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北京研究部 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Adop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chool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回顾 通过2005年前的第一轮基础教育信息化 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已经破晓 2006年,“十一五”开局、第二轮信息 化揭幕、课程改革稳步推进, 当此转折之时,有必要借助于历史分析 的方法,回顾我们已经走过的历程, 反思历史得失, 规划未来之路。 回顾 经过几年的努力, 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小有所成 计算机设备、网络建设 根据“报上来”的数据,全国中小学 已有560多万台,全国平均每30几个学生一 台计算机; 全国建成校园网和局域网26300多个 详细统计资料 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步普及 从课程表上的情况看,全国普通高中基本普 及信息技术必修课,大中城市初中有80%以上 开始了信息技术必修课。 大中城市的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在逐步普及 的同时,还出现了“开课时间提前,教育方式 日趋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即:有条件的地区 开始从小学1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开课内容 在2000年纲要的基础上,很多学校还通过 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机器人教学、 LOGO语言教学等多种尝试。 学习 领域 科目 模块 数 学 语言 与 文学 人文 与 社会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体育 与 健康 综合 实践 活动 语 文 外 语 数 学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通 用 技 术 信 息 技 术 政 治 历 史 地 理 美 术 综 合 实 践 活 动 体 育 与 健 康 音 乐 艺 术 (略) (1)高中阶段课程结构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 信息技术基础 人工智能初步 必修2学分 选修 2(x) 学分 算法与程序设计 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 数据管理技术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 22(x)其 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 学分。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框架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 (3)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推进:课程标 准教材编写与选用国家级研修省级培 训国家级实验区实验课程标准修订 全国推广 课程标准解读研修手册 教材编写、评审与选用:5套教材(教育科学出版 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上海科教出版社;浙江教 育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 国家级研修:研修方式;成果 省级培训和实验:2004年4个国家级实验区、天津 市、浙江省部分 实验后的课程标准修订(2007年前后)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 (4)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推进的配套措施 课程管理:不同类别学校的开课要求 考试与评价措施 师范院校的职前培训:通过邀标投标评 标确定负责高中信息技术培训的师范院校, 首批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北 京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完成设计并开始实验 课程资源方面:元数据规范;“基础教育 资源库” 教师培训方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信息技术整合方面:多样化、多学科的整合尝 试 我们还 反思: 小成后须有大疑 小疑则小成,大疑则大成 我国在世界各国信息化中的排位?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存在哪些亟需在发展中 解决的问题? 我们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反思: 发展中的中国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中国千人拥有计算机台数只相当于全球水平 的12.6%,万人拥有因特网主机水平只相当 于世界平均水平的0.53%。”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html/Books/O61BG/c1/ 2002/1/6/1.6_2.htm) 中国的整体信息化情况: 在发展中国家中都不容乐观 美国美国 新加坡新加坡 英国英国 中国香港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中国台湾 韩国韩国 日本日本 马来西亚马来西亚 泰国泰国 印度印度 印度尼西亚印度尼西亚 1 1 8 8 1010 1313 1515 2020 2121 3636 4343 5454 5959 中国中国6464 中国的网络化准备状态指数排位 (资料来源:哈佛大学国际发展中心信息技术组)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人机比与联网方面 计算机拥有量(人机比)连入互联网比例(%) 小学中学小学中学 英国11.63 7.52 8899 美国 (2001) 学校6.14.399100 租借笔 记本给 学生* 718 宽带8394 教室8688 课外4680 2000年底美国和英国中小学连接因特网的计算 机拥有量和互联网接入情况 其他细化数据 中国中国 1 1 :3535? 应用方面 发达国家对“应用”的高度关注与量化统计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以英国为例 小学各课程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大量应用有时应用从不 英语65351 数学48457 艺术58015 信息技术9091 地理67024 历史97120 科学266411 设计与技术34057 体育 -298 音乐23267 宗教教育13168 人文56134 现代外国语22276 以英国为例 中学各课程领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 大量应应 用 有时应时应 用 从不应应 用 设计设计 与技 术术 56395 艺术艺术136026 英语语176518 地理196714 信息技术术9911 数学216019 现现代外国 语语 145333 体育32968 科学29675 历历史106228 宗教教育55045 音乐乐264528 人文105931 对应用效果的关注方面 发达国家对“应用效果”的关注与持续追踪调查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有关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元分析汇总 元分析 涉及的年级级技术应术应用类类型研究数量 Bangert-Downs, Kulik, Kulik (1985)中学CBI, CMI, CEI51 Burns Bozeman (1981)小学与中学操练练习练练习 、个别辅导别辅导44 Hartley (1978)小学与中学 数学操练练习练练习 、个别辅导别辅导33 Kulik 与 Kulik (1986)大学CBI, CMI, CEI119 Kulik 与 Kulik (1991)学前到高等教育CBI, CMI, CEI254 Kulik, Kulik, 2003的 ImpacT2 ;2004 年关于信息与通信技术与学习者学习成绩的研究文 献综述.uk/ page_documents/research/report01.pdf 美国:关于优秀教学实践、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应 用的调查(教师问卷)(校长问卷)(技术人员问 卷)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对应用效果的关注方面 发达国家对“应用效果”的关注与持续追踪调查 发展中的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 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信息技术的影响影响信息技术效果的因素 对不同学科学习成绩的影 响 学习效率与保持时间 对学习者情感的影响 对问题解决等高水平思维 的影响 教学方法 学习者、学习系统和学习 材料之间的交互性 学习步调的控制 学习的新异感 60737255 在对信息化投入极度热情的同时, 我国对“应用”和评估应用效果的指标相对漠视 澳大利亚加拿大独联体和巴尔干 半岛国家 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 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 菲律宾新加坡斯洛文尼亚 南非泰国英国 美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 缺席的中国缺席的中国 联合国教科文:信息与通讯技术在教育 中的应用评价指标的制定与应用 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 看到的是: 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定位: 对信息化的终极目标缺乏必要的历史敏感 对信息化的实效过分麻木 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 看到的是: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对设备投资极度热情 对应用需求较为麻木 对资源建设掐头去尾 对应用效果缺乏关注 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冰山效应” 避免冰山效应 计算机设备 软件 校园网/局域网 连接因特网 技术支持 教师培训 管理费用 应用者的时间 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 看到的是: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培训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适切性 理论与实践的断层:难以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要 设备建设与人员建设的失衡: 让经验不足或毫无经验的飞行员驾驶飞机?! 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 看到的是: 信息技术必修课: “看似充实”的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表 与“营养不足”的教学现状 课程实施与考试评价的集体作假 信息技术必修课课程实施的诚信危机: 我们在以身作则地教孩子学坏?! 吹开我国第一轮信息化浮躁的泡沫,我们 看到的是: 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热热闹闹”的公开课与“冷冷清清”的日常应用 “看上去很美”的表演课和课件与实际教学效果的 “缺席存在” 集体无意识支配下的群体做秀 基础教育信息化必须剥掉“皇帝的新装” 换上 “皇帝的新脑” 泡沫之后 波涛滚滚而来 规划 规划 呼唤 科学的发展观和追求实效的工作方法 规划 借助系统论的观点论证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总 体框架和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统筹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和各方资源, 减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降低工作的相对不明朗性 用以下关键词提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的科学发展观和方法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整体框架: 一个系统框架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p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p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p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p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p五个环节:情景/案例基于任务/问题的学习知识 建构练习应用交流讨论、评议优化 信息技术整合:课程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观 信息技术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个模式:专业引领下的校本实践和校本教研模式 广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 的整体框架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像一列火车呼啸而来 , 我们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给中小学信息技 术教育这列火车贴上了“系统工程”的标 签 贴完标签之后,我们或许应该认真反思: 什么是系统工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个系统工程包括哪些 要素?这些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 我们处在“火车的哪个部件”里?我们这个 部件的作用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做好自己的 本职工作,才不至于使这节列车脱轨? 什么是系统? 任何系统都是由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并通 过有序的过程不断向系统的目标 发展运动。 系统的特征及其运动发展原则 一个系统的发展一般要遵循四个原则: 整体性原则 相互联系的原则 有序性原则 动态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一系统可由其结构 性的构成要素和运动发展过程两个方面来 分析 结 构 系 统 过程 系统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学生: 培养技术素养 和信息素养 优化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应对 技术迅猛发展 的信息社会对 国家人才培养 和个体生存发 展提出的挑战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应用 相关人员(教师) 的能力建设 协同要素 利用IT优化教 育管理与评价 管理体制 投资机制 社会参与 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和实施 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相关人员应准确定位,各司其职,避 免“缺位” 、“断位”、“错位” 或“越位”等不良工作定位 我们用什么样的产出(学生)回 馈纳税人的血汗钱? 