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pt_第1页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pt_第2页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pt_第3页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pt_第4页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神经元(Neuron) 是神经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是指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 及其所有突起(轴突和树 突)。 一、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神经元功能: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递信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递信息。 人类行为的复杂性主要决定于大量神经元形成 的精确神经环路。 神经元实现调控功能的基础是生物信息的传送, 其间既包括细胞膜的电信息传导、跨膜信息转导以 及胞内信使分子介导的效应,还包括不同神经元共 同组成的调制环路。 (一)神经元胞体(一)神经元胞体 神经元构造与其它组织的细胞类似,其胞膜具有 高度分化的分子构成和独特的生理学功能。 神经元胞体主要功能是进行合成代谢,是整个神 经元的营养中心。 w神经元胞体摄取葡萄糖、 氨基酸和无机离子等,并 以这些物质作为原料和能 源,合成代谢和功能活动 所需要的蛋白质和酶类、 神经递质等信息物质,在 高尔基体内进行浓缩,成 为分泌颗粒,由轴浆运输 到神经末梢。 1.神经元膜 w神经元膜具有多种独特的生理功能 跨膜的物质转运和能量转换、生物电的产生、神经元 对细胞外物质的识别与结合、神经元跨膜信号传导与 代谢调控,以及神经冲动的发生和扩布等生物学行为 和过程无一不与神经元膜有关。 w神经元膜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脂质(40% 50%)、 蛋白质(30% 40 %)以及糖(1% 5%)三类。 w蛋白质所占的比例越大,膜的功能越复杂. (1)神经元膜脂质双分子层 w脂质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磷脂为主 w磷脂主要是甘油磷脂、鞘磷脂。 w靠外侧一层主要含磷脂酰胆碱和含胆碱的鞘脂, w胞浆侧的一层则有较多的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丝氨 酸,少量的磷酯酰肌醇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浆侧。 w脂质双分子层在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及其流动性,使细 胞可以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在外形改变时不致破裂 (2 2)神经元膜蛋白质)神经元膜蛋白质 w根据蛋白质在膜上的位置可分为表面和内在蛋白质两 大类。 表面蛋白质占20% 30% 。 内在蛋白质(或称整合蛋白)占70% 80%。 w通过酶、受体、离子通道、泵和各种信息蛋白等生物 化学反应,实现神经元内外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 以完成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功能。 (3)神经元膜的糖类 w膜糖、非糖物质与脂质或蛋白质共价结合,分别形成 糖脂、糖蛋白和蛋白聚糖,总称为复合糖或结合糖 w膜糖与神经元膜的表面行为、神经元与周围环境的相 互作用有关在接受信息以及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 2神经元胞核 w神经元含有一个大而圆的细胞核。 w胞核内染色质是DNA核蛋白;胞核有一至两个明显的 核仁,核仁含RNA的核蛋白,是合成rRNA的场所。 w核膜上有许多核孔,是核与胞质之间通讯和物质运输 的通路。它是由一组蛋白质颗粒以特定方式配布形成 的,总称为核孔复合体。 w核内产生的rRNA、mRNA和tRNA出核至胞质,参与 蛋白质的合成。 3神经元细胞质 w神经元细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也称核周质,是一种半液 态的粘性物质。光镜下可见尼氏体、神经原纤维和少 量的脂褐素、各种细胞器。 神经元突起由胞体发神经元突起由胞体发 出,包括出,包括轴突轴突和和树突树突。树。树 突较短、分支多、粗细不突较短、分支多、粗细不 均,一般是神经元的信息均,一般是神经元的信息 感应区。轴突粗细均匀、感应区。轴突粗细均匀、 表面光滑而绝缘、很少分表面光滑而绝缘、很少分 支,末梢分支与其他神经支,末梢分支与其他神经 元构成突触联系,实现其元构成突触联系,实现其 信息传递。信息传递。 (二)神经元突起(二)神经元突起 w树突较短、粗细不均、反复分支,扩大接受面积。 w电镜观察见树突近端部分常含有粗面内质网、游离核 糖体、多聚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等。因而在树突可 局部合成蛋白。树突还含有大量的微管和神经丝,微 管与运输物质有关。 w树突上面常有短而分支的棘状突起棘突(spine), 它们是接受神经冲动的突触器官。 w小脑浦肯野细胞的树突棘上所建立的突触是兴奋性的 ,而无小棘的树突上则为抑制性突触。 1 1树突树突 2 2轴突轴突 w轴突末梢与侧支的末端膨大呈钮扣样结构,称为终足 或终扣(end button),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 相接触,形成突触。 