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研究.ppt_第1页
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研究.ppt_第2页
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研究.ppt_第3页
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研究.ppt_第4页
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三语者语言表征与加工研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积家 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2008. 04.28 三语者的语言表征及加工的心理学研究三语者的语言表征及加工的心理学研究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2.2 三语者的语言加工研究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2. 2. 三语者的语言表征及加工的心理学研究三语者的语言表征及加工的心理学研究 1. 1. 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双语者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双语研究的理论模型 2.1 三语者的语言表征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表征和加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表征是一种内在的记忆组织结构,包括关于世界、外物及人自 身的各种特征、表象、概念和知识的标记与组织。表征具有层次 性,具有静态的特点。 加工更多的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操作,包括对表征的提取、比较、 重组等过程,以至于形成新的表征。换言之,语言表征是与语言 相关的知识在头脑中的组织方式,包括词汇表征和语义表征,以 及不同语言之间的联系;语言加工是有关语言的知识的加工过程 ,包括理解和产生两个过程。 语言表征和语言加工代表语言认知的不同方面。但是,也难以 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语言表征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的加工过程 ;反过来,加工过程又是内部表征结构的直接反映。但是,由于 表征结构难以直接进行考察,因此需要通过考察特定的加工过程 来推测内部的表征结构。 背景知识:背景知识: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在双语研究中,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双语者的语 言系统是一个还是两个?即,当一个人掌握了两种 语言之后,语言在他的心理词典中如何表征?如果 单语者具有一个高度有序、且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心 理词典,那么,掌握了两种语言是不是意味着又增 加了一个心理词典?如果是,两种语言之间如何联 系?如果不是,双语者又是如何有效区分并使用两 种语言?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1.1.1 共同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1.1.2 独立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1.1.1 共同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观点:受Chomsky普遍语法理论影响,认为:人类关于世界 的知识具有普遍性,能用一种语言进行描写的经验也可以用 另一种语言来描写。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1.1.1 共同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1.1.2 独立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观点:认为既然人类经验可以由语言来编码,那么, 由不同语言编码和存贮的经验就必须通过不同的语言 通道才能被提取。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语言1”和“语言2”分别表示两种语言的词汇表征系统,“记忆”则 表示由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编码的经验,即语义表征系统。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图1-1:两种语言的词汇共享一个语义表征系统。 语义加工的过程为: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包括视觉和听觉的)首先进 入语言的词汇表征系统,加工以后产生的语义信息进入共同的语义表征系 统,并在这里进行整合和存贮。这样,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的输出和输入 是相反的过程,而两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转换通过语义中介得以实现。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图1-2:不同语言的语义信息分别进入相应的语义表征系统。两种语言 的语义表征彼此独立,而词汇之间的转换可以通过两种语言的词汇联系直 接实现。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与双语语言表征相关联的另一重要问题是:双语者的两种语言之间如 何联系和如何相互作用? 对于该问题的探讨是基于双语的语言表征问题而展开的。 双语语言表征的观点不同,对语言之间联系的看法也就不同。