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论辨证施治.ppt_第1页
胡希恕论辨证施治.ppt_第2页
胡希恕论辨证施治.ppt_第3页
胡希恕论辨证施治.ppt_第4页
胡希恕论辨证施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胡希恕先生论辨证施治胡希恕先生论辨证施治 基于仲景著作的研究试谈辨证施施治 冯世纶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 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 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胡希恕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前 言 本论文是老师发表的唯一一篇1980(4) 其他未发表:主未考虑成熟 65年毕业有幸参加继承,66年听过胡老讲座, 80年整理成书准备出版,对老师、经方认识浮 浅。94年经方传真出版,认识无多大改变 。2000年后,在整理老师遗作中,渐有悟道, 但终感愚钝,认识正确与否自难定夺,有望大 家批评指正。 今重新学习这篇论文,虽有些新的认识,但难 免有误,望同道斧正。 胡老论述提要 第一部分:正本清源 经方的理论渊源与特点 第二部分:概述伤的主要内容: 六经与八纲 治则 论方证 第三部分:探讨中医辨证施治实质 第一部分 正本清源 李心机教授:尽管业内的人士都在说着 伤寒论,但是未必都认真地读过和 读懂伤寒论。这是因为伤寒论 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 背景:几个世纪以来,国内外中医界前仆后继都在问道伤寒论,但很多人只 是登堂,却不能入室,其原因很多,但不能正本清源是关键。 经方的理论渊源与特点 1.1.辨证施治辨证施治 =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 2.2.中医治病为何辨证而不辨病中医治病为何辨证而不辨病 ? 3. 3. 本经本经汤液经汤液经伤寒伤寒 4.4.仲景序言仲景序言 2323字的误导字的误导 5.5.杨绍伊对杨绍伊对伤寒论伤寒论的贡献的贡献 倡用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是说明中医以药治病的方法 ,亦常被称为辨证论治,我以为辨证施 治更较朴实些。本来嘛,有是证即用是 药,还要引经据典地议论一番,干什么 ?旧时社会为了写给富贵老爷们看,显 得自家儒气,便于售技讨饭,这种可怜 像,现在没必要了,因此乃采用辨证施 治,作为本著讨论的专题。章太炎之书必看 阐明经方形成史(1) 谁发明了辨证施治?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 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 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 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 ,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 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 1、中医当指经方治病方式;2、标示与内的不同。 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 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 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于此一般规律反应的基础 上,试验成功了通治一般疾病的种种验方。 方证、六经 症状反应受巴氏影响?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这个病,也是头项强痛,也是脉浮,很像太阳病 ,但是主要症状是渴,是一个里热证的表现。例如巴 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用电线强烈刺激饥饿的狗之后 给予食物,开始狗很痛苦,经过一段时间,形成条件 反射后,对食物的渴望大大超出了刺激身体的反应, 机体的感觉即被抑制。阳明病的里热对大脑刺激非常 大,所以阳明病可以见到谵语,说胡话,里热刺激过 于亢奋时,恶寒就被抑制了,所以他不恶寒反恶热。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是个里热证。 阐明经方形成史(2) 谁发明了辨证施治? 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此验方的最 早典籍,不过这亦和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一样,本是难以数计的民 众,于长期不断的疾病斗争中所取得的 丰硕成果,却记在帝王宰相们的功德薄 上。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 晋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 论广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可见 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 。时代符号 伤不是一朝一代,更不是一人所为、起源于神 神农时代认识大自然即 用八纲 我们的祖先面对大自然、生活、疾病,用的即 是八纲,起自神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 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 前”,即在黄帝之前。19791984年对河北省 蔚县的多处遗址,考古、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 基本相同(窝棚式),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 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 约半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 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 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 属仰韶文化。中视10频道08.11.13 神农时代认识大自然即 用八纲 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 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 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 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 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 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 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 阴阳之理。 神农本草经用八纲 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 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 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 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而解、或用 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 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或用大黄、 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当时虽没有文字, 但积累的经验被流传于后代,当有文字后便记 载下来,这即是神农本草经。 口传、心记皆用八纲 、文字记载用八纲。 辨证施治始自神农时代 单方方证复方方证复方方证 神 汤 伤 八纲 八纲 八纲 六经 最早典籍? 八纲最早出现?神农时代? 神 农 蚩 尤 黄 帝 公元前100005000 5000年后 秦重五行 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一日遇72毒 难经 农 伊 岐 黄 汤 液 针灸、五行六气 伤寒论伤寒论本源自神农本源自神农 读原文知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 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 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 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 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 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 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 ,今择要介绍于下,以代说明。 