w轴突多由胞体的锥形隆起轴丘发出, w轴丘为三角形或扇形区,几乎没有游离蛋白质和粗面 内质网,但有大量的微丝和微管。 w轴突始段指由轴丘顶端到开始出现髓鞘的那一段轴突 ,不含核糖体和内质网。 3.3.神经纤维神经纤维 w神经元的轴突纤长故又称神经纤维; w许多平行的神经纤维聚集成束,形成神经干。 w神经纤维的末端为神经终末。 w神经终末内充满线粒体和排列有序的酶和载体,以利 于合成递质。 w终末内充满突触囊泡,以贮存和释放递质。 w电信号由胞体经轴突传到终末只需数毫秒。 w终末化学信息的传递则需时较长。 二、神经元分类 按神经元的功能按神经元的功能 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 按作用效应按作用效应 传入神经元传入神经元 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特点按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和动作电位的特点 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 按神经纤维的直径和来源按神经纤维的直径和来源 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传出神经元传出神经元 A A 、 、 、 C C a a、 、b b B B (一)细胞膜与离子通道 细胞膜基本结构在电镜下可见细胞膜由三层结构 组成,其内外两侧各有一层致密带,中间夹有一层透 明带。每层厚约2.5nm,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 的膜性结构。 三、离子通道三、离子通道 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糖类 受体蛋白 膜外表面 膜内表面 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的化学本质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 离子 膜外 膜内 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门控离子通道 非门控离子通道 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二)离子通道的结构(二)离子通道的结构 分子克隆与结构研究揭示了凡具有相同门控性 质的离子通道常常是一些一级和二级结构有一定同 源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因而把它们归类于同一蛋 白质家族。 电压门控阳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电压门控阳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 阳离子通道的分子结构 Na+和Ca2+通道的亚 单位都含有四个重复出现 的结构单元(motifs),每 个motif又都有六个跨膜 螺旋(S1S6);电压门控 K通道的亚单位则只含 一个motif,不过,一个机 能性K通道则需由四个 亚单位构成。 Na+ 通道 K+ 通道 Ca2+ 通道 三种离子通道有较多同 源氨基酸参与螺旋,每个 motif的S4有一带正电荷的 精氨酸(Arg )或赖氨酸(Lys )残基重复出现,它对膜电 位的变化敏感,起着电压 感受器的作用。 1. 离子通道的门控特性 (三)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三)离子通道的基本特性 离子通道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 门控离子通道 非门控离子通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是实现神经元电信号产生 和传导的物质基础,这一生理过程称为门控特性。 根据通道门控机制的不同,将离子通道分为: (1) 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 Na+通道亚单位的S4,其Arg 与Lys残基在膜两侧形成一种螺旋 状正电荷条带或“楼梯”,与带负电 荷的S1、S2、S3螺旋配对或中和, 形成一种螺旋形排列的离子对。在 静息电位下,电切力将正电荷向内 拉,负电荷向外推,藉以稳定离子 对的相互作用。 Na+通道的静息备用状态 膜的去极化,电切力消失,S4 螺旋发生一种向外的螺旋运动,4 个motifs螺旋形运动是构成门控电 流的基础。每一功能单元的S4运动 均引起motifs构象发生变化;4个 单元的构象发生相似变化,导致一 个通道开放,即通道被激活。 Na+通道的激活状态 离子通道开放 第和第个motif在 细胞内侧(胞浆侧)的连 接袢与通道失活有关。在 膜去极化和通道开放后, 此细胞内袢向通道内口摆 动,因此阻止了离子的流 动,这就是通道失活的“ 球与链模型” 。但是,不 同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的 失活机制可能不一样。 Na+通道的失活状态 离子通道的状态 离子通道三种状态 通道是关闭的,但可被某种信号引起其 开放。 通道被打开,离子能顺 电化学梯度跨膜流动。 通道处于关闭,且不为任何因素引起再 开放。 备用状态: 激活状态: 失活状态: 复 活 (2 2)配体门控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具有相应受体及调节部位,当 配体与受体部位结合后,离子通道开放,引起跨膜离子 电流。 质膜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胞内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分布于突触后膜和接头后膜 分布于质膜内侧或内质网膜等 N-Ach受体,NMDA受体,非NMDA受体, 5-HT受体,GABA受体,Gly受体等。 配体多为cAMP,cGMP,IP3和Ca2+等第 二信使。