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_第1页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_第2页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_第3页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_第4页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0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 短暂的实习匆匆结束了,但是通过本次实习,我却开阔了眼界,有了很多的感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范文 ,希望能够帮你解决烦恼。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范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 ;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 “ 苦中作乐,游山玩水 ” 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 5 天,具体时间为 6 月 29 日至 7 月 3 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 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 7: 30 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 月 29 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 ;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 ;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 5 个点 ,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 ,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 ,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 ,然后来到了紫来洞 ,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 00m 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 正2 / 20 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 月 30 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 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 月 1 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 ,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 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 月 3 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 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3 / 20 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 2 章 地层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 (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 )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 2、志留系 (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 3、泥盆系 (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 4、石炭系 (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 5、二叠系 (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 6、侏罗系 (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 7、白垩系 (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Q) 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 (描述 )、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 Q。第四系合并4 / 20 描述。 湖组 ) 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 176300 米。主要为老和山。 (黄龙组 ) 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 154 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山组 ) 岩性为灰色 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 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 47150 米。 尖组 )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 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第 3 章 岩浆岩 实习区岩浆岩以酸性喷出岩为主,侵入岩不发育,地表均以脉岩产出。从岩浆岩特征化学成分,以及与围岩、地质构造关系,结合区域对比分析,均属燕山期岩浆活动产物。 实习区脉岩 :分布零散,种类较多,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发育,以中酸性为主,多数受构造控制。计有:辉绿岩脉,安山玢岩,英安玢岩,高岭石化霏细斑岩等。 实习区喷出岩:晚侏罗世早期的喷出岩以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是实习区火山岩最发育的一类,分布在宝石山、葛岭、孤山等地。岩性有熔结凝灰岩、流纹质含碧玉团块玻5 / 20 屑熔结凝灰岩。葛岭、宝石山 一带角砾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灰紫、紫灰色,呈角砾状结构,具假流纹构造,有玻屑、晶屑 (斜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 )、岩屑 (安山玢岩 )和微量磁铁矿褐铁矿组成,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熔结凝灰岩的岩性特征为:紫、暗紫灰色,晶屑、玻屑结构,具假流纹构造。