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组织行为学-武汉科技大学周勇).ppt_第1页
概述(组织行为学-武汉科技大学周勇).ppt_第2页
概述(组织行为学-武汉科技大学周勇).ppt_第3页
概述(组织行为学-武汉科技大学周勇).ppt_第4页
概述(组织行为学-武汉科技大学周勇).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参参 考考 书书 籍籍 v组织行为学(Stephen P. Robbins)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 v组织行为学(D.赫尔雷格尔、J.W.斯洛克姆、 R.W.伍德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v管理心理学 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v管理心理学 卢盛忠 浙江教育出版社 v组织行为学 唐 荷尔瑞格等著 东北财经大学 出版社 v管理沟通 苏勇 罗殿军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v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第四版),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2年 1、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 4、了解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的 一、管理的定义一、管理的定义 ( (The definition of the management)The definition of the management) 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1.管理的传统定义: 对一群人的活动,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监 控等一系列管理功能的发挥,使其完成组织的 既定目标。 2.管理的现代定义 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计划 指挥 组织 控制 协调 领导 1、管理的功能观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What are managers doing 2 2、管理的角色观、管理的角色观 Henry Mintzberg 三大类 ,十种角色 p7 人际角色 决策角色 信息传递角色 头面人物 领导者 联络者 监控者 传播者 发言人 创业者 混乱处理者 资源分配者 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技术技能 technical skills 概念技能 conceptual skills 人际技能 human skills 一般管理者 成功的管理者 有效的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社交 26% 11% 19% 44% 28% 11% 48% 13% 32% 29% 20% 19% 4、管理的活动观 结论( 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 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期的管 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 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的兴趣、需要 、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 织目标。 第二节第二节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传统组织的特征: 组织必须有共同的目标。 组织结构包含不同层次的分工,这种分工有相应的 权利、责任制度加以保证。 组织的功能在于协调各层次人们的合作,实现共同 目标。 组织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社会技术系统。 现代组织的特点: 1)组织内部不仅是由专业技术分工而形成的层次结构系统 ,而且包括心理、社会和管理的系统,故称社会技术系统。 2)组织是不断与外界发生信息与能量交换的开放系统。 3)组织是个复杂的整合系统,组织的作用就是整合各子系 统以及与环境的关系,使整个组织达到恰当的协调与适应, 从而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佳效益。 现代组织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内容 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 为有关的知识,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人 的工作行为规律的科学。 (1)组织行为学也要吸收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不是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 是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既研究工作组织对组织成员工作行 为的影响,也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 整个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绩效的影响。 2、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个 体 群 体 组 织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标 预 测 解 释 控 制 描 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一)管理科学的发展 1、古典管理阶段 19C末和20C初,管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真正的科 学,这一时期的主要理论有: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和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理论。 第三节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4 人际关系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西方管 理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4 人际关系理论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 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 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4 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梅奥(Mayo)、罗 特里斯伯格(J Rolhlisberger)马斯洛(A Maslow )、赫茨伯格(EHerzberg)等。 2 2、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 (二)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准备 心理学 政治学 社会学 人类学 O B 心理学 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 人类学 政治学 学习、激励、人格、 知觉、领导、工作满意度、 工作设计、工作压力 群体动力学、工作团队 设计、权利、冲突 正式组织理论、组织 变革、组织文化 行为改变、态度改变、 群体过程、群体决策 比较价值观、比较 态度、跨文化分析 组织文化、组织环境 权利、冲突、政治 个体 群体 组织 系统 (三)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方法论基础 41.心理技术学(psycho-technics) 4 心理技术学主要研究如何挑选和培养合格的工人去 适应他们所要掌握的机器,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 42.