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_第1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_第2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_第3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_第4页
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商学院 2011 2012 ( 2 ) 微 观 经 济 学 主讲教师:陈小愚 办公电话:67105437 电邮: 本讲义标号序列说明: 1 1.1 1.1.1 第一章 导 论 本章学习目的 了解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掌握微、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 资源及其稀缺性、选择性; 机会成本 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绝对的:存在于 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一切社会形 态。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问题, 有人类社会,就有资源稀缺的存在。 1.1.2. 稀缺性与选择 “稀缺”意味着“选择”:必须对现有 有限资源的使用或者投向做出选择 。 选择: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在不同 的、可供选择的各事件中进行挑选 的活动,它是“稀缺”的必然结果。 1.1.3. 选择与机会成本 任何选择都必有代价 稀缺意味着选择,选择就意味着 取舍、得失,而“舍”之于“取”、 “失”之于“得”, 都意味着“代价”: 一旦确定了某一选择,则被放弃 的可选项便意味着另外某些机会 (及其所蕴含的利益)的流失。 选择的代价- 机会成本 某资源一旦被用于某种物品的生 产就不能同时用于另一种物品的 生产,亦即,选择了机会 A 就等 于放弃了机会B 。 所放弃的 B 即成为选择 A 的代价 -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定义 机会成本: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 来度量的成本。 机会成本的度量 机会成本的大小,是用所有的选 择中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 度量的。 关于机会成本的确认 如果作出一项选择A而不能 不放弃另一项选择B,那么, 这另一项选择B在实际上可 能的最高代价,即为该A项 选择的机会成本。 完整地看,若某决策要运 用多项资源,该决策的机 会成本则应当是使用这多 种资源的机会成本的和。 总之,做出某项选择的机会成本 越高,说明其代价就越高,进而 表明此决策的理性成度就越低。 案例 机会成本是一个应用广泛的概念, 例如一块土地本来可以种小麦,但现在 种了大豆,那么种植大豆的机会成本就 是原种植小麦可获得的收益。 机会成本在投资领域应用尤其广泛,比 如某企业拥有500万元资金, 若投资于股 票企业可获利50万元,若投资于债券可 获利40万元。可见,获利40万元投资的 机会成本是50万元,净损失10万元。 1.1.4. 机会成本与经济 因为稀缺而需要选择,因为选择 而会有代价,因为有代价才需要 权衡利弊,以使稀缺资源发挥出 最大效能,得到最合理的利用。 反之,便无需选择,也就无所谓 得失与利弊的权衡,也无必要去 考虑资源利用的合理性。 从“稀缺性”、“选择”、“机会成本”、 “利弊权衡”与“节约”这个逻辑说, “经济”就是如何在一系列既定约束 条件下做出最佳选择的思维方式和 行为模式。 简单地说,“机会的选择” 与 “利弊 得失的权衡”就是“经济”一词的基本 (微观)含义。 1.1.5. 经济与经济学 稀缺意味着选择,无稀缺则无需 节约,也就无必要去选择。 选择意味着取舍,意味着代价。 可见,经济学的产生源于欲望的 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稀缺” 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 换言之,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 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 最大经济效果的愿望,是经济 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 发展的原因。 经济学的定义: 萨缪尔森1980s在其经济学教 科书中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和 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 其他用途的稀缺资源生产各种产品, 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社会各 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美国权威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 全书“经济学”条目:按广泛接 受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 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中 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 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 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 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 们去满足一切愿望。 