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现代设计史 前言 二 设计的手工艺阶段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从洞穴中走了出来,住进了棚屋,建筑的发展就开始了,其中两个基本原因防范入侵和信仰,就决定了最早的永久建筑的形式。古代城市耶利哥(位于今天的约旦)修建于9300年前,用粗糙石块垒成的一道墙围绕着,以抵御前来抢劫的敌人,这道墙的遗迹高14英尺,厚10英尺,现在依然留存着,上面还有一座超过25英尺的塔,是用来侦查逼近的入侵者的。这表示,从最后一次冰期结束以来,大规模的战争就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存在。而从另一些遗迹来看,建筑的另一面则是精神性的。6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纪念碑,和维持生存的实用目的毫无关系。从西班牙到斯堪地那维亚,西欧原野上散布的那些巨石排列,应该不是用来居住或防御的,而是为了满足某种情感和精神的需要。比如英格兰威尔特郡的巨石阵,这个石阵和准确的天文观测结果相联系,围绕着里面的一个马蹄形,它们摆成了一些同心圆,在夏至这一天(一年中白天最长的那一天)太阳就会准确地升起在一块叫做踵石的石头的顶点上。所以有人说它是个巨大的石头计算机,用来预报日蚀和月蚀。除了这个作用,估计这个石阵还被用于宗教仪式活动,它的中心是个祭坛,石阵中那块最高的石头,就竖立在它背后。这些巨大的、重达40吨的石头3块一组,搭成牌坊形状,形成柱梁结构,预示了所有建筑的基本原理,它的创建者们明白支撑和荷载的要素,用垂直石柱来承受水平大梁的重量,而且也受到了木制建筑的影响,因为石头的衔接采用的是木匠榫头与榫眼的连接(在竖立的石头顶上有突出,嵌入横着的石梁的匹配的凹槽口)。这些巨石阵怎么做成又为什么要做,因为没有文字的流传,我们现在只能依靠猜测,所以基本上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在石器时代末期还有一个很大的器皿的发展,那就是陶器。陶器往往是在青铜时代以前产生的,但也有少数地区是在青铜时代开始的同时或者在青铜时代开始之后出现的。中国在青铜时代以前就出现了彩陶,大家要记住两个字的区别,一个是陶,一个是瓷,中国人习惯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叫陶瓷,但实际上,陶和瓷不是一个东西,虽然他们很相似。陶和瓷主要有三个区别:第一个,陶和瓷用的材料不一样,瓷要用瓷土,也就是我们说的高岭土,白色的,很细腻,用其他黏土烧出来的叫陶,宜兴出的紫砂壶就是陶壶,土质不一样。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为什么西方人到了1708年才掌握瓷器,因为他们很少地方出产瓷土,而且也不知道瓷土到底是什么样。所以他们始终弄不清楚中国的瓷器是怎么弄出来的,觉得很神奇,连中国的名字也被他们直接叫成了瓷器,所以大家说China,China还有瓷器的意思;第二个,烧陶和烧瓷的温度不一样,窑口的温度一定要保持摄氏1100度以上,才能烧出瓷器来。原始时期这样的高温是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大部分地区都只有陶没有瓷。但奇怪的是,7000年前的埃及人就知道用封闭的隧道型的窑来达到1400以上的高温,他们有瓷器,而且用瓷砖来装饰他们的墓室,后面我们会看到。另外,在这种窑里,他们发现的几种矿石一起烧,会出现一种完全熔化的新东西,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玻璃。但玻璃到中国就很晚了,郑和下西洋才见到玻璃,并把它当作西洋景拿回来献给当时的皇帝,并且引进了制作的技术。但玻璃在当时不叫玻璃,而称为琉璃,所以故宫的屋顶上在明代时候就开始铺上琉璃瓦了。罗马人在很早就掌握了高温窑的技术,但他们没有找到瓷土,如果他们找到了瓷土,再加上第三样东西,就可以烧出瓷来,这第三样东西,就是釉。福建有个德化窑,是明代时候开始创烧的,出产白色瓷土烧制的器皿和雕塑,上一种叫象牙白的釉色,质感非常温润,跟玉一样,做出来的观音像和佛像特别的漂亮,是中国瓷器中的名品。所以我们说瓷有三个条件,高岭土、高温窑还有釉质。中国的陶瓷发展史往前看其实很简单,它的器型发展非常缓慢,这是因为中国人的生活形态几千年来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变化,所以它的最大的变化在于釉彩的不同、表面装饰描绘方式的不同,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窑内温度控制的不同。