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内容及作者观点.ppt_第1页
古诗鉴赏内容及作者观点.ppt_第2页
古诗鉴赏内容及作者观点.ppt_第3页
古诗鉴赏内容及作者观点.ppt_第4页
古诗鉴赏内容及作者观点.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 16.2 16.2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点态度 创新思维技巧 透析三年高考传真考情报告 优化知识构建 决胜预测演练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考 纲 链 接考 纲 解 读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属于 考试大纲“古代诗文 阅读 ”“鉴赏评 价”中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范 畴,能力层级为 E级。 从近年鉴赏诗 歌的题型看,古 代诗歌内容上的评价包括三个 方面:一是内容主题的评价, 二是思想感情的评价,三是作 者观点态度的评价。评价应注 意以下几个问题 :准确把握 词语义 ;掌握必要的古代文 化常识(如流传较 广的神话故 事、历史故事、名人典故等, 尤其是课本中曾涉及的有关内 容);对诗 歌句子及全诗内 容的理解。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1.(2010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梦 中 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 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 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 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答题时首先抓住诗中点明情感的词语“无奈”“思家”,这两 个词语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其次抓住景物 的特征,使其与人的心境对应。夜“凉”实则心凄凉,“路暗”实 则前途“迷”人。“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联系注 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注释也能让我们感到 诗中还有一种世事变迁的感慨。 答案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2(2010年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 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 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 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 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 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 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鹓鸾竟巢于恶树之中, 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1)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诗歌开头四句写诗人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 间,但见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 与苍凉萧索。这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 冷的写照。诗人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从鹓鸾燕雀易居,歌 从行路难,可以看出作者的心境。他与行路难之一中的“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明显不同。所以A项对基 调的把握不对。 (2)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本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 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 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似的不合理的用人现象,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 诗。开头四句乃登临所见之秋景:茫茫天地间,但见严霜覆 万物,西风吹荒野,道不尽景象的浩大空洞与苍凉萧索。这 景象,既是大自然深秋的画面,又是社会冰冷的写照。诗人 不仅身寒而且心寒了。第五、六句,说明他遭遇的不顺逐。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这两句也可看出他不艳羡荣华富贵。第七、八句,说明他不 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 日之余晖,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 第九、十句,进一步说明当时朝廷用人不当的现象。诗人以 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同时 也具体说明了本身所遭遇到的正是有才而不得善待的情况。 最后两句说明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 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 不公的抗议。 答案(1)A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 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 志难酬是自身遭遇的激愤。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3(201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注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 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 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 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要求比较鉴赏两处诗句的不同情感,重点考查诗句 大意和诗的主旨。由于与课本联系较为紧密,难度较小。秦 词强调两情长久的保证是真爱,爱情的真谛在真爱,而非朝 暮厮守。所以只要感情坚贞,虽然聚少离多,却同样令人艳 羡。而范词重点说明了短暂的相聚之欢是难以抵消浓重的离 别之苦,相思之愁的,相反,倒增添了新愁,从而使新欢也 变成了未来的旧愁。对主人公充满了同情。 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 ,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 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4(201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 析。 好 事 近注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艹,频红蓼,映一蓑 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 江北。 注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E。这首诗作于词人54岁罢官东归程中。下阕“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几句,抒写骚人生活别无奢求,处处为家,旷达自适的情怀。 “有沽酒处便为家” 只要有酒即可,别无他求。而“菱芡(即菱角 和芡实)四时足”,又把作者生活不求靡丽的个性写足。罢官之 后,也只能这样做旷达状,其实,作者内心深处的惆怅、愤懑 仍能隐约浮现。接下来,承上阕“放船归”,写他乘风破浪,顺 流而下,“纵流飘扬,任意工具”的情状,一“任”字,再次把作 者的四海为家的旷达情怀表达得十分逼真,形象耐人寻味。 评价时要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抓住 关键词“任”所表现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答案下阕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 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 。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5(2010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 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洲( 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 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 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 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 力。能力层级为E。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 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 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 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诗人寂寞的原因是自身孤独,更重要的则是年老体病,无 路请缨,政治上的孤独冷落。壮心即是壮志,爱国之情,济 时之心,杀敌之愿,均无法实现。一个“惊”字,把他那颗“寂 寞”的报国“壮心”在听到强敌入侵,而又朝中无人,血流成河 ,国家一片乱象时,豪情顿起之情与惊悸之情表露出来。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 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 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 成巨大反差。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6(2009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 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 初八的弓形月亮。故故:常常,频频。 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杜甫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两种 感情:漂泊流离和思乡怀归。“思乡怀归”的感情在诗歌的前三 联非常清晰、自然地流露了出来,但“漂泊流离”主要体现在末 联中的“乌鹊”中,不能单从前两联的“咏月”中得出。由于诗歌 的题目是“月”,也可以理解为“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是“月 ”下意境、“月”下感情,所以“漂泊流离”也是诗人“咏月”所抒发 的感情之一。