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配体门控离子通道 N-Ach受体 IP3受体 2. 离子通道的整流特性 离子通道电流对膜电位的依赖性称为整流特性, 通常用反转电位附近的电流-电压关系判断。 I=V/R I=gV g=1/R V=0I=0 ? I=gVI=g(Vm-Eion) 整流特性的电流-电压关系 I=g(Vm-Eion) I=0 I=0时的电位是与时的电位是与 离子的平衡电位相等的离子的平衡电位相等的 膜电位,由于此时电流膜电位,由于此时电流 在此改变方向,称为反在此改变方向,称为反 转电位。转电位。 由于离子通道的特异性,离子分布的不一致性,使多种离子由于离子通道的特异性,离子分布的不一致性,使多种离子 通道的通道的I-VI-V关系曲线为关系曲线为非线性关系曲线非线性关系曲线,表现为,表现为I-VI-V曲线会曲线会向某个向某个 电流方向偏离的电流方向偏离的“整流整流”现象现象。 每一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 能力,其他离子则不易或不能通过,这是由通道的 结构所决定。 钾通道对K+、 Na+通透性之比为100:1 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对小的阳离子K+、 Na+ 高度通透,不通透Cl-。 3.离子通道的选择性 电压门控Na+ 、 K+通道转运示意图 每一种离子都有自身的离子通道,如:钠通道、 钾通道、钙通道、氯通道等,尽管具有选择性,但离 子通道的选择性是相对性属性。 NaNa+ +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 离子通道活动表现离子通道活动表现离子通道阻断剂离子通道阻断剂 K K + + :四乙胺 :四乙胺 有些化学物质,如一些药物或毒物,能选择性阻断离子通有些化学物质,如一些药物或毒物,能选择性阻断离子通 道,影响离子的跨膜运动。道,影响离子的跨膜运动。 CaCa2+ 2+:维拉帕米 :维拉帕米 第二节 神经元的跨膜物质转运和轴突运输 神经元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不断有各种物质进出细 胞,物质进出细胞时的跨膜转运功能,是神经元赖以维持新陈 代谢、维持细胞稳态和信号转导的基础。 由于细胞膜结构自身的特殊性和各种物质不同的特性, 不同物质跨膜转运的机制各有不同,其中多种物质的转运过程 有赖膜蛋白参与完成。 一、神经元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一)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一)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w概念 在生物体中,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中的脂溶性溶质 ,根据扩散原理顺浓度差跨膜转运。 w转运机制 膜两侧的O2 、 CO2 、 NO 、脂肪酸、类固醇等脂 溶性物质通过扩散的方式进行。 呼吸气体O2 、 CO2跨膜转运过程 (二)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转运(二)葡萄糖和氨基酸的跨膜转运 w转运对象:葡萄糖、氨基酸的跨膜转运 w动力: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差 (与转运速率有关) w条件:膜上存在充分有效,数量足够的载体蛋白 w载体蛋白转运的特点 载体蛋白的结构特异性高 具有饱和现象 竞争性抑制 葡萄糖的易化扩散机制示意图 糖:以葡萄糖的形式,与Na+耦联,通过 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方式吸收入血。 小肠上皮细胞 w概念:带电的离子如Na+、K+ 、 Ca2+、 CI-等借 助于通道蛋白的介导,由膜的顺浓度梯度 或电位梯度的跨膜扩散。 w中介膜蛋白称为离子通道(离子选择性) Na+、 K+、 Ca2+、 CI-、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等; 同一种离子,在不同细胞或同一细胞可存在 结构和功能上不同的通道蛋白质。 1. 离子通道 (三)(三) 离子的跨膜转运离子的跨膜转运 w通道运输的特点:转运离子等 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 结构特异性 体内至少已发现有三种以上的Ca2+通道 七种以上的K+通道 与细胞在功能活动和调控的复杂化和精密 化相一致。 w离子通道活动表现-离子选择性 每一种通道都对一种或几种离子有较高的通透能力 ,其他离子则不易或不能通过。 钾通道对K+、 Na+通透性之比为100:1 乙酰胆碱受体阳离子通道 对小的阳离子K+、 Na+高度通透,不通透CI-。 电压门控Na+ 、 K+通道转运示意图 离子通道功能状态的调控:离子通道功能状态的调控: 通道蛋白质有别于载体的重要特点之一,通道蛋白质有别于载体的重要特点之一, 结构和功能状态可以结构和功能状态可以因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因细胞内外各种理化因素膜膜 电位、化学信号、机械刺激电位、化学信号、机械刺激的影响而迅速改变。的影响而迅速改变。 通道蛋白质结构中可能存在着类似闸门(通道蛋白质结构中可能存在着类似闸门(gategate)一)一 类的基团,由它决定通道的功能状态。类的基团,由它决定通道的功能状态。- -门控门控 电压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 -膜两侧电位差膜两侧电位差 化学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AchAch) 机械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机械刺激机械刺激 2. 