比如说我们由1400度的高温,通过技术手段突然给一下降到800度,这个热到冷的过程,陶胚表面的釉质就会由拉开而突然开始收缩,再加温到1400度又减到800度,釉质经过一个再度拉开和收缩的过程,就会在表面形成细密的裂片,宋代称之为开片,又叫冰裂纹;另外通过釉色的调配,一个瓷罐可以出现不同的漂亮色彩,象石榴红、影青等等。由于蒙古人的远征和元朝的大一统,商业贸易往来增加了,很多异域的釉质也被引进了中国,比如伊斯兰人的苏泥勃青、回教青,青花瓷的发展由此日臻完美,一个元代的青花,可以卖到2.5亿左右的高价,一个是因为少见,另一个是因为艺术价值真的是很高。中国瓷器的发展器型变化并不大,主要还是碟、碗、杯、尊、洗、罐、瓶等等,变化主要集中在釉彩、表面装饰还有对窑口的温度控制上,后来出现的斗彩、粉彩,还有釉下彩,都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有限的资源和技术发展起来的。所以陶瓷在中国发展的漫长历史绝对是中国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笔,欧洲人就没有这个。欧洲人掌握了温度,有非常丰富的器型变化,也有釉质,但他们一直没有找到瓷土。早在十六世纪,当东方的china出现在欧洲人眼前时,这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白色器皿,坚硬细致的质地、温润如玉的触感,掀起一阵热烈风靡,受到王公贵族们的喜爱,由于是东方特有产物,色泽晶莹洁白,价比黄金,因此有白色金子之称。在1708年,欧洲首见白瓷,比起中国在东汉晚期发明瓷器来,要晚了近1500年。不过现在要比较起来,我们就眼红了,全球最好的日用陶瓷早就不在中国,而在北欧,就是我们所说的斯堪地那维亚国家,包括丹麦、挪威、瑞典等国家;其次是荷兰、德国、日本;再次是美国,中国的排名已经到很后的位置。象很多人家里搞装修,陶瓷坐便器首先就提出来说不能买国产的,国产的质量不好,一般都买美标,American Standard,或者日本的Toto,这两个牌子是最普遍的选择,因为耐用、好用,而且在不断地改进,不同的造型,不断在功能和节水方面有改善和提高。所以说句不好听的,现在中国的陶瓷已经不行了。这其实是很耻辱的事情,这中国的名字就叫China,结果现在陶瓷是这个样子。我们回过头来再讲一讲陶器的制作。陶有几种做法,一种是把陶土和好后打成一块饼,再把边缘渐渐地团起来,使它成为一个围合的容器,这是最原始的做法,这种方法做容器,出来的多是形状不规则的,现在的日本还有采用这样的方式做炻器的。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东西不圆润不规则。先人们就产生了第二种做法,就是用泥条来堆砌,把陶土搓成长长的泥条,把泥条一圈一圈绕成器型,再把内外的泥条拍匀,就成了,这种方法在日本也流传至今。日本有个时期叫绳纹文化,绳纹文化主要就是受陶器堆条法和铸条法产生的影响;第三个方法就是陶轮,据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是世界最早采用陶轮做陶的国家。最早的陶轮是用腿蹬作为动力的,装再一个马扎或者长条凳上,脚蹬的时候表面的盘子就会转起来,你把陶土放在上面,用手在中间挖一个洞,由于旋转,它很快会围绕你的手指形成一个中空的器型,而且形状非常圆润饱满,再辅助工具的话还可以做出各种形状来,这是最先进的陶瓷制作方法,到现在还在沿用。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四种方式,就是注浆,用陶土浆注到预先做好的模具里面,等水稍稍干,脱出来拿去烧就好了,非常适合大批量生产,这是很晚很晚才出现的的方式。所以中国的陶瓷器由于陶轮的缘故,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非常均衡匀称,饱满圆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那就是非对称规则不为美,而日本人很奇特,由于保留了陶饼和陶条的制陶方式,有很多不规则器型的产出,所以除了中国的规则、对称审美,他们认为非规则、非完整也是一种美,所以我们看日本的瓷器,一个酒壶,脖子是歪的,釉上得也不均匀,甚至故意在壶身上保留一个制作者手捏的痕迹,他们认为很漂亮,随着日本陶瓷出口多了,这也成为一种设计特点;但中国就接受不了这样的情况,我们普遍认为是这一种瑕疵,不完美。中国和日本的文明兴起相隔两千年左右,由于两个国家早期生产技术的不同,使中国人逐步走向了一个对称、规则之美的审美路线,而日本走向了一个规则和非规则两者并存的审美路线。