我们应把什么样的一代人带到下 个5年,或下个10年? 我们凭借什么样的一代人建设国 家、参与国际竞争? 一、世界各国对(信息)技术教育 的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在其2002发表的教育中的 信息与通信技术:中小学课程框架和教师发展 纲要 中提出:信息与通信技术已经在极短的 时间内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构件。许多国家都 已公认:理解信息与通信技术以及掌握其基本 技能和基本概念,是除读、写、算之外教育的 核心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必须具备从技术发展中受益的能 力,为此,就必须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的、相对 独立于某种计算机平台和软件环境的信息技术 知识的专业人员。 1.信息技术教育是培训信息时代国家、民族 发展所需竞争人才的关键,是蕴蓄国家核 心竞争力的基础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必将对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例如,自1993年以来, 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作为信息 领域高科技的代表,美国微软公司在发展的最快时期每 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而这种变革是以大规模的信息技 术教育为前提的。” (资料出处:黄光平经济转型与职教发展中国教育报 2002年10月4日第4版) 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 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 “技术在以非凡的速度发展着,新技术层出不 穷,现有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扩展。所有这些 使得人们理解并自如地把握现代技术的概念和作 用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素养”之于个体 生存和发展的价值 (资料出处: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 术学习的内容) “新世纪里,信息和知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对信息和知识的有效应用,单靠读、写、算等 传统的能力基础已经不能胜任。教师、学生、雇 员和公民必须形成新的素养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和 批判思维能力。”“信息素养”之于个体生 存和发展的价值 (资料出处:“21世纪素养峰会” 2002年3 月7-8日,德国柏林) 2.(信息)技术教育可帮助每个个体做好应 对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准备 二、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的战略价值和改革需要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可为提高我国综 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奠定人才基础 在国际公认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 (IMD)发表的国际竞争力报告 (1994年我 国首次被列入)中, 2000年,中国的科技竞争力 排名列第28位,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列第31位。 信息技术学习的关键期要早于其他学科学习的关键期 信息技术方面创造力的培育和信息技术方面创造性的 发挥在青少年时期便开始展露 我国为什么一定要等到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才开 始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核心领域?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教育现状堪忧: 不息血本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国外软件公司的奴隶? 至少一部分人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原创能力 最大的软件输入国!莫尔定律:每18月一次、近 乎麻木地集体买(埋)单!封建社会的卖国行为 是割地赔款,信息社会的卖国行为呢?封建社会我们 曾被鸦片迷醉,信息社会呢? 中国应成为技术输出国:什么时候?怎样才能? 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2. 我国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信息 技术课程的内容亟需反思和重新定位 根据系统观解析我国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的系统结构 学生: 培养技术素养 和信息素养 优化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应对 技术迅猛发展 的信息社会对 国家人才培养 和个体生存发 展提出的挑战 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维护应用 相关人员(教师) 的能力建设 协同要素 利用IT优化教 育管理与评价 管理体制 投资机制 社会参与 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和实施 信息技术与学 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和实施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 系统建设与有效实施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1. 我国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国家规定 2000年11月14日的颁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 指导纲要(试行)必修课 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 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 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 必修课 2003年3月颁发了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 必修+选修 正在修订中的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实施纲要 必修课 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 系统建设与有效实施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信息技术必修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系 1. “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 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 态的并存互生 信息素养 技术素养 的培养 信息技术必修课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社会和家庭的信息技术教育 ? ? 