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2010年高考全国卷原文见第一节)把文言文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5分) 译文: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 点词语:贷,借;劳,犒劳;“没”通“殁”,死亡 ;鬻,卖;以,目的连词,来。 答案:借了公家的数十万钱款犒劳军队,死后, 亲属和部下卖掉器物珍玩来偿还。 (2)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大将陷没,而 吾曹计功,何面目也!”(5分) 译文: 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几个重点 词语:议,建议;上,上奏;状,情形;吾曹,我 们;面目,脸面。 答案:张凝建议上奏将士立功情况的文书,李重贵 叹息说:“大将陷敌阵亡,而我们却计算功劳,有什 么脸面呢!” 2(2010年高考全国卷原文见第一节)把文言文 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元遣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译文:_ 解析:注意“会”“遣”“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 的翻译。 答案:恰巧元朝派遣脱脱来征收粮饷,用些耸人听 闻的话威胁梁王,一定要杀掉王祎。 (2)天既讫汝元命,我朝实代之。汝爝火馀烬,敢与 日月争明邪! 译文:_ 解析: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 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 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 通假字、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 原文语境吻合。 答案:上天已经结束了你们元朝廷的命运,我们朝 廷取代了它。你们这些微火残灰,竟敢与日月争辉 吗! 3(2010年高考山东卷原文见第一节)把文言文阅 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 事之。(4分) 译文: _ _ 解析:注意实词:“复”,又;“故”,原来的。注意 词类活用:“师”,名词作状语,像侍奉老师一样。 注意全句的文意,省略的成分要补出来。每一个分 句1分,没补出主语扣1分。 答案: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年 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 的礼节侍奉他。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译文: _ _ 解析:注意实词:“数”,屡次;“干”,求取,引 申为“求见”。虚词“以”,凭借。“见”表被动。第 一个分句2分,第二个分句1分。 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 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 分) 译文: _ _ 解析:注意实词:“咎”,责备;“讥”,讥讽。第一 个分句1分,第二个分句2分。 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 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4(2010年高考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 线的部分断句。(5分) 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 尝 学 射 矣 始 也 心 志 于 中 目 存 乎 鹄 手 往 从 之 十 发 而 九 失 其 一 中 者 幸 也。有善射者,教 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 皆有法焉。一 法 不 修 一 病 随 之 病 尽 而 法 完 则 心 不 期 中 目 不 存 鹄 十 发 十 中 矣。 (取材于苏轼仁说)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 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 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 不存鹄/十发十中矣。 参考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而射不中 ,就反过来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 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着靶子,手顺 着方向射去,十发九不中,射中的一箭,也是由 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握 稳机关,双脚合乎规矩,四肢和身体的每个关节 ,都要有一定的章法。一个姿势做不好,就会有 一种毛病随之而来。所有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 也就学完备了。这时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中,眼 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发十中。 5(2009年高考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 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 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 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 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解析: 回答本题,可借助“苟”“则”的作用先断开 两处,再依据结构,确定“篇”“辞句”“不已”后,“ 古者”前应断开。 答案: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 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 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参考译文: 读您写的一百多篇文章,确实都是以内容文气为 先,而以辞采章句为后,敬仰古人,崇尚仁义, 如果这样坚持下去,再加上您的学问,那么古代 作者(的水平)不是难以达到的。古代的作者生不逢 时,就把自己的志向寄托于文章,谋求自己的文 章在后世能遇到知音。从两汉以来,富贵的人有 成百上千,现在看来,声势光明磊落的,谁像司 马迁、司马相如、贾谊、刘向、扬雄这些人,这 些人难道也仅仅追求在当时的声名吗? 一、关键实词的翻译 翻译题中,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重要 的实词,而重要的实词往往是答案的赋分点,考 生只要能准确译出其中的重要实词,就可以获得 一定的分数,因此翻译句子要想得高分甚至满分 ,首先要准确翻译关键实词。 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找准 关键词) 昔郑之间,有躁人焉,射不中则碎其鹄,弈不 胜而啮其子。人曰:“是非鹄与子之罪也,盍亦 反而思之乎?”弗喻,卒病躁而死。 【注】 鹄():箭靶的中间部位。 例例1 1 译文:_ 【解析】 翻译时注意关键实词的翻译。躁:性情 急躁。碎:粉碎。弈:下棋。盍:何不。喻:明白 。卒:终于。 【答案】 过去,郑国有个性情急躁的人,射箭射 不中箭靶的中间部位,就把箭靶毁掉(砸坏),下棋 下不赢,就咬棋子。有人劝他说:“这并不是箭靶 和棋子的过错,何不(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反思 一下),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呢?”他不明白(不懂得 、根本听不进去)这个道理,终于因为急躁的毛病( 犯急躁的毛病)死掉了。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译出活用词)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 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达而能达人者,欲 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译文: _ 例例2 2 【解析】 “达人者”的“达”为使动用法,翻译的 时候要体现出来。 【答案】 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达的人,想窘 困也是不可能的。 参考译文: 孔子曾说:“自己本身富裕又能使别人富裕的人 ,想穷是不可能的。 自己高贵又能使别人高贵的 人,想低贱是不可能的。自己通达又能使别人通 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注意古今异义词) (1)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 于义理者不然,乃有不得已也。