总之,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的经 济制度约束下,如何合理地配置 和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出更多的 经济物品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科 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 是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从资源的稀缺性角度看,经济学是 一门关于如何在既定约束条件下做 出最佳选择 (即资源的最佳配置) 的 学问, 它研究如何使决策者在现有 资源和信息情况下,其决策的机会 成本更小,或所获得的收益更大。 经济学的形成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欲望 稀 缺 性 选 择机会成本的衡量 经 济 经济人的理性行为 经济学 阅读资料:经济学一词的渊源 经济学( Economy,Economics ) 一词,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 Aristotle, 公元前384-322年,古希腊哲学家)时代。希腊文中Economy一词为Oikonomia, 由词源Oikos ( 房子, 家产 ) 和nomos ( 规律,管理 ) 组成,意指“家务管理科学”。 十七世纪,法国经济学家蒙克莱斯钦 ( Antoine de Montchrestien, 1575-1621 ) 提出“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 一词。而希腊文中 Political 一词为 Politicos, 意指社会, 于是“家务管理”的经济学上升为“社会财富管理”的政 治经济学。十九世纪末以前, 德国人用“国民经济学( National-konomie )”作 为政治经济学的同义词, 而经济学一词多半停留在较窄的意义上。直到1890 年,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1842-1924)的经济学原理一 书出版以后,许多学者才使用马歇尔的说法,用“经济学( Economics )”一词 代替了“政治经济学”。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文献中,“政治经济学”一 词一直延用至今。 我国古代就有“经济”这个词,意指“经国济民”,包括财富、文化、军事、 外交等一切治国方针,范围很广。自日本人把希腊文的Oikonomia用汉字译 成日文“经济”以后,“经济”一词的这种含义就在我国所广泛采用。当今我 国的学术界,又给马歇尔称谓的经济学冠以“西方经济学”之称。因此,经 济学、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都是同义词。那种把“政治 经济学”说成是“政治学与经济学的交叉”,是没有多少依据的。 1.2. 经济学的演进 自己阅读课本及其他阅读材料。 1.3. 资源的有效配置 1.3.1.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理论 三项理论上的假设 资源量已定,且在讨论期不变; 生产技术已定,且在讨论期不变; 只生产两种产品,比如黄油与大炮。 生产可能性组合 在所假设条件下,两种产品生产 组合的所有可能性也就能够确定, 其结果假设如下: 产 品 种 类可 供 选 择 的 产 品 组 合 ABCDE 黄油(亿公斤)0 1234 大炮(万门) 109740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 按上表给出几何的表达,所形成 的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 Guns Butter A B C D E H W 。 。 。 。 。 。 。 0 PPF 的特征:PPF是一条凹 向原点的曲线 PPF 对“有效配置”问题的说明 AE曲线把第一象限分成三部分。 曲线以外的点( 如W )表示“不可能”, 即以现有条件不可能达到的选择。 曲线以内的点(如H)表示“不合理”的 选择,即现有条件下可 以实现, 却未 达到物尽其用程度的生产组合。 理性选择只宜发生在PPF曲线上 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若选择 B,就必须 放弃作出A、 C、D、E的 选择。 其它亦然。 Guns Butter A B C E F H W 。 。 。 。 。 。 。 0 任何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 从 A-E 的各点的关系来看,在既 定条件下,要增加大炮的生产, 必须以减少 黄油的生产 为代价。 反之也然。 Guns Butter A B C E F H W 。 。 。 。 。 。 。 0 关于 PPF 的小结: 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生产可 以在 PPF 上或其内任何一点上进行, 但 不能在其边界之外的任何点上进行; 在边界上进行是有效率的,在边界内进 行是无效率的。 资源增加和技术进步,会使 PPF 向右上 方移动;反之则移向左下方。 1.3.2. 资源有效配置需解决的三大 基本经济问题 资源存在着稀缺性,而人类的欲望 是无止境的,故社会需要对稀缺的 资源如何合理利用进行选择。 经济学语境中,“资源的选择性”即 “资源的配置问题”。 有效资源配置需解决三个基本问题: 生产什么- 选择问题 “无限”与“有限”的矛盾迫使人们必 须在各种需要之间进行权衡、合理 取舍。 其次,人们还必须决定每种产品的 合理产量。 生产什么 生产什么品种? 生产多少? 生产,即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将特定“ 投入物”转化为特定“产出物”的活动 。“产出物”即为产品,“投入物”即 为生产要素(亦即狭义的“资源”)。 如何生产- 效率问题 即采用什么生产方法,如何组织生 产,使生产要素能被最有效地利用。 每种生产要素一般都有多种用途, 而任一种产品也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进行生产。例如,生产同一种产品, 既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多用 资本少用劳动。 如何生产 由谁来生产? 