在大部分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信息技术 整合不成熟的今天,在社会(尤其是家长)难 以承担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任务的今天 信息技术必修课作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 养和技术素养培养的主渠道责无旁贷;在 国家层面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地位近 期不会被削弱,反而会被加强。 “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 共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及其他渠道 相对成熟后的将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自身会 相应发展、成熟与分化。 信息技术课将以新的形态继续存在,与信 息技术的学科应用共存互生,仍为学生提 供系统、多样化、专业化的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技术必修课”和“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之间的关系:动态 共生关系 “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承担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常用软件及计算机操作技能; 可在学科和生活中培 养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 其他学科教学整合” 难以承载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必修课 技术层面的 内容;必要的 信息技术思 想方法原理 应用层面的 信息技术内 容;一般信息 素养 “必修课”和“整合”之间动态共生关系 示意图 如何引领中国学生从软件被动应用的 巢窠中破茧而出? 如何帮助国家从发达国家数字霸权的 围攻中突围而出? 信息技术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互补,信息技术课与信息技术整合互补, 逐步培养学生的逐步培养学生的 技术素养技术素养和和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四能”阶段 本能效能使能智能 个体对信息技术的本能 兴趣,良好的“初体验” 可始于此(游戏学习 learning by playing) 无目的、无意识 的应用不能 止于此 各类应用软件有目的地 提高效果和效率(“做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打包的”、无法改动的 、被动应用应用层 面,可解决问题,难以 开展技术创新 硬件技术、程序设计、数据 库、网络技术可对计算 机进行操纵和控制(“创作中 学”Learning by Creating) 思想方法的学习与应用 主动操控计算机解决问题 信息素养、技术素养、问题解 决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升 个人潜能(学思结合, Learning 相关社会问题 中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内容) ST S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 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核心思想、方 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 启示: 1.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方法和原理:“三论”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加工 的基本思想(冯诺依曼结构);数字化的概念 ;信息交换的基本思想;数据管理的原理等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ST S每一个技术门类、甚至每 一项具体技术背后都凝结着一定的核心思想、方 法,积淀着信息技术的科学原理。 启示: 2.梳理各模块的知识点,形成教学大纲和关 于知识点的“三维细目表”(知识点-掌握水平-适 合的教学方式) 3. 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概念图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方法并学会使用计算机管理文件 文字信息: WPS/Word 数据信息,电子 表格、数据库 图形化表征: 图形/图像/动画 使用工具软件加工处理各类信息、发布信息;并用 以解决各类问题、呈现结果 使用因特网及其他工具,采用多种方式,搜集信息 下载到计算机并进 行本地管理 浏览器/搜索引 擎的基本操作 音频、视频 类信息 加工处理搜集 到的各类信息 结合不同类型信息的搜 集、管理、加工、表达 、交流过程,进一步理 解信息的内涵及信息技 术的价值。 多种媒体著作工具,如 Authorware, PPT等 在上述各模块中渗透 与具体软件相关的信 息安全意识,帮助学 生掌握信息安全技能 ;设计合适的活动引 导学生分析、讨论、 理解(而不是介绍) 与具体模块相关的社 会、法律、伦理和道 德问题。 网页网站制作工具,如 FrontPage,Dreamweaver 集成多种媒体形式,综合各类信息,采用合理的方式 ,制作作品、分享信息、汇报结果、沟通感情 随时搜集任务 所需相关信息 “信息与信息技术” 的再认识 利用常用软件加工处理各类信息编程加工智能信息处理 ST S :重新定位中小学信息 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根据技术领域的核 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则,改进信息 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术教育的关键原 则,改进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技术教学范式 1.改变脱离实际应用情境,“为操作而操作”的 “书本技术”教学倾向,重视面向实际应用情境的 实践取向的技术教育方式 从学生的生活、学习、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中 设计任务,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和学习技术 ,建立新旧知识技能间的联系,获得“融会贯通的 知识结构和“易于激活和迁移的技能” ;避免通过 脱离情景的教学强迫学生机械记忆“惰性知识”。 注意螺旋 上升,避 免在一个 活动中“发 力过猛”或 将所有的 知识点“一 竿子插到 底” 主题 活动一 文字处理 电子表格 网络 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画图 主题 活动二 文字处理 电子表格 网络 常见设备;基础知识基本操作 画图 在学习工具 软件之初, 以工具软件 为主线,活 动服务于工 具软件的学 习 在综合活动 中,以活动 为主线,工 具软件的应 用和提升服 务于活动的 完成 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 内容及目标的衔接与螺旋上升 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 保持学习 动机 解决常用软 件/工具的 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 活动;形成 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 意识;敢于尝试 的创新精神 巩固兴趣 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 初具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 综合应用 创新能力:改进 方案;动手创新 初中 专业学习和 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的 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 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 的设计、制作 、创造 高中 2. 