(报任安书) 译文: _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_ 例例3 3 【解析】 古今异义也是高考翻译题考查的重点 ,翻译的时候要特别注意。(1)句中“人情”为“人之 常情”的意思,“妻子”是“妻子和儿女”的意思, (2)“夫人”为“那个人”的意思,翻译的时候要准确 翻译。 【答案】 (1)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 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至于那些被正义公 理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 况。 (2)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 技巧点拨 1译出古今异义词等关键词。 对于古今异义词,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 可以今义当古义。 示例: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 译文: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 子。 其中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 ,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 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 2该翻译的一定要翻译出来。 示例: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 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3词语翻译要恰当。 示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文: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 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二、关键虚词的翻译 高考翻译题中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要求并非特别严 格,翻译时基本含义准确即可。但是如果涉及句 式问题,就应该特别注意。尤其是由文言虚词“引 起”的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往往不同, 翻译时要仔细辨析。 翻译下面的三个句子。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译文: _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_ (3)断头置城上,脸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译文: _ 例例4 4 【解析】 (1)介词“于”是一个关键词,它造成了 句子的倒装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应调整语 序,“寒于水”应翻译为“比水还寒冷”。(2)“于”字 造成了状语后置,翻译的时候要调整为正常的语 序,“见欺于王”应翻译为“被大王欺骗”。 (3)要细 心发现省略了的虚词。在古代汉语中,介宾结构 中的虚词常出现省略的情况,翻译时须要根据文 意加以补充。本题中“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答案】 (1)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寒冷 。 (2)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又辜负赵国。 (3)砍掉的头颅被放置在城头上,脸色一点也没改 变。 技巧点拨 1对于在句中起作用的词语翻译时一定要有体 现。 示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齐国)亲近秦国不帮助五国。 其中的“而”字没有翻译出来,这是一个表示转折 关系的虚词,不翻译出来句子的转折关系就表达 不出来了。 2对于该删除的词语在翻译时要删掉。 示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 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在文 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 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 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 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 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 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 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三、特殊句式的翻译 翻译题中,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古今异义和 固定结构是需要考生特别关注的对象。特殊句 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 翻译下面的四个句子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译文: _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译文: _ 例例5 5 (4)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译文: _ (5)吾从而师之。(师说) 译文: _ 【解析】 第(1)句是个判断句,翻译时要准确翻 译出“是”这个字来。第(2)句是个被动句,翻译时 要用被动词表现出句式的特点。第(3)句是定语后 置句,翻译的时候要注意调整语序。第(4)句是一 个宾语前置句,翻译的时候要调整语序。第(5)句 是个省略句,应补充为“吾从(之)而师之”,省略了 介词宾语,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文意补上省略 的内容,并加上括号。遇见倒装句时,一定要根 据语境,弄清楚该句属于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宾语前置和主谓倒装这几种情况中的哪一种,然 后再翻译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的句子。 【答案】 (1)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致啊。 (2)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毁谤。 (3)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没有强壮的筋骨。 (4)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5)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向他学习)。 技巧点拨 1省略成分要翻译出来。 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 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 示例: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 壁之战) 译文: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 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 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2该增添的内容要增添上来。 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 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 示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 了三(次),才见到他。译句中在数词“三”后加上 量词“次”字。 3倒装的句子要调整语句。 有些倒装了的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现 代汉语语法的规范调整句子成分的语序。 示例: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译文:村中有一少年好惹是生非。 此句中“少年”是中心词,“好事”是作它的定语, 句子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该将中心词的 位置调到后面,即译为:村中一个喜欢多事的少 年。 四、句子的意译 在翻译句子时有些句子无法直接翻译,要采用恰当 的意译。