。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 全国所 有乡镇 通油(水泥)路。 (2)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村庄规划 工作,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庄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 。 五、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 (1)加快发展农村义务 教育。 (2)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3)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 (4)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六、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 (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 (2)加快推进农 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完善 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 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 新增存款投放当地。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 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 款组织 ,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 展资金互助组织 。 (3)统筹推进农 村其他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 基础、统分结合的 双层经营 体制,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流转机制,有 条件的地方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按照缩小 征地范围、完善补偿办法、拓展安置途径、规范征地程序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改革 经验。 七、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 (1)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 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2)切实维护农 民的民主权利。 (3)培育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 。 八、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 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 . (2)科学制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 划。 (3)动员 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讨论题 一.两个趋向理论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其依据是什 么?该理论提出意味着什么?它有哪些重要意义? l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它的主要 目标是什么?农民收入增加会带来农村消费升级, 你认为农村消费升级会给哪些行业带来新的投资 机会? l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你认为要完 成这一根本任务应进行哪些制度变革?如何变革? 问题参考一: (1)趋向一是,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工业剥夺农 业;趋向二是,在工业化基本完成后,工业反补 农业。 (2)依据是,各国的普遍实践。 (3)意味着,我国将走向工业反补农业阶段。 (4)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问题参考二: (1)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 容整洁、管理民主。 (2)目标:生活宽裕 (3)消费升级主要会给以下行业带来投资机会: 食品饮料、服装、建材、家电、交通设备制造及 通信设备等行业。 问题参考三 (1)根本任务:生产发展 (2)制度变革包括: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土地 制度(归属、承包、流转、征地)、社会保障制 度(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扶贫与救济)、户籍 制度、教育制度 第三讲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提出新农村建设理论的目的性问题 1.新农村建设的几个理论:林毅夫的新农村运动;温铁军的新 乡村建设运动;胡锦涛的两个趋向理论 2.目的:反经济周期;解决三农尤其是农民问题;以工补农( 与前对应) 3.新农村建成的标志(中心村建立?农民变为居民或农业 工人?) 4.所需时间(10年?20年?更多?) 二.农民问题 1.什么是农民, 中国究竟有多少农民? l2、农民问题主要包括哪些? (1)农民的收入问题(1978、1989、1997、2004年,城 市人均收入分别为343、1374、5160、9422元,农民人 均收入分别为134、602、2090、2936元,两者比值分 别为2.56:1 、2.28:1、 2.47:1、 3.21:1); (2)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政治地位:社会保障;就业与 教育等不能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3)农民的素质问题 3、农民问题的成因 (1)农民收入低形成原因; (2)农民国民待遇低形成原因; (3)农民素质低形成原因? 思考:严格地说,中国革命是农民革命,为什么农民革命 胜利后,却形成今天的“三低”格局?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历程与特点(以2000年为例 )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2000年乡村总人口8.08亿 ,就业人口5亿,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3.3亿,在工业 、建筑、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餐饮业及其他非 农产业就业人员1.7亿.即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占 30%。(现在这个比例上升到约60%)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劳动力转移情况(1952-1978) 。第一次是1961-1963年,因大炼钢铁下马,使2000万 劳动力被迫返回农村。第二次是1966-1976年,文革期 间有1700万城市居民与知青被下放到农村。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劳动力转移情况(1979-)。在 1979-1988年,主要是乡镇企业转移;1989-1996年, 主要是向乡镇企业与城市转移;1997年后,主要是向城 市转移与私人企业转移。 (3)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在1997年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多是向乡镇企业转 移,表现为离土不离乡,乡镇企业是村或镇集体创办的 ,具有很强的支农性质,还有一部分转移到城市,多为 东部的中小城市; 在1997年后,农村劳动力大部分转移到大中城市,还有相 当部分转移到私人企业,多表现为离土离乡的特点。 