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docx_第1页
2016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docx_第2页
2016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docx_第3页
2016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docx_第4页
2016西南大学大教育心理学重点笔记(张大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教学重难点:(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范式 (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了解识记】P3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一)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我国教育心理学界对教育心理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这种观点最早见于潘寂1963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第二、认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学”,不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而且包括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学习,即它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三方面的学习,这种观点最早见于邵瑞珍1982年主编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一书中。目前,这一定义影响较大,许多教科书都采用这种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介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张大均: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景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二)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又重视应用开发研究,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心理科学的特点,和规范,又是教育与心理有机结合的交叉学科,所以教育心理学又具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从学科任务看,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从学科属性看,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的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人文社会学科的特点。综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其交叉性特点主要表现在:(1)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2)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教育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特性规定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二重性特点,如教育心理学研究既应符合心理科学发规范和要求,又会带有教育科学的某些特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特点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存在的独特价值又是教育心理学复杂性的体现。二、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和它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密切联系的。教育心理学交叉性特点和研究对象的多维性决定了其研究任务的两重性,具体分为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1、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任务(1) 教育心理学从学科属性看,是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交叉,其理论任务应兼顾这两个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科学的分支,其理论任务在于揭示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丰富和发展心理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事实;从教育科学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任务还应研究怎样遵循教与学的心理规律去设计教育内容、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提高教育效能、培养高素质人才。(2) 教育心理学从价值特性看,既有理论学科的特点又有应用学科的特点。作为理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探索教与学情景中主体获得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为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服务,推动整个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2、教育心理学的实践指导任务。教育心理学以研究教与学情景中主体的心理规律为己任,主体的心理反映和变化总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总之,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和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两个方面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首要任务)是揭示教育过程中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从而为教育服务。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要为整个心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做出贡献三、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价值1、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2、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3、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概括而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具体说来,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主要有以下方面:1、 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能弥补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的不足并且改正人们的误解。2、 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老师的专业基础3、 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 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了解】P9学科体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学科体系又可分为学科理论体系,方法论体系和内容体系。一、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的教育心理学学科构架的筋骨,没有或不完整的理论体系,根本无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因此,探讨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必须首先探讨其理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归纳为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相关理论。(一) 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1、 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点。从本质上看,教育心理学是促进人性发展的科学,教育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内部世界的科学,确立正确的人性观理应是其理论构建的基础。2、 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教育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以信息交流为媒介的人际交往活动。由此可见,教育是以主体交互作用为基本特征的复杂系统。这一系统可分为人际交往系统、信息传递系统、主体发展系统和工具方法系统。因此,教育最基本的特征是主体性和交互性。这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3、 关于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的依据。“学生发展”涉及面广泛,教育心理学一般讲学生的发展划分为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发展。生理发展主要指学生生物发育和成熟的状况,它是教育必须考虑的自然条件之一。心理发展主要指学生心理发展和成熟的状况,它是教育是否有效的内在条件和结果。社会发展是指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变化状况,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也是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二)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1、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理论。包括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学科价值、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认识和观点。2、 教育心理学的领域理论。这里的“领域”是指教育心理学的各构成部分,主要指学与教及其条件。主要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影响教与学的条件和成效的相关理论。3、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问题理论。“具体问题”是指学科领域之下的具体课题。如学习领域中的“学习动力”、“知识学习”、“问题解决”等都可视为具体问题。