源本内容 面对需 杨绍伊考证重大贡献 23字不是仲景写 知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 ,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 ,非骈非散,的是建安。天布五 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 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中词句,滴血验 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 叔和非唯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生死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 杨绍伊考证重大贡献 23字不是仲景写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 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 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仍勤 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 卷,此本词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 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又后详举也。且 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仲景为医之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 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 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 ! 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仲景书古文古奥,本来难读,向 来读者又惑于叔和的伪序,大都 戴上了内经的带色眼镜,因 而不可能更客观地看待仲景书, 惟其如此,也就不可能通过仲景 书,以阐明辨证施治的方法体系 和其精神实质了。 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中医的辨证施治,是广大劳动群众与疾病斗 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不是什么生而知之 的圣人创造出来的,关于这一点,是无人加 以否认的吧?惟其是来自于实践,当然必有 其客观的形式和真理,形式即以上所说的辨 证施治的方法体系,真理即以上所说的辨证 施治的精神实质。但此实践的总结,今只有 见之于仲景书,则于辨证施治的研究,若舍 仲景书,又于何处求之呢?本著即透视仲景 书的证治精神,和结合临证的实践而进行深 入探讨。 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认证方法明显不同 仔细读仲景书可知,伤属经方、神农派 伤寒、中风概念根本不同 经方:症状反应。 内经:伤于寒、伤于风 王、成、张,杨 冬石膏夏麻黄 杨绍伊、刘复仍受影响 (卷一)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中风为表病,伤寒为里病。 风温为表病,温病为里病 故必先正本清源,伤属经方、神农体系 第二部分 概述伤寒论的主要理论内容 六经与八纲 中医辨证主要是六经八纲,中医施治,亦主要是 在六经八纲基础上制定治疗的准则,所以对于中 医辨证施治的研究,则六经和八纲是首应探讨的 核心问题,为便于说明,以下先从八纲谈起。 八纲: 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 言,其实表、里的中间还应有个半表半里,按数 来讲本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 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今依次述 之于下。经方临床带教实录p124 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 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 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 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里:指机体的极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 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集中地 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里证。 半表半里: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间, 为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则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 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 汤本 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 表、里、半表半里三者,为固定的病位 反映,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 ,虽有时表与里、或与半表半里、或半 表半里与里、或表与半表半里、又与里 同时出现,但绝不出此三者范围。 阴和阳(病性1) 阴:指阴性证,阳:指阳性证。 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 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 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 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 ,即称之为阳证。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 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 证。 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 寒和热(病性2) 寒:指寒性证,热:指热性证 若患病机体反映为寒性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 若患病机体反映为热性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 基于以上阴阳的说明,则寒为不及,当亦阴之属,故 寒者亦必阴,则热为太过,当亦阳之属,故热者亦必 阳。不过寒与热,是一具有特性的阴阳,若泛言阴, 则不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定必热,故病有不寒不 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 虚和实(病性3) 虚:指人虚,实:指病实 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 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 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 示出一派充实的病征者,即称之为实证。 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 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 六 经 实 质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的三阳,和太阴、少阴、厥阴的三 阴而言,伤寒论虽称之为病,其实即是证,而且是来自于 八纲,今先就其相互关系说明于下。 基于以上八纲的说明,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属病 位的反映,则所谓阴、阳、寒、热、虚、实六者,均属病情的 反映,不过病情势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 而反映,故无病情则亦无病位,无病位则亦无病情。