技术教育领域核心概念的复归 不同类型的技术实践,都应体现完整的技术过程 : 其中,“需求分析”“媒体选择”“规划设 计”“发布方式/媒体的选择”“评价优化”等 技术领域的核心概念在以前的教学中都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而在落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时 ,这些核心的原则、概念和规范都应该得到足够 和重视和体现 需求分析 创意策划/规划主题和内容 技术制作/技术实践过程设计呈现方式或发布媒体 搜集/编辑素材 发布作品、交流信息 作品评议、改进优化 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 适当渗透: 1.引领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和高度审视信息技术 对社会、科技、生活产生的双面影响 信息技术对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技术进步,个体 生活、学习乃至个人的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 具有双面性,需要引导学生从技术哲学的角度辨证地 分析。 关于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信息技术如同科学技术的其他类型一 样,本身就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能催开善 之花,又可能酿成恶之果。任何科学技术, 其自身并不必然包涵善或恶的价值属性。科 学技术的善恶价值,是在运用科学技术的人 们的行为及结果中产生。 8 信息技术基础中:信息社会信息的丰富性与信息 冗余、信息垃圾;“资讯躁狂症” 8 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结构化的算法与人的创造 性思维” 8 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多媒体信息呈现直观性的 适当应用”“信息的直观性与人的想象力” 8 数据管理技术中, “由信息管理权限不对称引发 的道德问题”“专业数据库的有偿使用与价值最大化 ” “数据库对知识的生产和传递的影响”(Google的 “隐私事件”) 8 网络技术应用中,“因特网的广泛应用造成的技 术异化”“虚拟交往与真实交往” 实施建议:通过“阅读与思考”的方式,教师通 过某个案例或文章引发某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讨论、分析,有关的话题包括: 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 适当渗透: 2.分析信息技术本身蕴涵的特定科技文化,并在教 学中渗透合适的科技文化教育 信息技术蕴涵科技文化大多包含三个层次:物质与 器物层次的科技文化制度与组织层次的科技文化有 关的行为规范和科技意识(如:协作意识;知识产权 意识;创造意识;标准化意识;质量意识;保养维护 意识;适时更新意识;竞争意识等) 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 称ISOC,)、“因特网域名与地址管理机构”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简 称ICANN,网址/,中文相关网址 /) 互联网控制权与自主权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 适当渗透: 3.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原有社会文化系统和价值 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 时效观等基本观念,改变了生产、生活、学习方式, 创造出了“虚拟空间”等崭新的电脑空间文化模式。信 息技术应用引发的独特价值观: 新的价值观:重过程(程序)胜于重因果,重模拟胜于 重解释,重智能胜于重实物,重系统(网络)胜于重分析 ,重多元胜于重统一等观念。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ST S :因循以下线索,分析高中信 息技术课程中的“相关社会问题”,并在教学实践 适当渗透: 4.理解、接受、内化与信息技术应用相适应的新的 价值观、行为规范和信息技术应用习惯 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无处不在处处在,无时 不有时时有”),速度迅猛,远远超过了社会及其成员 的调适速度:现有社会系统及其成员尚未做出及时、 充分、有效的制度调适和法律法规建设,尚未形成与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相适应的、共同约定的外在行为规 范,更未养成自律性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意识。 分别从STS的三个视角出发逐一审视 信息技术课程(以高中新课程为例)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双素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学生兼顾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协调发展 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是技术迅猛发展的 信息时代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也是在知识 社会中开展终生学习的基本条件。 信息素养与技术素养既相互联系,又有 所区别。如果简单化地用一个概念去取代另 外一个概念,会对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实信息 技术教育会造成不利影响。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 几种定义给我们的启示 “技术素养:有效使用因特网等新媒体和新 技术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未来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中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素养 ( 2002年3月7-8日德国柏林“21世纪素养峰会” ) “技术素养”与“信息素养”(如后详述)这两个 既有所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构成了“信息技术 素养”这一概括能力更强的概念 “信息技术素养是指利用数字技术、 传播工具和网络来获取、管理、综合、评 价和创造信息,以便在知识社会中发挥作 用。” 引自数字化转型:信息技术素养框架中提出的关于信息技 术素养的定义。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2002年出版。(E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A Framework for ICT Literacy,pp.2 -3,2002.)资料网址: /research/ictliteracy/ictreport.pdf 1.获取信息:有收集和重新获取信息的意识并 知道如何收集和检索信息; 2.管理信息:能够应用现有组织或分类明细表 对信息进行管理; 3.整合信息:能够解释和描述信息。这包括概 括、比较和对比各种信息; 4.评价信息:能够判断信息的质量、适用性、 有效性和效率; 5.创造信息:通过组合、应用、设计、创造或 加工信息来生成新的信息。 