关于这些具体问题理论观点,我们称之为具体问题理论或“小理论”以区别于科学学理论和领域理论。(三) 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是指与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构建密切相关的其它心理科学理论,如智力发展理论、人格培养理论、态度转变理论、环境心理理论、人际交往了理论等等。相关理论虽然本身并非教育心理学理论,但他们从制约因素或支持条件角度进入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亦是其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 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是其学科理论体系的构成部分。学科方法论一般包括哲学基础、科学背景、方法论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一) 教育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伊始就是在一定哲学思想的指引下发展的。联结派教育心理学是受机械唯物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思想影响而建立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是受人道主义与人性论、存在主义与现象学等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教育心理学的百年发展已表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走向总是自觉不自觉受同时代的哲学思潮的影响,同时代的哲学思想往往也成为该时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指导思想。(二) 教育心理学的科学背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影响集中在:一是科学思想对教育心理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思想。二是科学技术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被引入有机体心理活动的研究之中,产生了一些新的研究策略或方法。(三) 研究原则和具体方法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原则,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体现客观、科学、有效和人道等方面的规范和原则。三、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一)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变化的历史回顾1、 传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的初步确立。2、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3、 认知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确立4、 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综合化趋向(二) 教材的内容体系P16(三) 本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教材体系与国家研究生考纲相结合四、 教育心理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都是服务教育实践的学科,二者相辅相成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而教育学的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它们的研究对象不同。教育学主要是研究的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问题。(2)在研究角度和方法上的着眼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教育学研究的着眼点是探讨教育措施与它的效果之间的关系;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找出学生在这种教育措施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都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而且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能够补充和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研究对象不同。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它偏重研究和概括心理现象的共同规律;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以普通心理学所揭示出来的心理活动规律为基础,研究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规律。(2)普通心理学尽管也联系人的社会实践,但并不直接为特定的社会实践服务;而教育心理学则是依据其所揭示的规律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3)普通心理学一般是将人的心理分解为某一方面进行分析,而教育心理学就要考虑多方面的作用而进行综合性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更为密切。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的,而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因此,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既相互补充,又有所交叉。二者区别主要在于:(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儿童心理学偏重于儿童心理发展一般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就要从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去概括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这样,其研究就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范围内;而教育心理学尽管要考虑到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但只局限于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儿童心理特点和规律。(2)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教育心理学虽然与儿童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相互交叉,但当接触到某个共同心理学问题时,它与儿童心理学的出发点就不同了。儿童心理学研究和揭示的是儿童心理年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教育心理学则是要儿童的这些特点以及规律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任务,研究儿童在不同教育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以及在教育条件下怎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其发展。(3)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心理发展,是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纵向研究。4、教育心理学与学习心理学的关系广义而言,教育心理学包括学习心理学,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狭义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要以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为基础,学习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类的学习,而且也要研究动物的学习;而教育心理学则主要是关注人类的学习,特别是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学科。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了解识记】P19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科学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辩证观、人性观和系统观。(一) 辩证观辩证观主张从发展变化、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事物、反对经验论和机械论,提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多元辩证的、科学的认识路线。辩证观是一切科学研究都应遵循的思想方法,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二) 人性观教育心理学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对人性的探讨,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界定为人性之科学。但教育心理学研究应持什么样的人生观、迄今仍莫衷一是。因此,确立科学的人性观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思想方法论。(三) 系统观系统观是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论的结晶,它的根本观点是认为,宇宙万事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系统是指结构上与功能上具有相互联系的要素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观出发去研究复杂的教育心理问题,就是要从情景中主体心理结构与功能等多方面去认识它。二、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一) 客观性原则(二) 教育性原则(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三、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变量(一) 自变量自变量即刺激变量,是研究者在研究中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那些因素。1、 外部刺激。它是来源于机体之外的刺激,包括物理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外部刺激是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的重要来源2、 被试固有特性。(如年龄、性别、智力)这些特点的被试在研究前已有的不容易改变,将被试的这些特点作为研究中的自变量时,通常按某种标准对被试进行分类以获得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 被试的暂时特性。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外部刺激引起的,并影响到被试的行为的中介心理变量,如动机、疲劳等4、 环境变量。实验的各种环境也可以成为实验者感兴趣的实验因素而加以操纵。