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_第1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_第2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_第3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_第4页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分析 林崇德 2003.12.18,2003.12.25 北京师范大学 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 平均数 犹太人 28 意大利人 日尔曼人 法国人 1.6 4.4 6.3 华人 朱长超:诺贝尔奖得主的摇篮犹太文化的奥秘,文汇报1998年10月2日 结论: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二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 却缺乏创造力?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 ) 结论:高知识不等于高创造 困惑三 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 东方科技的没落 火药 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量子理论 相对论 信息理论 DNA的双螺旋结构 地球板块结构构造模型 宇宙大爆炸假说 发电机 汽油内燃机 广播电台 抗菌素 集成电路 多媒体电脑 缺乏创造性人才是问题所在! 思考一 思考后的结论: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 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高新技术迅速产业 化,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 ,关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 才脱颖而出。 思考二 检讨教育的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通过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性能力的比较研 究看到了我们在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考试方式与英国都有差距。 思考后的结论: 只能从教育创新入手。 思考三 实施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将关 系民族的前途命运。 思考后的结论: 培养和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劳动 者、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 新拔尖人才。 前言 1、创造性定义: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 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接下页 2、创造性实质: 主体对知识经验或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 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 异的层次和交结点。概括性越高,知识系统性 越强,减缩性越大,迁移性越灵活,注意力越 集中,则创造性就越突出。 前言 接下页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约1869-1907年): 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ton)出版了 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 物的思维特征,是国际上研究创造性的第一部文献。在 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 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关系问题展开了辩 论,但这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阶段(约1908-1930年): 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 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弗洛伊德(S.Frend )和华莱士(G.Wallas),其主 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 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华莱士(1926)的四阶段模式: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 段。 王国维关于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三阶段(约1931-1950年):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 维方法。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M.Wertheimer)。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第四阶段(约1950-1970年): 此阶段以吉尔福特(G.Guilfort)1950年在 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一次题为创造性的讲 演为起点。他指出了以前对创造力研究太少, 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1957年苏联人造 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 一个动力。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70年代之后到现在,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 到各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研究方法也 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一些发达 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了。创造性教育就是在这 个时期提出来的。 一、创造性人才的心理学研究阶段 二、创造性人才的构成心理因素 创造性 人才 创造性 思维 创造性 人格 创造性人才思维(智力)表现: 1.活动新颖、独特、有意义; 2.思维加想象; 3.灵感的出现; 4.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 5.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的结合。 创造性人才的人格(非智力)表现 吉尔福特 (J.Guilfort) (1)高度的自觉与独立性; (2)旺盛的求知欲; (3)强烈的好奇心; (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5)工作中讲求理性与严格; (6)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广泛的爱好; (7)幽默感,出色的文艺才能; (8)意志品质出众。 斯滕伯格 (R. T. Sternberg) (1)对含糊的容忍; (2)愿意克服障碍; (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发展; (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动; (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 (6)期望被人认可; (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 林崇德 (1)健康的情感; (2)坚强的意志; (3)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需要形态:兴趣、动机和理想等) ; (4)刚毅的性格; (5)良好的习惯。 习惯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各类类人才最佳创创造年龄龄 数学家30一34 化学家 26一36 物理学家30一34 哲学家35一39 发发明家25一29 医学家30一39 植物学家30一34 接下页 各类类人才最佳创创造年龄龄 心理学家30一39 生理学家35一39 作曲家35一39 油画家32一36 诗诗人25一29 军军事家50一70 运动动健将30一34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接下页 三、创造性人才的发展 在国际心理学界,创造性学习一般认为是西 方两种心理学理论的产物,一是布鲁纳(J.S. Bruner)的发现学习;二是上述的吉而福特 的创造性思维。这两种理论都产生于50年代末 的美国。如前所述,原因是美国意识到国力竞 争的关键在人才的培养上,为了改变当时美国 的科学技术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培养创造性 人才,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关于创造性 的理论和实验的研究。 四、创造性学习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g)一词直 接地来自创新学习(innovative learning) “创新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牛津、纽约等五 家出版社于1979年出版的学无止境(No Limits to Learning,作者是James W.Botkin,Mahdi Elmandjra,Mircea Malitza)一书中,它是针对全球存在的环境 问题,能源危机等而提出来的。 接下页 创造性学习是与传统的学习方法维持学习 (maintenance learning)相对立的一种学 习。它是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 系列问题的学习。它的关键目标是在充足的时 间内扩大观念的影响范围;预期和参与构成创 新学习过程的概念框架,创新学习需要创造性 的工作。到80年代初,学术界重视使用“创造 性学习”概念,探讨学生创造性学习,是为了 促进创造性人才的成长。 四、创造性学习 西方模式 东方模式 知识面宽 创造力 适应性 独立性 实践能力 逻辑思维 知识深度 理解水平 统一规范 集体主义 接下页 (一)创造性学习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方式 我对创造性教育的看法培养T型人才 1、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 2、创造性学习提倡的是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 3、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 4、创造性学习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的是 创造性学习目标。 四、创造性学习 (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 除了在个性上创造型学生有独特之处外,他 们在行为表现上也是与众不同的。美国心理学 家托兰斯(E.P.Torrance,1974)对87名 教育家做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五种创造 型学生的行为特征,结果如下(百分数为该行 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行为特征 接下页 (1)好奇心,不断地提问; 18% (2)思维和行动的独创性; 38% (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个人主义,自足; 38% (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 35% (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 28% (6)探索各种关系; 17% (7)主意多(思维流畅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