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借代、 互文等。在翻译具有修辞手法的句子时,大都不能 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手法的特点采用 相应的意译方式,并略施一些文采,以求译句行文 典雅蕴藉。 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并序) 译文: _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并序) 译文: _ 例例6 6 【解析】 (1)按事理来看,不可能是主人下马时 客人已在船上,很显然,这里用了互文的修辞手 法,把全文结合起来理解,翻译就合情合理了。 (2)“三径”是院里的小路,代表隐士所居的地方, 在此直译为“三条小路”就不妥当,意译为“院里的 小路”就较为恰当。(此处为用典的手法。三径: 王莽专权时,兖州刺史蒋诩辞官回乡,于院中辟 三径,唯与求仲、羊仲来往。) 【答案】 (1)主人和客人下马上船,举起杯来要 喝酒了,却没有音乐助兴。 (2)庭院里的小路快要被荒草覆盖(但)松菊在那里 生长依旧。 技巧点拨 文言文翻译“六字译法”: 1“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逐字逐句 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尽可能地把原文 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 汉语的双音词。 2“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 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就是用现代汉 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 语。 3“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 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 等,可以保留不译。 4“删”,就是删除法,就是翻译文言文时在不影 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 语。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有的结构助词, 偏义复词中的衬词。 5“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 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6“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 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 文见义句等。 五、文言断句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 基本功,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 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例例7 7 (2009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 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 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 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 处,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 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 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 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 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 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 ,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 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 ,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 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 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 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 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 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 :“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 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 然甚壮其意。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 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 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李 迪 贤 相 也 方 仁 宗 初 立 章 献 临 朝 颇 挟 其 才 将 有 专 制 之 患 迪 正 色 危 言 能 使 宦 官 近 习 不 敢 窥 觎 而 仁 宗 君 德 日 就 章 献 亦 全 令 名 古 人 所 谓 社 稷 臣 于 斯 见 之 【解析】 (1)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章的理解 ,对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新断句标志词,如“也” 等。断句时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 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 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 社稷臣/于斯见之。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为躲避五代 战乱,搬家到濮地。李迪深厚有才识和气度,曾经 带着他所写的文章拜见柳开,柳开称奇道:“公是 辅臣之才啊。”李迪考中进士第一,提拔为知制诰 。宋真宗亲临亳州,李迪任留守判官,于是做亳州 知州。逃亡的士兵聚集在一起劫掠城镇,官府派兵 捕捉,很长时间没能捕获。李迪到任,将所派士兵 全都收回,暗中打听探察知道了盗贼居住的地方, 带领骁勇精锐士兵,将贼擒获,斩首示众。 曾经休假,忽传诏命在内东门应对,皇上将三司 使马元方上奏的年出入财用数额出示给李迪看。 当时连年蝗旱灾害,问他有什么办法,李迪请求 打开内藏库以资助国家费用,就可以放松赋税征 收,百姓就不劳苦了。皇上说:“朕想用李士衡 代替马元方,等他来了,应当拿出钱帛几百万借 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对财物不分内外,希望 陛下下诏令赏赐三司,来表示恩德,何必说借? ”皇上很高兴。 当初,皇上要立章献皇后,李迪多次上疏进谏,认 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成为天下人母的仪范。 章献皇后很怨恨他。天禧年间,拜给事中、参知政 事。周怀政被诛之时,皇帝很生气,想要追究太子 罪责,群臣都不敢进言。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 几个儿子,竟然想这样行事?”皇上恍然大悟,因此 只是诛杀了周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参政,将寇准贬至雷州,以 李迪朋党勾结,贬至衡州。丁谓派人逼迫他,丁 谓事败,李迪知河南府。来京城朝见,当时太后 垂帘听政,对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预国 事,大概是错了。现在我辅佑养育天子如此,你 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厚恩,现 在见到天子圣明,我不知道皇太后盛德,竟到了 如此程度。”太后也很高兴。 李迪掌管徐州,想要巡县祭岳为皇上祈求丰年, 仁宗对辅政大臣说:“祈祷不是李迪应做的事, 还是不要让他去了。”元昊进攻延州,州里的军 事长期废弛,守将有的以其他名义来逃避作战。 李迪希望去守卫边境,皇上下诏不许可,但很赞 许他的志向。 李迪是贤能的宰相。当仁宗刚即位,章献皇太后 临朝听政,颇自恃其才,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 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