离子泵 概念概念 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 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物质分子或离子作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特点特点 a.a.依靠膜上特殊蛋白质分子实现跨膜转运。依靠膜上特殊蛋白质分子实现跨膜转运。 b.b.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逆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转运过程。 c.c.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 钠泵(钠-钾泵、 Na+-K+依赖式ATP酶) (1)结构 钠泵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 镶嵌着的一种特殊蛋白质 它是由和亚单位组成 的二聚体蛋白质,肽链多次 穿越脂质双分子层,是一种 结合蛋白质。 2个亚单位: 催化亚单位 ,2个亚单位. (2)功能 Na+: 将细胞内的Na+转运 到膜外 K+: 将细胞外的K+转运到 膜内 (3)生理意义 a. 钠泵参与维持神经细胞容积与渗透压的现对稳定。 b. 钠泵活动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c. 钠泵活动建立起一种细胞内高K+ ,细胞外高Na+的 势能贮备,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物质提供了能量。 e. 钠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许多细胞代谢过程所必 需的条件。 f. 钠泵起着电流发生器的作用,是膜超极化。 钙 泵 w分布: 细胞膜、肌浆网(SR)膜、内质网膜( ER) 。 w功能:逆浓差将胞浆Ca2+转运至胞内钙库或胞外 ,保持细胞内钙稳态。 w意义:calcium pump 功能障碍,造成细胞内 calcium overload , 是导致细胞损伤的直接原因 Ca2+泵转运过程 3. 离子交换体 膜上一类能在帮助某种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转运膜上一类能在帮助某种离子顺电化学梯度转运 的同时也能带动另一类离子作反方向跨膜转运的蛋白的同时也能带动另一类离子作反方向跨膜转运的蛋白 质,即离子交换体。质,即离子交换体。 NCXNCX(NaNa + + -Ca-Ca2+ 2+)交换器的转运 )交换器的转运 (四)水通道和水的跨膜转运 w动力:水分子的浓度差(渗透压差) w条件:膜对水分子通透性的大小 w转运机制:水通道的特殊膜蛋白结构实现 (五)胞纳与胞吐(五)胞纳与胞吐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可通过膜的更为复杂 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实现它们的跨膜转运,此转运 过程也需要耗能,所以,也是一种主动转运,可分 为胞纳与胞吐二种过程。 1.胞纳 w概念 胞纳:细胞外的某些物质 团块(如细菌、病毒、异 物、血浆中的脂蛋白颗粒 、大分子营养物质等)进 入细胞的过程。 w转运过程 如示意图 2.胞吐 w概念 胞吐 :细胞内的某些 大分子物质(如神经 末梢释放神经递质,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 外分泌腺分泌酶原颗 粒和粘液等 )由细胞 排出的过程 。 w转运过程 如示意图 二、神经元的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 Ante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自胞体向轴突末梢的运输。按运输速度分为两类: 快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较快,可达300-400mm/d。 慢速轴浆运输:运输速度慢,为0.1-4mm/d 。如与 细胞骨架有关的微管、微丝蛋白随微管、微丝的延 伸而延伸。 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 axoplasmic trasport) 自末梢向胞体的运输。如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等 的运输。 慢速轴突运输 快速轴突运输: 顺向轴突运输 逆向轴突运输 第三节 神经元的生物电现象 神经元、肌细胞和腺细胞对刺激的反应表现特别明显, 这三种组织细胞称为可兴奋细胞。可兴奋细胞在受到刺激 时可产生兴奋,它们在兴奋时虽然有不同的外部表现,但 在受刺激时有一个共同的、最先出现的、可传导的生物电 活动变化,即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神经元在安静或活动时所具有的电的变化 称为生物电现象。 一、神经元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近代电生理研究记录和测量神经干电位的方法 神经干的 复合电位 神经元生物电的细胞内记录方法 二、神经元膜的电学特性 神经元的生物电现象的有其独特的复杂性, 并与物理学中的诸多电学特性具有密切的关系, 如膜电池、膜电阻、膜电导、膜电容、膜电位等 ,这些特性对神经元生物电的产生过程和信号传 递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电化学平衡与Nernst公式 Na+扩散的决定因素 条件:有通透性 动力:电化学梯度 电化学平衡电位: Na+扩散达到平衡,无净离子移动时,膜两侧达到电 化学平衡,此时的膜电位水平。 ENa= EA-EB= = (Nernst公式) w离子浓度差(E内-E外)作为倾向等 于各离子平衡电位(Eion)的电池,即 离子浓度电池。 w跨膜电位与离子平衡电位之间的差 值(Em-Eion)则认为是该离子跨膜扩 散的驱动力。 