2、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1)劳动力是不是商品,有无劳动力市场及如何完善的问 题? (2)劳动力转移与户籍制度改革的问题 (3)劳动力转移与“二元结构”调整的关系 (4)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1、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的背景与现状 2、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引导与规范; 规模的壮大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集体还是私人的) 五、土地制度问题 1、土地制度的性质(集体、 国家、个人) 2、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3、土地制度与规模经营 4、土地制度与乡村规划 六、我国的土地制度的改革 1、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1)历程:土改-人民公社-承包制 (2)承包制改革面临新的困惑:土地流转难,无法规模经 营,生产效率低 (3)土地制度改革新突破:土地股份制(理论难题:农民 凭土地使用权可获得股息;集体凭土地所有权获得什么 ?) 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几点设想 (1)将道路、水利设施、依附于土地的矿藏、城 镇包括中心村的规划用地明确归国家所有,其中 中心村的规划用地国家给以一次性补偿; (2)将农业用地以股份形式明确归农民个人所有 ,允许抵押、买卖。 (3)允许并鼓励种植能手、专业户、企业自发组 织农民建立土地股份合作制。 第四讲 江苏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综合情况 1、国民经济总量与速度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亿元) 1978198919972004 国民生产总 值 249.2 1321.8 6680.3 15512.4 第一产业68.7324.21008.4 1315.4 第二产业131.1 637.03411.9 8770.3 第三产业49.4340.62260.0 5426.7 (2)国民生产总值构成 197819892004 第一产业 27.624.58.5 第二产业 52.649.756.5 第三产业 19.825.835.0 (3)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19531978年 平均增长 19792003年 平均增长 国民生产总 值 5.212.4 第一产业2.54.9 第二产业12.314.1 第三产业9.014.5 2.全省人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元) 19781989 1997 2004 国民生产总值4303038 9344 20852 固定资产投资额384943090 9203 进出口总额(美元)7593312302 农民纯收入1558763270 475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2881372 5765 10482 居民储蓄存款215084340 11925 大学生在校人数(人万人) 102353134 3、江苏经济占全国经济的比重 (2004年) 全国江苏占全国比重 (%) 人口(万人)12998874335。7 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1368761551211。1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亿元)1056120852高10291元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11548170814。8 外商实际 投资额 (亿美元)60612119。8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29364754高181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42210482高1060元 二、人口与就业 1、人口(万人) 1978198919972004 年末人口5834.3 6535.87147.87432.5 城镇人口800.813662133.63581.0 占总人口(%) 13。720.929.948.2 乡村人口5033.5 516995014.23851.5 占总人口(%) 86.379.170.151.8 2、就业(万人) 1978198919972004 就业人数 (其中在国 有单位人 数) 2777.7 (366.4 ) 3519.8 (525.2) 4388.8 (577.5) 4482.5 (281.0) 登记失业 人数 27.823.842.9 3.就业构成情况(万人) 年份 从业人 员 第一产 业 占% 第二产 业 占% 第三产业 占% 19782777.7193769.7544.619.6296.110.7 19893519.81714.648.71215.434.5589.716.8 19974388.71981.545.1138231.51025.223.4 20044482.51676.537.41616.431.61389.631 4.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与失业率(% ) 年份再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失业率 197954.734.35.4 198515.257.150.9 199221.4318.812.0 199821.6124.262.6 200239.9642.174.2 200460.2242.93.9 5.每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 1964198219902000 大专以上38.663.9147392 高中1476988671308 初中523.6 20052642.63636 小学2659326134793288 文盲人口(万人 ) 177416241162.3462.8 文盲率(%)39.937.822.77.9 三、农业经济 1.农村与农业的基本情况 l(1)农村组织情况(个) 1985年1995年2004年 镇2509361088 村委会361173598218619 村民小 组 340075341984266942 (2)乡村户数、人口、劳动力 (万户或万人) 198519952004 乡村户数1314.04 1516.85 1504.99 乡村人口5150.94 5321.01 5077.78 乡村劳力 其中: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外出打工 2598.12 1703.20 631.27 131.50 132.15 2773.04 1541.33 759.17 187.65 244.89 2664.81 1134.85 856.81 358.07 355.08 (3)土地面积(千公顷) 与粮食产量(万吨) 198519952004 年末耕地面积4604.34448.314795.19 农作物播种面积8857.847909.017668.98 主要农产品产量 其中:粮食 棉花 油料 3126.52 47.91 108.78 3286.30 56.16 159.46 2829.06 50.28 238.38 2.农村社会总产值(亿元) 1978198919972004 农村社会总产值 其中: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其他 183.97 105.87 62.43 5.81 2.56 7.30 1872.41 522.25 1113.84 136.05 46.82 21.42 1174.1 1816.37 7856.85 560.12 291.97 648.77 25969.1 2417.63 19938.5 1210.63 615.03 1787.29 3.农业现代化情况 1990199520002004 机耕面积(千公顷) 机播面积 机收面积 3632.5 1046.4 531.9 3639.4 1730.2 1194.2 4096.5 1822.7 2971.8 3839.6 1925.4 3419.3 农村用电量(亿千瓦小时)105.3238.2314.6679.8 化肥使用量(万吨) 柴油使用量 农药 使用量 221.8 3.1 7.9 292.8 59.2 8.8 335.5 75.9 9.2 336.8 77.5 9.2 机电灌溉面积(千公顷)3518.13803.53727.53620.2 讨论 l教育与就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l教育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l教育制度变革与人口素质的提高及新农村建设的 关系 第五讲 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l一、苏北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l1、农民收入水平低 l主要表现:第一,农民人均收入苏北、苏中、苏 南在2004年分别为3906元、4765元、6544元; 第二,食品支出在消费总支出所占比例大,在 2004年苏北、苏中、苏南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47.4、43.1、40.2。 