而语言表 征、语言联系的观点又会进一步影响语言加工的观点。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1.1.1 共同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1.1.2 独立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主张语言是分层表征的,其中语义共同表征,词汇则独立表征。 图1-3 双语语言系统的分层表征(引自Kroll,1994) 1.1 双语研究的基本假设 关于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假设: 1.1.1 共同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1.1.2 独立存贮 (shared storage)假设: -主张语言是分层表征的,其中语义共同表征,词汇则独立表征。 图1-3 双语语言系统的分层表征(引自Kroll,1994)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1.2.2 双语加工的实验研究(语码切换任务)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3 图词命名和翻译研究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1.2.1.5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1.2.1.6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1.2.2.1 真假字词判断研究 1.2.2.2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1.2.2.3 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 研究 1.2.2 双语加工的实验研究(语码切换任务)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词汇联想是用于探讨词汇在记忆中的组织方式的一种重要方法。 单一联想(discrete word association):要求被试说出由给 出的刺激词联想到的第一个词; 连续联想(continued word association):要求被试在规定时 间(通常是30s或60s)内说出由刺激词联想到的尽可能多的词。 双语词汇联想: 语言内联想、语言间联想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Kolers的研究:单一联想 被试:德语-英语、西班牙语-英语和泰国语-英语三组 任务:语言内和语言间联想 结果:跨语言联想的一致性很低,只有20%左右 结论:不同类型的经验与记忆,是根据具体的语言形式进行编码和 存贮的,不同语言间不存在抽象的、共同的语义存贮。 支持两种语言独立表征的观点。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Taylor的研究:双语词汇自由联想任务 任务:自由联想和规定联想 结果:自由联想条件下,双语者总是更多地联想到与刺激词 相同语言的词。 结论:语言内的词汇联结比语言间的词汇联结更强。 联结的非对称性支持两种语言独立表征的观点。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Papaioannou 和Padilla的研究:双语词汇自由联想任务 任务:要求被试依据指导语所提示的语言类型,说出由英语或希腊语 字母组成的拼词表上的字母所联想到的单词。 结果:指导语提示的语言类型对被试语言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 结论:两种语言拥有一个共同的语义表征。 1.2.1.1 采用词汇联想模式的研究 1.2 双语实验研究的回顾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不同的词汇联想研究所以得出不同结论,原因主要如下: 联想结果会受具体情景、个体经验甚至刺激词影响; 词汇的记忆结构并非完全按语义关系来组织,联想也未必一定 沿着语义的维度展开,还可能与语音、词形等维度有关。更何 况,语义关系也不是词汇组织的唯一依据,词 汇组织方式还受 词频等因素影响。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Stroop效应:当要求被试命名或判断颜色词的颜色时,如果颜色词与颜色 本身不一致,颜色词对颜色命名所产生的干扰效应。 例如,用绿色书写的汉语 “红”字,被试命名“红”字的颜色时间比命名用红色 书写的“红”字更长。 红 红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双语Stroop效应的基本假设是: 如果双语者的语义共同表征,那么,颜色词的语义对颜色反应就会 产生语言间的干扰效应。 Albert等人:考察双语者的语言表征. 结果:存在语言间Stroop干扰效应,说明双语者的语义共同表征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采用该范式,更多考察的是双语者两种语言之间的联系 Chen等人: 汉英双语者 Altarriba 等人:英语单语者经过适当的西班牙语的培训后的双语Stroop效应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Chen等人: 汉英双语者 Chen等人发现,对非熟练双语者来说,无论在语言内还是在语言间,母 语的颜色词对于命名的干扰作用总是更大;但是,随着被试的L2的水平提 高,颜色词对语言内的干扰效应比对语言间的干扰更大。 解释:不熟练的双语者要把英文词转为汉语对译词才能理解其意义,因 此语言间的干扰效应较大;熟练的双语者则可以直接理解英文词的意义, 因此语言内的干扰效应较大。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1.2.1 双语表征的实验研究 Chen等人: 汉英双语者 Altarriba 等人:英语单语者经过适当的西班牙语的培训后的双语Stroop效应 结果发现,语言内和跨语言Stroop效应趋于一致。 这似乎表明,西班牙语的词汇未经过英语词汇直接通达语义表征。 