社会测量学 (sociometry) 4 社会测量学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群体行为提供了科学 方法和技术手段。 勒温(lewin)认为,个体的行为取决于其内在需 要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 相互作用。 行为公式 群体的行为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与情境力场的相互 作用。群体动力学对影响群体行为的诸因素(群体规 范、沟通、领导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些研究构 成了组织行为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 B=B= f f (P,EP,E) 3、群体动力学( group dynamics )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理论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 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 深入 人性假设 要点 流派 学说 经济人 X理论 古典管 理理论 社会人 人际关 系学说 行为 学派 自我实 现人 Y理论 人力 资源 学派 复杂人 超Y 理论 权变 学派 观念人 Z理论 组织文 化学派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动向 从综合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不平衡,今后需 向个体行为中激励问题以外的其他课题、群体行为及组织 行为的方向扩展研究。 从系统性角度看,组织行为学为克服以往管理理论中 强调“人”的管理或“物”的管理的片面性,将探索一种将“人 ”与“物”相结合而以人的因素为主导的管理观。 在科学性方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逐渐从静态的观点 发展为从系统的、权变的观点考察组织中的行为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纯思辨的分析方法越来越难为组 织行为学界所接受,实证的定量分析方法将日益受到重视 。 一、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结构组织行为学模型的结构 自变量 因变量 中介变量 关系 第四节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变量 能被测量的,事物在性质、数量、强度、程度等方 面可发生变化的特征。变量有两个维度的变化,一个是 定性的,另一个是定量的。 自变量 导致其它变量发生变化的变量。组织行为学研究中 ,常见的自变量有;智力、个性、经验、领导作风、沟 通模式、奖励制度、人力资源政策、组织设计等。 中介变量 又叫干扰变量,它会削弱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使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 因变量 受自变量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组织行为学 中,常见的因变量有:生产率、缺勤率、离职率、及工 作满意度等。 在确定了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以后,还要进 一步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确定变量之间的 关系时,对何者为因,何者为果的判断,应持 谨慎态度。 表明变量之间关系的强度,其变化范围从- 1(完全负相关)到+1(完全正相关)。 关系 相关系数(r) 1、量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对行为变量的测量 一般使用行为变量测量量表。根据行为变量研 究的任务不同,量表测量有关变量的精确度也 不同,一般说来,量表可分为四种类型: 这种量表要求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 包含的类别或范畴,只能把每个人或每一事物 归入一类。例如: 你厂目前采用何种奖励方式? A. 百分计奖 B 超产计奖 计件制 奖金平分 其它 二、行为变量的测量 类别量表(nominal scale) 用于表明某种变量的等级、顺序等特点。 这种量表只要求在几个被选项目中按某种标准排 出等级或顺序,不表明各被选项目之间差别的多 少。例如: 你的年龄在小组中排列第几? A 第一 B 第二 C 第三 D 第四 E 第五 顺序量表(ordinal scale) 以间距相等的计分点对变量进行测量,这种 量表有相等的测量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等距 量表一般用五点量表或七点量表。例如: 你认为经理的管理能力如何? 很差 较差 一般 较高 很高 1- 2- 3-4 - 5 这种量表既有相等间距,也有绝对零点, 测量结果可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等距量表(interval scale) 等比量表(ratio scale) 实验设计: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 案以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实验设计 包括以下内容: v 建立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统计假设。 v 确定实验中使用的自变量和必须控制的多余 条件(无关变量)。 v 确定实验中需要的实验单元(被试)的数量 及被试抽样的总体。 v 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 v 确定实验中每个被试要记载的测量(因变量 )和使用的统计分析。 2、实验设计 无关变量指实验中研究者不感兴趣、但对因变 量有影响的变量。实验设计中对无关变量的处理 方式有以下几种: 随机化 使无关变量随机的出现。 保持恒定 使无关变量在实验中保持不变。 匹配 对被试在某个与因变量有关的变 量上进行匹配。 增加自变量 把无关变量作为一个自变量进行 统计分析。 统计控制 通过随机区组实验设计使无关变 量在区组内保持衡定,通过统计分析消除无关变 量的影响。 3、实验设计中无关变量的处理方式 测量的信度:信度指测量的稳定性或可靠 性,即对人的行为先后数次测量的一致性。信 度指标一般用相关系数表示,称为信度系数, 信度系数越大,说明测量越可靠。检验测量信 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重测信度:由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对同一组 人员的行为进行测量和评定,然后计算两次测量或评 定的相关系数。为了使前一次测量的记忆不至影响后 一次测量,两次测量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一般说 来,相关系数要达到0.70以上,才能认为这种测量是 稳定的可靠的。 4、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等值性信度: 设计和编制两套项目类似的问卷,两套问卷在内容和难 度方面是一致的,用两套问卷对同一组被试进行测量,然后 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 折半信度: 对某种行为的测量,其各项目或各问题应当基本上测量 相同的东西,在施测后,根据某种标准(如按奇、偶项)分 成两半,分别计分,求出两半分数之间的相关系数,然后根 据斯皮尔曼布朗公式进行调整,求出整个测量的信度系数 内部一致性信度: 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是克龙巴赫1951年提出的系数, 这个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出测量项目的一致性程度和内部结构 的良好性。 测量的效度指行为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到的 是不是所要测量的行为特征。根据用途的不同,可 把效度分为以下几类: 内容效度:指测量项目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所 要测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