(二) 因变量因变量即被试的反应变量,它随着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观测或测量的行为变量。因变量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应该是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被观测、测量和转化成数据进行处理的。在教育心理学实验中,选取因变量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变化最为敏感2、 因变量应可靠,能得出稳定一致的结果,即具有一定的信度3、 因变量要能反映出所需测量的内容,即因变量应具有一定的效度4、 在因变量的选取中,应选择在观测和数据转换中最容易、最节省时间和精力的变量作因变量。(三) 无关变量无关变量是指研究中除自变量外还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的,而又不是研究者选择的或不易把握而将其排除在研究之外的因素。由于无关变量会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妨碍研究者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的探讨,因而在研究中应对无关变量加以识别和控制。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具体方法(一) 描述性研究方法常见的描述性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观察法。观察法是通过直接教育教学过程并记录下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了解学生的心理的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最普遍、最基本的方法之一。2、 调查法。调查法是通过多种方式收集调查对象的内部心理、外显行为等资料。调查法的途径有很多,如通过面谈的方式了解被调查者的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作品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分析。调查法中使用最广泛的是问卷法。3、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研究的方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系统记载被试某些心理活动的发展状况,某些教学心理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特例研究,如对超常儿童、特殊才能儿童、学习有困难的儿童及品德不良的儿童等。(二) 实验性研究方法实验性研究方法是指实验者有意控制某些因素,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通过实验获得人的心理现象的某些科学依据。其主要优点在于它的控制比较严格,所获得的数据的可重性高,数据比较可靠,结论能经受考验。但实验室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把教育情景中的很多心理现象都进行了简化,人为性较为明显,研究结果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有限,因而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大量采用的则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指在教育实际中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自然实验法兼具观察法和实验法的长处,既能较好地反映教育实际的情况,又可对变量进行一定的控制,使研究达到一定精神程度。教育心理学自然实验的基本组织形式有三种。1、 单独实验形式。它是指同一组被试先后两次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其它条件的恒定,然后对实验因素产生的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2、 等组实验形式。根据实验条件,将被试随机分成条件相同的组作为实验对象进行研究。等组实验的要点在于保证各实验组的同质。3、 循环组实验形式。它是单组和等组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各实验因素在各组中轮流施行。由于采用循环的形式,各组条件可不必完全相同,同一时间内各组分别接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比较实验结果后,再进行下一轮的循环实验,结果比较,这种形式兼具前两种形式的优点,但组织运用的难度较大,实验较为复杂。五、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要取得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就必须注意研究的科学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首先要做到研究程序的规范化。(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科学是以系统、组织实证性方法所获得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知识体系,对科学知识而言,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其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首先就必须从思路上明确进行这类研究的科学范式,否则就可能使研究不完整。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式,要涉及下面一系列内容:1、 理论探讨。理论是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原理,它的功能在于能够解释已有的知识和预测未来的知识。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要从已有的理论出发,验证或推翻它们,如果课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没有理论基础的课题研究则难以站住脚。2、 课题选择。课题选择实际上是确定研究的是哪些方面,好的课题应该是既有理论贡献,又能解决实际问题。在选择具体的研究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又要考虑其理论价值。课题的选择主要由两种途径:通过对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用逐步加以收缩的方式来确定研究课题;二是从文献、前人或自己的已有研究中寻找新的课题。3、 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查询。这个工作非常重要。通过对所确定的课堂进行一定的文献研究,可使我们掌握目前这方面研究的状况、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课题更加明确,还可从别人的研究中获得一定的借鉴和启发。4、 提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事先作出的预测,它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可检验的预测。提出研究假设,这是科学研究区别于日常工作的关键之点。5、 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计划的制定包括:(1)确定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开创性的,还是发现已有研究中的不足而提出的进一步的研究,研究计划的制定可使研究工作有章可循。(2)选择适当的研究变量;(3)考虑用什么方法来测定它在自变量作用下的变化;(4)研究材料的编制和指标的确定。6、 研究方法和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是服务于我们的研究任务的,因而应该根据研究任务的具体性质、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方法与选择相应的被试。7、 研究的具体实施。这是确保教育心理学研究工作最后得出可靠结果的最直接的保障。8、 研究结果的整理与分析。经过实验所获得的材料还是原始的资料,只有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处理,才能真正揭示材料的意义。9、 研究结果的检验。研究结果出来后就存在与现有理论和心理现象之间是否相符的问题,这就需要进一步的检验或验证。10、 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既是对研究工作的概括总结,也是展示研究成果和进行交流及完善研究的需要。一份规范的研究报告包括:(1)总标题(2)摘要和关键词;(3)前言(4)研究方法(5)结果与讨论(6)结论:结论是对研究获得的结果进行理论概括、浓缩和提炼,切记简单重复结果讨论的内容。(7)参考文献和附录(8)致谢:对本人完成研究工作有直接或间接支持作用的个人或单位表示谢意。总体而言,在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一般都应包含上述十个方面的操作程序。如果一个研究缺乏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程序,那么这个研究就有可能是不正确的甚至完全错误的。因此,明确了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课题后,还需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步骤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工作,须知科学研究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二) 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要保证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还必须学会评价所进行的研究是否有效,这一般通过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处理来判定,具体评判步骤如下:1、 研究中被试的分组是否做到了随机同质。2、 无关变量是否得到了有效的鉴别与控制3、 研究过程是否做到了有效合理的控制。4、 研究结果的数据分析处理是否做到了客观可靠5、 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否具有可代表性与重复性。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了解识记】P35一、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也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的历史。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和理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有一些教育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在西方,欧洲近代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都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把心理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估计到学生的年龄、应该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应该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并且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许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与原则。