1.2.1.2 双语Stroop效应研究 两个实验的研究结果所以出现偏差,原因可能如下: 英语和西班牙语的语言形态非常相似,汉语和英语相差较大; 语言熟练程度不同: 长期习得L2的双语者( Chen等人); 只是有针对性地让被试学习一些颜色词 1.2.1.3 图词命名和翻译研究 一般要求双语被试用不同语言命名图片,并将一种语言的图片名 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过比较被试的命名反应速度和翻译速度 ,来探讨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 Potter等人: 比较了熟练的和不熟练的两组被试用L2翻译单词和 命名图片的反应时间。结果发现,两组被试的命名时间和翻译时间 没有显著的差异。 Chen等人和Jiang 却发现,不熟练的双语者从L1 到L2的翻译速度 比用L2命名图片更快,而熟练的双语者的反应没有差异。 1.2.1.3 图词命名和翻译研究 一般要求双语被试用不同语言命名图片,并将一种语言的图片名 称翻译为另一种语言。通过比较被试的命名反应速度和翻译速度 ,来探讨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 Kroll 等人的系列研究: 目的是考察双语者的语言联系模式。结果 发现,熟练双语者完成 L1L2 方向的翻译任务和完成图L2方向的 命名没有显著差异,非熟练双语者的翻译速度则显著快于命名速度。 _两种语言的互译过程存在着非对称性。即,无论被试的语言 熟练程度如何,L2到L1方向的翻译速度总是快于L1到L2方向的速 度。 _双语者的语义共同表征,而且L2的熟练程度不同,双语者两 种语言之间的联系模式不同。 _不熟练双语者的两种语言通过词汇表征直接联系,熟练双语 者的则通过语义中介联系。 1.2.1.3 图词命名和翻译研究 图1-4 修正的层级模型(引自 Kroll _降低词汇判断中的肯定反应词串的比例,以减少“正整合倾向”(即 倾向于作出肯定反应),避免有意识的注意; _“忽视”启动刺激,通过探测负启动效应来考察双语者的语义 存贮。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真正的启动效应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策略加工,以实现真正的语义自动激活扩散。 _缩短SOA的长度; 在不同的SOA条件下,启动效应不同。 29: 只有在长的SOA(700 ms以上)条件下才会有跨语言启动效应,而语言内 的启动效应可在很短的SOA 条件下就能产生。 26发现: 在SOA为100ms和300ms时,存在着明显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而且, 语言内与语言间的启动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真正的启动效应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策略加工,以实现真正的语义自动激活扩散。 _缩短SOA的长度; 降低实验材料中语义相关词的比例,以进一步减少被试的策略使用 . Keatley等人 :当SOA为200ms时,L1和L2都有明显的语言内启动效应, 但是,跨语言启动效应不对称,只有L1到L2方向存在启动效应。 认为: 在短SOA条件下产生的启动效应是真正的由于语义自动激活扩 散而产生的促进效应,而长的SOA条件下的跨语言语义启动效应则是一 种控制性的策略加工所产生的认知效应,不能用语义的自动激活扩散来 解释。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真正的启动效应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策略加工,以实现真正的语义自动激活扩散。 _缩短SOA的长度; 通过增加前掩蔽或后掩蔽刺激,来减少策略加工的影响 结果也不一致: 34,35发现: 即使在有掩蔽刺激以及短的SOA条件下,也存在着跨 语言启动效应; 36: 未发现有这种效应。 Gollan: 在前掩蔽条件下发现了跨语言启动效应的非对称性,即,L1对 L2有启动效应,而L2对L1没有启动效应。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真正的启动效应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策略加工,以实现真正的语义自动激活扩散。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long time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是 最常用的一种。 学习阶段: 测验阶段: 呈现目标刺激被试完成任务(词汇判断 语义判断) 呈现目标刺激被试完成任务(词汇判断 语义判断) 语言类型: 相同/不同 材料类型: 相同/不同 任务类型: 相同/不同 1.2.1.4 跨语言启动范式研究 真正的启动效应应当排除任何形式的策略加工,以实现真正的语义自动激活扩散。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 跨语言长时重复启动范式(long time cross-language repetition priming)是 最常用的一种。 基本逻辑是: 如果测验阶段对学习阶段呈现的词(或翻译对等 词)反应得更快更准,就说明这些词在学习阶段得到了激活;否 则,就说明这些材料在学习阶段未得到激活。 依据已学材料和未学材料的反应是否存在着跨语言的长时重 复启动效应,来推断不同语言的语义通达中是否激活了另一种 语言语义或词汇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推断这两种语言之间的 表征和联系。 1.2.1.5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认知神经科学采用脑成像方法,考察双语者完成语言加工时的脑皮层激活区域 。对双语者的语言系统,主要有两种观点: _双语者在加工两种语言时有相同的皮层表征; _双语者在加工两种语言时有不同的皮层表征。 1.2.1.5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_双语者在加工两种语言时有相同的皮层表征; Klein 等人汉-英双语者完成动词产生任务: Klein 等人(1994,1995)用熟练的英语-法语双语者完成词汇产生任务 ; Chee等人:用fMRI 技术考察汉-英双语者完成词干补笔任务; Illes等人: 英语-西班牙语双语者完成语义判断任务; Hernandez等人:西班牙语-英语双语者完成图画命名任务; Perani等人: 用PET技术考察双语被试听故事时发现,L2非常流利的双语者 不会因为获得年龄的早晚而导致皮层活动的差异。 