(三焦然) 以是则所谓表、里、半表半里等证,同时都必伴有或阴、或阳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为证反映,同理则所谓阴、阳、 寒、热、虚、实等证,同时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 里的为证反映,由于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无论表 、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阴阳二类不同的为证反映,三而二之 为六,即病之见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亦即所谓六经者是也, 今示其相互关系如下表。 六经与八纲 诊断标准 表 阳 阴 里 半表半里 太阳 少阴 阴 阴 阳 阳 阳明 少阳 太阴 厥阴 六经与八纲 表阳 太阳 半表半里阳 少阳 阳明 里阳 里阴 太阴 半表半里阴 厥阴 表阴 少阴 三阳 三阴 东汉加入的半表半里 汉前只有表里概念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有:“经 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 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 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 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 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 于外,是所独失也”。 半表半里值得探讨 拜托各位论广! 经方临床带教实录 经 方 治 则 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如桂枝汤、麻黄 汤、葛根汤等均属太阳病的发汗剂。 阳明病,热结于里而胃家实者,宜下之,如承气汤; 但热而不实者,宜清热,如白虎汤; 若胸中实,则宜吐,不宜下,如瓜蒂散。 阳明病不宜汗。 少阳病,病在半表半里,只宜和解(清上温中),汗、下 、吐均非所宜,如柴胡汤、黄芩汤等,皆少阳病的和 解清热剂。 经 方 治 则 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须酌 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如桂枝加附子汤、麻黄附 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均属少阴病的发汗剂。 太阴病,虚寒在里只宜温补,汗、下、吐均当严禁。 厥阴病,虽与少阳病同属半表半里,法宜和解(清上温 下)而禁汗、下、吐的攻伐,但和宜温性强壮药,如乌 梅丸、柴胡桂枝干姜汤。 经 方 治 则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者,谓寒证宜温 热以驱其寒,如干姜、附子、乌头等配剂属之。 热者寒之者,谓热证宜寒凉药以除其热,如栀子 、黄芩、石膏等配剂属之。 虚者补之,实者攻之:虚者补之者,谓虚证宜强 壮药以补益其不足,汗、下、吐均当禁用。实者 攻之者,谓实证宜以汗、下、吐等法彻底以攻除 其病,强壮补益等药大非所宜,例如理中汤、建 中汤等皆补虚剂;麻黄汤、承气汤等皆攻实剂也 。 六 经 治 则 太阳 发汗 少阴 强壮发汗 阳明 少阳 太阴 厥阴 吐、清、下 和解 温补 清上温下 论 方 证 六经和八纲,虽然是辨证的基础,并且于此基础上, 亦确可制定施治的准则,有如上述,不过若说临证的 实际应用,这还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太阳病依法当发 汗,但发汗的方剂为数很多,是否任取一种发汗药即 可用之有效呢?我们的答复是不行、绝对不行。 因为中医辨证,不只要辨六 经八纲而已,而更重要的是 还必须通过它们,以辨方药 的适应证。 脾肾阳虚 论 方 证 太阳病当然须发汗,但发汗必须选用适应整体情况的 方药,如更具体地讲,即于太阳病的一般特征外,还 要细审患者其他一切情况,来选用全面适应的发汗药 ,这才能取得预期的疗效,即如太阳病,若发热、汗 出、恶风、脉缓者,则宜与桂枝汤;若无汗出、身体 疼痛、脉紧而喘者,则宜与麻黄汤;若项背强几几、 无汗、恶风者,则宜与葛根汤;若脉浮紧、发热、恶 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则宜与大青龙汤。以 上诸方,虽均属太阳病的发汗法剂,但各有其固定的 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方药的 适应证,即简称之为方证,某方的适应证,即称之为 某方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大青龙 汤证、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等等。 胡希恕先生突出方证胡希恕先生突出方证 方证是六经八纲辨证的继续,亦即 辨证的尖端,中医治病有无疗效, 其主要关键就是在于方证是否辨的 正确。 不过方证之辨,不似六经八纲简而易知,势须于各方 的具体证治细玩而熟记之,详见分论各章,于此从略 。 辨方证准确即方证对应 方证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 方证是伤寒论的主要构成、 方证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方证体现了经方证和药的理论特点。 怎样看待方证对应 方证相对、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是谁先提出? 吉益东洞看到伤这一特点,提出方证相对 出现于伤,产生于神农 317条方后“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吉益东洞1703- 中医治病有 无疗效,关 键就在于方 证辨的是否 正确 “夫仲景 之为方也 有法,方 证相对也 ”(吉益东洞 ) 方证是辨 证施治的 尖端 123 论 方 证方证反映了经方理论 方证对应起自 神农本草经? 第三部分:探讨辨证施治实质 基于前之六经八纲的说明,可得这样的结论, 即不论什么病,而患病机体的反应,在病位则 不出于表、里、半表半里,在病情则不出于阴 、阳、寒、热、虚、实,在病型亦只有三阳三 阴的六类,通过临床实践的证明,这亦确属屡 经屡见的事实,以是可知,则六经八纲者,实 不外是患病机体一般地规律反应,中医辨证即 以它们为纲,中医施治,亦是通过它们以制定 施治的准则,故可以肯定地说:中医辨证施治 ,其主要精神是 第三部分:探讨辨证施治实质 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 础上,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 1 为何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 2 为何有六经八纲一般规律反应? 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地规律反应, 主要的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 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如所周知,冬时天寒 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 ,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当不胜其寒 ,此皆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 生活所能体验者。若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 寒热的刺激所能比,则机体自有抗拒之,又何 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 辨证施治实质 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 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 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竞不 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 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 来 辨证施治实质 中医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 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 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 ,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形象; 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 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 尚未得解除的形象。和者,和谐也。 辨证施治实质 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 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 机体的机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 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