鉴赏时,应把握“月”这一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 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 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 ,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 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 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7(200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 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 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 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 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 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该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1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 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第2段由“到而今”字 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写北方遍布铁 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 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 欢乐。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 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 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 洋溢在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却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 答案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 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 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 心情。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8(2008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 同,请简要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点拨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 人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诗歌。诗的 首句以写景起兴。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闻道龙标过五溪” ,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噩讯。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 接地倾吐自己的感情,而是景语中蕴涵着浓郁的情味,正所谓 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龙标野宴则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 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 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 ”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抒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 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 大拥有的追求。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 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 观的精神。 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 此统摄全诗。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 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基本知识】 一、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 1忧国伤时类。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 宫。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 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类。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 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 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 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3思乡怀人类。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 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边关思乡,如范 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 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4生活杂感类。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 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姜夔 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 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 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 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告慰平生的 喜悦,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类。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 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 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1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诗的内容、注释。诗是现实生活的 写照,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的历史事实的感悟有 关(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的差异)。诗中表现出了作者对社会 、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 否定的观点态度,分析诗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我们应尽可 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 致、全面的分析。 2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 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 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感态度。对这 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 义,由此入手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3辨析用典。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 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 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 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古典诗词的 用典是多样的,有引用点化前人语句的,有引用神话传说的 ,有引用历史故事的,等等。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词中就提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历史人 物及他们的故事,借以曲折地表明自己对时事的看法,表达 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壮志难酬的感叹。 4涵咏诗的意境。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 因此,体味、涵咏诗的意境,有助于把握诗作的观点与态度 。诗作的意境可以用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考点精讲】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一考点是要求对古 代诗文的思想内容作评价,分析评价古代诗文主题的社会意 义,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高考设题往往涉 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进步性或局限性等人文因素, 同时,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以及人物命运的态度、评价 也已进入命题人的视野。从近年来高考命题情况来看,“评价 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通常要求考生回答诗歌“ 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之类的问题。评价时要尽可能地了解 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思想的发展轨迹;要在分析诗文的内 容及其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之上,围绕具 体诗作的字、词、句、篇所透露的信息进行实事求是、客观 公正的评价。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知能拓展】 鉴赏注意事项 1论世知人,通解文字。“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也就是 诗歌的写作背景;“人”即作者,也就是作者的一些情况。尤 其要注意常见的名家和课内名篇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考生 还要具有较高的文言知识水平和语法知识方面的修养,只有 这样才能读懂诗歌,通解诗歌的文意、诗意。 2融入境界,体物察情。诗歌的描写、抒情、议论,都表达 着诗人深刻的认知和独特的感悟。想真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 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必须走进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体察 诗人所展示的景物,体会诗人所抒发的真情,从而体味诗歌 境界之妙。 