什么时间、地点生产? 用什么资源生产? 用什么技术生产? 用何种组织形式生产? “如何生产”属管理的范畴,是优化 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问题。 为谁生产- 分配问题 产出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分 配,即经济学所说的收入分配问题, 也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形态下生 活和劳作,故经济分析必然包括产 出品归谁享用以及享用多少的问题。 为谁生产? 即谁享有(享用)生产出来的商品? 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 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 通常,若在纯经济学范畴内考虑, 收入高的比收入低的人可以消费 更多、更好的商品。 1.3.3. 配置稀缺资源的方式 资源的配置方式即所谓社会经济 体制(制度)的问题。 经济体制(制度)包含两个基本 层面:所有制关系、经济制度。 面对稀缺,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最 大区别在于人类是由各个个体以 合作的方式组织成社会,同面对 稀缺。 人类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规则与 规范基础上的合作。 资源的所有关系 资源稀缺性决定了人们对其排 他性占有,形成一定的所有制 关系。所有制关系就是人们之 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制关系的基础就是资源归 谁所有。 一定的所有制结构形成社会的 基本经济制度。 所有制必须有其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 制度,首先是行为的规范或规则。 制度是人们形成合作关系中所必 要的共信。 共信使人类得以组成社会,能够 形成合作关系,并以制度的整体 演进替代个体的生物演进,并得 以适应稀缺环境的新变化。 制度-作为规则-的分类 制度 正式制度 如:法律、各种规则或 章程以及契约等 非正式制度 如:习俗、风气、习惯等 经济制度的分类 具体的制度,都是一组规则的集 合,并具体集合在一个组织中。 因此,制度分为家庭(血缘组织), 市场(自发组织),国家,自治组 织( 民间组织 )和企业(民间的赢 利组织)的制度。 经济制度和三大基本经济问题的 解决 传统经济 - “习惯性经济” 是指生产、交换、收入分配都遵循其既 有习惯的一种经济。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 题均可能由世代相传的传统所决定。 计划经济-“指令性经济” 是以计划调节为资源配置主要工具的一 种经济形态和制度。 所有经济决策,包括资源利用的水平、 生产的组合和分配及生产的组织形式等, 都由政府计划当局所决定。企业归政府 所有,按政府指令进行生产,由政府计 划来决定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及为 谁生产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这么一种经济,在这 一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 (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有关资 源配置问题主要地是由市场供需 所决定的”。 市场经济 - 价格经济 市场经济是由市场调节作为资源配置 主要手段或工具的一种经济。 市场经济 vs. 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生产什么”由消费者的“货币选票”决定。 企业间的竞争决定着“如何生产”的问题。 “为谁生产”问题由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这也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 市场及市场机制 市场的定义: “市场是某一商品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 , 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一种安排”。 “市场是联结某一特定货物和劳务买者 (需求者)和卖者(供给者)的一种制度或 机制”。 由市场的定义可知,市场本身就 是一种机制或制度。 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 价格犹如一只“看不见的手”协调 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及其活动。 市场机制之所以会使经济活动有序 进行,在于价格的两大相关功能: 价格提供了信息:价格高低在市场经 济中反映了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 价格提供了激励:正是价格所提供的 信息,加上企业的利润动机,生产者便 需决定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 生产、为谁生产。 可见,价格的两大基本功能决定 了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 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如果价格扭曲,便会出现资源设 置失当。 混合经济-主流经济形态 一方面是由市场机制,或由一只看不 见的手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行 为;另一方面,政府也在对一些经济 活动有意识地进行干预(即一只“看得 见的手”),进而对人们的经济行为产 生影响。 由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便是混合经济 2. 经济学的分类 可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 理论经济学主要有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等。 