玻屑主 要,晶屑 (斜长石、石英、黑云母 )次之,岩屑 (安山玢岩、凝灰岩 )零星,褐铁矿、磁铁矿微量,由少量隐晶质物质胶结,有些凝灰岩含碧玉团块。碧玉由玉髓和细粒石英组成,有方解石、黄铁矿、有机质和粘土混合物,颜色多样,常为红色,致密坚硬,具贝壳状断口,常具隐晶质和胶状 结构,颗粒在毫米左右。碧玉的成因一般认为与海底火山作用有关,即火山喷出的凝灰物质被海水分解后,其分解之 量进入海水,当它达到饱和时,在适当条件下即沉淀下来而成。早白垩世晚期的喷出岩有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安山质熔岩 (辉石安山玢岩、安山岩 )和基性熔岩 (玄武玢岩、玄武岩 )等四类,零星分布在六和塔浙大三分部,南星桥、杭一中等地。 第 4 章构造 概 述 杭州市位于扬子准地台东部钱塘台褶带,包括安吉长兴陷褶带、中洲 (淳安 )昌化拱褶带、华埠 (开化 )新登 (富阳 )陷褶带、常山诸暨拱褶带、余杭 嘉兴台陷等五个三级构造单元6 / 20 以及武康 (德清 )湖州隆断褶束等七个四级构造单元。 一、褶皱 杭州市区包括三个褶皱区:西湖复向斜、石龙山褶皱区和半山皋亭山褶皱区。 二、断裂 杭州在印支运动以前基底固结程度较低,地壳变形以褶皱方式为主,断裂不很发育,主要是一些长期活动的同沉积断裂或基底断裂,但它们都控制着构造单元边界和古生代地层的发育,如临安马金断裂、萧山球川断裂、昌化余姚断裂、印渚埠开化断裂,毕浦双溪口 (淳安 )断裂等。 三、节理 杭州市区节理以葛岭宝石山构造节理引人注 目,主要有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剪切节理形迹构成小型 “ 棋盘格式构造 ” 。在宝石山,北东 70 80 的节理密集,北西向节理稀疏 ;葛岭附近,北西 40 60 、北东 70 80 的两组节理均较明显 ;而葛岭往西南去,北西向,北北西向节理却变得密集,北东东向节理变得稀疏。 节理与断层 栖霞岭介于挂牌山和葛岭山之间,这里发育有蝙蝠洞、华严洞、紫云洞、栖霞洞及泉水出露 (白沙泉 ),这些洞泉的发育都在一条直线上,若与其北东的卧云洞相连,则其走向7 / 20 为北东。沿线不仅发育有洞泉,而且还明显地可见断层擦痕,断层角砾岩、断层糜棱岩,因此这洞穴泉水的发育与断层有直接关系。此断层即为栖霞岭断层。近栖霞岭最高处,紫云洞牌坊前,此处可找到侏罗系火山岩系第二亚段和第三亚段的分界面,两亚段之间可明显地见到一层紫红色的沉凝灰岩,这是在火山喷发间隙时期形成的。 断层和裂隙 (节理 )统称为断裂构造,裂隙的地方往往形成泉水,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水出来时冒泡则是上升泉 (承压泉 ),水涧是微上升泉。裂隙形成的地方泉水的开次量很大。岩缝的水开采量校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紫云洞 (图 ),紫云洞位于杭州西南栖霞山,洞穴主体长约 80m,洞型平直简单,走向 5洞顶平整如板且向东南倾斜,倾角 3540 ,主要是循火山碎屑岩层面发育的,受沉积岩夹层控制。古老的火山作用使得栖霞岭一带布满火山碎屑,火山碎屑夹 1 至 2 层凝灰质砂、泥岩或沉凝灰岩,单层 510m,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循环对松软的沉积岩夹层进行剥蚀、侵蚀和浸泡软化,其碎屑物质被水流搬运带走而淘空 ,逐渐刻凿出倾斜状深槽。 深槽顶板为坚硬的火山碎屑岩,并发育有 节理 (图 ),大大降低了顶板的稳定性,在重力作用下,巨石崩落,岩洞初具雏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 向纵深方向发育与扩展。然而,岩洞并非无止境的发展下去,随着深度的8 / 20 增加, X 节理趋于减少或呈闭合状,风化作用、流水侵蚀和水的循环交替随之变弱,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紫云洞。我们组选在紫云洞进行岩石的走向、倾向、倾角三组产状的测量,我们组所测数据为岩层倾向: 130,倾角 45 褶曲 西湖复向斜,即杭州复向斜在杭州市区倾伏部分,它是杭州市褶皱区的主体,组成西湖复向斜翼部最老地层是上寒武统的超峰群,核部的最新地层是下二叠统的丁家山组,出露在西湖畔的刘庄附近 )。西湖复向斜的形态,顺西南方向收敛,枢纽仰起,向 北东方向展开、枢纽倾伏,枢纽总的方向为北东 50 ,倾伏角 15 。复向斜倾没部分为下白垩统火山碎屑岩所不整合复盖,又为一隐伏的北北西向的大断裂所横切。龙井翁家山南高峰三台山丁家山一带为西湖复向斜核部,地形坡度与复向斜倾伏角相适应。西湖复向斜由一系列单体褶曲组成,从北西到南东计有飞来峰向斜、天马山背斜、南高峰向斜、青龙山背斜、玉皇山向斜、将台山向斜,凤凰山背斜、金家山向斜。远离西湖的另一组褶曲有午潮山向斜,老焦山向斜、里桐坞背斜,直坞向斜。半山皋亭山向斜位于西湖复向斜的北东方向,可视为西湖复向斜的余延部分。 第 5 章 地质发展史 前人对杭州地区做了大量的地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地9 / 20 质资料,因此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相对较高。在杭州地区进行地质工作的主要有下列地质工作者和单位。 1924 年朱庭祜调查了西湖一带地质情况,将石炭、二迭系灰岩称为 “ 飞来峰层 ”; 1929 年舒文博等人命名 “ 唐家坞砂岩 ” 、 “ 西湖石英岩 ” ,并分别划归志留系和泥盆系 ; 1947 年吴磊伯在李四光的指导下,对杭州地区进行较详细的调查,并编制 1: 5 万杭州地区地质图。 1951 年盛莘夫对杭州石炭、二迭系地层进行了详细 研究,划分出黄龙灰岩 (船山灰岩 (栖霞灰岩 (并肯定了杭州有茅口组灰岩段 (在 ; 1957南京大学师生多次来杭州实习,填制了 1:1 万地质图 ; 1970浙江省区测队开展杭州幅 1: 20 万区域地质调查,对实习区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和矿产都作了大量而系统的工作 ; 1977 年浙江省第六地质大队做了杭州市地热普查,收集了丰富的地热资料。 目前,仍有许多院校师生在杭州进行基地地质实习,如东华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地质系、同济大学、工业 学校。 第 6 章资源环境地质 杭州地区的地质景观极为丰富,如杭州西湖,钱塘江,10 / 20 九溪等均为杭州有名的旅游胜地,奇特的地质景观给杭州的旅游业带来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再如位于浙江西部的桐庐县瑶琳镇的瑶琳洞,有岩溶地下的垂云通天河,是我国特大型水陆兼备的溶洞之一。众多地质景观不仅使杭州的旅游业得到发展同时是杭州的人文景观也得到了发展,自然环境也得到了保护,各种资源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 第 7 章结束语 为期 5 天的杭州实习很快结束了,也许实习给我们首先的印象就是挺好玩,但就是有点累,这也许 是我们最直接的感受。由于天公不作美,我们实习的 4 天气候条件相当恶劣,前两天是阴雨绵绵,中途还突遇过暴雨的侵袭,后两天是高温,相当容易中暑,还好各位同学都做好了防暑准备。由此,让我联想到的是作为地质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地质学知识,更要有健康强壮的身体以及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作为地质工作者的接 仅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当然通过此次学习我们也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东西,尤其是一些课堂上所学不到的东西。