3概括内容,分析目的。鉴赏诗歌的内容,就要分析概括诗 歌的写作内容(人、事、景、物)和写作目的(情、理、趣)。分 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或是人,或是事, 或是景,或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 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 志趣(或是感情,或是道理,或是情趣)。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典例精析】 【例1】(201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注商风:秋风。怆悢(ling):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 作简要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归纳及“评价文章 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思路:1.联系阮 籍生活的时代背景,联系竹林七贤的常识,联系滕王阁序 关于阮籍的典故,了解阮籍的处境和思想。明确阮籍身仕 乱朝处境危险不得不处事谨慎,思想情感反映在诗歌中比较 隐晦曲折,往往借助象征等手法表达心意,这首诗以凤凰自 比,书写自己高洁的品格艰难的处境,表达自己志存高远却 报国无路的哀伤。2.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思考“凤凰”的品性 。饮醴泉体现爱洁净,提取“洁”;栖山冈体现居高处 ,提取“高”;彻九州以声高写才高,提取“才高”;望八荒 以望远写志远,提取“志远”。3.着眼咏物诗的特点思考出 第一问,整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4.抓住关键 句子“但恨处非位”,联系“彻九州”“望八荒”,回答第二问,表 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英雄失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 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情怀。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例2】(2009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 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 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思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 表现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 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 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三、四句“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 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 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 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 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 ,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 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例3】(2008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 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 什么样的感慨。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思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这是一首“怀古”诗,写的是 作者登上金陵(南京)凤凰台上的所见所感。颔联“吴宫花草埋 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是对历史的感慨理解此句,须抓 住蕴涵着李白独特历史感喟的“埋幽径、成古丘”等关键词语;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则是对现实之景的描 绘。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 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例4】(2008年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连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 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 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思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 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解答该诗,应结合注释来理 解诗歌内容。前两联从怀古开始作者来到西山、赤壁这 些古代英雄驰骋争雄、兵家必争之地,不禁浮想联翩:历史 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但像这滚滚东流之水 一去无回。第三联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滩, 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栖息在那里;仰望广阔的 天空,高飞云端的鸿雁似乎在向后移动。最后一联发出感慨 :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 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答案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 ,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 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 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 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鱼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 朦胧中归去!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例5】(2007年高考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 金 陵 晚 望 金 陵 图 高蟾注 韦庄注 曾伴浮云归晚翠, 谁谓伤心画不成? 犹陪落日泛秋声。 画人心逐世人情。 世间无限丹青手, 君看六幅南朝事, 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木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_ _ (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 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思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高蟾金陵晚望写的 是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眺,看 见一幅“浮云落日”图之后所抒发的一种沧桑感。韦庄金陵 图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图画 之后,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两位诗人都是借六朝 旧事抒发对晚唐现实的深深忧虑。鉴赏这两首诗歌,不能忽 视注释内容,这样才能做到知人论世。 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 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至 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 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 足以表现出对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 的。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技巧开慧】 一、分类整理,把握同类诗歌的内容特点 对诗歌分类复习,是备考“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 态度”类题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尽管古诗数量庞大,诗歌 的思想内容多种多样,作者的观点态度丰富多彩,但同一类 型的诗歌还是具有一些“共性”的,只要平时复习把握了这些“ 共性”,考试时从确定考查的诗歌所属类型入手,解题的针对 性无疑会更强。分类鉴赏古诗的“程序”可以如下: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1分类。即把诗歌按内容特点作大致的分类:(1)“送别”类 ;(2)“怀古”类;(3)“思乡怀人”类;(4)“山水田园”类;(5)“边 塞”类;(6)“哲理”类;(7)“讽刺”类;(8)其他。(也可师生一起 探讨诗歌分类的角度,划分诗歌的类型) 2选材。即为上面类型的诗歌各选十首诗歌,课文和课外 各五首,有的类型课文数量不足则用课外同类诗歌代替, 至少保证有五首课外诗歌入选。 3探究。复习时,班级的学生可组合成8个小组,每个小 组负责一类诗歌的分析归纳。提倡合作探究,尽量采取集 体讨论的方式完成。 4展示。即完成探究工作后,在课堂上把各类诗歌或各个 小组的探究成果展示出来。可采用学生个人主动发言的方 式,也可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作介绍。 示例:“怀古”类诗歌的教学情况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1选定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永遇乐京 口北固亭怀古(宋辛弃疾)、桂枝香金陵怀古(宋王安 石)、石头城(唐刘禹锡)、蜀相(唐杜甫)、乌衣巷 (唐刘禹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宋辛弃疾)、 赤壁(唐杜牧)、金陵怀古(唐许浑)、咏怀古迹( 唐杜甫)。(前五首为课文诗歌,后五首为课外诗歌,师生合 作选定)。 2学生借助教材、相关资料、工具书或网络资源对这些诗歌 的内容作出分析和探究。 3得出此类诗歌内容特点的“共性”一般有以下三种:(1)通过 怀古来表示作者对时局的忧虑;(2)通过怀古来表达作者报国 无门、壮志未酬之情;(3)通过怀古来警示统治者(或“世人”)要 以史为鉴。通过这样的分析、探讨、归纳、整理,我们对“怀 古”类诗歌的内容便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以后的考试中, 一旦确定所鉴赏的诗歌属于“怀古”类,其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 就不难把握了。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二、由“点”及“面”,挖掘诗歌意蕴 作为设题较为规范的高考古诗鉴赏题,一般都会遵循文学鉴 赏“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基本规律,因此,由“点”及“面”应 是我们鉴赏古诗的可行方法。