对“信息素养”的 界定追本溯源并 置于不同背景下 进行解析 对信息素养的界定纷繁复杂,如何理 解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对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意义何在?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概念的提出和对其的系统研始于20世纪 70年代,随后,不同国家(空间)的不 同学者和研究团体(人) ,在不同时 期(时间),服务于不同需要(目的) 提出了不同的界定。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时任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 的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 于1974年提出 来的: Zurkowski, Paul G. The Information Service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s and Priorit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Commission on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1974. p.6 国内有些学者将其简单翻译为: “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 能“ 其原意为: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指那些在如何 将信息资源应用到工作中这一方面得到良 好训练的人。有信息素养的人已经习得了 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技术 和能力,以形成信息解决方案来解决问题 简化翻译的不良影响: 忽视了信息素养是后天习得的,是 可教育和培养的 对信息素养中对多种信息工具和信 息来源重视不够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 在报告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Presidential Committee on Information L/acrl/nili/ilit1st.html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 在总结报告中给信息素养的定义: “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 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 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 能力。” 1992年Doyle在写给“全美信息素养 论坛”的总结性报告中给出的,该定义在 其后来的著作信息社会的信息素养:信 息时代的概念中得到较为系统的阐述 Doyle, Christina. (1994)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 : A Concept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ISBN: 0937597384 有关资料也可访问下列网页: .au/0278/issue/026/christi na.htm “An information literate person is one who: recognizes that accurate and complete information is the basis for intelligent decision making; recognizes the need for information; formulates quest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needs; 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develops successful search strategies; accesses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computer- based and other technologies; evaluates information; organizes information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ntegrates new information into an existing body of knowledge; uses information in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1. 能认识到准确、完整的信息是明智决策的基础。 2. 能识别信息需求。 3.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阐明问题。 4. 能确定潜在的信息来源。 5. 能形成成功的(信息)查询策略。 6. 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或其他技术访问信息源 7. 能评估信息。 8. 能根据实际的应用需要组织信息。 9. 能将新信息整合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中。 10. 能在批判性细微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美国南部学校协会(Souther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Commission)关于信 息素养的定义言简意赅: (/instruction/infolit/infolit.html) “查找、评估和使用信息并进而成 为一名独立的终生学习者的能力” “The ability to locate, evaluate, and use information to become independent lifelong learners” 美国中小学图书管理员协会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 ALA ) 和教育通讯与教育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在1998年的信息的力量:建 设学习伙伴 (Information Power: Building Partnerships for Learning)中提 出了未来20年美国中小学学生所需的信息 素养。 /aaslTemplate.cfm?Section=Information_P ower隐性 知识合作讨论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 验学习设计调查了 解学生已有信息技术 知识、技能、经验 任务设计/情景创设 学习引导;学生上机 时教师巡视指导 提供适恰的资源线索 两维的教学法分类 接受 探究 个体 团体/共同体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讲练结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讲练结合) 的一般流程的一般流程 引发学生引发学生 注意注意 介绍新知识介绍新知识 操练与操练与 练习练习 测验与测验与 补救补救 个体群体 接受式 探究式 P.1.1 如何引发学生注意? 如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P.1.2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你在创设和利用先行组织者方面有 哪些经验? P.1.3 讲授式教学就一定意味着学生的被动接受吗?如何利用 讲授引导学生的意义建构 (与探究式学习的关系) ? P.1.4 什么是概念图?请分享你在利用概念图方面的经验。