实习让我们学会了一些简单的地质工具的使用,尝试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 也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难度,对于理论知识我们应该经常适当的与实践联系,才能达到我们的学习目的。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范文篇二 今年 7 月中旬,为了深11 / 20 刻认识和巩固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我们 13 级人文城规跟随着唐院长来到韶关进行我们大一暑假的实习。韶关位于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丹霞山更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 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 1 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12 / 20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 月 10 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 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不过在去的路程中, 我们先在国道 106 线 2202 公里 +250米的地方下了车,这里有一个性质为古浈江河流阶地沉积的地貌点。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是二元相结构,地层的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层的下部为河床相沉积,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鹅卵石、泥沙,而且从鹅卵石有规律13 / 20 地朝同一方面排列这一现象,可看出古浈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 30 万年的历史,被誉为 “ 天下第一奇石 ” 、 “ 天下第一绝景 ”. 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 (包括砂岩、长石 石英砂岩、砾石岩 )。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 “ 鳄鱼上山 ”. 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 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 ;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14 / 20 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 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 “ 透心凉,心飞扬 ”. 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 “ 地面 ” 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马坝人故址。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会找到如此宜居之 地。 为时五天的实习,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更能练就坚持的毅力。和组员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样的视觉来看生活 地质野外实习报告总结范文篇三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15 / 20 石、矿产,地质构造 (褶皱和断裂 )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 )5 月 9 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 (地理位置,地质地貌 )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 19 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 “ 吕梁运动 ” ,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 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 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 8 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 “ 燕山运动 ” 。 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16 / 20 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 6500 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 “ 喜马拉雅 ” 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 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 )5 月 10 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 (沙子 )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 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 50%。 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 (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 )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7 / 20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 (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 )。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 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 (眼睛能看清楚的 )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地壳岩 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18 / 20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