Pu等人: 汉-英双语者完成中文和英语动词产生任务 Tan等人: 比较汉-英双语者完成押韵判断和字形相似判断任务; 1.2.1.5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_双语者在加工两种语言时有相同的皮层表征; Perani等人: 采用PET技术,考察中等熟练程度的意大利-英语双语者在听故 事时的脑区激活情况; Kim等人: 比较早晚期双语者内部句子产生中的皮层激活情况,发现晚期双 语者的两种语言在Wernicke区引起的激活相同,而在Broca区近中央部分有两 处激活明显不同 ; Dehaene等人: 用fMRI技术考察法-英双语者听故事时的脑区活动情况 ; Ding等人: 考察中-英双语者词汇表征的脑机制。结果发现,汉语被试在母语 加工时表现了左半球的激活优势,而在加工英文时显示了右半球更强的激活, 说明右半球在加工第二语言时有更大作用。 1.2.1.5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 _ 折衷观点:双语两个系统部分共同表征,部分独立表征。 李荣宝等人采用ERP技术考察了汉-英双语者句子加工时的语义表征。 结果显示,P190具有语言形式加工的效应,这种效应在英、汉两种语言间差 异显著;N400具有语义加工效应,汉、英两种语言的模式相同。李荣宝等人 认为,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词汇分别表征,语义则是共同表征的。 1.2.1.6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失语症(aphasia)的个案分析) 观点1:失语症患者的失语类型与恢复模 式 : 有研究者认为,双语者有两个语言系统。理由是:如果只有一个语言系统, 大脑皮层的相关部位(如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损伤时,两种语言的受损程 度和症状应该相同。因此,不会存在不同类型的失语症患者和不同的恢复模式 。 质疑:已报告的双语失语症案例往往带有倾向性,能否代表所有失语症类型 值得商榷。例如,在没有筛选案例的报告中,多语与双语失语者的脑区定位与 单语者很少表现出不同; 失语类型和语言恢复模式多来自患者单方面的主观报告,缺乏客观的衡量标 准,因此,结论的可靠性和案例之间的可比性值得考虑; 已有研究没有区分语言特征的层次,而只是依靠不同语言在某些特征上表现 出的分离现象就做出推断 1.2.1.6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 观点2: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定位在同一语言区,两个语言系统 相同。 理由是:失语症患者的失语类型和恢复模式可能源于脑损伤导 致的抑制效应,而不是患者的语言系统丧失。因为,患者一般能 在短时间内恢复受损的语言,恢复语言所用的时间远远少于获得 该语言所需要的时间。因此,脑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并没有真正 导致该语言的丢失,只是影响了该语言的正常通达。 1.2.2 双语语码切换的实验研究 与语言表征和联系的研究不同,语码切换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 ,在双语加工过程中,两种语言各自的加工状态 研究发现,在语码切换中,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而言,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错误率也更高。这种现象被称 之为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58。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 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时,切换代价的大小会因切换方向的不同 而不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59。在言语理解和产生领域中,切换代价的不 对称性不同。 通过考察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转换,即语码切换,可以考察 双语者言语理解和产生中两种语言的加工特点。 1.2.2 双语语码切换的实验研究 与语言表征和联系的研究不同,语码切换的研究关注更多的是 ,在双语加工过程中,两种语言各自的加工状态。 研究发现,在语码切换中,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而言,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错误率也更高。这种现象被称 之为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不同 的两种语言之间时,切换代价的大小会因切换方向的不同而不 同,这种现象被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在言语理解和产生领域中,切换代价的不对 称性不同。 通过考察不同语言或方言之间的转换,即语码切换,可以考察 双语者言语理解和产生中两种语言的加工特点。 真假字词判断(言语理解) 对两种语言加工状态的实验假设是:如果在语码切换的过程 中,某种语言的加工存在着切换代价,就说明该语言在切换中的 加工状态不同于无切换中的状态;进而推断,该语言在切换过程 中存在激活状态和抑制状态的交替。 研究发现,在语码切换中,相对于单一语言系列的加工而言, 混合语言系列的加工时间更长,错误率也更高。这种现象被称之 为切换代价(switching cost)。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不同的两 种语言之间时,切换代价的大小会因切换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这 种现象被称为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switching cost dissymmetry )。 