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曾经训练教师,其训练教师的主要方法就是把心理学和教育联系起来。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的人是德国的赫尔巴特。他在19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就是最早尝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一本书。二、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一)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1、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背景(1) 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2) 城市化进程与教育发展(3) 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2、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哲学背景(1) 经验主义哲学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2) 理性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3) 实证主义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4) 实用主义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影响3、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心理科学背景(1)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2) 心理测量运动(3) 儿童研究运动(4) 冯特的科学心理学(5)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6) 动物心理研究(二)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1)詹姆士的教育心理学观点詹姆士是一位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心理学家。他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一方面是我们前面介绍的实用主义哲学,另一方面是他1899年出版的给教师的谈话一书,詹姆士还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实践,使实验和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强调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观念、兴趣、价值等。给教师的谈话对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教学原理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为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教育心理学诞生必不可少的条件。(2)杜威的教育心理学观点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主要影响在教育理论方面,但他的教育理论中包含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杜威一生致力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结合,始终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他提倡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重点】桑代克是一个伟大的学习理论家,教育心理学,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鼻祖。他于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1913-1914年又扩充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原因)被誉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备受教育心理学家的推崇。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RE格林德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1989)中指出:“在桑代克著名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以后,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进展在随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停留在这个高原阶段。(1)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性差异。(2)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实证主义、人性论、联结论、试误说(3) 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的原因在桑代克之前许多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心理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贡献,但为什么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者的桑代克呢?首先、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家明确设定了研究范围,勾画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第二、桑代克主张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初步解决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桑代克积极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受到重视。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重点】教育心理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的学习规律;另一条是在学校及社会现实情景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一)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注意与教材比较1、 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主要致力于建立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2、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测试方面的成果,学科心理学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组成部分。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在内容和体系上有许多缺陷,表现在:(1)内容庞杂,涉及范围太广,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2)对人类高级心理研究较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难以解决实际问题。3、 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这一时期是建立系统的教育心理学理论时期。集中表现为:(1)内容日趋集中,即突出学与教的领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于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评定与测量、个别差异、课堂管理和教师心理等方面,独立的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体系正在形成。(2)比较注重为教育实践服务,重视结合教育实践进行研究。4、 完善时期(20世纪80-9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日趋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以人的学习与发展为理论基础,以教与学过程研究资料为事实来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1)主动性,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作更多的控制;(2)反思性,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研究元认知和自我调控的学习;(3)合作性,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涉及的人类资源,重视在一定背景下组织学习,如同伴学习、合作学习、交互学习等,把个人的科学思维与同伴合作相结合;(4)社会文化研究,研究社会文化背景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这一时期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是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研究都是围绕着有效教与学而组织的。5、 整合时期。整合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教育心理学通过“选择”,其学科性质和体系渐趋明朗,但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研究手段和方法的限制,教育心理学很难在短期内建立统一的“范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整合趋势日益明显,表现为以下几种倾向:(1)理论构建的综合化倾向:吸取各家各派理论观点的精华,综合构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2)研究取向的整体化倾向:从教与学的整体出发,拓展研究领域,探讨构建完整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3)研究方法论的本土化倾向:主张立足本土本地的研究,突出文化影响和民族特色,致力于构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二) 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参考教材)四、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1、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时代社会发展密切联系2、教育心理学发展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心理科学思潮的直接影响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五、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自其诞生百年来,学者们一直在探讨,但对它的确切界定仍有争议,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 心理教育化观点、该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教育的一门科学,它本身没有独立性和特殊性,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解决教育中的问题。