所以中国人做宫殿,做住房,不管几进几出,都是有条中轴线的,做陶瓷器、家具都是一样,民间一般人家用的是粗使东西,没那么讲究,大家去故宫看看,上万件陶瓷器,没有一件不是对称规整的形制,非常的精细;而日本却保留了不少不规则型的,釉上得不均匀的,甚至有的还烧坏了变形了的,他们认为这才是神品。这种东西在中国肯定是次品,在当时景德镇那个处理次货的烂山里面扔得到处都是,但中国人就把这些日本人心目中的神品给扔掉了,把他们认为的三流品拿去进贡给皇帝。当然也有种说法是不能把皇帝给宠坏了,你不能让他用最好的,你给他最好的,以后拿不出更好的就该掉脑袋了,所以中国的宫廷艺术永远都不是最高水准的。陶器在中国早年的时候很多地区都有出产,因为拿泥和了,把器型做好就可以去烧了。要做装饰也很简单,早先没有其他颜色和花纹,用手指在上面一拉,也能弄出点凹凸的纹样来,这种凹凸可以增加容器外立面的摩擦,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迟一点,先民们就开始用其他颜色的矿物在做好的陶胚上描绘装饰纹样了,我们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我们创造了笔,但我们可以确定当时陶器上的纹样是笔画出来的。当时的纹样以植物为主,也有些动物,以人物为装饰纹样的极为少见,和马蒂斯的舞蹈非常近似的在马家窑出土的一个陶盆上几个人手拉手跳舞的纹样,在目前的国内发掘中也是仅此一件,非常难得。这些纹样在早期一般都非常简洁,这一方面和当时的描绘技巧有关,他们还没有写实描绘的能力,另一方面,很长时间以来,中国在装饰艺术方面总不愿意把人包含进去,人不是中国艺术表现的主题对象,中国人更看重思想活动的精神寓意,所以中国艺术的最高形式不是西方所尊崇的人体画,中国达到精华的表达人的精神的是山水画,山水画画的不是山水,而是人的精神状态。人物画基本上是萎缩的,比例结构根本就不对。在这个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当中,在绘画当中,中国人不愿意画人物,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写照,我们对人物的刻画总是显得单薄无力,在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要借景或借情来表达人类的社会,而不擅长于描绘人物的心理活动。公元1000年,日本出了一本书源氏物语,作者是一位女士,叫紫式部,我在大学的时候看过,厚厚的一本,现在也出了漫画版的源氏物语,我忘记谁画的了,也有电影拍出来,男主角是个女人演的,大家都可以找来看看。源氏物语一出来,突破了中国文化对日本的一个绝对的影响和统治地位,首先,这是一部长篇小说,是全世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这个第一部居然不是中国人写的。中国出了那么多著述,孔子、老子,百家学说,就是没有一本小说,这和中国在很长时间内关于人的文化的发展不太发达有关。而且在长时期的中央集权政府的管制下,人性的发展是萎缩的、不健全的。中国到了公元1000年,唐宋元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文学作品,比如诗、词、歌赋、元曲,也有描写人的思想和心情变化的章节和作品,但中国人喜欢用隐喻,说话绕弯子,我们说,你好象只猴子,就是隐喻了,因为你不是一只猴子,其实是说你瘦嘛。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点是隐喻文化,我们不喜欢明喻,因为明喻不符合孔孟之道,不好说,说不出口。很少有中国男人见到一个女人会说:你真美!你太漂亮了!现在当然是逮谁说谁漂亮,这有点西风东渐的意思。在早一点的时候,中国人不仅不会这样夸人,就算挑好听的说,也最多会说什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所以中国人的文学形式里面存在大量的隐喻,他说话不直接,这就导致了缺少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清代。所以源氏物语给中国人展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式的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方法,其中有极为纤细的心理描写。故事也不是什么大故事,无非是宫庭贵族男女间的情爱纠缠,欢喜啊、爱慕啊、思念啊、妒嫉啊、悲伤啊,愤恨啊,这么些鸡毛蒜皮居然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中国人说恨一个人,最多说恨得咬牙切齿,这还是隐喻,就是恨到想要对这个人实行暴力,就这么回事。