基本假设是:如果两种语言的材料都具有某种正字法特征, 被试在完成切换任务时,仍然存在着切换代价,就说明切换发 生在心理词典内;如果切换代价消失,说明语言正字法特征不 会影响语码切换,切换发生在心理词典外,与任务切换相似。 真假字词判断(言语理解) 认为: 切换发生在心理词典内,受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的影响 。 质疑: 实验中的非词不具有正字法特征。这样,被试可能会探查 到刺激材料与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凡是真词都具有某种正字法 特征,凡是非词都不具有某种正字法特征,进而依据这种策略而 不是基于字词识别过程做出反应。 Grainger等人:首先通过变换实验材料,考察了正字法特征对 语码切换的影响。 发现:当真词具有语言正字法特征时,切换代价消失; 真假字词判断(言语理解) Thomas 和Allport 改变了非词材料特点,使非词和真词材 料都具有特定语言的正字法特征。 结果发现:切换系列的反应时仍然显著长于无切换系列,切 换代价没有因为正字法特征的存在而消失。 因此,切换代价不是源于心理词典内正字法特征的影响,而 是源于心理词典外任务策略间的影响。 真假字词判断(言语理解) Orfanidou 和Sumner采用希腊语-英语双语被试, 结果发现:被试完成具有特定语言正字法特征的实验材料的 转换时,切换代价更小。正字法特征对语码切换有影响,证实 Grainger的观点具有合理一面。 说明:正字法特征和任务策略对语码切换都有影响。语码切 换既发生在心理词典内,受语言正字法特征的影响;也发生在心 理词典外,受任务策略影响。 真假字词判断(言语理解) Nas用混合了另一语言成分的假词为实验材料,考察双语 者完成单一语言系列的字词判断任务。 结果:被试无法忽略与任务无关的语言类型。如果假词为 另一语言的真词或者合乎另一语言的正字法,被试反应就明显 慢于与另一语言无关的假词。 结论:在语码切换过程中,两种语言都处于激活状态。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言语产生) Meuter 和Allport首次采用命名阿拉伯数字的方法探究言语 产生中的语码切换。 实验任务:依据背景颜色提示的任务语言类型命名数字(如 ,如果是蓝色用L1命名数字,如果是红色用L2命名数字)。实 验材料分为无切换系列和切换系列,无切换系列中只包括一种 任务语言,切换系列中则包括两种任务语言。 结果: 切换系列的反应显著慢于无切换系列,切换代价的差异显著; 切换代价具有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平均为143ms )显著大于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85ms)。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言语产生) Costa和Santesteban选用熟练程度不同的双语被试完成图 片命名任务。 结果:不熟练双语者在完成熟练语言和不熟练语言之间的切 换时存在着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熟练双语者完成熟练语言和 熟练语言间的切换时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完成熟练语 言和不熟练语言的切换时,也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言语产生) Costa 和Santesteban曾以三语者为被试考察言语产生中 双语者的加工机制。 结果:三语者在完成熟练程度相当的两种语言之间的切换 时,切换代价相当,不存在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在完成熟练 语与相对熟练语L3的切换时,切换代价也相当,也不存在切换 代价的不对称性。 结论: 言语产生中,熟练双语者和一般双语者的加工机制 不同。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言语产生) Finkbeiner等人采用数字和图片命名相结合的范式,考察 双语者的语码切换特点。 实验任务:要求被试依据背景颜色的提示用两种语言命名九 个数字,但对数字之后呈现的图片则自始至终只用母语一种语 言命名。 结果:前后语言是否相同(数字母语-图片母语,数字第二语 言-图片母语)对图片命名影响不大。这说明,当前不使用的语言 并非一定处于抑制状态。 问题:与前面呈现材料语义相关的材料是否被抑制呢?如果被 抑制,当双语者用两种语言完成数字命名后,用母语完成随后呈现 的数字命名时,前后语言是否一致(数字母语-图片母语,数字第 二语言-图片母语)应该会影响被试的反应。 结果:与前一实验结果基本一致。这说明,切换过程中当前不 使用的语言中与材料语义相关的词也并非一定处于抑制状态。 图片或数字命名研究 (言语产生) Jamie和Campbell采用汉-英双语被试完成阿拉伯数字和汉 语大写字母的数字命名的简单数字运算。 结果:语码切换代价的大小与刺激呈现方式有关。但是, 无论是直接命名具体数字还是数字运算后对数字间接命名,都 存在着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这说明,双语语码切换与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都有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Hernandez等人发现,虽然两种语言在大脑两半球的部分区域 的激活水平没有差异;但是,相对于无切换系列而言,切换系 列中被试的背外侧前额皮层的激活强度显著增高。 Holtzheimer等人通过对被试实施高频、重复穿头盖骨的磁性刺 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发现被试的言语加 工发生变化,其中某被试在刺激了三个周期以后报告说,他用 德语而不是母语思维,而他的德语已长达九年未使用过。 Hernandez等人进一步考察图片命名中的脑激活。结果发现, 相对于单一语言的无切换系列而言,切换状态下背外侧前额皮 层激活强度增强,而且左前下回有更广泛的激活。 这些结果证实:左侧背外侧前额皮层在语码切换中有重要作用。 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 Jackson等人采用ERPs技术,发现第二语言加工中,切换系 列中前额皮层的负向启动效应增强;在第一语言加工中则无这 种效应,说明前额皮层参与了不熟练语言的切换。 