2、 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梅伊曼等人所提倡的实验教育学运动强调以儿童的身心发展问题为核心,这种倾向曾一度影响教育心理学,使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3、 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桑代克是本观点的最初倡导者,这种观点迄今仍在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占重要地位。4、 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5、 综合化的观点 许多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情景中的心理活动及规律。(二)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其次、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着教育心理学领域。最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领域和方法变化无常。(三) 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的定位模糊(四)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1、 由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迄今还不是一门范式科学,因而研究方法缺乏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直接“借用”的。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将定量和定性研究起来,缺乏生态效度。(五) 对教与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显著原因:(1)、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2)目前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六、教育心理学发展展望(一)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1、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向情景范式转变2、 在研究内容上,强调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3、 在研究思路上,强调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4、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5、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与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结合。(二)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主要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目前比较重视或开始关注的研究领域主要看以下方面。1、 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2、 教与学的策略研究(学习策略、教学策略、问题解决策略)3、 学习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研究4、 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5、 专家系统(新的知识观)与专家型教师研究6、 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7、 教与学评价研究8、 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10、 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11、 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12、 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教育心理学研究的趋势】1、 教育心理学已经存在的分化趋势将持续下去2、 为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点将继续偏离实验室而转向学校的课堂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重心从实验室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4、 为来的教育心理学将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5、 为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受到将继续呈现多头的、零散的趋势。考核知识点1、 为什么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征鲜明的学科?2、 教育心理学是否应该而且可能构建稳定的内容体系3、 你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4、 中国在2000多年前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没有诞生在中国?5、 根据教育心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事实揭示教育心理学发展与心理科学发展的血肉联系6、 结合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现状和教育发展要求,探讨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P72教学重难点:(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3)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第一节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概念【了解识记】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有次序额心理变化过程,包括与身体、生理的生长成熟有关的生理发展,与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认知发展,以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二、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了解识记】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个体与环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与遗传、环境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遗传因素指那些与遗传基因相联系的生物有机体内在的因素,是以基因特质的展开为基础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影响生物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部因素,如维持有机体生存所必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社会环境及教育则成为人的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在关于人的心理发展的两大动因问题上意志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与学说。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为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等。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由遗传基因所决定,人的发展过程的是内在的遗传素质的自我展开,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二遗传决定论片面强调遗传,忽视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因此是不科学的。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该学说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遗传素质和儿童年龄特征的作用。由于过分强调外部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内部的心理发展过程,因此受到批判。3.二因素论: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心理学家斯滕。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合并发展的结果,由于该理论知识把遗传和环境简单地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折中调和论。三、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要求【重点】1.整体(统一)性与不平衡性。整体(统一)性指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身心发展和心里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统一的。不平衡性表现为:A.心理的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均衡;B.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在同一年龄阶段发展速度不均衡。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做到既坚持整体育人,促进全面发展;又要抓住关键期、最佳期、最近发展期,适时而教。2.连续性与阶段性。心理发展既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又表现出明显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都具有各自质的规定性和明显的年龄特征。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做到既要有长期性、连续性,又要遵循、适合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3.共同性与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既遵循着较为一致的顺序和规律,又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性。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做到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4.