日本人不一样,他们在感情上非常细腻,同时又很重视个人心理和情绪的发掘,所以日本的电影,特别是一些大制作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悲剧结尾。爱情片也十有八九是悲剧。这个中国人不喜欢,我们向来喜欢看喜剧,讨个好意头嘛!日本人认为悲才叫美,中国人觉得不可理喻,大红大紫、大秧歌、大腰鼓、踩龙船,那才叫美呢!大家看那些说书本子,还有后来的小说,不管主人公是什么人物、什么出身,历尽千难万险,最后无不皆大欢喜,我之所以要说这些,是因为对于审美的理解,实际上是和一个民族长年的设计文化的发展紧密关联的。我觉得有些民族它悲剧的东西、宿命的东西,要强于它乐天的东西,它认为人不能胜天,它认为人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在走向悲剧,每向前走一天,就是和死亡更接近的一天。我们从乐观来说,还有20年活,我要好好干,争取当个亿万富翁;日本人就不一样,他会觉得说,我只有20年可以看落日了。曾经有部片子,叫日本岛的沉没,日本人看完出来,个个哭得死去活来的,它是个岛国,要沉没完全是很有可能的,他完全没有安全感。美国人却经常在电影里把世界大悲剧发生的中心地点放在美国,大家看完哈哈一笑,该干吗嘛干嘛去。所以,这种悲剧色彩的东西,在日本人的艺术和设计中体现出来,马上就会呈现出和中国、美国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它比较沉静、内敛、理性、不张扬。而我们中华民族从彩陶开始就体现出一种理性色彩不多,悲剧色彩不强的一种欢愉的民族审美倾向,我们的东西总是色彩斑斓、造型饱满、形态丰富,看起来非常热闹喜庆。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中国人还发展出一个非常伟大的东西,就是用简单的几何图案去归纳一些具象的图形,所以有段时间,我们的装饰完全走向了几何,有很多图案流传至今。同时还产生了平面设计的一些最基本的形式语言,比如说对称、重复、二方连续、四方连续、旋转、放射等等,这些语言最早被应用在彩陶上,这个在各地的考古发掘上都有出现。比如说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其中还有不少用到涡纹的装饰,这种涡纹据考证是对水纹的一种描绘和抽象,说明水在当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性。当然,也有不少水中的生物出现在装饰纹样中,包括青蛙、蟾蜍、蛇还有各种形态的鱼,它们的形态都被抽象概括来作为器物上的装饰。再进一步的发展,器物的装饰中出现了一些混合的东西,比如说身体是条蛇,而脑袋则是其他的动物,这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自己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的一种想像和描绘,他们把自己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工业环保治理规定
- 利率市场化浪潮下商业银行利率定价管理的变革与突破
- 招聘效果量化分析-洞察及研究
- 智慧仓储系统构建与应用-洞察及研究
- 物联网平台间的隔离机制-洞察及研究
- 压气机叶片设计创新-洞察及研究
- 义务劳动活动总结9篇
- 电力设施建设工程保险责任合同
- 虚拟现实项目投资合作出资合同
- 虚拟现实技术授权合同范本
- 2025年检查检验项目分级审核制度
- 2025年柳州市城中区人民法院招录聘用人员考试试题
- 2024年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案例反思
- 四川普通高中会考英语试卷及答案
- ISO28000:2022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
- MOOC 电工电子实验基础-东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营造林技能竞赛试题及答案
- JIS G4305-2021 冷轧不锈钢板材、薄板材和带材
- 计算机专业英语(第二版)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最新)
- 多晶硅还原装置操作规程
- 复旦大学大学物理热学课件Heat-Ch1-partI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