认知神经科学和神经生理学的研究 : 病理性语码转换损伤案例也为探究语码切换及代价提供了途径。 Fabbro等人曾报告,一位晚期熟练双语者(母语是Friulian语,第 二语言是意大利语,56岁,男性),他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任 务语言类型,无法完成规定任务语言类型的任务。 研究者认为,大脑受损后导致的病理性语码转换可能与正常的语 码切换机制不同。 失语症的个案分析为探讨双语者语言加工的脑解剖结构提供 了大量有价值的临床资料。但是,这种方法只能依据病人的脑 损伤情况作一些测试,无法系统控制各种变量。 2.3 双语研究的具体模型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2.3.2 双语语言联系的模型 2.3.2.2 言语产生中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的模型 2.3.3 双语语码切换的模型 2.3.2.1 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及其代价的模型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研究初期,主要围绕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的语义是否共同存贮 展开。由两种主要观点,即“共同存贮模型”(图1-1)和“独立存 贮模型”(图1-2)。目前,多数研究者认为,双语者的语言是分 层表征的,包括词汇和语义两个层次;其中词汇独立存贮,语 义共同存贮。 这种观点无法解释词型效应,即具体词在同一语言和跨语言 条件下的反应时相同,而抽象词的反应则不同。 在双语研究中,首先关注的是双语者的两种语言如何存贮。 受单语者的语言分布表征模型(the Distribution Model)的 影响,de Groot 提出了双语者的语义分布式共享表征模型(the Shared Distribution Model)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双语者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单词激活的概念表征 是分布式的,概念表征由一系列概念节点组成,不同类型的词共 有的概念节点不同。 一般来说,具体词比抽象词共有的概念节点多,同源词(cognate)比非同源 词(non-cognate)共有的概念节点多73,高意象词(high imagable)比低意象词 (low imagable)共有的概念节点多74。 图1-5 分布式概念特征表征模型(引自de Groot, 1992)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de Groot认为:这种概念重叠不仅存在于两种语言的翻译对 译词对之间,在跨语言的同义词、近义词等语义相关词对之间也 有概念的重叠,只是重叠的程度较弱。 概念共有是跨语言概念共 享表征的基础。 图1-5 分布式概念特征表征模型(引自de Groot, 1992)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Altarriba 等人发现,在某些条件下(如,较长的SOA)跨语 言启动效应消失,语言内启动效应则不消失。他们认为,语言内 启动效应可能是基于词汇层的加工产生的,语言间启动效应则发 生在词汇层的加工之后。 Kroll等人提出了双语表征的词汇/概念分布式模(the Distributed Lexical/ Concept Model)(见图1-6)。 2.3.1 双语语言表征的模型 该模型认为:概念层和词汇层都由不同的特征单元组成,并通 过 Lemma 将词汇层和概念层联接起来。词汇层和概念层的特 征有重合成分,但不同语言和不同词汇类型的重合程度并不相 同。 图1-6 分布式词汇/概念特征模型(引自 Kroll ;在预期切换任务中,汉、藏两种文字材料按在预期切换任务中,汉、藏两种文字材料按ABABABAB顺序顺序 规则交替呈现规则交替呈现; ;在无预期切换系列中,刺激材料随机呈现,切换不预期发在无预期切换系列中,刺激材料随机呈现,切换不预期发 生。生。 decision + + + + No switchingNo switching 飞 机 化 生 2000ms2000ms 600ms600ms400ms400ms correctcorrect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door + + correctcorrect decision + + switchingswitching 飞 机 2000ms2000ms 600ms600ms 400ms400ms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3a 藏语-汉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结果: 在三种任务中,汉语和藏语语码切换代价差异不显著。 说明: 在三种任务中,两种语言的激活水平差异不显著,切换系列不存在对当前 不使用的语言的抑制,两种语言也不存在压抑和激活的交替,而且两种语言在切 换系列的激活水平与无切换系列水平相当。 结论: 支持“语码切换时,一种语言因为另一语言的使用而一定处于抑制状态”的 观点。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3b 藏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结果: 在三种任务条件下,对藏文词反应差异不显著;对英文词反应差异显著. 说明: 汉语在三种任务中的激活水平相当,进一步支持“非抑制说”观点; 英语在三种任务中差异显著,说明英语加工中,藏语的使用与否,对被试 反应有显著影响, 该结果又支持“抑制说”的观点。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3c 汉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结果: 在三种任务条件下,对汉字词词反应差异不显著;对英文词反应差异显著. 说明: 汉语在三种任务中的激活水平相当,进一步支持“非抑制说”观点。 英语在三种任务中差异显著,说明英语加工中,藏语的使用与否,对被试 反应有显著影响, 该结果又支持“抑制说”的观点。