稳定性与可变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是相对稳定的,但稳定是相对的;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是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做到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继承性,又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5.顺序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的过程、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顺序。遵循这一规律,教育应做到循序渐进。6.互补性。表现为:A.机体某一方面的技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B.互补性还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使人战胜疾病、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教育要扬长补短。四、心理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须以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为依据,教育对心理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第二节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重点】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实质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皮亚杰认为,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1.图式。图式是指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儿童最初的图式是遗传所带来的一些本能反射行为,如吸允发射、定向反射等。2.同化。同化是指儿童把新的刺激物纳入已有图式之中的认知过程。同化是图式(即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它不能引起图式的质变,但影响图式的生长。同化可以被看成是给气球充气,随着充气量的增多,气球体积不断变大(即同化),但气球的性质并没有改变。3.顺应。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物的认知过程。当儿童遇到自己不能同化的刺激时,他们就面临着两种选择:一种是创造一个能够把新刺激物纳入其中的新图式;另一种是修改原来的图式,使其能把新刺激纳入其中。这两种情况都是顺应的表现。顺应是图式发展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4.平衡。平衡是指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均衡”。同化和顺应过程对于认知能力发展变化是非常重要的。假如一名儿童总是去同化所遇到的刺激而不是顺应它们,则该儿童认知能力就很难有质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他大脑中的图式不仅简单而且数量少,造成他把许多有联系的事物看成是独立而互不联系的。因此,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同化与顺应需要平衡。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儿童的认知就是通过平衡不平衡平衡循环的过程,从低级水平到高级水平发展的。(二)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1.成熟。成熟是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生理成熟是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借助于成熟,个体可以获得发展的可能性,但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通过技能的练习和习得经验。2.练习与习得经验。 练习与习得经验是认知发展的主要而必需的因素。它包括两类:第一类,物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抽象出物体的特性。第二类,逻辑-数理经验,指个体作用于物体,目的在于理解动作间相互协调的结果。3.社会经验。社会经验是指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和语言在内的各种因素,指社会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信息相互交换的过程。社会经验也是认知发展的一个必需而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社会经验依赖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平衡。平衡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平衡具有自我调节作用,通过调节同化与顺应的关系,使个体的认知不断发展。(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目前发展心理学界最具有权威的理论观点之一。主要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阶段”的具体含义,一是具体的发展阶段。1.心理发展阶段的含义皮亚杰提出“阶段”具有以下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认知发展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心理发展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2)结构性。认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它决定着该阶段的主要认知特征,并与其他认知发展阶段相区别。(3)次序不变性。认知发展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向高有一定的次序,这个次序是不能改变的,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飞跃。由于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体到每个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可以提前或推迟。(4)交叉性。在认知发展的过程中,两个阶段之间不能截然分开,而是有一定的交叉。2.认知发展的具体阶段【重点】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该阶段之所以称感觉运动阶段,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仅靠感知动作来适应外部环境,并形成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儿童只有动作只会而没有表象和运算的智慧。虽然该阶段儿童认知发展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该阶段形成了以后复杂认知结构的基础。此阶段婴儿认知发展表现出下列特点:A.婴儿从被动反应(如抓住放到手里的东西)到积极而有意的主动反应(如伸手去抓东西);B.婴儿从见不到物体就认为它不存在到物体从眼前消失了仍认为它可能存在;C.婴儿通过操纵物体来了解其属性。(2)前运算阶段(2岁7岁)。该阶段的儿童开始具有信号功能,并通过表象来代替外界事物。所谓运算,是指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所谓前运算,是指个体还不能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处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认知具有以下主要特点:A.具体形象性。B.不可逆性。C.自我中心主义。D.刻板性。(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并掌握了一定的逻辑运算能力,但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只能将逻辑运算应用于具体的事物之中,还不能将逻辑运算扩张到抽象的概念。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认知的特点是:A.守恒性。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即使客体的外部形状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会变。B.去自我中心主义。所谓去自我中心主义,是指儿童逐渐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能接受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C.进行群集运算。由于儿童思维出现了守恒和可逆性,因此他们可进行群集运算。群集运算包括:第一,组合性,即两个集,可组合成一个新的集。第二,逆向性,即合并的两个集可以分开,分开是对合并操作的反操作。第三,结合性,即可以通过不同运算方法达到同一运算结果。第四,同一性,即任何一种运算都有一种逆运算能与之组合产生“零运算”。第五,重复性,即同类重复其性质不变。(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该阶段的个体思维不受具体内容的约束,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此阶段个体认知发展的特点是:A.假设-演绎推理。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B.命题推理。是指不必一定以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为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进行的推理。命题推理的认知特点是超越现实的一种认知方式。C.组合分析。是指不仅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演绎推理,而且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四)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是他关于影响认知发展的四个核心因素,即平衡、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和社会经验,这四个因素是皮亚杰理论的核心。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要想发展个体的认知能力,需要遵循以下教学原则。1.提供活动。为了增进儿童的活动经验,应该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真实环境中发生的活动。这种活动不仅包括物理活动,还要包括内化的心理活动。该原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对儿童来说,在学校里教师应为他们创设大量的物理活动的同时,教师也应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心理活动机会;第二,在形式运算阶段前,教师也应为儿童提供含有从现实物体和事件中学习的机会。2.创设最佳的难度。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是通过不平衡来促进的。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制造一些促使学生产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以促使他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