应用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经济学、 部门经济学等等。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理论依据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基本假设资源稀缺、充分就业需求不足、存在失业 分析方法个量分析总量分析 分析对象家庭、企业、市场国民经济总体 研究中心市场价格国民收入 解决的问题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的充分利用 实现的目标个体利益最大社会福利最大 3. 经济学的分析与研究方法 3.1. 经济理论分析的常用工具 - 文字和表格 - 平面图形 - 数学方程 3.2. 经济分析和研究的常用方法 3.2.1. 整体分析与个体分析相结合 个体分析与整体分析是一对互补 的分析社会经济现象的方法,是 确定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基本研 究规则。 当某些现象中,个体之间不发生反馈 关系时,仅从个体出发就能对该社会 现象进行可靠的分析。 但在某些社会现象中,个体之间必发 生正、负反馈关系,这时要得到可靠 的认识,就有必要把社会现象作为一 个整体来分析。只采用其中任何一种 分析方法,都不可能获得完整、全面 而可靠的知识。 3.2.2.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实证分析是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 “是什么”或“将是什么”的逻辑结构,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客观性。 规范分析是从“现有的事实”推导出 “应当如何”或“应该是什么”的逻辑 结构,其基本特征是不具客观性。 “规范”与“实证”所研究的问题不同。即使面对同一 问题,二者的处理也很不相同。 例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否意味着人与人的不平 等,是规范经济学的范畴;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能 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则是一个实证经济学问题。 又如,粮油涨价10的问题,规范经济学要用一定 的伦理来判断涨价是否应该,前提是否合乎情理, 然后才研究如何实现;实证经济学则首先要搞清楚 涨价的前提条件,然后经过分析论证,得出能否实 现的结论,研究实现的途径,并预测涨价10将带 来的结果。 意义: 经济学,首先需要从事实出发,把握 未来的可能的事实;但不能到此为止, 因为经济学是人们进行合理选择的理 论指南,所以还须从事实出发,进而 解决“应当如何”的问题。 这就须有实证和规范这二种分析方法 的结合。 实证分析的逻辑结构: 1、定义行为变量 2、列出假说 3、推导出假说 4、做出预测 5、检验预测 通过检验: 接受 没有通过检验: 拒绝 提出新的理论 阅读资料: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 斯氏与萨氏间的分歧,在西方经济学界早就存在。凯恩斯的父亲老凯恩斯 (John Neville Keynes, 1852-1949, 英国逻辑学家和经济学家)曾就建议 用“规范经济学”和“实证经济学”两词来区分对经济学中两类不同关系的研 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研究。 注重人与人的关系研究的是规范经济学,它关心人们的经济行为“应该是 什么”,研究经济学中涉及道德规范与价值判断的问题,以一定的价值判 断原则来评价人们经济行为的是非善恶。换言之,它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 发,提出人们经济行为的规范(即标准),并探讨和制定满足这些规范的行 动步骤和政策建议。其重点在于如何建立规范,如何运用规范于经济行为。 与此不同,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学中可以用事实验证的问题,它不涉及伦 理道德与价值判断问题,不问人们经济行为的是非善恶,也不管人们的经 济行为“应该是什么”,而只关心“是什么”。换言之,它从有关经济行为的 假设前提出发,分析经济活动的过程,预测经济活动的后果,因而带有通 常所说的“实证性”,它主要研究经济学中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 以罗宾斯(Lionel Robinns,1898-1984, 英国经济学家)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 家竭力强调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区别,主张在经济学中排除价值判断。 他们认为经济学是科学,而科学是不考虑价值判断、对谁有利的问题,因而 只有实证经济学才是经济学。罗宾斯说:“经济学是把人类行为看作目的与 有可供抉择用途的稀缺手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的科学”。法国经济学家马林沃 (Edmond Malinvaud,1923- )还嫌这句话中的“目的”与“手段”可能会被理解 为政治性的,于是给出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利用稀缺资源来满足生活于社会中的人类需要的科学。它 一方面关注财富的生产、分配与消费的本质作用,另一方面关注以便利这些 本质作用为目的的机构与活动。 这个解释几乎完全排除了价值判断,排除了经济学对人与人关系的研究,乃 一彻底的实证经济学定义。按此定义,实证经济学可更加简洁地说成是: 实证经济学主要研究怎样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经济机构来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以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 高级微观与宏观经济学都主要是从实证意义上来研究经济学,因此,马林沃 对经济学所作的解释,适合于作为高级经济学的定义。 