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 有关问题 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讲练结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讲练结合) 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 提出问题提出问题 明确问题明确问题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 思辨讨论思辨讨论 发现规发现规律律/ /得出结论得出结论 撰写报告撰写报告/ /制作作品制作作品 展示结果展示结果/ /作品作品 讨论讨论- -交流交流- -评议评议 反思反思- -改进改进 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般流程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一般流程 P.2.1 什么是探究? 课堂中哪些活动是、哪些不是真正的探究? P.2.2 为了引发学生真正的探究或引发学生高水平思维,应如 何提问题? P.2.3 如何分组? 如何分配任务以便学生产生真正的合作? ( 与合作学习关联) P.2.4 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调查研究能力? 如何帮助形成 作品制作方面的技能? P.2.5 如何帮助学生的自我反思? 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探究性学习方式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例举)(例举)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 有关问题 问题问题/ / 任务任务 调查调查/ /讨论讨论/ / 合作创作合作创作 结论及结论及 反思反思 分组分组 活动活动 分组分组- -游戏游戏- -竞赛竞赛 (TGT)(TGT) 分组调查分组调查 建设性的辩论建设性的辩论 积木式活动流程积木式活动流程 合作集成阅读合作集成阅读 及创作及创作(CIRC)(CIRC) 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合作学习的一般流程 P.3.1 如何确保学生形成真正的合作?真正的合作学习需具有哪 些核心特征? 积极的互依关系 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个体的明确责任 具有必要的团队技能 小组加工 合作学习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合作学习需要分析和解决的核心问题(例举 ) 组织教师讨论这些问题,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利用电子档案袋、博客、WebQuest记录和研究 有关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必修课) 一个视角:科学-技术-社会的视角 两个“双”:“双素养”和“双价值” 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个中心:学习者-知识-评价-学习群体 五个环节: 五个环节: 研究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分析信息技术学习的 独特规律,基于学生认知和技术操作的教学流程 有效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表现为认知活动与 技术活动的相互支持和内在统一 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 各类问题或任务具有复杂性和不可预知性 激活、调用、组合已有知识技能 临场生成 方案创造出新技术 信息技术学习应该是一种富有认知灵活性的 学习过程:多元表征;与多种应用情景结合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基于学习流程分析;多种学习活动相结合)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1)情景的分类及其功能:教学中采用的情景又可分为“体验型 情景”“任务型情景”和“道德两难情景”。 p“体验型情景”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场景、应用实例以及这些应用产生的效果。通过组织学生体验 信息技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兰德公司”案例) p“任务型情景”是指蕴含着探究性问题或实践要求的、高度真实 的任务背景。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产生探究欲望 p“道德两难情景”则是指蕴含着价值观冲突、道德两难选择、观 点矛盾等的社会实践情景,这种道德两难情景是有效激发学生 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2)情景的选材 要注意从身边的事例中、国际国内大事中、各类科 技博览节目中,挖掘可以展示给学生并能引人入胜的 信息技术应用情景,也可以选择高年级学生的作品情 景,避免课堂教学仅仅局限于书本上让成年人都望而 生畏的大段文字。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1. “情景体验”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注意事项 p情景的高度真实性:录像、多媒体(包括虚拟现实技术) p情景应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技术奥秘的“间接兴趣”:尽 量在情景中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与本课的教学内容高度 关联,尽量渗透一定的社会价值,避免单纯为了感官刺激 的情景体验。 p情景的长短要适度,保证学生“进得去,出得来” p要激发学生兴趣,更要维持学生兴趣:中小学生的兴趣具 有“广度有余、深度和持久性不足” 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概述5+1个关键环节 知识结构 方法总结 规律提炼 基于任务或 问题的学习过程 (示意图、举例、 讨论、操作 或实践) 新任务情景 中的练习巩固、 应用迁移 情景体验 案例剖析 交流讨论、 评议优化 相关社会 问题的思 考与讨论 2关于案例剖析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中的“案例”包括“作品类的案例”和“相关 社会问题类案例” (1)作品类案例的类型及其教学价值 作品类案例包括多媒体演示文稿、动画作品、程序片 断、网站或数据库实例等。这些案例的类别和价值如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灌云教育城域网培训教材
- 女性健康怀孕医学科普
- 急诊科护士工作总结模版
- 小儿斜视全麻术后护理
- 2024二年级上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4曹冲称象 课件
- 医学研究生文献阅读汇报
- 三年级下册《体验下排键》教学设计
- 面试技巧培训课件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福州市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试行)
- JHA及SCL风险评价方法讲解(参考)
- DB11T 1933-2021 人乳库建立与运行规范
- 1.3.1动量守恒定律课件(共13张PPT)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授权委托书(用电)
- 白黑白装饰画欣赏黑白装饰画的特点黑白装饰画的表现形式黑白装饰 bb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全文解读ppt课件
- 调度指挥与统计分析课程教学设计
- 常暗之厢(7规则-简体修正)
- 终端塔基础预偏值(抬高值)计算表格
- 海外医疗服务委托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