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及拓展训练.ppt_第1页
旅夜书怀及拓展训练.ppt_第2页
旅夜书怀及拓展训练.ppt_第3页
旅夜书怀及拓展训练.ppt_第4页
旅夜书怀及拓展训练.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月 旅夜书怀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 携家人折回成都,投奔严武。本来有这位 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 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 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 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 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 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 的。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请找一下首联和颔联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细草 、微风、岸、危 樯、舟、 星 、平野、月、江 孤弱的细草 在微微的风中飘摇不定, 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 对抗着漫漫长夜。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江水汹涌澎湃奔流 不息。 关于“诗眼” 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 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 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 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 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 或形容词。 首联诗眼是什么? 前两联写景,诗眼是在“ 独夜舟”上。 船之孤单正写出了人之 孤独;而写“平野阔”“大 江流”,恰恰烘托了诗人 的渺小、凄凉的处境。 平野阔 大江流 孤舟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 、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这使 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 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 如何又难以预料。 前两联勾勒的画面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颈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 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一句 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 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声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 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 他的最痛。 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 ;诗 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 人心情之悲愤。 比喻的手法,以一沙 鸥自比,表达了漂泊 孤零的感慨。 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情感? 主旨: 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怀才 不遇,漂泊无依,老境 境凄凉的感慨。 艺术手法(拓展) 1、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前两联写景,诗眼是在“独夜舟”上。 船之孤单正写出了人之孤独;而写“平 野阔”“大江流”,恰恰烘托了诗人的渺 小、凄凉的处境。 2、直抒胸臆。 主要是颈联。作者反其意而写,正表 明了自己的理想不得实现的悲愤:名 因文章而著,官非因病而休。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 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 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 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 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 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 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 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 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 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 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 之物。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 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后庭花”,“卧龙跃马终黄土”。 此 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何效果?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 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 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 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 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 孤独寂寞(步骤三)。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 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 要赏析。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 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 ”,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 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 !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 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 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 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 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 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 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