这里的“面”,指的是诗歌的思想 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里的“点”,则是指主要包括以下内 容的“关键点”: 1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 、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宋祁木兰花 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运用拟人手法,将春 杏怒放,生机勃勃之景生动形象、极具情趣地展现在我们眼 前,显然,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情感也通过这一“闹”字 而自然地流露出来了。又如2008年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愁”字,就为全 诗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我们的答题明确了方向。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2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 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一片冰 心在玉壶”,就表明了作者高洁的志向;朱熹观书有感中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阐述了人们要从书本中 汲取营养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理。这样的诗句在诗中都具有 画龙点睛的作用,都可以说是诗中的关键句。抓住这些句子, 就可以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如 2008年全国卷I的一道考题:“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 的生活?”只要我们抓住了“最羡鱼竿客”一句,写出类似“向往一 种隐逸的生活”的答案就并非难事。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3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类型和内容起着重要的提 示作用,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字,表明该诗属于“ 送别”诗;越中览古中的“览古”,说明它是一首“怀古”诗; 出塞从军行则显示此类诗歌应是“边塞”诗。明确了这 一点,我们的答题就有了针对性。如回答2008年重庆卷卜 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这一 设问时,我们就可结合送别诗的内容特点,写出“上片写眼前 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之类的答案。相反,如果忽 视题目,有时便很有可能因思考失去着落点而盲目答题,如 鉴赏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不结合题目理解 ,则很难把握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读书”。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4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 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常常含有 特定的含义。如:松,往往寓含坚贞;梧桐,常常表现凄苦 之情;残月,往往暗示离散;柳,表示离别时的难舍之情, 也含有挽留之意;杜鹃,往往表示凄凉、哀伤;等等。平时 备考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考试时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 点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 的效果。如2008年山东卷古诗鉴赏题是赏析秦观的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 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 晖,此恨谁知?”其中第(1)题是:“上阕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 无奈之情的?”作答时只要抓住“落红”、“小雨”、“杜鹃”等几个 意象来思考,就不难发现作者是通过描绘残春景象来表现伤 春的无奈之情的。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5注释。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应该把出现在高考古诗鉴赏 题中的所有信息都看做有效信息,包括注释。注释一般是对 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有关的解释或提 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如 2007年江西卷是比较鉴赏高蟾的金陵晚望和韦庄的金 陵图,其中对作者进行了注释: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 人。在解答“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和“ 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 。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这两个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 注释所起的作用,因为这两位身处“晚唐”的诗人,他们在这两 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就是为“晚唐国事的衰败”而“伤心” 的。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三、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 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于某些特定的表 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来表现的。因此,把握诗中 的表达技巧,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也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 法。如2007年浙江卷古诗鉴赏题的第二首是金代吴激的词作 人月圆:“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 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该词化用了唐代三位诗人 的诗句: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 姓家”;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 衫湿”。解题时倘若不抓住三个典故的寓意揣摩,我们就难以 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家国灭亡的悲痛、无奈仕金的隐哀、身 世相仿的伤感”。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乐景写哀情”这种表现手法。古代借景抒 情类诗歌绝大多数是以乐景来表乐情的,但也有一些诗歌却以 乐景来寄托哀情。我们在解读此类诗歌时,不能为诗歌中明快 的景象所迷惑而误解作者的真实情感。如李白的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 惟有鹧鸪飞。”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 殿”的热闹、繁华之景(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慨叹(哀情)的; 旅夜书怀中“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 雄浑开阔之景)寄寓的则是诗人孤独伤感之情。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专项突破】 1(合肥市高三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的问题。 明君词 陈昭 跨鞍今永诀,垂泪别亲宾。汉地随行尽,胡关逐望新。 交河拥塞雾,陇日暗沙尘。唯有孤明月,犹能送远人。 注明君:即王昭君。塞:边塞。 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虽是要求回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感情,但必须要涉及诗歌形象的分析,因为情感是通过形象来 表达的,而尾联的主要形象就是“明月”,“明月”在古典诗歌中最 经典意义就是与思乡相关,所以答案就很容易拟出了。但尾联 明显有诗人评论的意味,因此还有必要答出诗人的情感是怎样 的。 答案诗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感情,通过它将昭君对汉地的无尽思 念和在胡地的孤寂和盘托出,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昭君处境的 叹惋和同情。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2(邯郸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簪组:古代官 吏的服饰。 夜榜:夜航。 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 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 _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 度的能力。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表面上似乎写溪居生活 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开首二句,诗 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 笔,说什么久为做官所“累”,而为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实际 上是含着痛苦的笑。“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 ,“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 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 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里也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 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 答案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 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 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 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三年高考 考情报告 决胜预测演练 15610 知识构建 思维技巧 3(金太阳全国大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 莎 行 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 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