2.产业结构不合理 l主要表现在农业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 大,在2004年苏北、苏中、苏南第一产业所占 比重分别为20.2、11.5、3.0。 3.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度不够 l主要表现在:第一、利用外资在整个投资中的比 例比较低,在2004年,苏北、苏中、苏南分别 为4.9、8.5、11.7。 l第二、外商工业产值比较低,2004年,苏北、 苏中、苏南分别为367.83、895.19、7807.63亿 元。 l第三、在私营个体经济中从业人员比较少, 2004年,苏北、苏中、苏南分别为73、71、 275万人。 4.技术力量比较低 l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2004 年,苏北、苏中、苏南分别为73.7、57.5、 149.2 l第二、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值比较低,在2004年 ,苏北、苏中、苏南分别为224.2、688.7、 4986.9亿元。 5.土地规模经济发展不足 l苏北土地规模经济已经开始形成(例:马庄村、 周黄村)。 l苏北土地规模经济发展速度慢,土地形成规模的 数量比较少,90%以上的土地是分散的零碎的小 块方式经营。 6.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苏北农村经济发 展的重影响 l苏北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约50%以上劳动力 在外打工,在外打工的人70%以上为男性, 90%以上为年轻人;行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与餐 饮业;地方多集中在苏南及苏北的市县级城市 ;年(毛)收入平均在1万元左右。 l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苏北农业在短期内带来的不 利影响是多方面的。 7.经济合作组织缺乏规范 l经济合作组织缺乏规范的主要表现:政府没有出台规范 的指导性文件;合作组织多是盈利性的,但很少到工商 部门注册,而多到民政部门注册;合作组织的利润很少 向本组织成员返还;组织内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 8.土地制度变革没有大的进展 l苏北土地制度基本上还停留在早期的承包制(分 田到户)阶段;80年代中期后的“两田制”在全国 有了很大发展,但在江苏基本没有行动,到90 年代中期刚准备推广,后因中央急刹车又停下; 90年代初开始的土地股份合作制在广东南海试 行,现在在全国很多地方在推广,但江苏基本没 有行动。 9 .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不够 l这个问题苏北与全国基本一样,忽视对农业尤其 是基础设施的投入。 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对策 l对策一:加强土地制度创新 l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使农民生活宽裕 l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必须发展农业生产 l发展农业生产的出路在于土地规模经营 l土地规模经营的关键在于土地制度创新 l土地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 见文章) 对策二:重构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l土地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型集体所有制经济 l发展多种类型的经济合作组织,巩固农村集体经 济 对策三: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育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 l个体私营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 l政府应在财政、金融政策方面加强对个体私营经 济的扶持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 持力度 对策四:构建农业产业链,加强产业链管理 l构建农业产业链:即构建农业、农产品加工业、 物流业与贸易一体化的产业链 l加强农业产业链管理: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 相互联系;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的企业相互合 作。 对策五:改革财政金融体制,加大对农村公 共品的投资力度 l把财政投资的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l县级金融机构及农村信用合作社要家加强制度变 革,应允许私人开办银行,允许私人、外资企业 或国外金融机构参股控股,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l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大 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二是加大对农村科技与 教育的投入。 苏北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以徐州为例) l一、徐州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l1、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是什么 l根据调查,我们认为,徐州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应从以下 三个方面进行突破: l一是中心村建设; l二是发展农村新能源(包括秸杆气化、沼气等生物质能 源,以及太阳能); l三是土地制度创新。 2.三个突破口之间关系 l从表面上看,这三者之间毫无关系。其实,他们之 间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就发展农村新能源来说,要 搞秸杆气化,就需要农户住宅集中,这就需要搞中 心村建设;利用沼气技术建造太阳能蓄禽养殖场 、利用太阳能沼气造肥以建设沼气生态农场,这 就需要搞土地规模经营。而无论是搞中心村建设 ,还是搞土地规模经营,都必须进行土地制度创新 。 3.选择以上三方面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 突破口的原因 l中心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是实现农村城镇化与农民居民化的关键 ,是启动农村市场与实现村容整洁的重要举措。 l农村新能源是新兴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农民生 活水平的重要措施. l土地制度变革是新农村建设中所有工作的关键,也是难点所在。因 为农村、农业、农民都是与土地相联系的。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 不开农业生产的发展,而农业生产的发展离开土地的规模经营是没 有希望的。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下水道水泥井施工方案
- 德宏广场透水砖施工方案
- 知道智慧树旅游经济学导论满分测试答案
- 助理的试题及答案
- 路灯进度施工方案(3篇)
- 学院食堂改造方案(3篇)
- 银行国债工作方案(3篇)
- 路边清洁招标方案(3篇)
- 眼科诊室规范管理方案(3篇)
- DB15T 3561-2024 规模化猪场洗消技术规范
- JG/T 210-2018建筑内外墙用底漆
- 2025叉车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4-2025年度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评审计划
- 2025年中国不锈钢宽幅网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支气管镜检查技术》课件
- 解读2025年金融行业的重要事件试题及答案
- 初级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真题解析2024
- 建筑吊篮培训课件
- 企业差旅费管理制度
- 门式满堂脚手架施工方案
- 异常产程的识别和处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