w每一串联电阻代表该离子的膜电阻 (R),电阻的倒数为离子的膜电导( gion),即该离子的膜通透性。 IionR= (Em-Eion) Iion=gion (Em-Eion) Ik=gk(Em-Ek) INa=gNa(Em-ENa) ICl=gCl(Em-ECl) (二)离子电流与膜等效电路 离子电流 稳态时,跨膜电位差是恒定的,各离子电流的总和应等于零。 Ik INa IC10 即 gk(Em-Ek)+ gNa(Em-ENa)+gCl(Em-ECl)=0 Em=Ek+ENa+EC1 等效电路 离子的电导越大则作用越大,Em越接近其离子平衡电位。在神经细胞静 息状态时,膜对Ca2+不通透,而C1-的ECl几乎等于Em,gk又远远大于gNa,所 以,大多数细胞的RP接近于Ek ,即RP的形成与K+的跨膜移动有关。 三、神经元的静息电位三、神经元的静息电位 细胞膜内、外两侧表面分布有一层薄的正、负电细胞膜内、外两侧表面分布有一层薄的正、负电 荷云,这种电荷分布产生跨膜电位差。荷云,这种电荷分布产生跨膜电位差。 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跨膜电位差。生物细胞以膜为界,膜内外的跨膜电位差。 (一)膜电位及其形式(一)膜电位及其形式 w w 表现形式表现形式 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的膜电位 动作电位: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动作电位:兴奋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 w w 概念概念 膜电位膜电位 : (二)静息电位及其表现 1.1.静息电位静息电位(resting membrane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RMPpotential,RMP或或RP)RP)的概念的概念 细胞安静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膜两侧电位差 。 2. 2. 表现表现 极化 : 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的相 对稳定状态。 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负值,即为静息电位。通常规定:膜外电位为零,膜内电位为负值,即为静息电位。 不同的细胞都有相对稳定的静息电位值,大都在不同的细胞都有相对稳定的静息电位值,大都在-10-10-100mV-100mV 之间。之间。 3 3. .表示方法表示方法 RP:-90mV (1)决定因素 a.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相同,各种 离子的不均衡分布为离子被动跨膜移动提供了势能 储备。 b.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 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Cl-次之,对Na+的通透性 很小,对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则几乎不通透。 4. 4.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蛙骨骼肌和乌贼巨大神经的Na+、K和Cl-跨浆膜分布 细细胞外液( mmol/L) 胞浆浆( mmol/L) 平衡电电位( mV) 实际实际 静息电电 位(mV) 蛙骨骼肌 Na+ K C1- 乌贼乌贼 巨大神 经经 Na+ K C1- 120.0 2.5 120.0 4600 100 5400 9.2 140.0 34 500 4000 约约40.0 +67 -105 -(8996) 58 -96 约约-68 -90 -70 某离子的平衡电位(Eion)不等于Em(RP),这样离子必然 会产生跨膜扩散,从而产生离子电流(Iion)。 各离子在膜两侧分布是不均匀的,存在跨膜浓度差。 由此可知: 安静情况下,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 在安静情况下,膜对K+的通透性最大,对Cl-次之,对Na+的通 透性很小,对带负电的大分子有机物则几乎不通透。 静息电位的产生过程示意图 三、神经元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是细胞膜在原 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连续的膜电位的瞬态电位波 动,细胞兴奋时发生的这种短暂的膜电位变化过程。 1.AP的形状与组成 (1)上升支(去极相 ) 去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 程中,膜内、外电位差从静息值逐步 减小直至消失的过程。 反极化/超射:膜两侧电位倒转,成 为膜外带负电、膜内带正电。 局部电位:去极至阈电位水平之前 的膜电位。 (2)下降支(复极相 ) 复极化:膜电位恢复到膜外带正电 、膜内带负电的静息状态。 后电位:膜电位在恢复到静息电位 水平以前的一段微小而缓慢的波动。 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 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 (一)钠依赖性动作电位 2 2.AP.AP的的特征特征 超射(超射(overshootovershoot)现象)现象:动作电位的反应大,膜电位的极性:动作电位的反应大,膜电位的极性 可反转(即细胞膜内侧面可相对于膜外侧面为正),动作电位超可反转(即细胞膜内侧面可相对于膜外侧面为正),动作电位超 出出RMPRMP幅值部分。幅值部分。 “ “全或无全或无” ”(all or none)(all or none)定律定律: :当给予细胞的刺激强度太小时,动当给予细胞的刺激强度太小时,动 作电位不会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就可引发动作电位,且动作作电位不会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就可引发动作电位,且动作 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位一旦产生,其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不衰减传导不衰减传导: :动作电位在扩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不因传导距离动作电位在扩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不因传导距离 的加大而改变。的加大而改变。 3 3.AP.AP的产生机制的产生机制 (1)去极相: Na+内流 膜在受刺激时对Na+的通透性增 大, gNa增加,细胞外Na+快速内流, 膜内外电位差逐渐减小,发生去极化 。随后gNa迅速降低,gk增大,出现复 极过程。 (2)复极相: K+外流 由于gNa迅速降低,gk增大, 推动K+向膜外扩散,使膜电位向 安静时接近于K+平衡电位的静息 电位水平恢复。 (3)复极后:恢复正常膜内外离子分布 每次动作电位的产生,使膜内Na+增多,膜外K+增多,这种状 态通过细胞膜上的离子泵,主动转运使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到安 静时的水平。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示意图 动作电位与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的关系 该类该类APAP发生在神经元树突处,其功能主要引起发生在神经元树突处,其功能主要引起 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触发钙介导的胞内过程。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触发钙介导的胞内过程。 (1)(1)波形特点:波形特点: APAP的振幅低,持续时间较长。的振幅低,持续时间较长。 (2)(2)形成机制:形成机制: 高阈值的高阈值的CaCa2+ 2+通道的激活引起。 通道的激活引起。 (二)钙依赖性动作电位 该类AP发生在神经元轴突末梢处,其功能主要 引起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触发末稍释放神经递质。 (1)波形特点: AP的去极振幅大,复极化速度慢。 (2)形成机制: 去极化是Na+通道的激活所致;复极由K+和高阈值 的Ca2+通道开放引起。 (二)钠/钙依赖性动作电位 第四节第四节 神经纤维的兴奋和兴奋性神经纤维的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是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刺激时,产生 动作电位的过程或产生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可 兴奋细胞受刺激而产生兴奋时的标志和共同的特 征性表现。 动作电位产生后迅速向周围扩散,呈不衰减性 传导的特征,直至整个细胞的细胞膜都依次产生 兴奋。 w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应具备哪些条件? w刺激怎么会引起兴奋? w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会发生 怎样的变化? w兴奋是如何向同一细胞的其他部位传导? (一)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 1.刺激 w概念: 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 变化。 w种类: 化学、机械、温度以及声、光、电等。 w电刺激的应用: 操作方便;各种刺激参数易于控 制;组织损伤小;可重复使用。 2.兴奋 w概念:可兴奋细胞在受到一定的刺激时,产生动 作电位的过程或产生动作电位。 w标志: 动作电位 一、刺激与兴奋 3.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 w三个条件: 一定的强度 一定的持续时间 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w研究方法: 一个参数值固定,观察其余两个参数的相互 影响。 强度-时间曲线:使用方波电脉冲作为刺激(强度 -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 ),刺激强度与刺激的持续 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 w曲线的意义 在一定范围内,刺激作用的持续 时间越短,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 强度就越大,刺激作用的持续时间越 短,则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刺激强度 值就越小。 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一个具有一 定强度和一定时程的能引起组织发生 兴奋反应的最小刺激量。 当刺激强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即使刺激时间无限长,也 不能引起细胞兴奋(曲线的右下支与横座标平行);当作用时间 短于某一临界值时,即使刺激强度无限大,也不能引起细胞 兴奋(曲线左上支与纵座标平行)。 阈值(强度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 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能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的最小 刺激强度,它是反应细胞兴奋性高 低的指标 。 