3.2.3. 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是现代经济学又一常用方法。 “边际”就是一阶导数,边际分析就是 考察一个或几个自变量发生微小变动 时因变量如何随之变动。 边际分析的实质上就是将微分学引进了经济学。它 导致了西方经济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边际革命”。 3.2.4. 均衡分析 均衡的一般定义:当正、反两种力量 正好相等,相互抵消时,即处于均衡 状态。 “状态均衡”与“行为均衡” 在经济学中,不仅是指状态意义下 的均衡,更是指行为意义下的均衡。 行为均衡: 所谓行为均衡,是指在某种状态下, 谁也没有动机来打破现已存在状态。 市场均衡,就不仅是状态均衡,更 是行为均衡:供需双方都不再愿意 改变既有的价格与产量。 局部均衡与总体均衡 局部均衡 分析一个产品、一个市场中的供需 均衡问题。 作此类分析,不能不排除其他产品 或其他市场对正在进行的均衡分析 的影响。故此分析法是建立在其他 条件不变的假定前提下。 总体均衡 总体均衡,是以一个系统中所有市场 都能同时实现均衡为前提的分析方法。 瓦尔拉斯认为,各市场相互依存、相 互影响,某一市场的变动势必会影响 到其他市场的变化,故有必要进行总 体均衡分析。 “优化”、“均衡”与“经济思维” (微观)经济学里的问题可归为两大类: 经济个体为追求既定目标的理性行为, 属典型的优化问题。若各经济个体都 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则整个社会经济 是否会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如何达 到这一状态,便是典型的均衡问题。 从优化和均衡的角度来分析社会现象, 研究社会问题,便是所谓的经济思维。 3.2.5.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 当所使用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即 不考虑时间因素), 这种经济分析方法 就是静态分析。 “当价格是3时,需求为5 ”,就是一个 典型的静态分析结果。 静态比较分析 常用的是静态比较分析,即,对 不同时点的状态进行比较。 比如,“价格上升,需求下降”或 “收入增加,需求曲线右移”等, 都是比较静态分析的结果。 动态分析 动态分析的中心在于经济状态随 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过程或变动 的机制, 而不是对变动前后状态 的比较。 动态分析在函数表达中的基本特 点是变量具有时间特征。 3.3 经济思考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3.3.1 主观偏见 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可能带有先入 为主的偏见或成见,例如,人们可能 认为赤字预算不好;担心私有企业的 比重过大等等。这种主观性往往会影 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 “主观偏见”形成的原因 人们之间存在利益的差别,而经济学 又不能不涉及利益问题。 利益不同则立场各异,因此具有不同 利益的人,对同一现象势必会有不同 的看法,“先入为主”便随之出现。 3.3.2. 忽视结论所依赖的条件 经济学中的许多定理和推理都是在假 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做出的。 故在经济理论的运用上,必须结合特 定的条件来思考理论的适用性。 3.3.3 合成谬误 fallacy of composition 经济与社会中存在广泛的正负反馈作 用,故所有微观现象的简单相加,未 必而且经常不代表总体;某一事件对 局部有利,未必对总体就有利。若从 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推论其对总体 亦为真便可能犯有“合成谬误”。 这也是需要区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根本原因 3.3.4. 后此谬误 Post Hoc Fallacy 观察到了事件X在事件Y之前发生的事 实,并不一定能够证明事件X为事件Y 的原因。认为 “在此事件之后”便意味 着“因为此事件”,就可能犯了“后此谬 误”。 不要轻易地决定什么是“因”什么是“果” 3.4. 对经济学应有的态度 在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性上,应 对它持客观态度,既不盲目地全盘接 受,也不盲目地全盘否定。 在具体内容上,应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4. “经济人”概念 Economic Man 如果说,稀缺是社会存在的经济学概括, 那么,“经济人”就是对社会意识的经济 学概括。 但经济学并不研究稀缺本身,而是研究 在稀缺条件下经济人的行为。从这个意 义上说,经济学属于行为科学范畴。 但经济学对于人的行为的研究不同于 其他行为科学,经济学假定了经济人 都是具有理性的。 正是理性人假设,才使得经济学能够 运用数学方法加以研究,并把数学工 具应用得得心应手。 4.1. 经济人的含义 4.1.1. 定义 具有对稀缺作出适应性反应能力的人, 称之为经济人。 经济人的行为,也就称之为对稀缺的 适应性行为, 简称为适应性行为。 4.1.2. 理解“经济人”应注意之处 经济学中所说的“人”是经济人,经 济人是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 经济人是进行经济活动的社会基本单 位:个人、家庭、集团或具有独立决 策机构或中心的组织。 理解“经济人”概念的关键,在于 经济人能够独立决策 例:一个企业是一个经济人,企业具有 领导核心机构,该机构决定和指挥着企 业的一切经济活动。 企业雇用的工人不是企业经济人,因为 他决定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但工人是 劳动活动的主体,他有权决定自己是否 向企业提供劳动,因而工人作为劳动者 一方是劳动经济人。 人们的经济行为既有职业性的 一面,又有私人性的一面 大多数情况下,职业性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