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3d 汉-英双语者 汉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结果: 在三种任务条件下,对汉字词词反应差异不显著;对英文词反应差异显著. 说明: 汉语在三种任务中的激活水平相当,进一步支持“非抑制说”观点。 英语在三种任务中差异显著,说明英语加工中,藏语的使用与否,对被试 反应有显著影响, 该结果又支持“抑制说”的观点。 1. 言语理解中三语者和双语者语码切换及切换代价的异同 藏-汉-英三语者和汉-英双语者完成语码切换任务时的切换特点基本相同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主要原因: 汉语是藏-汉-英三语者英语学习的媒介 语; 两组被试的汉语、英语的熟练程度相当。 藏-汉-英三语者和汉-英双语者在完成汉语、英语语码转换任务时也存在 着差异。即,在无切换条件下,藏-汉-英三语者对中、英文词的反应却基 本相同,而汉-英双语者对汉字词反应显著快于对英文词,错误率显著低于 英文词。所以如此,是源于两组被试加工汉语和英语的认知过程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熟练程度和加工方式对语言加工过程的影响。 讨论: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2. 言语理解中三语者的语码加工状态:激活还是抑制? 汉-英双语者完成言语理解中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切换时,汉字词一直处 于激活状态,英文词则被抑制,支持“抑制说”。 藏-汉-英三语者完成其中两种语言的语码切换任务时,当前不使用的语 码既可能处于抑制状态,也可能处于激活状态,关键在于语码的熟练程度 。 “抑制说”与“非抑制说”都有合理之处,它们代表了语码切换的两种极端 情况: “非抑制说”适合解释两种语码都非常熟练的情况;“抑制说”适合解释 两种语码熟练程度不同的情况。“抑制说” 和“非抑制说”并非相互对立,而 是相互补充。它们处于同一连续体(语言熟练程度)的两极,而不是相互 竞争的观点。 讨论: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3. 言语理解中切换代价产生的原因 对于言语理解中语码切换代价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 认为切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内,是对加工语码的抑制;一种观点认为,切 换代价源于心理词典外,是对语码加工时的任务策略的抑制。由于藏语、 汉语和英语三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文字系统,无从区分两两语言之间的语码切 换是发生在心理词典内还是发生在心理词典外,是对语码的抑制还是对任 务策略的抑制。 就本研究而言,我们倾向于认为,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代价来源于工 作记忆中的激活竞争。 讨论: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4. 言语理解中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本研究中,我们发现了语码转换的不对称:无论是藏-汉-英三语者还是 汉-英双语者,完成熟练程度不同的语码切换任务时,由非熟练语言(英 语)切换至熟练语言(汉语)时,代价不显著;由熟练语言转向非熟练语 言时,代价显著。 “任务惯性假设”: 当被试完成任务转换时,无论是当前任务还是将要完 成的任务,都将继续保持刚才的状态。 解释: 加工熟练语言(如,藏语L1)时,L1处于激活状态,非熟练语言 (如,英语L3)处于抑制状态;加工非熟练语L3时,L3处于激活状态, L1也处于激活状态。按照任务惯性假设,当由熟练语L1切换到非熟练语 L3时,在切换之初,两种语言仍将维持前一语言加工的状态。因此对熟 练语L1而言,不存在由抑制到激活的转变,反应几乎未受到语码切换影 响,因此不存在明显的切换代价。这样,切换至熟练语言与切换至非熟练 语言的代价不同,出现了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 讨论: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影响因素: 1. 语言掌握熟练程度 本研究表明,无论对三语者来说,还是对双语者来说,语言掌握的熟练程是 影响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大小的主要因素。 实验3a: 汉语和藏语之间切换.结果: 两种语言的切换差异不显著; 实验3b: 藏语和英语之间切换.结果: 藏语切换差异不显著;英语差异显著; 实验3c: 汉语和英语之间切换.结果: 汉语切换差异不显著;英语差异显著; 实验3d: 汉-英双语者完汉、英语码切换. 结果同实验3c 。 2. 语言文字自身特点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 藏族学生对藏、英两种文字的加工有相似之处,说明字词本身特点 影响语言加工. 但字词本身特点对语码切换代价影响不大。 1. v实验3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理解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目的: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选用图片命名任务,考察言语产生中三语者两两语言之间的转换。并采 用汉-英双语者完成汉语-英语之间的语码转换任务,以验证以往的研究结果 ,并与三语者的语码切换特点进行比较,进而考察三语者与双语者言语产生 中语码切换的异同之处。 以往研究发现: 在言语产生中,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也存在着切换代价,而 且,切换代价也具有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的代价大于切换至非熟练语的 代价. 同时还发现,在言语产生中,不同双语者的词汇通达机制不同: 对初学 双语者而言,一般通过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选择目标词汇;对熟练双语者来 说,依据任务语言的不同可能采用不同的选择机制,既可能选择特定语言的 选择机制,也可能采用非特定语言的选择机制。 