阈刺激: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 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基强度:在刺激作用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利用时:用基强度作刺激要引起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时值:用二倍基强度刺激时,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短作用时间。 (二)阈电位与动作电位 1.直流电刺激与组织发生兴奋部位的关系 阴极下: 细胞膜产生出膜电流,电流的方向是由膜内流 向膜外,能够发生兴奋反应,爆发出动作电位。 阳极下: 细胞膜产生入膜电流,电流的方向是由膜外流 向膜内,不出现动作电位,不能产生兴奋反应。 2.刺激引起动作电位的发生过程 w两个过程 外部条件: 刺激使细胞膜上的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电 位去极化 。 膜环境条件: 当膜电位去 极达到某个临界值(即阈电位 ),膜上的电压门控性Na+通 道快速激活,大量Na+通道 开放,膜对Na+的通透性突 然增大,Na+大量内流,形 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 3.阈电位 w概念 阈电位: 当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出现膜上的Na+通 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 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w阈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凡能引起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必定是使膜电位去 极化达到阈电位的那些刺激,即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 刺激使细胞的膜电位到达阈电位水平后,就以其自身特 性和速度进一步去极,爆发动作电位,一旦动作电位产生 ,其时程和波形都非常恒定。 w阈电位与阈刺激的关系 阈刺激是外部加给细胞的刺激强度,阈电位是细胞 膜本身膜电位的数值。 两者都可导致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两者都能反映细胞的兴奋性, 并与细胞的兴奋性 成反比变关系。 (三)电紧张电位、局部反应和动作电位 1.概念 阈下刺激: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 局部反应:由阈下刺激引起膜电位去极化,使静息电位有所 减小,这种膜电位变化较小,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 而不能向远处传播,故被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局部反应的特点 它不是“全或无”的,它随刺激的增强而增大。 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向邻近细胞膜以电紧张方 式扩布,而且随着距离的增大电变化逐渐减小以至消失。 具有总和现象,局部反应没有不应期,而且能持续短暂时 间(若干毫秒)。因此,几个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 可以叠加起来。 局部反应的特点 3.局部反应的总和形式 时间总和:在细胞膜的同一部位先后给予多个阈下刺激,前 一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应尚未消失前,紧接着给予下一个 阈下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反应可与前一个局部反应叠加而总和 起来。 空间总和:在细胞膜相邻的不同部位同时给予多个阈下刺激 ,相邻的局部反应也可以叠加而总和起来。 4.局部反应的生理意义 阈下刺激引起的局部反应虽然未能使膜电位去极化达 到阈电位水平,不能爆发动作电位,但它使膜电位距阈电位的 差值减小,这时膜如果再受到别的适当刺激,就比较容易到达 阈电位而发生兴奋。因此,局部反应可以提高细胞膜的兴奋性 。 多个阈下刺激引起 的局部反应发生总和,使 静息电位去极达到阈电位 水平,同样可以导致动作 电位的爆发。因而,局部 兴奋也可能转化为可远距 离传导的动作电位。 二、神经纤维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1.神经纤维或骨骼肌细胞兴奋性的规律变化 细胞受到刺激发生兴奋,其本身在兴奋及其恢复过程 中兴奋性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w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后的较短时期内,细胞对任何刺激 都不发生反应,不能再发生兴奋,即兴奋性为零。 w相对不应期:细胞用阈上刺激,能产生新的兴奋,这时 细胞的兴奋性正在逐渐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 w超常期:给予一个阈下刺激也可以发生兴奋,这一时期 细胞的兴奋性稍高于正常。 w低常期:这一时期细胞的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 兴奋性的变化与动作电位的对应关系 绝对不应期的 长短决定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