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秋兴八首.ppt_第1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ppt_第2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ppt_第3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ppt_第4页
高三语文秋兴八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月放光辉 连绵丝路黄河水 当年一起贯南北 一览群山凌绝顶 五马奔腾不可追 秋风起 白发吹 寒夜秋露那是谁 伤心别下千行泪 一声嚎啕万人悲 情系百姓苦 心为天下碎 诚诚欲语平生事 只说功与罪 落幕萧萧下 江河去不归 天地茫茫无穷尽 日月放光辉 秋兴八首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一)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 ,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 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 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秋兴既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 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出生在一个时代“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受的教育与熏陶,使 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 心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事与愿违,“安史之乱”虽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 仍不稳定,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侵略唐境,吐蕃还 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 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构成了威胁。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 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他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写此秋兴时,他已五 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生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 诗。 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首 联开门见山,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 飒哀残之基。 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就将眼前景和 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 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 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 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 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 。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 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 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 ,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 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 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 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 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 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描绘望中的巫峡景象和阴 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 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 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章法上,“丛菊”暗承首联“玉 露凋伤枫树林”所隐示的季节特征,“孤舟一系”则由颔联“江间波浪兼 天涌”生发二处(因波涛险恶,不能顺流东下回归长安),呼应巧妙 而针线绵密。 尾联写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 凉,紧承上文之“故园心”,又暗扣题目,绾结全诗。 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 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兼备 ,浑然一体。 内容述评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 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 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 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 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 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 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秋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 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别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漂 泊之感和思念故乡之情)。 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你能说说这 联主要讲了昭君的什么吗?)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 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 有神(出自清人朱瀚的杜诗解意)。 “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 ,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 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 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 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 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 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 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 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 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 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 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 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 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 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请同学们来说说你心目中的昭君或杜甫是个怎样 的形象? 杜甫心中昭君的形象: 千山万壑逶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