材料: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同实验同实验3 3 设计设计: : 140140张图片张图片, ,图片名称同实验图片名称同实验3,3,全部来自于舒华等人修订的标准图片库全部来自于舒华等人修订的标准图片库 。 程序程序: : 同实验同实验3 3 naming + + + + No switchingNo switching 2000ms2000ms 2000ms2000ms2000ms 2000ms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naming + + + + switchingswitching 2000ms2000ms 2000ms2000ms 2000ms2000ms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4a 藏语-汉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结果: 当藏-汉-英三语者用藏语和汉语命名图片时,用汉语命名的时间显著短于用藏 语命名的时间; 原因可能有四:相对不熟练语言的表征有“偏向”; 对相对不熟练语言 的心理词典表征得更为积极有效;近现率(recency);实验环境. 藏-汉-英三语者用藏语和汉语命名时,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差异不显著。这可 以用非特定语言假说来解释;也可以用特定语言选择假说来解释。说明,三语者的 切换机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两种任务语言的不同,可能采取不同的机制。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4b 藏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切换代价 结果:实验4b表明,藏-汉-英三语者完成熟练语言藏语和不熟练语言英语之间的切 换时,切换代价和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依然存在,而且,切换至熟练语言藏语的 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非熟练语言英语的代价。这说明,藏-汉-英三语者完成藏语 和英语之间的切换时,切换机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 所以如此,原因有: 藏-汉-英三语者的英语熟练水平很低; 被试的藏语和英 语之间没有直接联系,激活的语义表征需要通过汉字词汇才能激活英语词汇表征 ,这样,英文词的激活程度较弱; 藏语和英语的语言特点相差太大,不同于以 往采用语言特点比较相似的两种拼音文字的实验结果。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4c 汉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切换代价 结果: 实验4c的结果与实验4b结果相似。它进一步证实,当切换发生在熟练程度 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时,语言的熟练程度不同,切换代价的大小也不同,存在着 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汉语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至非熟练语言英 语的代价, 支持“抑制控制理论”的观点. 这说明藏-汉-英三语者完成汉语和英语之 间的切换时,采用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而不是特定语言选择机制。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实验4d 汉-英双语者汉语-英语之间的语码切换及切换代价 结果: 对汉-英双语者来说,完成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时,切换代价的大 小也不同,也存在着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显著大于切换 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该结果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说明不熟练双语者采 用非特定语言选择机制选择目标词汇。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1. 言语产生中三语者和双语者语码切换及切换代价的异同 藏-汉-英三语者和汉-英双语者完成语码切换任务时的切换特点基本相同 。之所以如此,有两个主要原因: 汉语是藏-汉-英三语者英语学习的媒介 语; 两组被试的汉语、英语的熟练程度相当。 藏-汉-英三语者的汉语命名显著慢于汉-英双语者;英语命名也显著慢于 汉-英双语者。这说明,图片激活藏-汉-英三语者汉语语义和英语语义的时 间显著慢于对汉-英双语者的激活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相对于 汉-英双语者来说,藏-汉-英三语者的汉语和英语的语义表征强度相对较弱 。这与实验1的结果一致。 讨论: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2. 言语产生中三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的倾向性 当切换发生在三语者的熟练程度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时,相对不熟练语言 的命名反应时总是显著短于相对熟练的语言命名,所以如此,可能与三语 者的心理词典表征有关。 讨论: v实验4 藏-汉-英三语者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及其切换代价 3. 言语产生中三语者的词汇选择机制 完成两种熟练程度相当的语言之间的切换时,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