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知识简介.ppt_第1页
传统节日知识简介.ppt_第2页
传统节日知识简介.ppt_第3页
传统节日知识简介.ppt_第4页
传统节日知识简介.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节日知识简介 沈丘三高崔志茗 制作于08年端午节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于更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的决定(第二次修订),规定自2008年1 月1日起将清明、端午、中秋定为法定 假日,清明、端午、中秋当日放假一天 。 【春节简介】 春节(Spring Festival)中国民 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 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 年的开始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 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 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 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 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 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 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 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 、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 、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 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由来】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对 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千多年的 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 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 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 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 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 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 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年辛 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月日为“元 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 “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 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 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 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 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 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 ,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 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 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 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 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 ,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 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 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 ,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 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 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 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 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 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 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 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 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 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 了。 年画 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 ,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 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 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 ,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 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 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 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 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 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 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 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 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 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 )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 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 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 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 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 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天人合一 【腊月三十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 月初一)首尾相连,又称“大年三十”。“除夕”中的“除”字是“ 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 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 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 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 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 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放爆竹 放爆竹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 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 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 。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 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 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 ,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 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 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 【春节诗篇】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与春节有关历史小知识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农历的 岁首。中国古代历法最早把正月作为岁首 是( ) A夏小正 B太初历 C大衍历 D授时历 B.太初历 【端午节简介 】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 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 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 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 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 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 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 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 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 ,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 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 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 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 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 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 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 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 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 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 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 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 、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 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 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 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端午节食俗 】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 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 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 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 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 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 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 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 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 :“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 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 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 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 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 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 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 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 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 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 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 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 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 ,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 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 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 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 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 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 ,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 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 蒲剑,以驱邪却鬼”。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 ;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 的,有用碎布缝成的, 内装香 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 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 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 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 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 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 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 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 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 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 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 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 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 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 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龙舟竞渡纪念谁? 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 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 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 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 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 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 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 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 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 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 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 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 魂归葬,故有此俗。 又如浙江地区,是以龙舟竞渡纪念曹 娥。后汉书列女传中载,曹娥是投江 死去的,民间则传说她下江寻找父尸。浙 江地区多祭祀之,点石斋画报虔祀曹娥 即描绘会稽地区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 清嘉录中记吴地(江苏一带)竞渡, 是源于纪念伍子胥,苏州因此有端午祭伍 子胥之旧习,并于水上举行竞渡以示纪念 。另外还有广西的纪念马援、福州的纪念 阎王王审知等仪式。 屈原简介 (约前340年约前278年),汉 族,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 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 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 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 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李佳兴、 九章、 九歌、 天问是屈 原最主要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最 长的抒情诗。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 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这部书主 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 ,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 中居湘君湘夫人大司命 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九章九篇( 惜诵涉江哀郢抽思 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 悲回风),天问一篇等等。 屈原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 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 联齐抗秦。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 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 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 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 ,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 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 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使得屈原 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屈原 被逐出郢都,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 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 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其作品 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 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 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 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 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 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 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 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之死 鲁讯对屈原的评价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 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 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 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在世界上的地位 开创新的文学体裁-楚辞体 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 【端午节诗词】 五月五日 (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与端午节有关历史小知识 .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 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 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纪 念女娲说等等。由此不能说明 端午节( ) A、是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发生的产物 B、积淀的是广博的底蕴和千年不变的民族精神 C、背后流传的是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文明 D、是民族文化素质在民俗心态中的自然流露和 反映 A 中秋简介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 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 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 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 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 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 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 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 、“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 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 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 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 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 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 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 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 神的遗俗。 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 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 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 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 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 ,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 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 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 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 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 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 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 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 中秋传说: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 歌颂、赞美了娥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 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 很多加工,修饰,使娥娥的形象与月同美, 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 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 “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 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 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嫦 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 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 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 ,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 。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 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 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 愈功能。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 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 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 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 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 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 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 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 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 而他也不断的砍下去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 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 、猴子、兔子求食,狐狸 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 ,唯有兔子束手无策。后 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 吧!”就跃入烈火中,将自 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 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 玉兔。 中秋食俗 中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 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 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 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 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 ,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 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 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 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 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 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 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 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 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 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 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 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 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清代,中秋吃月饼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且制作技巧越 来越高。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道:“酥皮月饼,以松仁、 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 迥异寻常。”北京的月饼则以前门致美斋所制为第一。遍观全国 ,已形成京、津、苏、广、潮五种风味系列,且围绕中秋拜月 、赏月还产生了许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状元”:把月饼切 成大中小三块,叠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为“状元”;中等 的放在中间,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为“探花”。而后全家人 掷骰子,谁的数码最多,即为状元,吃大块;依次为榜眼、探 花,游戏取乐。 中秋诗词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与中秋节有关历史知识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 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此材料描绘 的最有可能是哪个时期人们过中秋的情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